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谋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谋伐- 第40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到了下午,沮授又找上门来。
    “子归,好消息。”
    他一进门,就乐呵呵地说道。
    “哦?”
    陈暮笑眯眯地问道:“还有好消息?”
    “曹操夺回兖州心切,打算奇袭定陶,断吕布粮道,一开始成功了,哪知道吕布回防及时,亲自领军将他击退,曹军大败而归,退回广戚。”
    沮授乐道:“幸好吕布粮草不足,无力追赶,不然的话曹操这次麻烦大了。”
    “嗯。”
    陈暮点点头道:“这次他们两败俱伤是我们最乐意见到的情况,要是吕布粮草充足的话,也许就得让孙坚出兵了。”
    “对了子归。”
    沮授说道:“如今我们新得半个徐州,另外半个徐州又被曹操得了,倒是可惜了些,不如干脆利用吕布驱狼吞虎,将曹操消灭,我们再出兵,那样徐州和兖州,岂不是尽归我们?”
    “人心不足蛇吞象,公与兄还是莫太贪心的好。”
    陈暮笑了笑。
    目前青州主要兵力还是得防备袁绍,徐州和兖州哪怕可以得到,但却很难在短时间内消化。到时候兖州归了刘备,袁绍必然南下,到那个时候反而会给袁绍突破口。
    如果看地图的话,就会看到现在青州的战略很高明,高明到什么地步呢?
    后世著名搅屎棍大嘤帝国的国策,就是这个战略。
    曹操得了半个徐州,都是肥沃土地,让他发展几年必然壮大。因此引吕布入兖州,分掉大半个兖州,曹操得小半个兖州加上半个徐州,则两方势力相衡。
    这就是大嘤帝国分而治之的套路,同时要是细究起来,也是华夏文明历代高明帝王的顶尖权谋之术,可谓是将曹操吃得死死的。
    现在吕布和曹操能在这片地方,朝廷、袁绍、刘备,三方都不好介入。
    可一旦刘备下场,那袁绍必然下场,只会把情况变得更乱。
    所以维持现状最好。
    等搞定袁绍之后,刘备就能一跃成为北方霸主。而黄河以南地区则因为一直分裂,没有一个统一的雄主,面对刘备的实力,必然不堪一击,届时就可以轻易拿下他们,不费吹灰之力。
    不过这个战略说起来容易,可如果深陷于居中,天下南北诸侯无数,郡郡割据,县县为王,能看清楚局势的有几人?
    荀彧和沮授也许都能看出来,但沮授还是有些贪心,却不知有些事情,欲速则不达,很多谋略布局,大型战略,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甚至需要几十上百年,数代人才能做到,比如秦国一统天下便是如此。
    一口吃不成胖子,什么事情,都得一步一步来。
    听到陈暮的话,沮授也是颇为惋惜地道:“可惜呀,徐州和兖州明明近在咫尺。。。。。。”
    “好了公与,不要急,等击败了袁绍,他们,都不过是冢中枯骨尔。”
    陈暮笑了笑,站起身,伸了个懒腰,说道:“走吧。”
    沮授不解道:“去哪儿?”
    “琅琊国。”
    “去琅琊国做什么?”
    “去迎接。。。。。”
    陈暮看向南方,目光深邃而又充满了意味深长:“一位客人。”


第二十八章 曹姥姥进青州园
    一月下旬,临近二月仲春,莽莽起伏的泰山从原来的翠褐镶嵌,苍黄交叠,到如今已是群山碧玉,层林尽染。
    队伍缓缓自南由北而来,远远地已经看到了那座地平线上矗立的浩大城市。
    曹操左右四下张望,临淄城附近除了莽莽泰山以外,东面是广袤的胶莱平原区,田野阡陌,桑林美竹,池塘里的鱼翻着浪花,一眼望去千里盛世。
    农夫在田间耕作,稚嫩的儿童在乡野玩耍,村庄繁衍生息。每个人的脸上都充满了笑容,像是春天的花朵,迎着朝阳盛放。
    只是让曹操觉得有些奇怪的是,来往百姓倒是多,唯独见不到六岁以上的儿童以及三十岁以下的青壮。
    青壮好理解,毕竟是打仗嘛,现在全国各地都缺青壮,可孩童呢?
    难道青州连六岁以上的儿童都征兵?
    怀揣着这样的疑惑,曹操转头对陈暮说道:“子归啊,为何我见黄口小儿不少,却见不到几个垂髫?”
    黄口小儿是指十岁以下的孩子,垂髫则是指四五岁到八九岁,因为到了这个年龄段,孩子是不用束发的,所以会垂下去,耷拉在头上。
    陈暮笑着解释道:“青州实行义务教育制度,所有六岁以上适龄儿童,都可以去书院读书,由官府补贴赡养。”
    “还有此事?”
    曹操震惊不已,随行的郭嘉也露出惊讶的表情。
    陈暮说道:“其实现在这个工作还是很难做,很多百姓不想让孩子去读书,青州适龄儿童不少,但进入学校读书者十不足一。”
    “十不足一吗?每年也得花很多钱吧。”
    曹操和郭嘉都是无语,哪怕十分之一,也很离谱了。
    因为这年头只有世家和寒门才读得起书,甚至很多有钱的豪强都不一定能够学习。比如一些寒门祖上阔过,留下几十上百卷竹简书籍,这些都价值千金,却没有人会卖。
    像刘备这样的落魄贵族,家里已经跟贫民没什么区别,如果不是恰好卢植回涿县开学授课,又有族叔接济他,也许大名鼎鼎的昭烈帝都有可能是个文盲。
    现在兖州徐州局势暂时平息,曹操和吕布打了个半斤八两两败俱伤,趁着两人都在舔舐伤口的时候,曹操就以探视戏志才的名义来青州。
    以前只听说过青州富庶,但到底有多富庶他却不知道,如今眼见为实,直到现在才亲眼看到了青州到底富庶到了什么程度。
    居然能够实行义务教育,让孩子免费读书。
    一时间曹操只觉得荒谬。
    如果把这些钱全都用来做军费,也许袁绍根本坚持不了这么久,早就被刘备击败了。
    陈暮也没有隐瞒,笑呵呵地介绍道:“花不了多少钱,整个青州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又有几人?且也不会长时间供养。”
    “花不了多少钱。。。。。。。”
    曹操更加无语。
    或许一两个花不了多少钱,但那么多适龄儿童去读书,家里丁口就会少很多劳动力,生产力减少,还得负担,林林总总算下来,对于一块根据地的损失会极大。
    旁边的郭嘉忍不住说道:“让孩子读书或者对于以后会有用,可眼下大汉到处都在打仗,难道还有比平定天下更重要的事?”
    “呵呵。”
    陈暮笑了起来:“奉孝,你知道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强盛,看它将来能否长久屹立于这广阔天地之间的根本是什么吗?”
    郭嘉沉吟道:“如秦王扫六国,孝武世宗皇帝征匈奴,拥有一支强悍之军,则为立国之本。”
    “错了。”
    陈暮摇摇头:“大错特错。”
    “哦?”
    郭嘉纳闷问道:“连拥有一支强军都不算国家昌盛吗?”
    “当然不算。”
    陈暮微微一笑:“若是这样的话,大秦何在?前汉又何在?”
    郭嘉皱起眉头,稍稍思索道:“钱,国家有钱,才能安定天下,才能纵横寰宇。”
    “又错了。”
    陈暮抬眼望向远方:“当年齐国煮海盐以富甲天下,临淄城经商致富之人多如牛毛,比之秦楚赵燕韩魏有钱不知多少,可最后呢?”
    “额。。。。。。”
    郭嘉想了半天,没有想到除了军队和钱以外,还有什么是衡量国家强盛的根本,于是不服气问道:“那子归兄不如说说什么才是立国之本。”
    陈暮指着远处的泰山学宫说道:“少年!”
    “少年?”
    郭嘉与曹操对视一眼,不明就里。
    陈暮骑在马上,远眺泰山方向连绵数十里的庞大学宫,淡淡地说道:“不错,正是少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若一个国家的少年,都处于颠沛流离之中,那这个国家就没有未来。”
    “如果一个国家的少年们都能够读书识字,都能够有个安稳成长的环境,那么这个国家每一代都会强盛不衰。因为少年们会长大,会成为栋梁之才,会成为这个国家的基石。”
    “他们长大之后,有些人会成为军人,组建起一支强军。有些人会成为商人,为国家带来财富。有些人会成为智谋之士,带领这个国家走向更加昌盛的未来。”
    “可一切的前提是这些孩子得到良好的教育,让他们读书习字,让他们明白世间的道理。军人要学会打仗,商人要学会经商,官员要学会为官,就连田间耕作的农夫,也要学会如何精耕细作,才能让粮食产量提升。”
    “若我们不去培养,让少年们如野草一般生长,那么将来在渴求人才时,便好像是在从蓬蒿野芜中寻求一颗粟苗般艰难。而若是我们对他们大力培育,那将来寻求人才,就遍地是稻香,处处是麦穗。”
    遍地是稻香,处处是麦穗?
    曹操跟郭嘉若有所思,仔细一想,竟觉得陈暮之言,似是至理名言般令人深省。
    因为他说得没错,这世上的人才少,不就是因为知识被垄断了吗?
    如果人人都能读书,在庞大的基数下,人才也会成倍的提升,到那个时候,国家岂不是很快就能昌盛起来?
    看着他们二人思索的模样,陈暮也是淡然一笑。
    目前青州不算新得的琅琊国和东海国,总人口已经接近五百万的大关,而6…10岁的适龄儿童在13%左右,差不多80万。
    但就像后世很多农村家庭不愿意让孩子去读书一样,汉代同样也有很多人不想让孩子去读书。
    因为古人从四五岁起就已经算是家庭的半个劳动力,挖野草砍猪草下河摸鱼虾上树掏鸟蛋,都能为家庭带来一些粮食,提供生产力。
    甚至很多愚昧的百姓认为读书无用,使得80万之中只有真正读书的孩子只有七八万不到。
    不过就算是这样也不错了,以往整个大汉才多少人可以读书?
    而为了让这些孩子能读书,各县都开设学校,光泰山学宫毕业之后,进入学校做老师的毕业生就不下两三千人。
    因为有在小学教授经验且无不良记录之人在升迁之中会择优考虑。
    之前说过,青州以德治,“品德”在档案中极为重要,若是品德高尚者,入仕为官也多以优选。
    所以全国各地慕名进入泰山学宫,在这里毕业之后一时间找不到合适地方的读书人就会选择去教书,一来工作保证,二来刷点“品德”,一举两得。
    当然。
    现在能这么做,是因为人口少,符合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才更容易推广德治。
    毕竟就那么点人,稍微做点不道德的事情,很快就能传出去。
    若是像后世那样十几亿人口,德治反而不方便推广,一是比较容易弄虚作假,不方便管理。二是人口基数太大,难以统一管理。
    特殊时期就得用特殊政策嘛。
    不过说是义务教育,实际也只是让孩子认识字而已。
    青州只会负担这些儿童三到四年的义务教育,等到10岁以后,如果还想读书,就得交学费。
    跟后世新时代全国义务教育上亿儿童九年免费入学比起来,肯定是没法比。
    但在东汉末年,这已经是个很夸张的比例,因为这意味着文盲数量将会极具减少。
    古代封建王朝向来都喜欢搞愚民政策,却不知道,人类文明几千年,正是需要知识分子,才能推动起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变革。
    哪怕是欧洲文艺复兴,虽然是一小撮精英份子带头,但也是他们努力开启了民智,打败了封建,破碎了天主教的思想禁锢,才最终造就了欧洲那数百年来的璀璨文明。
    与历史的大变革相比,陈暮现在做的,仅仅只是一道微不足道的小浪花而已,包括他的梦想,也仅仅只是希望在有生之年,开启工业革命的第一道门。
    但在他死后数百年间,让华夏文明开始彻底走向辉煌,向整个世界迈开脚步的过程,那就得交给子孙后代。
    而在这之前,教育,便是国家强盛的基石,是未来百年之大计。
    即便现在到处都在打仗,也不能忽视教育。
    也是幸好青州如今霸占了天下食盐市场,利用食盐赚得盆满钵满,再加上生产力提升,粮食足够,这才能负担得起每年需要花费数亿的教育资金,不然根本承受不住那么大的花销。
    陈暮领着曹操来到了临淄城外,城外的春风亭中,刘备早已经等候,听说曹操要来,他特意从前线赶来,因为有水泥路,二百多公里只用了两天时间就到了。
    “哈哈哈哈,玄德!”
    曹操看到刘备,翻身下马,大笑着上前道:“自上次濮阳一别,我们也有数年未见了吧。”
    二人上次见面还是刘备从回去打王芬,借道兖州的时候。
    刘备也是高兴地道:“孟德兄,听闻兄要来青州,备早就翘首以望了,快快快,里面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