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谋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谋伐- 第27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时间牛辅再也不敢出来搞事,一心一意地守在城里。
    而在万年县,公孙瓒的兵马却偷偷地绕开了左冯翊,已经抵达了池阳的北面黄白城。
    这一带是什么地方?
    是西汉历史上大部分皇帝的陵墓所在。
    从池阳往下,依次有高陵、阳陵、长陵、平陵、安陵、茂陵等。
    不要以为这些都是坟墓,实际上,这些都是县的名字。
    再加上京兆尹、右扶风、镐县、细县、柳县,在长安西面和北面的县城多达十多个,聚集了大量的人口。
    洛阳迁来的百姓,由于东面战场的缘故,他们都开始陆陆续续往西迁移,分散在这些县城中。
    因为除了有钱人以外,底层百姓几乎没有长途迁移的能力,只能就地寻找出路。
    军情司已经调查过,长安周边的县城,原本百万的人口已经死了小半,剩下的一部分迁移去了汉中、南阳以及东投关东军,回洛阳,还剩下大概数十万百姓分散在这些周边的城中。
    所以陈暮的战略意图,根本不是打长安,而是去掠夺人口。
    当然。
    也不能这么说。
    毕竟这些从洛阳来的百姓本就是如野草一般艰难地活着,现在关东军给他们活路,能让他们回家,对于大部分百姓来说,都是从地狱回到天堂的事情,没有人会去抵触。
    浩浩荡荡的幽州铁骑向着池阳进发,池阳的守军只有一两千人,甚至连打都没有打,直接弃城逃跑,让公孙瓒轻易地接收了整座城市。
    “安榜,迁民!”
    公孙瓒大手一挥,整个池阳幸存的百姓,纷纷踊跃加入,除了池阳本地人以外,所有外来的洛阳百姓全都加入到了迁徙的队伍里,被骑兵保护着向东而去。
    不要以为迁移百姓是件简单的事情,董卓迁洛阳人口,花了近一年的时间,强行移民。
    曹操迁移汉中和江淮地区用了三四年的时间,分两次带走。
    永嘉之乱,衣冠南渡持续时间达数十年之间。这些迁移光死在路上的百姓,就不计其数。
    从这一点上来看,可见古代人口流动,远不是现在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饭要一口一口吃,陈暮也不指望在一个月内就把整个关中搬空,但他认为现在的关中人口实际上已经没有想象中那么多,再加上很多洛阳来的百姓是希望回到洛阳,所以迁移难度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人都说故土难离,安土重迁,关中大部分百姓都是被董卓强行迁移而来,很多人自然是想回到家乡。如今关东军愿意出兵出粮救他们,估计大部分人都会愿意。
    至于那些不愿意走的,就随便他们。
    陈暮这次迁移人口,最重要的就是抢时间。
    他必须在三个月内,至少要让洛阳恢复到三十万人口以上,这样就能在明年春耕之前,不至于让洛阳盆地的田土荒芜,可以有粮食耕种。
    只要洛阳的土地可以耕作起来,那么后方的粮草压力就会小很多。
    毕竟从冀州与青州运送粮草,相当于从河北跟山东送到陕西,几乎跨了半个中国,中间的损耗也相当大,时间一久,王芬愿不愿意继续供应先不说,单说青州也有可能元气大伤,影响民生。
    在公孙瓒趁机迁移池阳百姓的时候,陈暮这边与徐荣斗智斗勇,连续数个夜晚,李才都继续在山上敲锣打鼓,鸣钲吹号,结果没把关东军累死,先把自己累个半死。
    发现疲敌之计没有任何用处之后,徐荣又心生一计,他派人从洪庆山后方绕道,差不多就是后世的渭南市一带,派人袭击关东军的粮道。
    洪庆山对于徐荣的重要性还是非常大的,这一带不仅崇山峻岭,包括享誉盛名的骊山就在此地。关东军并不熟悉山里道路,而徐荣有本地人做向导,可以轻松在这些山林之间来回穿插。
    但等他派去的兵马费了半天劲,迂回绕道之后,瞭望这一望无际的渭南平原才发现,特么关东军居然根本没有从郑县运送粮草,而是特么从河对面的下邽县运送。
    当时的关东军地理位置很简单,戏亭一线结寨,北连渭河,南接洪庆山。而在戏亭身后并不是郑县,而是渭河北面的下邽县。
    既戏亭——下邽——郑县,区别在于戏亭与郑县在渭河南岸,而下邽则在渭河北岸,与后世的渭南市隔河相望。
    这意味着中间就空出了渭南市整片平原地区,原本徐荣以为关东军的粮道是从郑县直接往戏亭送,那样他依靠着洪庆山脉神出鬼没,完全可以不断骚扰平原上的运粮车队。
    然而他派去的人却傻了眼,因为郑县确实是关东军后方的粮草中心,可人家是先运到河对面的下邽之后,再从下邽又运到戏亭来。
    所以关东军根本不是从自己后方接粮食,而是从北面的渭河边上接粮食,他们去断人家粮道,直接断了个寂寞。
    听到回来的将领禀报,徐荣也是无语。
    他还从未见过这么送粮的。
    不过徐荣也不得不承认,这个套路确实有效。
    因为这跟长平之战不同,长平之战赵国是自己贪心,想要占据上党郡,导致自己战线拉得太长,加上后勤远不如秦国,最终出现崩溃。
    但如今的局面就跟战国不一样,几乎相当于秦国在跟韩赵魏齐四国开战,战线虽然都很长,但双方的后勤压力也不大,所以哪怕关东军绕远路这么送粮草,徐荣还真没什么办法。
    一时间,双方处于紧张刺激的对峙阶段,局面陷入了僵持,关东军既不进攻,也不撤退。如山一般耸立在了戏亭一带,像是就来旅游的一样,站在这里望风景,令人摸不着头脑。


第八十章 父子情深(1)
    战场上两军对垒,并不是说仅仅双方把士兵派出去亮个相,僵持一段时间就完事了。
    实际上不管是攻守双方,暗地里都有无数次的交锋,这些在战场上看不见的东西,才是真正杀人于无形的东西。
    像汉中之战,曹操攻打张鲁,双方人马战于阳平关,曹军久攻不克,死伤惨重。曹操便假意撤兵,等张鲁军麻痹大意之时,暗夜偷袭,一举攻克。
    还有曹操与孙权的四次濡须之战,其中曹操有一项策略,就是尽迁江淮边境百姓,导致孙权陆军北上有数百公都荒无人烟,没有任何辎重补给来源,被迫选择从濡须水进入巢湖。
    于是发生了著名的合肥之战。
    这一战的结果大家都知道,张八百与孙十万的名场面。
    但我们不能只看这一战张辽威震了逍遥津,还应该要注意到很多战场的侧面的一些客观细节。
    曹军能够奠定胜利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曹操早期的战略规划,导致孙权不得已选择水路进攻,让他只能在合肥与张辽硬碰硬。
    要是没有曹操尽迁江淮地区的百姓,孙权完全可以从陆路进攻。
    当时魏国占领的扬州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相当于后世大半个安徽省,十多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屯田种粮的话,足够东吴以战养战。
    再加上当时的曹军主力在关中与蜀国对峙,江淮一带兵力空虚,孙权又可以倚靠长江与强大的水军防守与进攻,如果从陆路进攻,不用考虑后勤问题的话,那对魏国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
    所以看待战争,不能仅仅只看主观因素,很多时候,一些细节、客观因素,也往往能够决定着战场的胜负,甚至对未来,乃至几百上千年的历史,都能产生深刻的影响。
    陈暮在戏亭与徐荣对峙,不到一周的时间,双方你来我往,就已经在暗地里交锋了不下数次。
    大部分时间都是陈暮在防守,徐荣在进攻。
    疲敌之计、断粮之计、疑兵之计、骚扰之计怎么恶心人怎么来。
    而陈暮则不动如山,面对徐荣的多番挑衅,完全不为所动,兵来将挡,水来土淹,你演你的戏,我就坐在那里,像是个没事人一样看大戏。
    这种情况一直维持到徐荣得到消息,公孙瓒已经夺了阳池,尽迁当地百姓为止。
    他立即给长安传信,希望得到董卓的最高指示。
    其实以徐荣的意见,自然是要阻止。
    正如《亮剑》中孔捷所说。
    不管敌人想干什么,都一定要想办法破坏,哪怕鬼子是去拜寿,也不能让他们从自己防区过去。
    但自从上次判断失误,被董卓痛骂一顿后,徐荣也变得小心翼翼起来,不敢再私自做决定,所以得知这一消息,自然要向长安请示一下,这样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情,至少不会再背锅。
    吕布那家伙,可是时时刻刻都想拿他们的把柄打击西凉军集团呢。
    十二月下旬,长安。
    临近年关,这座前汉故都没有一点过年的气氛。
    董卓自从上一次长安被攻破之后,就总觉得这座城市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牢固。
    所以他正考虑在长安以西修建一座堡垒,充当自己的府邸。
    未央宫中,就在董卓与几名亲信商议这件事情的时候,从北面牛辅的那边,就传来了军情。
    得知关东军的动向,董卓立即召来李儒阎忠胡轸张济李蒙樊稠等人过来议事。
    如今董军的兵力部署大部分都在东面和北面。
    像张绣李蒙杨定王方这些校尉是徐荣与段煨的手下,正在灞桥一代驻守。
    而李傕郭汜二人则是牛辅的手下,正在北面的左冯翊一带驻防,所以城中就只有这些将领。
    等大家集齐之后,董卓环视一圈,对众人说道:“大家都看看,牛辅来报,关东军出兵莲勺,占了万年县,然后骑兵南下去了阳池,尽迁阳池人口。”
    一直在做董卓保镖的吕布立马就按捺不住,站出来道:“义父,都说幽州铁骑不比西凉铁骑逊色,布早就想见识见识,请让孩儿出战!”
    “奉先莫急,以后有的是你出战的时候,你先退下,先听听众将怎么看。”
    董卓让吕布退下,他其实不太想让吕布出战,虽然最近吕布因为击退了曹操孙坚鲍信的关东军而如日中天,但也因此让董卓觉得自己身边还是需要一个保镖为好。
    所以面对吕布的请战,董卓自然没有答应。
    而吕布见到他的态度,也很是失望,只能悻悻退下,继续站在董卓旁边当保镖。
    那边李儒眼珠子转了两圈,听到董卓的话,大抵也猜到了关东军的战略意图,便缓缓开口说道:“看来关东军此次并非是要进攻长安,而是要掠夺关中的人口。”
    这是吕布都能想到的事情,因为人家关东军都已经在这么做了,问题在于,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对关东军有什么好处?
    几个头脑简单的将领一时间没有想明白,反倒是董卓猜到了点什么,脸色冷峻道:“吾当初迁移洛阳百姓,就是不想让关东军得到,看来他们是打算将人全部带回洛阳去啊。”
    “不错。”
    阎忠点点头,附和道:“年关将至,再过两个多月,就到了春耕种粟的季节。洛阳一带良田无数,只是如今已经没人耕种,土地荒芜。一旦让关东军把百姓带走,那明年他们就可以在洛阳让百姓种田,就地取粮,可比千里迢迢从青州冀州运粮方便得多。”
    董卓的脸色阴沉了下来,粗着声音说道:“看来我们绝不能让关东军得逞,否则明年我们将会有大麻烦,诸位,你们觉得,我们应当如何才能阻止关东军的这次阴谋?”
    李儒跟阎忠对视一眼,苦笑着摇摇头。
    阻止?
    怎么阻止?
    现在关东军随着公孙瓒的到来,又接收了朱儁的兵马,虽刚刚新败,却实力大增。
    长安的兵力与关东军相比,实在是捉襟见肘。
    如今关东军兵分三路,一路驻扎在戏亭,看住了灞桥的兵马,一路在高亭,看住了左冯翊的兵马。
    这样徐荣跟牛辅的大军就被牢牢固定在了二地,连动都不能动。
    虽说关东军不一定敢打长安,但只要他们二人轻举妄动,不管是大军出击还是退守,在野外与关东军相遇,兵力碾压之下,胜负实在难料。
    更何况人家还有三万幽州铁骑,在野外平原作战,步兵跟轻骑兵打仗,跟自寻死路没什么区别。
    所以关东军的这次计谋,就是一个堂堂正正,明摆着告诉你的阳谋。
    人家几乎都不掩饰,直接给你摊牌了。
    偏偏他们却没办法。
    出城去主动出击,兵力不够,长安还得留守。
    一旦倾巢而出,内部那些不稳定因素立即就会跳出来搞事。
    不出城,那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把长安周边百姓迁走,你们拿他们毫无办法。
    “文优诚汉,有良策否?”
    董卓看向李儒阎忠。
    李儒摇摇头道:“没有办法,这是个无解的阳谋。灞桥跟左冯翊的兵马全被看住,轻易不能调动,长安目前只有不到两万守军,兵马严重不足,唯一可以用的,就只有那一万西凉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