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却束手无策,吾要尔等还有什么用?”
见到他真的发火,陈登也不得不硬着头皮,站出来说道:“明公,我倒是有个办法,只是。。。。。。”
“只是什么,快说。”
陶谦连忙道。
“只是此策需要明公亲自去一趟青州军营。”
陈登咬牙说道。
陶谦顿时就眉头紧皱起来。
曹宏马上道:“陈元龙,你这是何意?莫非是想让明公投降于那刘玄德?”
亲自去敌人军营,除了投降以外,还有别的可能吗?
你要说是去和谈,傻子都不信。
哪有主君亲自去商量和谈的,到时候敌人直接把你扣住,哪还需要和谈,直接就能取了徐州。
然而正当陶谦准备大发雷霆,怒斥陈登的时候,麋竺却说道:“元龙既然提出计来,自然不可能是投降青州,许是有别的妙计,不妨说说。”
陈登苦笑道:“其实这计,就是投降青州。”
“。。。。。。。。。”
麋竺无语。
本来是看你同为徐州大族,帮你个台阶下,你怎么打我脸呢?
“陈元龙,你这是要背主!”
曹宏跳了起来。
曹家陈家麋家都是徐州最顶尖的大家族,以前陈家第一,麋家第二,曹家一直被他们压制。
后来陶谦来了,曹宏曹豹受陶谦宠信才翻身,现在自然不能让陈家再起势。
不得不说,曹宏也不愧被史书写为谗匿小人,都到这个地步了,居然还在想着勾心斗角。
然而不等他再次呵斥,陈登就说道:“此计,乃二桃杀三士之计也。”
“说下去。”
陶谦见他似乎真有什么妙计,马上开口让他把话说完。
陈登就继续道:“明公想想,曹操现在的位置,处于中原腹地,南北相连之处。他的北面是袁绍,西面是司隶,东面是刘备,南面是孙坚。”
“袁绍司隶刘备这三方,借曹操几个胆子,他都不敢攻打。”
“至于南面的豫州,孙文台,江东猛虎也。击败袁术,经营豫州已有二载,实力不比曹操弱,曹操若是攻打他,则两败俱伤,所以唯有东南我徐州,可以攻略。
“当今天下,北方战乱不休,袁绍公孙瓒刘备三人攻伐不断,青州的主要兵力,也都在北方。”
“因而曹操得了兖州,立刻就东进,名义上说是为报此前明公攻打之仇,实际上则是为了趁北方三方僵持,无暇南顾的时候,尽快夺取徐州,以壮大实力。”
“而陈子归领两万青州军南下,说是帮助曹操攻打明公,实则是为了扼制曹操发展,不能坐视曹操壮大,以免将来养虎为患。”
“所以他们二人真正目的,就是为了得徐州。”
“若明公此时前往青州军军营,向青州请降,说是愿降刘备,将徐州交予他。明公想想,那曹孟德,会如何呀?”
说到最后,陈登已经抑制不住,嘴角微微露出一抹笑意。
曹操和刘备怎么想的,他这些天也算是想明白了,一个是想东进打开局面,一个是想南下打开局面,都不愿意被困住。
那么徐州就成了他们二人争夺的焦点,谁能先拿下徐州,谁就能在未来占据扩大地盘的主动。
问题在于徐州只有一个,现在徐州还没到手,你们还能联合在一起。
若是陶谦投降,那徐州的归属,岂不是就成了最大的问题?
到时候,两人大打出手,陶谦坐山观虎斗,笑看他们被耍得团团转,等到二人两败俱伤,再出手收拾残局,到时候笑到最后的,还是陶谦。
在陈登看来,这个计划的可行度很高,因为他觉得自己已经完美地把控住了敌人的心态。
然而就在他得意之际,陶谦却犹豫不决。
唯有麋竺颇为疑惑地道:“为什么要投降于青州?按理来说,青州不愿看到曹操壮大,徐州在谁的手里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不能在曹操手里,这样投降曹操,岂不是才能让他们两方打起来?万一投降青州,曹操畏惧于青州实力,退兵了怎么办?”
陈登摇摇头道:“曹操不可能退兵的,徐州是他唯一的机会,若是放弃,将来等北方战事平定,那下一个被吞并的就是他。所以他必须要寻找出路,且曹操为人残暴,若是明公进了曹营,恐怕难以出来啊。”
“难道去青州军营寨,吾就能安全出来吗?”
陶谦这个时候的脸色已经很黑了。
但陈登却没有注意到,依旧沉浸在自己的计策中,继续说道:“刘玄德素以仁德,明公若是投降,他必不敢害。”
“哼!”
陶谦大怒,指着陈登喝道:“我原以为是什么好计策,哪知道居然是我屈膝投降,陈元龙,我看你是青州间作吧,来人,把他关起来!”
“啊!”
陈登当时就傻眼了。
这二桃杀三士之计明明这么完美,不用就算了,凭什么怀疑我是间谍?
然而陶谦根本不给他申辩的机会,直接让人把他押下去。
哪怕陈登大喊大叫,祈求陶谦让他解释,陶谦也不听,冷眼看着他被抓走。
等到陈登被士兵拖下去后,陶谦还余怒未消,冷哼道:“投降之事,再不能议,明日我将亲自上城督战,必然击退来犯之敌!”
说罢转身离去。
看着他离去的背影,麋竺细细思索。
陶谦这人对权力欲望很大,看来即便兵临城下,也没有让他醒悟过来呀。
摇摇头,转身出门。
众人都离开了。
孙观尹礼二人出了州牧府邸,相视一笑。
一切,都在不言之中。
第十四章 反间计
历史上陶谦确实将徐州让给了刘备。
但那是在临死之前,只对麋竺说了一句:“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
然后麋竺陈登等人才共推刘备为徐州之主。
所以三让徐州的事情,可谓是子虚乌有,并不存在。
在活着的时候,陶谦就从来没有想过要让出自己手中的权力。
仅仅只是因为快死了,而自己的两个儿子又没有入仕的志向,不愿接受家业,才无奈把徐州让出去。
因此陈登献计二桃杀三士之计,对于陶谦来说,显然是行不通,让他放弃徐州,哪怕是名义上的放弃,依旧让他不敢去赌。
毕竟这里面的风险实在是太大,兴许刘备讲仁义,不会杀他。兴许计策真的会成功,让刘备曹操联盟被破,自相残杀。
可万一徐州牧大印交出去,陈暮当场把他扣住,再跟曹操打一场,等分出胜负后再处理他,哪岂不是鸡飞蛋打?
到时候不仅徐州没了,自己还落入了别人的手里,这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计策,对于陶谦这样的人来说,绝不可能答应。
只能说,陈登的计策是目前来说,最好的办法,以徐州为筹码,让曹刘内讧。但陶谦却不会用,也不敢用。
数日之后,两座营寨拔地而起,横在了郯县城外,一个在东北角,一个在西北角,相隔四里。
陈暮和曹操的大营,现在完成了主体构造,还欠缺一点防御设施。
不过它已经能够承担起它的用途。
陶谦站在城墙上眺望,营寨已经建好,但却不见敌人来攻,用脚指头想都知道,他们是要围困郯县。
断水围城,僵持数月,乃至数年的例子都有。
如著名的邯郸保卫战,也就是“围魏救赵”这个成语的来源,邯郸就被魏国围攻了两年。
还有楚庄王伐宋,围攻一年未破,干脆就在城外建造房屋,耕耘田地,打旷日持久的战争,同样是成语“筑室反耕”的来源。
陶谦很清楚城内的粮草只供不到一年使用,因此见城外兵马来来往往,远处还有大量的车队不断在往这边运粮,不由哀叹一声,他最怕的就是敌人围而不攻,徒耗粮草。
见到他的模样,孙观远远地眺望了一下青州军营寨之中竖起的三面旗帜,心里就有了数,对陶谦说道:“明公,我看那刘备曹操,是要做长久打算啊。”
“嗯。”
陶谦点点头,老迈的面孔充满了忧容,说道:“他们的粮草进进出出,不断运来营寨,以我多年行伍经验来看,说明在后方,他们已经建立了一个粮仓。”
孙观赞同道:“这个粮仓很有可能就是襄贲县,明公若是派人出城,向曹将军下令进攻襄贲,说不准能让他们退敌。”
襄贲离郯县只有不到六十里,二地几乎就只隔了一条沭河。就跟袁绍不会选择将大量粮食积存在前线官渡,而是会将四十里外的乌巢作为粮仓是一个道理,粮仓建在营寨附近,一旦混战打起来,很容易就会被人一把火烧了。
所以大军作战,必须要有一个中转站,袁绍把这个中转站放在了乌巢。而陈暮确实是把这个中转站放在了襄贲,只是与乌巢不同的是,襄贲是一座县城,有城墙保护,很难被人偷袭。
“不行啊,奇袭粮仓,首先需要这个粮仓建于野外行军大营之中,敌人将粮草存放在城池内,曹豹即便去攻城,也难以迅速攻下。”
陶谦摇摇头,否决了这个提议,虽然猜到襄贲是粮仓中转站,可他没办法去攻打一座城池。
孙观自然知道这一点,所以假装遗憾地道:“那看来就只能等下去了,不过明公,这么等下去也不是办法。青州和兖州毕竟是两州之地来攻我徐州一城之地,城内积粮不多,必须要想个方法才行。”
陶谦见他这么说,似乎胸有成竹,便好奇问道:“你莫非有对策?”
“倒是有个想法。”
孙观说道:“敌人来势汹汹,此时锐气必盛,我们万不能出城与之决战。先守住城池,待过一两月之后,敌人必然锐气尽失,放松警惕,以为我们不敢再出城作战。此时明公再下令让曹将军与吕都尉同时进攻,城内再一齐杀出,出其不意,必然可以击退来犯之敌。”
陶谦惊讶道:“你还学过兵法?”
这个计谋出自《孙子兵法·始计篇》,原文是“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陶谦招揽孙观孙康兄弟,再加上吴敦伊礼昌豨等人的时候,他们只是泰山贼寇,根本不像是读过书的样子。
哪怕是孙观,也是因功才升都尉,其他人还只是军司马的中层军官,没想到他还居然读过书?
孙观低下头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自跟了明公以后,我深知读书的重要性,因而时常翻阅兵书,学习文字,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能够报答(暴打)明公,偿还知遇之恩。”
“好。”
陶谦欣慰地点点头,高兴地道:“此策不错,就按你说的办,从今日开始,你就驻守在北城门,严密防守,等到时机成熟之时,我便下令让曹豹吕由进攻,你便率军出城,与敌军决一死战!”
“必不让明公失望。”
孙观连忙拱手行礼,表面上一副临危受命,受宠若惊的模样,内心却是极为激动。
没想到计划进行得这么顺利。
其实孙观之前确实只是泰山上的贼寇,因与臧霸为好友,听闻了臧霸对青州的描述,又见臧霸混得风生水起,所以才想投奔青州。
哪知道陈暮却让他去投奔陶谦,且这两年来,就让他安心在徐州发展,多读书识字,学习知识。
书是臧霸送来的,他府中还有一位泰山书院毕业,兼职军情司密探的幕僚。
青州现在已经全面开始推广标点符号,虽然没有开始简化汉字,但对于学习文字已经有了很大帮助。
因此为了能在以后去青州得到重用,孙观也发奋读书学习。只是他的智力有限,让他用计比较困难,不过倒是认识字了,不至于露馅。
没办法,计策能不能用好,跟看不看书没关系,跟看书的人智力有关系。
像《孙子兵法》《六韬》《孙膑兵法》这类的书,汉末各大世家豪强有条件看的人多得是,这些兵法也都是大家族必学内容,可军事天才出了几个?
哪怕是曹操这样统帅满分的人物,也是从一场一场败仗中学习经验,积累起来的。还有吕蒙,同样也是先打仗,后学习,有战争经验。
毕竟就算你学会了一招,马上在战争中用出来,可没有经过周密布置,像马谡一样学韩信背山一战,结果就是很容易就会被识破,让人将计就计,反而沦为笑柄。
所以孙观的计策也许有用,但得看是在对谁用。用到淳于琼这种家伙身上肯定一拿一个准,用到曹操和陈暮头上,那自然没戏。
何况这计策,还是他府中那位的幕僚给他出的。。。。。。始作俑者是谁,就不用多说了吧。
时间就这样一天一天地过去。
从七月份到九月份,天气从酷热难耐,到逐渐干爽,秋风萧瑟,万事万物都在变化。唯一没有变的,就是夏粮收上来之后,百姓开始了新一轮的播种。
无论自己头上的统治者是谁,百姓们总归是要继续活下去,新来的统治者至少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