钱财,觉得如果能够制造金子的话,或许能够省很多钱,这才一直研究,倒也并非是为了自己私欲。”
“我知道的。”
陈暮细细打量着手中的金块,忽然笑了起来:“这是个好东西呀。”
“啊?”
魏翱刚才被打击到了,先在又听说是个好东西,不由纳闷道:“这东西有何用处?”
“呵呵。”
陈暮也不解释,忽然听到叮咚叮咚的敲打铁块的铃声响起,就板着脸对学生们道:“上课铃响了,尔等还不去上课?”
“唯!”
学生们畏惧于陈暮威严,纷纷作鸟兽散,就连冯良周燮也起上课了,原地只剩下魏翱。
化学院有近两千学生,老师倒也不少,除了魏翱以及三个门徒以外,还有一些以前留校的毕业生。再加上研究方向不同,有些学生往矿石方向走,有些学生往炼制方向走,还有些学生往元素气体液体方向走,因此上课时间不一样,老师授课时间也不同,倒也不用担心老师不够的问题。
魏翱等大家都起上课之后,才又问道:“敢问宫长,此物难道适合锻造兵刃?”
“不是。”
陈暮摇摇头。
“不能制造兵刃,莫非可以制造铠甲?”
魏翱又问。
“也不能制造铠甲。”
“那能做什么?”
“它的用处大着呢。”
陈暮神秘一笑:“此物可以用来做钱币。”
“钱币?”
魏翱有些不解,他一心研究化学,对政治和金融方面,还真不太了解。
陈暮也不解释,笑呵呵地道:“走吧,我们去看看实验室。”
“额。”
魏翱就与陈暮一起往实验室的方向走去。
陈暮一边随口跟魏翱聊着天,一边却是一心二用,思索着铜锌合金的作用。
魏翱可真是帮了大忙,经过刚才的研究,他惊讶的发现,魏翱制造的铜锌合金,不仅外观上已经跟黄金无法用肉眼区分,甚至连硬度和摸起来的手感也相差不大。
明代以前的铜锡合金不用多说,二者差距很大,肉眼就能看出其中的不同。
而明代制造出来的铜锌合金虽然在外观十分接近黄金,只是一个稍暗,一个更加明亮。但质地依旧不如现代铜锌合金,还是有办法进行区分。
但魏翱显然已经摸索出了完美的比例和冶炼方法,搞出来的铜锌合金已经相当完美,外观色彩极为明亮,比明代的更好,无限接近于现代工艺制品。
用后世流行的话来说,就是现代工艺的高端仿制品。
就连陈暮第一眼都没有认出来,可见它的品质到底好到什么地步。
几乎可以以假乱真!
而且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那就是此时是汉代。
明代的铜锌合金一来质量有区别,质感不同。二来已经广为人知,很难蒙骗得了行家。
而汉代的铜锌合金之前从未有人知道,冒充黄金绝对行得通。
在没人能够分辨出这是真金还是假金的情况下,这玩意儿绝对是一件大杀器。
或许有人不明白它到底有多可怕,举个例子来说,要是用于经济上,用假冒的铜锌合金跑到敌人的地盘大肆采购,这杀伤力,不亚于二十世纪末美丽国对大毛用的经典经济学战术“休克疗法”。
一顿操作,直接就能让敌人地盘遍地是“黄金”,让他们的经济崩溃。
只是这种操作对于百姓的杀伤力实在太大,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到时候饿殍遍地,比之生化武器都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这种手段,算是汉末的隐藏核弹,能不用,还是尽量不用。
至少如今这个时代的汉人已经过得很苦,没必要搞得那么残忍,只能当最终手段,而不能做常规战术。
那么铜锌合金就还有另外一条用途,铸钱。
汉末的时候青铜严重不足,导致铁币泛滥,经济崩溃,就连刘备都搞过直百钱,可见金属钱币的弊端有多大。
也许有人说,铜矿不是能一直采吗?为什么青铜会严重不足?
然而铜是会氧化的,极易被腐蚀,青铜钱随着流通会越变越少,以及当时很多有钱人有埋钱或者存储铜钱的习惯,再加上受限于技术,采矿难度极大,一旦铜矿开采速度跟不上消耗速度,很容易就造成铜钱匮乏,然后经济崩溃,到最后往往会变成以物换物的地步。
不止是大汉其它地方,就连青州的物价也有时候会不稳定,就是青铜缺乏所导致。
而铜锌合金就不同,作为合金,它拥有极为强大的耐腐蚀性,不易氧化,像后世留存的青铜币如果是从地里挖出来,往往腐蚀得不成样子,而嘉靖以后铸造的黄铜币,哪怕在地底埋个几百年,挖出来后依旧保存完好,甚至上面的纹理也十分清晰。
这就是合金的好处。
而且铜锌合金需要的铜远比青铜币少很多,锌矿在这个时代几乎无人开采,露天矿遍布全国,储藏极为丰富,能够铸造更多的钱币。
除此之外,作为时代的超前产物,只要工艺技术好好保密,就很难有人破解。如果用来铸造钱币,不仅比之普通青铜币更加耐用,而且还能防伪,可以杜绝目前市场上很多伪劣钱币。
这么好的东西,上哪找去?
因此可以说,魏翱花了一年多搞出来的“黄金”,根本不是无用之物。
如果用得好的话,比之真金价值,还要有用得多!
第三十六章 学宫最后一天(4)
实验室位于化学院的东南面,邻着丹房。
其实丹房只是魏翱自己的说法,真正的叫法应该叫冶金室。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包括各类矿石的熔炼,都需要通过高温火焰进行融化。
魏翱当初在凤鸣山的时候,自己弄来个丹炉,通过手推鼓风箱,将丹炉内的温度提升到千度。
而在青州化学院,鼓风箱经过马钧改良,弄成拉杆活塞式风箱,加上精选焦煤,能够将冶金炉内的温度加热到两千度左右,包括如今青州的合格钢材,也都是利用这些设备炼制出来。
不要以为古人很落后,实际上宋明时期,不管是科技还是经济实力,都非常强大,在整个世界都数一数二。
如果不是缺少工业革命的科学基础,轮不到英国人在世界上称王称霸。
根据史料记载,博山玻璃作坊遗址,就位于后市淄博市博山大街北头,这里拥有古代最好的天然煤炭矿产,自宋代开始,就已经成为了当时主流的玻璃生产基地,可以炼制焦煤。
目前青州炼钢锅炉都是用的火浣布,也就是石棉绳在做密封。
石棉垫片即便是在二十一世纪,也是主流密封材料。
可惜的是跟橡胶一样,石棉矿主要产自西域,那边不仅局势极为混乱,而且矿产开采难度很高,每年苏双张世平从西域弄来的石棉数量极少,达不到工业数量需求。
不过陈暮倒是不急,牛奶会有的,面包也会有的。
当有一天大汉再次君临天下的时候,不管是橡胶还是石棉,这些基础原材料总有一天会收入囊中,成为一代帝国崛起的基石!
陈暮与魏翱来到实验室,就看到实验室是一排排水泥构筑的坚固房屋,各屋子采取封闭式,房间用玻璃门窗封死,由于没有塑料以及橡胶,无法制作隔绝有毒空气的隔离服,因此现在的实验室,已经不再进行有毒气体的实验,而是做普通化学实验,尽量降低可能带来的危险。
高年级的学生正在房间中认真学习制作,有老师授课,也有学生自己实验。
他们用玻璃杯和玻璃棒进行搅拌,将各种液体加入其中,来制作出所需要的溶液,然后根据实验进程来观测这些溶液的变化以及作用。
中国古代就有玻璃,很多历史当中,穿越者一过去,就依靠制造玻璃发家致富。
但实际上早在商周时期,古人就通过烧制沙粒获得琉璃。
只是我们获得的琉璃虽然绚丽多彩,非常漂亮,却很容易坏,因为我们制造出来的是铅钡玻璃,而西方制造出来的是钠钙玻璃,虽然外形比较粗糙,可不至于一碰就碎。
化学院需要玻璃器皿来做各种试验,一碰就碎的铅钡玻璃自然不适合,因此在陈暮的指导下,在很长一段时间化学院院长魏翱都在专注于钠钙玻璃的制造,利用吹制法,成功制造出来了不少玻璃制品。
其中显微镜和望远镜已经研制出来,因为钠钙玻璃的制造并不复杂,只需要在制作过程中不使用含铅钡的原材料,而是取含钠钙的石英矿石就行。
就好像万有引力一直存在,可几千年来从来没有人怀疑过为什么自己会一直站在地上,而不是像鸟一样能够飞上天,缺的只是一个叫牛顿的人坐在一颗苹果树下而已。
陈暮帮助魏翱捅破了这层窗户纸,那后面的事情就比较简单了。
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原理不要说陈暮,随便换一个初中生都知道,制作出来非常简单。
唯一的问题就在于目前钠钙玻璃的制造比例还没有达到完美的程度,完美的比例是72%石英砂,15%纯碱,9%石灰石,以及其它少量的氧化铝、氧化镁、氧化钾等。
这些物质一般存在于长石当中,所以完整配比应该再加上4%的长石。
只是陈暮毕竟不是化学高材生,他玩经济的,化学知识有限,也就是高中那点东西。你要让他玩弄一些经济手段还在行,让他去制造钠钙玻璃的完美比例,那就是纯粹折磨人。
所以哪怕钠钙玻璃制造是制造出来了,可纯净度跟后世完全透明的玻璃比起来还是差得远,制造出来的显微镜和望远镜效果极差,通过磨制两面透镜叠加在一起,确实能达到望远的效果,但真看的话,就像近视眼没有戴眼睛,整个世界模糊不清。
因此很多里,穿越过去造玻璃,马上就造出望远镜和显微镜,那显然是骗人的东西。
在没有人摸索出最完美的玻璃比例,制造出最纯净的玻璃之前,哪怕是用吹制法,也不可能造出毫无杂质的玻璃,自然也不可能造出望远镜和显微镜。
如此一来,目前的玻璃制品也只能满足人日常需求,却满足不了更加严谨的实验需求,至少没有显微镜,生物学想要获得更大发展还是不太容易。
不过这一切都不远了,因为完美比例的玻璃制品依旧处于实验当中。
正如科学家制造电灯时,花了数年时间,数千种材料,才最终找到来钨丝一样。
科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远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在魏翱的陪同下,陈暮巡视了所有实验室,观察着学生们对于科学的态度。
他看到很多人都是非常努力而认真的做着实验,没有人偷懒,也没有人在东张西望不听老师的讲解。
对于这样的结果,陈暮还是很高兴见到。
这里的学生大多出生于贫苦家庭,为了出路不得已进入最危险,待遇却最好的化学院。
只是化学跟物理不同,它是一个改变物质属性的科学。虽然不可能真的制造出黄金出来,但它的作用,就是通过两种或者多种以上的物质通过融合分离等手段,来制造出一种新的物质。
因此它需要大量的实验进行支撑,很多化学院高年级学生,大多是泡在实验室,忍受着枯燥而又无趣的实验内容。
哪怕是没有任何进展,至少他们的态度还是非常勤恳认真。
陈暮这一切,还是很满意他们的努力。
不过他同时也知道,或许现在的化学水平,依旧难以得到更大的突破。
因为跟物理生物一样,现在青州的化学还只是停留在实践阶段,很多理论知识还没有创造出来。
不止是现在,包括西方也是长期处于实践在前,理论在后,需要经过漫长的时间才能确立。
像这样的情况,在古代东西方相当普遍,但有一点是一个必然现象。那就是古希腊时代确定的逻辑体系,奠定来科学的基础,等到欧洲文艺复兴之后,就产生来喷井式的理论爆发。
最后在十八世纪末,利用长期的理论知识作为积淀,才让工业革命正式起航。
这是爱因斯坦于1953年在写信时提到的事情。
也是他在信中提及,为什么古代中国明明很多发明创造都领先于世界,却没有成为现代科学的起源地的根本原因。
陈暮作为金融业从事者,虽然并非理工科专业,但数学逻辑对物理化学的影响还是很清楚。
毕竟数学逻辑不仅仅对物理化学,对天地万物包括金融经济,都极为重要。
因此他并不急于让化学院制造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东西出来。
他希望能够看到的是,由数学院开始萌芽的逻辑思维体系得到扩展,然后再延伸到物理学院与化学院。
数理化不分家,如果没有数学,那么物理与化学,就如同空中楼阁没有任何基础。
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