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说过,敢死队的距离也就比大军更深了那么二三百米距离,也就是所谓的一箭之地。
所以当典韦来到城下,开始攀登云梯的时候,后方大军也已经马上开始进攻。
刘备陈暮等人亲率领前军和中军,向关下移动。
坐在马上,二人与身边田丰王朗以及护卫赵云仰望城墙,看着上方。
“不知前方战况如何。”
刘备在炎炎夏日下,手搭凉棚,密切注视着战场:“怎么没见得敌人动静。”
按照上次经验,徐荣也应该反应过来带人杀上城墙了才对。
陈暮也觉得有点奇怪,纳闷道:“可能他们放松了警惕,再等等看。”
“明公,好像情况有点不对劲。”
一旁的赵云忽然说道。
“哦?”
刘备不解道:“怎么不对劲?”
“我看到城墙上,典将军并没有在作战,而是向下喊着什么?”
赵云说道。
“喊什么?”
刘备一头雾水,再往远处看去,只见一个声音排山倒海而来。
典韦向着城下呼喊,城下的人再向后方大军呼喊。
很快声浪如涌,传到了后方军阵里。
他们在喊。
“敌军投降了!”
第四十九章 洛阳大火
当刘备进入虎牢关才知道,徐荣早在三天前就跑路了,关内居然只剩下一千守军。
不费吹灰之力就接手了虎牢关,各路诸侯也纷纷入驻进来。
原本刘备是打算直接与公孙瓒往洛阳扑去。
但想到陈暮和田丰都建议他给各路诸侯留一点面子,刘备便召集各路诸侯与关内府邸议事。
各路诸侯陆陆续续赶来,等众人坐下之后,刘备才环视众人道:“董贼畏惧我联军,迁都西遁,仓皇逃窜。我准备趁胜追击,诸位以为如何?”
“这。。。。。。”
袁绍犹豫道:“盟主,虽然董贼已经将虎牢关的兵马撤走。但他的实力犹在,西凉铁骑兵锋锐利,我看还是从长计议,应当派探马去查探前方虚实,防止董贼埋伏方是上策。”
他这话说完,刘备陈暮等人的目光就顿时更加诡异起来。
嗯。
前段时间袁隗遇害,袁绍袁术还痛不欲生,嚷嚷着与董卓势不两立,不报此仇誓不为人。
结果现在董卓明显式微,撤离虎牢关迁都长安,联军眼看可以乘胜追击的时候,他居然畏惧不前,不敢进攻。
虽然袁绍也找了借口,怕董卓埋伏。
但整个家族都被人屠了,还能这么冷静。这里面的意思,确实耐人寻味。
袁绍袁术不急,反而是曹操和孙坚急了。
曹操当即劝说道:“本初,公路,那董贼焚烧宫室劫持天子,致使海内震荡,不知所归。此社稷危急存亡之刻,怎能按兵不动呢?”
袁绍叹息道:“孟德,董贼西凉铁骑精锐尚未出,实力不可小觑,如今各路兵马俱已疲惫,追击恐无益呀。”
他这话说完,刘备都想翻白眼了。
进攻的主力一直是他,跟袁绍袁术这些各路诸侯屁关系都没有,袁绍居然还敢厚着脸皮说大家都疲惫,简直是无耻至极。
现在刘备也算是明白了,袁绍和袁术这些人其实打的就是保存实力的鬼主意,怂恿自己去和董卓拼命。
到时候自己和董卓拼个两败俱伤,袁绍和袁术这些人再站出来收拾残局,摘取胜利果实。
这些事情之前陈暮也跟他分析过,一开始自己还因为袁家四世三公受世人尊敬而不相信他们会这么做。
但如今通过这几个月这些人的反应看起来,只能叹一句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呀。
“盟主,他们不去我去,我部兵马还能战,我请为先锋!”
孙坚养好伤之后,精神抖擞地说道。
刘备摇摇头。
孙坚虽然勇猛,但他部下丹阳精兵被徐荣伏击之后损失惨重,如果继续让他做先锋的话,若是遇上董卓主力,怕是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曹操又对袁绍道:“那董卓摄于我们十八路诸侯之势,为避锋芒,始有迁都西遁之举,虎牢关一战,我军斩杀华雄,击败吕布,关上守军兵无战心,我军士气正盛,此时一战,则天下可定。我们怎能疑而不进,错失良鸡呢?”
袁绍袁术干脆偏头看向他处,其他诸侯也是一个个都不说话。
这里赞成继续追击的诸侯,也就只有刘备公孙瓒曹操孙坚,跟实际上只有刘备和公孙瓒两个人没有什么区别。
因为曹操的兵马只有四五千人,孙坚原本倒是有八千,但被伏击之后也只剩下四五千。刘备的兵马则因为连日攻城,损失不小,还剩下五万人左右。
这样加起来,四人的总兵力其实就是九万。董卓的兵马损失不大,如果他退守函谷关,那么北面和南面的兵马就可以全部调回来。
如此双方的实力就相差不大,函谷关可比虎牢关险要数倍,一个虎牢关就能阻挡关东联军二十多万大军,要是董卓将兵力全部集中在函谷关防守,那凭借刘备手里这九万人马,别说攻关,可能正面对垒能不能赢都是个问题。
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刘备才算是同意坐下来和袁绍袁术等诸侯谈谈,不过看样子也是白谈。
刘备看了陈暮一眼,摇摇头:“既然如此,那本初与公路尔等先在虎牢关驻守,我部就先进攻,等你们休息够了,再跟上来。”
陈暮没有说话。
其实他是知道袁绍袁术这些人打的什么鬼主意,也知道他们会怎么做。
历史上他们就是这么干的。
之所以劝刘备与他们先谈谈,是不希望他们这么快就撕破脸皮。
毕竟青州集团也需要发展时间,要是现在就给他们留下借口。
比如以后如果刘备没有把刘辩救出来,这次讨董失败。
事后追究起来,袁绍就有可能指责刘备不叫他一起进攻,导致天子蒙尘,是汉室罪人什么的。
这就叫授人与柄,所以不如早点做足表面功夫,不落人口实。
等刘备说完之后,曹操当即拱手慷慨激昂说道:“我愿跟随盟主同去。”
“我也愿去。”
孙坚也道。
“嗯。”
刘备点点头:“那事不宜迟,今日就进军!”
当下四人出了成皋县县衙,一声令下,一半联军继续进攻。
成皋县就是虎牢关,街上一列列士兵来来往往,大军命令下达之后,刘备军为前锋,开始往西而去。
作为卡在泰山与黄河之间的口子,过了成皋县,就是一小片平原,一路过去,便是巩县。
先头部队进驻巩县之后,这里的少数董军守兵很快作鸟兽散。县内已是乱做一团,大部分当地百姓都被董卓迁走,只剩下一部分老弱病残。
正所谓匪过如梳,兵过如蓖,当刘备进入巩县的时候,看到的是一片破败的景象,街道上没有人烟,百姓家像是被洗劫过一样,很多家门打开,里面一片狼藉,锅碗瓢盆,连一双筷子都没有留下。
那部分老弱病残有些是不愿意离开故土,有些是实在没法走,当看到新的士兵进入城内之后,没有迎王师的喜悦,也没有感到解放的如释重负,每一个人的脸上都露出麻木的表情。
或许对于他们来说,关东联军已经跟董卓没有什么区别。甚至有些百姓本来就恨关东联军,因为如果他们没有来的话,如果没有这场仗的话,他们也不会变成如此。。。。。.
刘备看着这些留下来的残存百姓,露出了羞愧的神情。
陈暮站在一边淡淡地道:“这些并不是大哥的错,是董卓的错。”
“可是,如果我不号召天下诸侯共讨董卓的话。。。。。。”
“我觉得大哥应该很清楚,如果不讨董的话,受苦受难的,就不止是这些人,还有天下人。”
“是我失态了。”
一瞬间的羞愧转瞬即逝,谈不上鳄鱼的眼泪,虽然洛阳百万民众被迫背井离乡,中间甚至还死伤数万人,确实是刘备发动起这场战争的根本原因。
可刘备也是个做大事的人,很清楚如果他不来做的话,那这个国家,这个汉朝天下,也许就永远得不到统一。
作为刘氏后裔,守护这个老祖宗传下来的汉朝江山,刘备义不容辞。
不然的话,若是什么事情都伤春悲秋,那这世上的人就不用做事了。因为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涉及到旁人,那么必然会损害到另外一部人的利益。
刘备就地安置百姓,在巩县驻扎了一日,然后命令荥阳的后勤部门向前进发,粮草堆积在巩县,准备支撑他可能会遇到的洛阳攻城战。
第二日大军继续开拔,一路上兵荒马乱,一片凄凉。沿途黄河南岸平原上的田园荒芜,乡村破败不堪,到处都立着新坟。
董卓强令洛阳周边百姓迁移,在这个过程当中自然不是用的什么温和手段,足有上万人死在这场动荡之中。
留下来的也都是没法走的老弱病残,刘备不得不负担起他们的生活,这或许也在董卓的算计里。
从巩县到洛阳接近二百里,还得经过偃师,大军足足走了三天,一路上残垣断壁,民生凋敝,可谓惨淡至极。
刘备虽然感慨于这场战争对于洛阳的灾难性打击,但依旧是坚定地向着洛阳进发。
当过了偃师,典韦率领的先锋军已经开始遇到洛阳方向的董卓散兵。
这些兵马都是之前的辅兵,有些是逃出来,有些是四处劫掠,偃师附近残留的一些乡镇,逃进嵩山的百姓都深受其害。
击溃了这些兵马之后,抵达了洛阳十多里外的一处乡。
此时已接近傍晚,夕阳西下,绚烂的火烧云染红了半边天空,可是人们远远的看到,天边的火烧云像是并非夕阳染红,而是真的地面有火在烘烤。
滚滚浓烟从远方的邙山山麓下飘荡而起,空中盘旋的暮鸦不断哀鸣,它们住在邙山,此时却被通天的烟尘熏得没法回家。
看到这一幕,典韦大吃一惊,愕然看着远方道:“这是什么情况?”
黄忠现在是典韦麾下军司马,手搭凉棚,脸色凝重道:“不好,洛阳好像出事了,肯定是有人纵火在焚烧整个洛阳,不然不可能有这么大的烟尘。”
“什么?”
典韦惊愕不已,火烧洛阳?
黄忠转头对典韦道:“将军,我们必须尽快赶去洛阳,再派人去通知明公。”
“好!”
典韦忙不迭点头,一边命令士卒加紧步伐,一边派人向后方大军飞马传报。
这边先锋军迅速往洛阳赶,信使抵达后方大军的时候,已经是半个时辰之后的事情,时间差不多是在下午六点钟左右。
得知消息,坐在的卢马上的刘备也是吃惊不已,转头对陈暮道:“四弟,洛阳起大火了!”
陈暮脸色不悲不喜,平静地道:“这必然是董贼在焚烧整个洛阳,不想给我们留下一座完整的都城,我们应当立即派人前去救火。”
“好,来人,通报全军,加速前进,务必在黄昏天黑之前抵达洛阳。”
刘备连忙对传令官下令。
大军进军可不是一窝蜂地往前冲,都是有秩序的,先锋军,然后是前军,中军,后军。
刘备陈暮在中军,现在前军领兵是关羽,后军领兵是张飞。
其他张辽高顺管亥等人各自在他们二人帐下。
命令一传达,就得全军急速前进。
毕竟是五万人的大军,可能会导致阵型散开,如果突然遇到敌人,就有可能打败仗。
但此时已经顾不了那么多,所有的士兵都跑起来,官道上一片尘土。
而此刻的陈暮,坐在马上,却是转头看向自己的身后。
历史上,是孙坚第一个进入洛阳。
当他进入皇宫的时候,顺利得找到了那枚传国玉玺,然后这枚传世宝玺几经流转,最后让袁术做了一个伪帝的梦。
现在,孙坚和曹操一样,只是跟在他们大军的身后。
看来传国玉玺,要换一个人拥有了。
天色越来越暗,时间也在慢慢流逝,离洛阳越近,刘备就越心急如焚。
因为在天色更暗以后,洛阳通天的火光数公里以外都能看到。
这样的场景刘备曾经见过一次,那一次是宫门之变。
可当时只是皇宫里着火。
要知道洛阳皇宫占地面积极广,每个宫殿与宫殿之间的距离也很远。
所以除非每个宫殿都点火,不然很难牵连到其它地方。
然而这一次不同,董卓焚烧的是洛阳民居,外城的民居都是木质房子,紧挨着,一旦起火没有人管的话,会造成很大灾难。
虽然汉人对于火灾早就有意识,民居仅仅是里坊内相邻,每个里坊之间都隔着高墙大院。
比如步广里和永和里就相差十丈,中间是长长的复道,两边是高墙。
但这一切的前提条件是,一,有人能够控制火势,二,只有某处里坊着火。如果没有人灭火,且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