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谋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谋伐- 第38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般便利。
    看待问题要辩证的看,隋炀帝不是什么好皇帝不假,但大运河确实是一件好事也是真,是非功过得从各方面分析,不能一杆子打死。
    “奉孝,这就是长远目光与短浅目光的区别呀。”
    陈暮感叹道:“我看到的是未来千百年后,而你只争朝夕。只觉你死后,哪管洪水滔天,这般心胸,没有百年之后,又如何能开创出万世基业,功绩永久留存?”
    似乎被骂了?
    郭嘉心里一边想着,一边似乎又找不到什么理由反驳,只能无奈道:“贤兄教训得是。”
    陈暮最后语重心长地对他说道:“奉孝是一个极为聪明的人,曹操也是。你知道我为什么这次要帮他吗?因为我真心地希望我们不是敌对,而是你们跟我一起开创出一份万世基业出来,让你们看看我所创造的世界,是一个怎么样的世界,所以我才劝曹操悬崖勒马,要他不要在寻死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这是我对你们的唯一期盼,你回去后跟曹操好好说,不要屠城。将来若是在战场上相遇,被我打败之后,就跟着我一起吧,我会让你们看到那一片崭新的世界啊!”
    郭嘉一时无语。
    虽然陈暮的话高深莫测,特别是其中的道理,都是振聋发聩,令人如梦初醒。
    但说来说去,你所谓的大事业,又到底是什么?
    开创的万世基业,又具体呢?
    云里雾里一通,最后告诉我,以后被打败就跟着你,合着除了所谓万世基业的大道理之外,具体内容就没有透露分毫?
    如果让郭嘉知道后世所谓“传销”的话,那陈暮现在的一切言语,估计就已经被他拉入了黑名单。
    然而此时此刻的郭嘉,却觉得豁然开朗,心中所想,顿时变得不同起来。
    因为陈暮说的确实有道理,所谓万世基业,给他开拓了视野,让他的格局又上了一层楼。
    以前只觉得找个明主出仕,辅佐一代帝王成就一代伟业,如张良萧何一般流芳后世,就已经是人生顶点。
    但现在忽然觉得,张良萧何在几百年后的自己眼中,似乎也就这么回事。
    因为现在都已经是末世,他们的功绩,与自己何干?
    真要扯的话,张良萧何的功绩到王莽之后就已经没了,而惠泽当今大汉的,是光武与云台二十八将才对。
    所以郭嘉被陈暮提醒,恍惚间才明白,一时的功绩,和万古功绩比起来,确实差得远。
    唯有万古流芳,才是真正的大事业啊。
    想到这里,郭嘉看着陈暮,认真地拱手道:“贤兄之言,字字珠玑,令嘉受益匪浅,将来若是有机会,嘉依旧愿意向兄讨教。”
    “嗯。”
    陈暮欣慰地点点头:“我知道你心里在想什么,想知道我所谓的万世基业,具体又是一个怎么样的世界是吗?你还年轻,未来的道路能走得更远。等下一次见面的时候,我再告诉你万世基业从何处开始。”
    “好!”
    郭嘉表情严肃,鞠躬行礼:“此传道之恩,必不能忘。它日再见,请兄不吝赐教。”
    “走吧,天色也不早了,是该拿下陶谦了。”
    陈暮摆摆手,招来紫影,翻身上马,语气中仿佛陶谦这个堂堂徐州牧,只是土鸡瓦狗而已。
    郭嘉骑着小毛驴追上来,高声问道:“兄有拿下陶谦之策?”
    “不过是。。。。。。”
    陈暮回过头,咧嘴一笑,露出洁白的牙:“谈笑之间尔。”
    说罢,策马扬鞭,奔驰而去。
    玄甲重骑来得快,去的也快,陈暮回到队中,浩浩荡荡往北去了。
    郭嘉回到曹操队中,痴痴地看着他离去的背影。
    这个男人。
    为什么总是那么自信?


第十二章 剥夺曹操的未来
    “奉孝,奉孝?”
    沭河西岸的旷野之上,天色渐晚,夏风萧瑟。
    曹操见郭嘉一直盯着陈暮远去的背影出神,心中不由狐疑,陈子归到底说了什么让奉孝如此失态。
    郭嘉当然知道曹操跟袁绍一样性格多疑,所以回过头,迅速收敛了自己脸上的情绪,只是从容一笑:“明公。”
    曹操皱起眉头,低声说道:“奉孝,此前你与那陈子归说起,说棺材是份大礼,又谈什么劝吾悬崖勒马,到底是何事?”
    他们还在纠结之前陈暮说的话。
    而郭嘉,不仅已经明白陈暮言语中的意思,甚至眼光格局已经提升了不少。
    因为陈暮之前已经跟他谈过,黄巾之乱与王朝更迭的根本原因。
    正是这份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眼光,才让原本自负的郭嘉对陈暮感觉到了佩服,才让他有些相信陈暮或许真能创造一个万世基业来。
    而曹操他们,依旧还在局中。没有跳出自身的局限性,就连陈暮为什么会忽然送棺材,他到现在都没想明白。
    这就是顶尖智者之间的差距。
    在后世大多数三国类游戏当中,曹操的智力也上了90,堪堪在顶尖智者门槛。而程昱和陈宫,则基本都是在92…94之间,算是一流谋士。
    但郭嘉,却是高达98智力的超一流。看似只差了寥寥几点,可到了这个程度,每一点的差距,都非常明显。
    哪怕后世的三国类游戏不一定靠谱,但纵观史书,在很多大事抉择上,曹操也确实不如郭嘉眼光毒辣。不少事情,基本都是靠荀彧和郭嘉劝说,他才会去做。
    所以曹操程昱陈宫没想明白的事情,郭嘉到场之后,明白了眼前的局势,很快就隐隐猜测到了陈暮的来意,才说棺材是一份大礼。
    这份机智,确实当得起鬼才郭奉孝的名头。
    “明公。”
    郭嘉缓缓拱手一礼,平静地说道:“此事,确实错怪陈子归了,他这次来,并不是来找明公残杀,而是真的来救明公。”
    “啊?真的来救我?”
    曹操都傻眼了,双方都快兵戎相见了,还说是来救自己的?
    这世上哪有提着棺材去救人的?
    要不是郭嘉是自己最信任的谋士,跟着自己也有两年,为自己出谋划策无数,曹操甚至都怀疑他是陈暮的卧底了。
    郭嘉骑着小毛驴,与曹操一同回营,身后诸多卫士环绕,旁边则是程昱陈宫几人,一边在毛驴上颠簸,一边继续说道:“明公可知,陈子归是来做什么的?”
    “来威胁我?”
    曹操骑着绝影与众人一起漫步而行,听到郭嘉的话,皱起眉头愤然道:“他刘玄德就这般霸道,连徐州都不许我沾染分毫?”
    “非也。”
    郭嘉摇摇头:“陈子归并非来阻止公得徐州,公打徐州,师出有名。一者报当初无故攻打之仇,二者,朝廷已经将陶谦定为叛逆,公兴兵讨伐,名正言顺,陈子归不会犯这种愚蠢的错误。”
    “愚蠢的错误?”
    曹操不解:“什么愚蠢的错误?”
    郭嘉解释道:“就是无缘无故来攻打明公。”
    这算愚蠢的错误?
    曹操还没转过弯来,这都天下大乱了,攻打一方势力,难道还需要理由吗?
    “我明白了。”
    94智力的陈宫,忽然回过味来,恍然大悟道:“明公,那陈子归是来提醒明公,要你莫屠戮百姓。”
    屠戮百姓之事,古代常有,即便干了,顶多受点道德谴责,被冠以残暴而已。
    更何况这还是敌对势力治下的百姓,屠戮了又如何?
    但既然郭嘉陈宫接连提醒了,那这里面必然有深意,莫非事情的关键,依旧是在刘玄德身上?
    想起刘备那嫉恶如仇的性格,曹操沉思道:“奉孝公台莫非是担心刘玄德出兵?此事我们之前不是议过了吗?刘玄德正与袁绍相持,无暇它顾,哪怕陈子归过来,兵力亦不过与我们相当。方才不敢动手,是因为他的轻骑离我们太近,若是正面与之一战,我倒也不惧,为何要怕他刘玄德?”
    关于刘备的性格特点,曹操与郭嘉也分析过。仁爱确实是仁爱,但就是有些仁爱过头,有时候为了百姓,经常会做出失去理智的事情。
    不管是现在还是历史上,他都是这样。像如今世界,关中一战,为了百姓,放弃了突袭长安的计划。
    而历史上,为了照顾百姓,从新野撤退居然选择与百姓一起南下。
    要知道博望坡一战,在击败夏侯惇之后,是给刘备争取了足够时间的。如果他抛弃百姓,自己领军队迅速南下,虎豹骑跟本不可能追得上他。
    但偏偏刘备就选择了很愚蠢的办法,结果到最后不仅百姓没保住,连自己以及赵云刘禅都差点死在乱军中。
    所以从这一点上来看,郭嘉看人确实很准,一眼就知道刘备是个什么样的人。
    因此最早曹操麾下的谋士军团,就制定的突袭徐州计划,就是想趁着刘备没有办法南顾的时候,将徐州纳入自己的势力地盘。
    至于屠城的事情,他们觉得哪怕屠了,刘备短时间内,应该也无法抽调大量兵力过来,即便陈暮来了,大家兵力相当,再加上兖州近在咫尺,可以随时抽调兵力,谁也占不到便宜。
    最坏的结果,也就是青州得个琅琊国而已。运气好的话,甚至在拿下徐州之后,整顿好兵马将陈子归赶出徐州,到那个时候,曹操也有了与天下枭雄一战的底气。
    然而郭嘉却摇摇头道:“我们当初确实考虑到了刘玄德的态度,但我们却忽略了另外一个人。”
    “谁?”
    “伯安公。”
    “伯安公?”
    虽然刘虞已经登基为帝,但他宗室贤明长者的形象深入人心,所以很多人都不称呼他为天子,而是称呼他为公。
    这并非贬义,也不是降级,而是一种对德高望重之人的尊重。
    只是曹操不太理解,现在洛阳小朝廷虽然被原来的公卿大臣拥护,成为目前天下,三个自立为帝中公信力最好的皇帝。
    可毕竟已经对天下失去了控制,没有人再去管他,为什么郭嘉和陈宫却还说自己忽略了他?
    郭嘉说道:“伯安公素来仁义爱民,若他知道明公屠杀百姓,会待如何?”
    曹操嗤笑道:“洛阳自身难保,被袁本初牵扯了兵力,即便伯安公下旨申饬于我,又能奈我何?”
    陈宫叹道:“可明公别忘了,刘备可一直打着匡扶汉室的名义,以洛阳为主。如果伯安公令刘备讨伐明公,也许刘备真的会放弃现在从冀州得到的利益,转而攻打明公!”
    “什么?”
    曹操只觉得毛骨悚然,顿时惊出一身冷汗。
    横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
    刘虞这人对百姓极度仁爱,在历史上,也因为这件事情与公孙瓒发生严重的冲突。
    而刘备跟刘虞还是同类人,且刘备一直奉刘虞为主,真心拥戴。
    若是刘虞下令的话,刘备还真有可能会听。
    到时候宁愿不要渤海郡和半个清河国,也要和曹操鱼死网破。那就真的跟陈暮说的一样,这口送来的棺材就要给自己用了。
    因为跟冀州相似,兖州也被青州洛阳两面包夹,甚至下方还有个青州扶持起来的孙坚,处境几乎跟袁绍一模一样。
    袁绍能抵挡得住三面进攻,是人家有王芬帮忙打下来的冀州底子。
    可他曹操有什么?
    一个百废待兴的兖州以及两三万精兵而已。
    真打起来,青州都不需要派太多兵,陈暮领军两万,洛阳派一万,再让孙坚领军两万北上,轻松就能平了他。
    所以当听到郭嘉和陈宫的分析之后,曹操这才醒悟过来,自己犯了个很严重的错误。
    这个错误就是没有底线。
    并非道德底线,而是没有将洛阳朝廷放在眼里,没有尊刘虞为主的臣子底线,反贼的意图太明显了些。
    正如元末时期,朱元璋在大事未成之前,还得尊小明王韩林儿为主,等到击败了陈友谅,天下大势尽在掌握之后,才杀了韩林儿自立门户是一个道理。
    翅膀硬之前,就得学会隐忍。
    虽然王莽算是个比较失败的案例,但司马懿可是成功了,只是曹操现在还不知道而已。
    当然。
    历史上曹操可没有这份做忠心臣子的觉悟,因为当时的朝廷就控制在他手里,所以这个底线一直在他的控制范围之内。
    一开始的时候,还稍微尊敬一下汉献帝。
    结果到后来,翅膀越来越硬,篡位的意图也越来越明显,不仅自己给自己封魏王,还把汉献帝的老婆儿子全杀了,换成自己的女儿去当皇后。
    而现在不一样。
    洛阳的刘虞可不像汉献帝一样被控制在曹操手里,曹操想要拿捏刘虞,是不可能的事情。
    甚至刘虞还有自主权,因为他真的可以命令得动刘备。
    所以如果曹操没有把刘虞放在眼里,做了违背刘虞价值观的事情,陈暮一封奏折上去,那刘虞就会一道诏书下来,罢免他这个兖州牧。
    到时候怎么办?
    学袁绍刘焉陶谦袁术等人自立为王?
    还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