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死前,能体验到久违的饱腹欲。
至少。
在他死前,感受到了仁义依旧存在。
这世上或许有无数像董卓曹操那样残暴的人。
但同样也有像刘备这样理想主义者。
他在为他们奋斗,在为他们努力,在为他们竭尽所能。
老者死在了这里,倒在了能够活着的前夜。
可他眼里的光,或许就是因为他看到了未来会有更多人,会因为刘备而活下去,会有更多的人被他拯救下来。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在这样一个吃人的乱世,有这么一抹光亮的存在,就已经是人性最后的一抹余晖,那便足够了罢。
第二章 活着
历史上刘备的一生,其实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就是仁义阶段。
从平原相,再到新野,这一段时间,无不包含了他对百姓的仁义。
与百姓同吃同住,听闻曹操屠徐州,毅然过来帮陶谦抵挡。
最后在所有百姓都想跟着他离开,导致变成了他的累赘时候,甚至有人劝说他抛弃百姓的时候,依旧不愿舍弃。
可以说,那句“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就是他最真实的写照。
第二个阶段,就是起家阶段。
这个阶段是从新野之后,让刘备逐渐放弃了幻想,从而开始转变为实干思路。
因为他发现哪怕他带着无数百姓过江,甚至亲自留下来断后,最后的结果也是害了无数百姓。
所以从那以后,他就学会了什么叫以大局为重,学会了从另一个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比如拥有一块地盘之后,才能安置百姓,才有兵有粮可以抵挡侵略者。
又比如这一次他忽然放弃进攻长安,转而带百姓回家,要是第二个阶段的刘备,必然不会这样去做。
他会想,也许自己心中怀有仁德。但只有打下长安,才能保护更多的百姓,所以必须要忍痛放弃一些百姓,如此便可以救更多的人。
不得不说,这个想法肯定是对的。
只是对于现在的刘备来说,还没有到这个阶段,因此包括陈暮在内才会不同意他当初的贸然举动,认为他犯了很大错误。
但这同样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一个喜欢感情用事的人需要经历的事情,不然这个人一辈子都不会成长。
第三个阶段,自然就是意气用事阶段。
明知道最大的敌人是魏国,却为了给关羽报仇,非要去打东吴,脑子都抽的人才会去这么做。
可他偏偏去做了,最后死伤惨重一败涂地,弄得蜀国基业差点崩溃,影响深远。
从这一点上来看,至少在理想主义方面,他一生都未改变。
就连伟人都是如此对他的评价,可见不管是历史上的刘备,还是陈暮眼下亲眼见到的刘备,都是如此。
仁与义。
贯穿了他的一生。
陈暮在穿越过来之后,就经常去想,到底是怎样的经历,导致了刘备会是这样的性格。
这个问题萦绕了他许久,一直没想明白。
但直到今天,在陪伴了刘备走了那么多年之后,他才终于找到了答案。
是因为出生。
很多人说刘备出生不低,有书读,不愁吃穿,至少也是个寒门子弟。
然而真实情况就是刘备出生就没有了父亲,家境贫困,只有一个母亲含辛茹苦将他抚养大。
至于读书?
若非族叔接济,送他去卢植门下做个旁听生,刘备能读书才怪。
所以正因为他出身卑微,亲身经历过底层百姓的艰苦,才更加体会到“以人为本”这句话的含义。
也正因为如此,才让刘备在身居高位以后,还能够体会到底层人民的艰难与痛苦。
陈暮需要百姓,是需要这些人在洛阳帮自己种田,解决后方粮草问题。
而刘备救助百姓,是因为他已经明白了什么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什么叫做“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去贬低一个真心做实事的人。
因为这样的人很少,更应该去敬重。
陈暮以前相信这世上有这样的人,但自己从来都不会去做这样的人。
可现在他却陪着一个这样的人在做这样的事。
或许对于他这样的利己主义者来说,同样也是一个巨大的讽刺。
冬日的阳光并不炽烈,朔风呼啸,令人遍地生寒。
唯有热粥,驱散了这股寒意,带来丝丝温暖。
陈暮眺望着远处依旧忙碌在拯救百姓一线工作的刘备,忽然想起了曾经听过的一句话。
是穿越之前,他朋友说的一句话。
那个时候他朋友的父亲刚刚去世,十分痛苦,有人安慰他说道:“我理解你的心情,我与你感同身受。”
后来那个朋友便对陈暮说,“我从来都不相信这世上会有什么感同身受,因为我的遭遇和你的遭遇不同,你又没死父亲,凭什么说跟我感同身受?”
此时此刻想起这句话来,便忽然有些理解。
你没有去感受过饥饿,没有感受过痛苦,没有感受过绝望,你凭什么去理解刘备,去明白他的想法?
正如张飞出生就家财万贯,不愁吃穿。所以即便是他见过贫苦的百姓,也大抵不会对百姓抱有太多的同情心。
因为他没有亲身去体验过,自然不明白这些道理。
何不食肉糜,向来都不是一个人因为智力低下而说出来的话。
而是因为晋惠帝这个人根本不知民间疾苦,不知底层人民过得有多艰难才会说出这样的话来。
简单来说,就是这种人不懂常识。
他还以为天下人都和他一样有吃有喝有穿,一样的生活幸福美满。
可讽刺的是,古人还可以说是信息不发达,再加上有钱人与穷人生处于两个圈子,没有任何交集,而产生的信息错误。
然而在网络信息极为发达的后世,号称全球化的现代社会,却依旧有大把这样“何不食肉糜”的人。
我们经常能够看到网上的视频,深夜街头,一个男人刚刚下班,走着走着,忽然情绪骤然崩溃,蹲在地上抱头痛哭。
而网络上对于这样的人,往往都是指责,说一个大男人这样哭成何体统?
可指责他的人不要忘记。
在你拿着手机,愉快地刷视频的时候,这个男人或许已经连续工作了十多天,每天都是深夜十二点才下班。
在你锦衣玉食的时候,还有六亿人的月收入不到一千,勉强挣扎在温饱线。
在你住着别墅,开着豪车的时候,还有很多人努力加班工作,月薪只有四五千,却还有房贷要背负,还有妻儿父母要供养。
很多人,仅仅只是活着,就已经拼尽全力了。
你又怎么能够在一个成年人绝望与痛苦的时候,去指责他忽然的情绪崩溃呢?
人啊。
不需要你去感同身受,但希望你对这个世界保存着一丝温暖的善意,哪怕是在网络上就这么看着,默不作声地写下去“祝福你,陌生人。”也远比无休止的指责与谩骂强得多。
陈暮看着忙碌在人群里的刘备,他不在意灾民的脏,不在于他们身上的臭,不在意他们是否生了病。
只在意他们能不能活着,能不能捡回一条命。
这世上从来都不缺有勇气的人,唯有理想主义者的勇气,最令人佩服。
愿世上的每个人都被真诚以待,愿温柔的人同样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愿我们美好如初,愿山河永固,国泰民安。
愿我们。
每个人都能好好地活着,幸福快乐地活着。
第三章 天下大势
初平二年。
轰轰烈烈的关中大迁民持续了数月。
到了三月份,总算是差不多完成了整体的迁移工作,开始了春耕。
所有春耕的事宜都安排下去之后,洛阳皇宫内。
陈暮独自一个人坐在明光殿之中,挥退了左右,自己在桌案上铺了白纸,用毛笔沾染黑墨。
如今洛阳皇宫虽然被烧了不少,只剩下一些残垣断壁和少数宫殿完整。
但这也算是他留了不少回忆的地方,所以从关中回洛阳之后,他就经常待在这里,处理洛阳政务。
只是今日他却并没有再去做批阅文件、吩咐任务之类的事宜,而是细细地思索起来。
这就好像是游戏的某个新章节开启了一样,历史到了一定进程,自然也要有新的战略规划,重新要布局。
那么首先要做的事情,自然是得先清楚如今的天下大势,分析当前天下的格局与各路诸侯实力。
陈暮提起毛笔,仅仅只是思索了片刻,就毫不犹豫地在纸上写下了第一个名字。
刘焉。
。。。。。。.
。。。。。。.
关中战争一直在打,被董卓拖着的,仅仅只是刘备曹操孙坚鲍信公孙瓒五人而已。
历史不会因为几十万人,或者几百万人的战争而停止前进。
因为在这几十万几百万人面临着战争的时候,还有数千万人依旧要发展,要生活。
所以在董卓与关东军对峙的阶段,天下各路诸侯可都没有闲着,各自都在发展着自己的地盘,扩充自己的实力。
初平二年,也就是公元191年,天下大势风起云涌,群雄争霸也在慢慢开启。
首先是益州的刘焉,让张鲁截断了长安去汉中的各个交通要道,然后派士兵严格把守,不断吸纳关中来的人口百姓。
这就是在和陈暮抢人口,当面锣对面鼓地跳出来和关东军打擂台。
不过总得来说,因为双方出发点不同,造成的结果也不一样。
而且最主要的是,关东军也没能力去打刘焉。
关中人口达二百万之巨,其中大多数百姓都是穷苦人家,迁移至关中以后,已经缺少了可以长途跋涉的粮食和钱财,很难再离开长安。
所以刘焉能够获得的人口基本都是小有家资,可以长途跋涉离开的人。人数大约在十余万左右,陈暮倒也并不在意。
而剩余的那些人,其中有很多很多都死在了这一年里,长安周边各西汉帝陵附近生民十不存三。
一路走来,春坟夜雨鬼唱歌,能有坟头的都算是家境不错的人。
更多的人,却如野鬼一般,尸体随意丢弃在城市里、道路边以及乱葬岗中,甚至还有可能进入别人的肚子,连骨头都被熬成了汤。
君不见,长安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还活着的少部分人,有些会决定自行回洛阳,或是去南阳,这一部分人口,同样也会被关东军吸纳,因为前往洛阳与南阳去道路,目前还在关东军手里。
只有最后约三四十万,实在穷得连迁移都没法动的人,才是关东军这一次行动的目标。
等到初平二年二月的时候,经过三个月的努力,大多数人被迁走。
洛阳的人口已经逐渐恢复到了六十多万,董卓在迁移的时候,本身就遗漏了一批人。后来还有一批人又自行回来,再加上最后关东军运的这一批,洛阳总算是有了点生气。
虽然还没有达到曾经最巅峰时两三百万人口的时候,不过如今的洛阳盆地到处都是荒芜的田土,很多乡县甚至已经空无一人,要想安置这些人口,还是非常地方便,田土绰绰有余,不用担心人口负担。
只是相比于曾经繁华的东汉帝都,如今的洛阳盆地仿佛一夜之间成了幽冥鬼域一般令人毛骨悚然,满地都是坟头,在连绵春雨之中,新坟夜雨鬼唱歌,素缟在风中摇曳,能够活下来,并且将亲人安葬在故土的人,哀嚎遍野,断人心肠。。。。。.
关中地区与益州地区的情况,大概就是如此。
而除了困兽犹斗的董卓,匡扶汉室的刘备曹操孙坚鲍信公孙瓒以及狼子野心的刘焉以外,袁术同样也是雄心勃勃,想要在荆州干一番大事业。
汉朝的荆州,也就是后来湖南与湖北两省。
袁术占据了长沙,又以左将军名义取了零陵,差不多就是占据了半个湖南,他的目标很简单,就是兵出荆北,将湖北拿下,如此就与汝南相连,拿下一片广袤的领土。
要知道袁家基业的汝南就在江夏郡的北面,而长沙郡则在江夏郡的南面,两地中间只隔了一郡之地,并不遥远。
再加上南阳盆地、江北平原等几个重要产粮区及人口茂密区,足以让袁术垂涎三尺。
只是当今天下,大家表面上还维持着汉室统治,暗地里当草头王,明面上却依旧是大汉朝的忠诚臣子。
所以哪怕袁术心里盘算着出兵荆州北部,想先拿下江夏与汝南老家相连,但江夏郡的太守刘祥,荆州刺史王睿,却是两个最大的阻碍。
历史上这两个人,一个被孙坚逼死,让刘表赴任荆州。另一个是被刘表免职,换上了黄祖。
但眼下由于孙坚从长沙太守变成了豫章太守,出兵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