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的幽州边境商人都喜欢冬季去收购牛羊,因为冬季塞北太寒冷了,牛羊会冻死,就不值钱了。
所以那个时候可以低价购入,压得价格太低,导致鲜卑人活不下去,就会造成北夷入侵。
而公孙瓒是一年四季都会收购,价格也是非常公道的价格,使得东部鲜卑不仅能够活下去,还日益壮大。
由于汉朝在棉花没有传入之前,普通百姓冬季御寒芦花和杨絮制作的被子,或者烧柴火和木炭。
但在外行军打仗没有冬衣可不行,棉衣不够的话,就得准备大量羊皮袄。
这样青州和塞北通过辽东一起形成产业链之后,青州集团就有了大量的羊皮,如此对大家其实都有很大的好处。
听到沮授的话,陈暮点点头。
沮授做事他还是很放心的。
就在这个时候,氏仪也回来了。
留守的人并不是都在齐国,有些出去有事了,有些还在别的地方,现在能够召集到的,也就那么几人而已。
看到自己的恩主回来,氏仪连忙进入大殿,拱手行礼道:“使君回来了。”
“嗯。”
陈暮点点头,说道:“我吩咐你的事情做得如何?”
“已经做好了,就等使君勘验。”
“好,那过些日子我就去一趟乐安瞧瞧你的成果。”
“必不会负使君所托。”
氏仪笑着回应。
陈暮又道:“我与大哥离开青州也有大半年了,青州这些豪强应该还算老实吧。”
“呵呵。”
沮授笑了起来:“倒是有个不知死活的宗族想要作乱,还没等军情司动手,就被几家豪强联手扑灭。”
“是那几家豪强自己动的手?”
陈暮的脸色瞬间就拉了下来,先不说那家宗族是不是真的想要作乱,就算是真的,在青州也轮得到你们动刀兵?
沮授看他的表情就知道什么情况,连忙道:“是他们举报了,那宗族想要拉拢他们兴风作浪,他们便告到了我这儿,我就让他们自己去处理。”
“那还好。”
陈暮的脸色缓和下来,转头看向氏仪道:“华歆简雍孙乾孙邵他们呢?”
“子鱼公在北海,公祐在乐安看着海岸,长绪与宪和在平原处理粮草问题,使君你是知道的,我们的粮草都是从平原运往河北,再通过文祖公送去前线。”
氏仪认认真真地回答。
青州的粮草都是通过平原送到冀州清河郡,在崔家的帮助下,送往魏郡,由王芬帮忙送去洛阳前线。
这样的话在损耗上就比青州直接送过去要少消耗很多。
毕竟古代运输粮草相当麻烦,可以说十万石粮草,送到前线的时候,就少了一小半,这一小半的粮草,就是在路上被运送粮草的人给吃掉了。
而通过各郡各县分批次运的话,就只需要各地主官征辟服徭役的民夫帮忙即可,如此消耗大家均摊,粮草损耗少了很多。
“嗯。”
陈暮起身,点点头,正准备说要去看看郑玄。
氏仪忽然说道:“对了司命,军情司密报,侯令史与太史军曹回来了。”
他之前称呼陈暮为使君,是因为陈暮的官方身份是齐国相。
现在称呼陈暮为司命,是因为陈暮暗地里的身份是军情司司命。
两种截然不同的称呼,就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报告。
陈暮脸色不悲不喜,问道:“他们在哪?”
“前些日子给的回应是马上就要到乐安,估计要不了多久,就能回齐国。”
“好,等他们回来,就立即让他们来见我。”
陈暮转过头对沮授道:“公与,你去帮我找一个人过来。”
“谁?”
“荀彧。”
“荀彧的那位从叔?”
“他到青州了?”
“嗯。”
沮授点点头:“举族已经搬迁过来,现在在泰山学宫,每日与大儒研读经典,治理学问。”
“那就好。”
陈暮笑了起来,起身道:“走,跟我一起去学宫瞧瞧。”
荀彧,不是狗货。
早在去年,荀彧就已经预感到大事不妙,所以回到颍川,游说整个颍川荀氏去外地避祸。
颍川荀氏并不是一个小宗族,包括荀彧的家庭以及荀和荀攸等人的家庭在内,光算荀氏人口,就有数百人,再加上各族奴仆、扈从、雇工,林林总总得有数千人口。
所以想要说动整个宗族,光靠荀彧一个人的力量根本不够。
家乡父老故土难离,没有办法,荀彧只能迁走了自己的宗族,也就是他的几个近亲,父母妻儿以及家中奴仆扈从雇工等,约有四五十人,全部来了青州安顿下来。
荀彧来的时候,陈暮已经走了,跟着老大哥去了洛阳讨董,所以两人并未打照面。
陈暮也只知道荀彧应该是来了,但具体人在哪,现在在干什么,他一无所知。
毕竟这年头又不是能打电话能发微信的信息时代,出门走个路都有可能走丢,更别说上千公里之遥。
因此直到现在,陈暮回了青州,才想起荀彧,便问问沮授知不知道他在哪里。
好在荀彧没有跑多远,有个学习气氛浓郁的泰山学宫吸引住了他,要是跑去东莱某个山窝里藏起来,那就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找得到。
到了学宫之后,陈暮先去找了郑玄,提了提《讨董记》的事情,希望他将董卓的罪恶,与老大哥的正义公之于众。
听到陈暮的话,老头几乎毫不犹豫地同意了,甚至还问要不要请蔡邕一起帮忙,两个人署名弄。
这让陈暮还挺意外,没想到郑玄居然如此配合。
一问缘故,才知道老头是给气的。
六月的时候洛阳大火,刘备从火中抢救出来了上百车珍藏典籍,现在两个月过去,早就送回了青州。
郑玄就带着学宫学子一边痛并快乐地整理,一边对董卓的残暴骂骂咧咧。
要知道洛阳藏了天下书,历代经典著作全都有,就这样一把火被董卓烧个干净,老头知道消息,差点没气死才怪。
最后说着说着,老头老泪纵横起来,惹得陈暮和沮授好一顿安慰,哄了半天,这才心情平复。
《讨董记》的事情搞定,不仅拉了郑玄,还拉上了蔡邕。
历史上蔡邕之所以替董卓叹息一声,是因为董卓对他确实不错。
因此即便是董卓十恶不赦,蔡邕也惋惜一下。
没想到反倒为自己招来杀身之祸。
现在又不同。
眼看洛阳都成了这样,蔡邕就反而庆幸郑玄能邀请他来青州避祸,对董卓的感激全变成了对郑玄的感激,这点小事自然没问题。
处理了这件事情,陈暮在学宫学子的帮助下,找到了荀彧。
荀彧沉迷于书堆里无法自拔,整天呆在学宫的图书馆,疯狂地汲取知识。
即便荀家藏书很丰富,可是跟泰山学宫比起来,还是差了一大截。
要知道陈暮可是通过各种手段从鸿都馆与太学弄书出来,刊印之后才给还回去,几年下来,图书馆的书籍数量已经不是一个小数目,很多书荀彧也只是听说过没读过,现在有机会,当然得读一读。
“文若!”
在一名学子的指引下,陈暮找到了荀彧。
荀彧听到有人叫他,转过脑袋。
这一看把陈暮吓一跳。
才27岁的荀彧长满了乱糟糟的胡子,头发像是几天没洗了,两眼通红,顶着一对熊猫眼仿佛两天没睡觉一样。
“尚书令!”
荀彧看到陈暮,几乎条件反射地站起来,拱手行礼。
他在尚书台干了两年,早习惯了当陈暮的下属。
陈暮诧异地道:“文若,你怎么成这样了。”
荀彧可是最在意外表形象的人,出门不仅要打理好仪表,还要熏香。
“荀令留香”这个成语,可不是胡编乱造的东西。
荀彧苦笑道:“洛阳送了不少书回来,这些日子一直都在整理,确实没时间好好整理衣冠。”
“行了。”
陈暮翻着白眼摆摆手:“跟我走吧。”
“尚书令,去哪儿?”
荀彧一头雾水。
陈暮拉着他:“肘,跟我进屋。”
第五十五章 招揽荀彧
进屋?
进屋干哈?
荀彧纳闷不已。
但很快他就知道了。
陈暮让他去洗个澡,重新换身衣服再出来。
胡子就不打理了,至少人得干净。
泰山学宫是修建在一处豪强庄园的旧址上,占地极大。
整个学宫内部也是分了很多区域,包括教学区域、食堂、生活区域等等。
这毕竟不是交通发达的现代,学生只能住在学宫里住宿,不然的话,他们甚至连住的地方都没有。
在教育上,青州是下了血本的。不仅给予优秀的教学质量,生活方面也安排得很好。
食宿免费,名师辅导,毕业提供工作,可谓考上了学院就有了辉煌的人生。
普通学生唯一与有钱人家区分开的,那就是有钱人家可以花钱住高档的独栋房子,而穷人家的学子就只能挤八人间。
有钱的学生可以吃精致有油水有肉的小灶,穷人学子只能吃很普通的免费食物,偶尔才能吃荤腥。
但即便如此,这个条件也已经非常不错。
毕竟是免费的,在自己贫困的家中还不一定有这条件。
也许有人说,你搞免费教育投资那么大,会不会出现血亏的情况?
但实际上,这几年的投资并没有白费。
像去年刘备担任青州牧,青州需要大量低级官员,都是从泰山学宫里产出。
为什么刘备去打仗的时候,后方如此稳定?
就是因为有大量从泰山学宫里出来的低级官员帮他在维护地方,从乡到县,让各地不至于出现乱子。
目前县令县尉县丞这一级别的官员,还是以早一批的青州本土官员为主。
但到了各乡佐吏,县佐吏,基本都是学宫学子。
可以说,高级人才青州或许不算特别多,但像这样的低级人才,能够对各地的基础教育、基础治安、基础治理起到很大的帮助。
比如齐国发布的一些政策,原来的官员可能牵扯到一些地方利益,而选择拒不履行政策。但新来的官员都是青州集团的坚定拥护者,那么政策的实施就会方便很多。
而且汉朝实行德治,青州也是大力推广德治。品德好,且有治理地方才能的人可以为官。品德好,但无治理地方才能的人可以去各地当老师,普及教育。
青州现在富庶,兴起了县学,而且县学的老师和校长都是有官职的,必须要在乡邻之中有口皆碑,大家都竖起大拇指,才能够可以担任。
其实这也是隐隐符合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
汉代整个青州也就那么几百万人口,分到各郡各县各乡人就更少,一个乡只有几个村,一个村只有几户或者几十户的现象大有人在。
整个县,县城几千人,分散到各乡加起来顶多一两万人,大一点的县也才四五万,还不如后世一个镇人口多。
人少,就更容易推广德治。
村里乡里县里就那么点人口,名望和品德很容易传出去,要是你做得不好,一下子就会满县皆知,直接社会性死亡。
所以分配下来的这些乡县级官员、县学老师、校长,都必须做到品德优秀,受乡人敬佩。
说那么多,其实想表达的意思就只有一个,那就是青州很重视教育。
荀彧现在就住在泰山学宫的一个单独的宅楼里。
毕竟是荀家人,钱肯定是不缺的。
宅楼里甚至还有奴仆照顾他的起居,有两三妙龄侍女,整得陈暮和沮授看他的眼神都不一样了。
洗完澡出来,一股清香扑鼻,骚包得很。
“这味。。。。。。”
陈暮在鼻子前扇了扇,熏香没错,可这也太香了,都快让鼻子失灵了。
荀彧打理干净出来,不好意思地笑笑:“尚书令,里面请。”
陈暮带着沮授一起进入了这间小楼的内院,院子里还有花花草草,都有侍女打理。
过了庭院,就到了厅堂。
三人坐下,等侍从端上酒水离开之后,陈暮才指着沮授说道:“介绍一下,这是齐国相沮授,字公与。”
之前第一次从洛阳逃回来后,陈暮担任齐国相,后来董太后何太后去世,刘备被召为大鸿胪,陈暮也跟着去,就相当于弃官。
而且当时候关羽是担任济南相,张飞是担任乐安太守,跟着刘备进京,也算是弃官。
所以刘备就安排了沮授接替陈暮,简雍接替关羽。
当时华歆是北海相,乐安、东莱、平原三郡由于氏仪孙绍孙乾他们的资历不够,就只能担任郡丞或者长史,没有安排太守相国。
这差不多就是刘备现在在青州的基本盘,没办法,适合当国相太守这一级别的高级人才有,但郑玄管宁邴原王烈这些贤才就喜欢治学,不喜欢当官,也不能勉强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