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父子情深(2)
“嗯,嗯。当真是好文采,郑君与蔡公,不愧为当世大儒也。”
关中,华阴县,曹操看着手中的《讨董记》,不时摇头晃脑吟唱,不时赞叹有加,那个叫开心。
一旁的曹洪夏侯惇夏侯渊茫然互相对视,都不说话。
这是曹操第十七遍夸赞这篇文章写得好了,拢共也就两千余字,连吃饭上厕所都得拿手里,一整天都爱不释手,这东西真的有这么好看吗?
“孟德,这份檄文真的写得那么好吗?”
夏侯惇忍不住询问。
曹操高兴地道:“自然,郑君与蔡公之文采,天下无出其右,怎么会写得不好呢?”
“就算字写得好,文也写得好,也用不着一整天都看吧。”
曹洪劝道:“今日布防还未做呢。”
“你们呀。”
曹操笑着摇摇头:“不懂。”
三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头雾水,夏侯惇试探道:“难道此中还有深意?”
“深意大了。”
曹操抑制不住喜悦,将手中的《讨董记》对着三人扬了扬道:“不提此书出自郑君手里,专门为我们传扬名望,单说世人知道我们的功绩,则海内名望加身,天下人无不称赞,到时候四方仰德,我亦能被称为有德之人。”
这句有德之人,在当时就可以称为“君子”。
要知道,君子这个称谓,在汉朝可不是随随便便什么人都能当的。
没有过人的功绩和操守,世人根本就不会认可你。
像天下楷模李膺,本身操守就不用多说,品德被世人称道,而他的功绩也是非比寻常,在外上马镇压鲜卑、西羌,在内下马安民、抚政。
不仅为官清廉,还十分痛恨贪官污吏,很多贪官听说李膺要来此地上任,就干脆弃官逃跑,可见其治理能力。
那么李膺从举孝廉刚刚步入仕途,到成为天下楷模用了多久的时间?
差不多是三十年。
自永建五年,公元130年入仕,到延熹二年,也就是159年左右,用三十年的实际行动,终成为天下人敬仰的有德君子,道德楷模。
而曹操今年才36岁,从熹平三年,入仕不过十七年,就已经取得这样的成绩,怎么能不让他激动。
当然。
如果说曹操一跃到李膺的程度,那是不现实的事情,人家李膺是靠很多年的日积月累,厚积薄发,才达到了那样的高度。
而曹操则是短时间内风靡,并不像李膺陈蕃他们这种真正的道德楷模,没有那种深厚底蕴。
拿后世影视圈形象比喻的话,李膺陈蕃他们就是多年老戏骨,哪怕流量一时不在,但在人们的心目之中,他们才是国家脊梁,道德与操守的化身,流芳千古,万世景仰。
曹操则相当于后世忽然爆红的小鲜肉,一夜之间有了大量人气,至于能不能靠他的努力,摆脱流量明星的问题,让世人继续记住他,就得看他自己的本事。
只不过作为一个有远见的人,曹操现在很清楚这份东西的分量,因此在可以预见自己很快能成为世人景仰对象时,一时欣喜若狂,也能理解。
除了曹操以外,像孙坚鲍信公孙瓒就平常心许多,因为他们并没有曹操那么远的目光,并不知道这份东西能给他们带来多少荣耀。
其实最主要的是,光看内容,你会发现这份《讨董记》并不是一份扬名的东西,而是一份普通的讨董檄文而已。
里面前半部是痛骂董卓,罗列董卓的罪名。中间部分,就是刘备陈暮奉诏讨贼,兴起义兵。
到最后部分,才是一边称赞五个人的勇气,一边号召世人一起来讨董。
所以光从表面上来看,讨董这件事才是主角,写这份《讨董记》的目的,是在于激起更多的力量来讨董,而不是正在讨董的这五个人本身。
如此忽略了里面隐形的扬名目的,一般人很难察觉到这一点。
但问题在于。
虽然这件事里着重讲的是“讨董”,可“讨董”这件事本身就有很大的流量,是天下人关注的焦点。
因此在里面出现的任何一个名字,就会被无形放大。
哪怕在文章之中,并没有直接过于称赞这五个讨董的人,但通过文章中描述的董卓有多么残暴,就能够侧面印证出敢于讨董的这五个人勇气有多么可嘉。
世人看完之后,自己就会进行对比,从而不自觉在心里拔高了他们的位置。
毕竟董卓已经被形容为世间最极端的“恶”,那么敢于反抗他们的人,岂不是世间最极端的“善”?
这就是陈暮操纵舆论的高明之处。
他不是主动引导世人,也没有直接告诉世人这五个人怎么怎么样,而是利用了一些手段,巧妙地让世人产生了这样的联想,自然而然地帮助了刘备曹操他们宣传名望。
正如后世某些西方国家的新闻媒体,明明只是正常的采访,却要在视频中加一些阴间滤镜,或者恶意剪辑,虚构伪造,来达到歪曲事实的目的是一个道理。
陈暮一番暗示操作,既没有自吹自擂,王婆卖瓜的嫌疑。又能够招揽人才,吸引更多的力量加入,同时扬名立万,可谓是一石多鸟之策也。
虽然曹操不一定能够看出陈暮的骚套路,也一定看不到,这里面还有陈暮偷偷给他下的一道紧箍咒(大家划重点)。
但他能够看到的是,这份东西必然可以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好处,对于出身不好,宦官之后的他来说,可谓是一份及时雨,自然让他十分开心。
而相比于曹操看这份东西,当《讨董记》通过一些渠道传入长安,最终辗转落入董卓手里的时候,董卓的心情就没那么好。
《讨董记》的内容相当深奥,倒不是文字晦涩难懂,而是里面舞文弄墨,各种历史典故信手拈来,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学水平,根本不可能看得懂。
所以这份书,与其是说给天下百姓看,倒不如是说给天下世家、豪强以及那些读书士人看。
如果忽略了陈暮在里面暗藏的手段,那么只从明明上来看,这份东西,其实就是一份正常的《讨董檄文》而已。
这份东西的内容总结归纳,大概意思就是:“董卓为人十分可恶,行径非常残忍嗜血,恶行令人发指。不过大家别怕,虽然董卓穷凶极恶,但这世上还是有不怕死的人依旧在为汉室江山奋斗。只是我们五个人的力量还是不足,所以请大家一起来,共同帮助我们,讨伐董卓,匡扶汉室之类。”
只要认字,都能看出这份东西的表面含义。
因此董卓看完之后,自然是怒火中烧,头都快炸了。
未央宫内,前堂殿中。
“砰!”
在将这份小册撕成碎片之后,董卓一脚就踢翻了桌案,恶狠狠地道:“可恶,关东军居然想出如此下作的手段来羞辱我的名声。”
阎忠瞥了他一眼,心道你的名声还需要羞辱?全天下都知道你的良心大大滴坏了。
“义父!”
吕布见他这么发怒,顿时站了出来说道:“布愿为义父排忧解难,亲自率领西凉铁骑攻打关东军!”
“滚!”
董卓红着眼睛,瞪了他一眼,然后越想越气,竟是抄起一柄短戟朝吕布扔了过去。
吕布吓了一跳,连忙闪身躲开。
短戟如流星一样从他身边飞过去,打在了大理石地面上,“叮”地一声,弹射往左边的柱子,钉入了梁内,发出嗡嗡的声音。
场面一时陷入了沉默。
吕布的脸上青一阵紫一阵,他原本是想为义父解忧,哪知道董卓居然这么对他。
对面西凉集团的几个将领胡轸张济樊稠王方杨定等人一开始也被董卓的暴怒吓了一跳,但见到吕布倒霉,顿时乐了起来,只是想笑又不敢当着董卓面笑,一个个忍不住嘴角上扬,低头强行憋住。
看到这一幕,吕布就更气了,脸上面子挂不住,手上青筋暴跳,连带着他那边并州集团的李肃成廉魏越等人亦是面有愠色,十分不满地看着对面的西凉军众将。
而董卓喘着粗气,过了许久情绪才稳定下来,冷静之后,他也意识到了自己的行为有问题,不过让他当着众人面向吕布道歉自然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一时间大家都没说话,场面依旧沉默。
还是李儒见他情绪已经缓解,这才站出来给了双方一个台阶,他说道:“明公,甘侯为明公之子,素有孝心,此番不过是想为明公排忧解难而已,并无他念,还请明公莫要气恼。”
甘侯就是吕布。
吕布在投靠董卓的时候,就被封为中郎将,都亭侯。
后来长安之乱,因为回防及时,立下了大功,爵位自然也往上提了提,从都亭侯变成了乡侯。注意,是乡侯不是都乡侯,中间越过了都乡侯、亭侯这两个等级,封地为右扶风郡鄂县的甘乡。
听到李儒给了一个台阶下,董卓这才装作恍然大悟,一脸歉意地对吕布道:“原来如此,我刚还以为奉先是要离我而去呢,是为父不对,奉先切莫因我无状而责怪为父。”
吕布又不傻,自然知道这是个台阶,低着头拱手说道:“义父说的什么话,是孩儿自己没有说清楚,孩儿怎么会责怪义父呢?”
“好好好。”
董卓大喜道:“你先退下吧。”
吕布低着头缓缓退下,又坐回了大殿一边。
经过这个插曲,众人谁也没有在意。
李儒则开始为董卓讲解起战略布局,言称效仿秦国,占据关中,虎视天下的策略。
然而谁也没有看到,吕布的眼眸之中,闪烁过了一丝嗜血的寒芒。
呵。
我这么忠心待你,你就是这么对我的?
枉我星野奔驰来长安救你。
结果你刚刚差点杀了我!
父子情深?
呵呵。
去你妈的父子情深!
老子迟早有一天要了你的命!
第六章 马钧
初平二年,也就是公元191年,在去年洋洋洒洒的尘嚣之中,战争也算是勉强落下了帷幕。
举世瞩目的关中之战,正如《讨董记》里所宣传的那样,董贼残暴嗜血,敌军势大,关东军虽浴血奋战,但终究是寡不敌众,只能暂时休整,以待来日。
司隶洛阳,正是春耕之时,陈暮带着大小官员,巡视河南各地。
目前司隶七郡,关东军与董卓各占三郡,董卓治下为右扶风左冯翊以及京兆尹,关东军则是河东河南以及弘农三郡,还有一个河内郡则在河内太守王匡手里。
历史上王匡现在已经死了,被曹操以及胡母班的亲属联手攻击而败亡。只是现在因为历史的改变而并没有发生,王匡依旧掌控着河内。
洛阳盆地虽然不至于沃野千里,但也是良田无数。春日暖暖的和风吹拂,北方还微微感觉到寒冷,在黄河两岸,无数田野阡陌纵横,农夫百姓光着膀子,穿着犊鼻裈在田间卖力地干活。
去年不仅仅是兵灾,司隶还发生了蝗灾、瘟疫、干旱、洪涝等等灾难,百姓亡者无数,为了治理这些问题,陈暮也是下了大力气,组织后方辅兵进行整顿,勉强平息。
今年谈不上风调雨顺,但小麦和粟本来就比较耐干旱,不像水稻那样需要大量的水资源。关东军出人出力出粮出种子,帮助迁回洛阳的百姓恢复生产。
如今的户籍重新编造成册,又送回了重建后的洛阳。只是相比于以前的洛阳,现在的洛阳规模小了许多,基本就是以前皇城的面积。
南北二宫在当初的大火之中勉强保存下来,按理来说,这些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建筑,应该完好无存地保护起来。
但陈暮又不是建筑学或者考古学专家,作为实用主义者,留那么多金碧辉煌却无人敢住的大殿做什么?
因此统统下令拆除,只保留了当初汉孝康帝居住的西宫,将那些珍贵的建筑材料重新建造成了普通房屋来安顿百姓。
一时间,洛阳皇宫面积缩短了数倍,再也不复之前的壮丽。
只不过再怎么缩小,面积肯定还是很大,光保留下来的西宫,就已经相当于后世一半的紫禁城,足够承担它的历史意义。
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想要恢复到战争之前的盛况肯定是不现实。目前刚刚完成的工作也就是将百姓重新迁回原地,编成户籍,然后紧锣密鼓地投入生产。
很多地方还是一片废墟的状态,需要等到秋粮收起来之后,才有余力重新建设。但即便如此,事态至少已经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汉民族在历史上曾经受到过无数的苦难,饱经沧桑,却在千百年之后,依旧屹立于世界民族之巅。
因为无数年的传承在告诉我们,无论遭受过怎么样的折磨与痛苦,无论经历过怎么样的艰难与磨砺,只有能够活下去,就会依旧顽强地活着。
寒冬过后,就是暖春。
到了春天,万物生长,就有了希望,有了能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