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青州也是如此,从黄巾之乱后,就一直处于发展状态,同样比他强得多。
至于公孙瓒,靠着做生意起家,与北方胡人关系极好,经常能够借到东部鲜卑的兵马,连中部鲜卑也被他击退,坐稳幽州,同样比他强得多。
所以趁着现在他们难以对河南之地出手的机会,吞并徐州壮大自己,到时候自己有了二州之地,就有了与他们抗衡的实力。
想到这里,曹操深以为然道:“奉孝,仲德之言,当真令我拨云见日,茅塞顿开呀。想当初在陈子归的逼迫下,我还差点与青州合谋一起进攻徐州,差点将徐州之地拱手让出去,现在想想,还得感谢那王文祖。”
郭嘉笑道:“人算不如天算,陈子归虽智计百出,但如何比得上天意?何况我们也有打算上书朝廷诸公,将青州之野心公之于众的打算,只是现在尚未撕破脸皮,便此作罢,此时更要锐意进取。”
“好!”
曹操立即站起来,兴奋地说道:“我明日便发去战书,进攻彭城,陶恭祖之仇,也是该报了。”
。。。。。。.
。。。。。。.
兴武二年六月。
青州和冀州的战争,已经从大打出手的阶段,到了对峙阶段。
刘备和公孙瓒让出了之前占领的大片地盘,只将渤海郡占领,利用黄河中下游大量的水系建造防御工事,抵御袁绍的进攻。
至少在短时间内,袁绍肯定是没办法收复失地。因此他也只能无奈地选择屯兵于边境,同样修起了堡垒。
三方势力互相纠缠,谁也奈何不了谁。但相比于袁绍和公孙瓒,刘备的选择余地就大了很多。
因为袁绍公孙瓒想发展,就只能往南,但他们的南边一个是袁绍,一个是曹操,都没法动。而刘备的南边,却是相对孱弱的徐州。
此时刘备亲自坐镇平原国,在前线于袁绍相持,关羽坐镇河内郡,加上赵云,二人与吕布打得有来有回,时而进略。
唯有临淄城内,却是一片崭新的气象,经过十年治理,青州大量招纳流民,建造水利设施,开垦新的田地,以至于钱粮颇丰,民生逐渐富庶。
六月中旬,陈暮得到了一个消息,曹操为报当初陶谦攻打自己之仇,亲率大军,进攻彭城,曹仁在傅阳县击溃陶谦部将吕由,陶谦不得已退守郯(tan)县。
得知此事,陈暮立即召集了荀彧和沮授商量事情,田丰目前在平原国前线,由于当初刘备关过他,导致刘备对他心中很是歉意,因此对田丰言听计从,将他派在平原如果刘备犯病,他至少劝得动。
临淄城太守府,后院水榭楼台,假山怪石嶙峋,树木绿茵参天,亭中有小桥流水,从府邸外面引水进来,流入湖中,然后又绕着凉亭形成小溪缓缓流淌而过,风景竟是绝美。
陈暮现在的官方职务其实是朝堂任命的光禄大夫,安顺乡侯。但在青州,他同时也兼任齐国相,所以临淄城内不仅有州牧府,还有这座太守府做官办府邸。
正是天气炎热之时,湖内荷花池盛开,硕大的莲朵下不时有金色的鲤鱼跃出水面,吐着气泡,陈暮坐在亭中,正夹着一块冰放入秫酒里。
荀彧和沮授坐在他的对面,二人如今皆身居要职,每日处理大量公务,比不得陈暮清闲,今日却是被他强行拉过来的。
“子归啊,你把所有的政务全都推给我与文若,自己却每日逍遥自在,好不快哉,你的良心不会痛吗?”
沮授坐下来,感受着夏日徐来的微风,轻笑着学陈暮偶尔嘴中蹦出来的金句打趣。
陈暮优雅地摇晃着手中的酒樽,左手摸着自己的胸口做痛苦状:“良心当然会痛,但痛啊痛啊的,也就习惯了。”
“脸皮真厚。”
二人都是翻着白眼,心道使唤起别人倒是得心应手,自己做的时候就开始装病,这世上怎么会有这么懒的人。
荀彧轻抿了一口酒,嘴中冰寒沁人心脾,放下酒杯后,随口说道:“现在天下局势,大半皆已明了,即便是混乱如江淮地区,袁术亦是慢慢站稳了脚跟,尚书令觉得,我们下一步该怎么做?”
陈暮淡淡一笑:“自然是取徐州。”
沮授荀彧对视一眼,露出一抹果然如此的笑容,现在黄河以北,三方势力在较劲,谁都抽不出身。
袁绍不敢碰洛阳,也怼不过公孙瓒刘备联军,只能继续保持着僵持之势,非常尴尬。
至于公孙瓒,他现在攻打袁绍,就是锐意开拓。可惜没什么进展,除非他东去辽东,打苦寒之地的公孙度。
但那地方离中原太远了,而且尚未大规模开发,打下来意义也不大。
所以这两个人现在处境都很尴尬,唯有刘备可以从青州南面,下可攻打徐州,西可取兖州或者豫州,只是曹操和孙坚暂时为盟友,不好轻动,还可以从徐州南下打江淮,可选择的余地非常多。
最重要的是陶谦经过上次攻打曹操之后,已经跟刘备产生了矛盾,虽然陶谦当时候就回信给刘备,言称一时糊涂,但他既然那么做了,自然就给了刘备南下的借口。
只要洛阳朝廷发一道诏书,称陶谦无故进攻同僚,犯下死罪,罢黜其徐州牧的职务,由刘备派人管辖,那么占领徐州之地,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陶恭祖无故攻打曹操,以犯了死罪。明公以青州牧开府司仪,又有督冀、青、徐三州之责,取徐州,也是理所当然。”
沮授点点头,说道:“只是明公素来仁义,那陶谦亦为江淮名士,有爱民之风,恐明公不愿。”
“所以我在想一个问题。”
陈暮叹了一口气,倚靠在亭中石柱上,对二人说道:“那就是如果有人攻打徐州,将徐州杀得生灵涂炭,大哥会不会出兵。”
二人对视一眼,沮授毫不犹豫道:“以明公之仁,自然会出兵制止,子归莫非还不了解明公?”
“我自然是了解的,所以我就是在想这个问题嘛。。。。。。”
陈暮苦笑道:“我明明能够预感到一件十分悲惨的事情发生,且这样对我们青州有利,但却因为要照顾大哥的感受,而不去做,你们觉得我该怎么办?”
“哦?”
沮授问道:“到底发生了何事?”
陈暮说道:“军情司密报,曹操已经攻打陶谦了。”
“什么?”
沮授荀彧惊讶道:“曹操居然先下手了?”
因为军情司的密报第一时间都会给陈暮,所以他们二人,反倒并不知道这件事。
“是啊。”
陈暮点点头,仰望苍穹,逐渐茫然起来。
是啊。
曹操,马上就要屠徐州了。
虽然不知道自己对他下的紧箍咒有没有效果,他会不会再屠一次。
可是。
这样的事情如果再次发生在自己眼前,自己却没有阻止。。。。。。似乎,总觉得有些过意不去。
平生第一次,有那么一种感觉,好像这大汉天下的百姓,也不知在什么时候,开始变成了有血有肉,成为了陈暮牵挂的人。
是受大哥的影响吗?
或许是一部分。
更多的,还是已经在这个世界上待久了。
前世的记忆开始模糊,很多事情忘了,很多事情也都想不起来。
唯有在这大汉天下时的记忆,却无比清晰。
自己。
也算是半个大汉人了吧。
第五章 善与恶的抉择
很多人以为曹操屠徐州,是发生在陶谦杀曹嵩之后。
但实际上,是发生在那之前。
根据《后汉书》与《三国志》记载,曹操对陶谦的仇恨,主要在于陶谦的两次主动攻击。
一是联合袁绍公孙瓒,一起攻打袁绍曹操刘表联盟。
二是与一个叫阙宣的起义豪强一起联合侵略任城、泰山二郡,侵犯了曹操的地盘。
基于这两个原因,曹操在随后就发起了对陶谦的报复,于历史上的初平四年,即公元193年进攻徐州。
这一战陶谦被击败,退守东海郡郯县,曹操因为无法攻克郯县,再加上自身粮草不足,难以久攻,最终选择了退兵。
但在退兵的时候,为了震慑陶谦,又攻打雎陵、夏丘、取虑三县,并且极为残忍地屠了城。
“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
而曹嵩被杀,就发生于第二年春,也就是公元194年。
由于屠城这件事情让陶谦极为愤怒,所造成的结果就是为报复曹操,陶谦便故意派人去追杀曹嵩。
这是《后汉书》和《三国志》同时记载的事情,并非《三国演义》所说是为了讨好曹操,派手下去护送,结果都尉张辏ш殛觳茚圆撇偕薄
所以从这一点上来看,很多人为曹操洗白,说曹操虽然屠城很过火,但却是为报杀父之仇,似乎也不是情有可原,这个观点其实最开始就是一个错误的观点,颠倒了因果关系。
因为是曹操屠城在先,然后才导致陶谦报复杀死曹嵩,最终引发更大规模的冲突。哪怕一开始双方因南北联盟而造成冲突,但至少屠城这件事,确实是曹操先干的。
陈暮就是知道这件事,所以才在心里一直在想这个问题。
既——曹操会不会像历史里的那样,因为陶谦与他结怨,而攻打徐州的时候,顺手再屠一次城。
虽然严格意义上来说,历史的轨迹如果真的开始往那个方向发展,对于青州来说,反而是一件好事,符合他们的利益。
因为那样刘备就可以占在大义之上,严厉谴责曹操,然后洛阳中央朝廷,也可以发诏书斥责。
届时潜伏在徐州的卧底势力发力,劝说陶谦将徐州让给刘备,那么陶谦很有可能会因为惧怕曹操,而选择答应这个条件。
到时候一切都会水到渠成,不费一兵一卒把徐州拿下。
但屠城的话。。。。。.
陈暮眼神逐渐迷茫,回忆起这些年来见过的无数百姓,见过他们的有血有肉,见过他们的真实情感,见过他们的淳朴、善良、勤劳、勇敢。
他们再也不是史书里寥寥几笔刻画的文字,也不是一个个冰冷冷的数字,而是一个个真实站在自己面前的人。
是像自己一样的汉民族百姓,是像所有汉人一样,老老实实,为生活努力的黔首平民。
自己,真的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被屠杀,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变成一具具冰冷的尸体,成为后世史书中记载的那些文字吗?
陈暮居然在这一刻,会感觉到了那么一丝迷茫。
荀彧沉吟道:“曹操出兵攻打徐州,可谓师出有名,现在我们青州大部分兵力都在与袁绍对峙,他倒是选了个好时机,不如趁此机会,亦向徐州宣战,将陶谦剪除。”
陈暮苦笑道:“这当然是一个好战略,但我猜到了一个可能性。”
“什么可能?”
沮授荀彧二人不解。
陈暮看着他们,一字一顿道:“曹操残暴,为震慑陶谦,或会屠城。”
“嘶!”
二人都倒吸了一口冷气。
很多人以为古人对屠城习以为常,认为古人不会在意,但实际上屠城已经是战争最严酷的手段。
面对屠城者,古人往往都会冠以“残暴”“凶恶”“野蛮”“嗜血”等等评价。
包括历史上,对于曹操屠城的现象,当时的人也是大多以谴责为主。
如裴松之:“历观古今书籍所载,贪残虐烈无道之臣,于操为甚。”
孙盛:“夫伐罪吊民,古之令轨;罪谦之由,而残其属部,过矣。”
陆机:“曹氏虽功济诸华,虐亦深矣,其民怨矣。”
甚至还有荀彧也对曹操屠城很是不满,曾委婉劝说:“公前屠邺城,海内震骇,各惧不得保其土宇,守其兵众。”
可见汉末魏晋时期,人们除了称赞曹操用兵如神以外,对于他的屠城行径,也是多有指责。
现在荀彧和沮授听到曹操可能会屠城,第一个感觉就是不敢置信。
因为虽然陶谦跟曹操有恩怨,但双方之间有不是什么杀父之仇夺妻之恨,远远没有到屠城泄愤的地步。
毕竟对于各路诸侯来说,哪怕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目的也是一统天下,如果屠城杀戮百姓,不仅会让自己的名声变臭,且将来夺了这些地盘,治下没有百姓,也没有了任何意义。
所以听到陈暮的话,即便是向来信服他的荀彧都开始质疑道:“尚书令此言当是杞人忧天矣,曹操再是残暴,莫非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者,如此杀伐戮民,不畏天诛乎?”
陈暮想了想,说道:“曹操不会畏惧天诛,他畏惧的是大哥如果战胜袁绍,夺取了河北,最后他也会被吞并,所以他一定要在大哥战胜袁绍前壮大己身。至于用什么手段。。。。。。他这种人,不会在意的。”
沮授摇摇头:“这只是子归你的猜测,讨董初时,康成公与伯喈公还写过《讨董记》,夸赞曹操为天子楷模,若是他屠城杀戮,岂不是引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