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正常,古代不像现在那样,交通发达。一个人孤身上路,没有像王朗那样的武力值,死亡的概率极大。
因此除了青州本地俊才,刘备从外地收获的才俊,就只有王朗和田丰。
赵云和黄忠目前只是参军,还未展露头角,连陈暮都不知道他们的存在,哪能得知军中又多了两个猛将。
而王朗是应陈暮的邀请过来,田丰则是因为他是巨鹿人,巨鹿太守韩馥征辟他为属官,却对他不重视,最后是老友沮授携带重礼邀请他来青州,这才多出两个人才。
现在这世道就是这样,有些人想要出仕,可路途太远,有些人离得近,可以来,但又不想出仕,因此一道求贤令下去,真正有用的人才其实不多。
不过说是不多,实际上是指90以上武力智力的顶尖人才,90以下的还是不少,如左继,字承祖,原本是孔融幕僚,素有才名。还有刘谦,字义逊,同样也本是孔融幕僚,为清隽之士。
所以相比于目前的其他诸侯,刘备麾下已经全是猛将如云,谋臣如雨。
光算90以上智力的文人,就有陈暮,沮授,田丰,以及一票90以下的,华歆、简雍、孙乾、王朗、氏仪、孙邵、左继、刘谦等数十幕僚集团。
90以上武力的武将,就有关羽、张飞、典韦、太史慈、张辽,然后是90以下的管亥、臧霸、高顺、武安国、徐和、司马俱、李波、管承、王丹、张饶等数十武将集团。
由于赵云和黄忠暂时没有人知道,所以并没有在其中。
青州的战争机器轰隆隆运转,各地豪强被陈暮和刘备的手段整怕了,知道反抗是什么下场,乖乖交出家中囤积的粮食,被官府平价买走,做军用物资。
各地县城征兵处大量征召家境贫困,有想参军立功的有志青年。
因为刘备早就有言在先,不管是杀敌立功,还是献出计策,都能获得奖赏,在战场上如果能够拼死杀敌,哪怕是战死,也能获得大笔抚恤金,还能一家数年内免税。
如此重赏之下,青州的青壮踊跃参军,在第二年开春一月的时候,就已经聚众起六万大军,气势如虹。
事实上这已经是精挑细选,只留下精锐的结果,如果大量征召的话,举二十万大军不在话下。
毕竟青州这几年并非没有战事,前有平定诸郡黄巾之乱,后有徐和司马俱泰山匪,南征北战,有很多经验丰富的老卒在家务农,这些老卒并不是说他们年龄大,而是战斗经验丰富,久经沙场。
一些老卒立功分了田地,不想再打仗,就没有参军,还有些老卒感恩于刘备,听到刘备征召,热血上涌,立即是国有难,征必召。
光这些老卒就占了一两万之数。
还有些则是家境贫困,想改变命运的青壮,他们上战场杀敌的心思比之老卒还要强烈,因为立功了就升官发财,改变命运。就算失败了,人死了,也能为家庭带来一笔财富,免除税收。
这样大手笔之下,刘备的六万大军可谓是真正的精锐,大量老兵回到部队,成为伍长、什长、队长等基层官员,开始训练士兵。
一切都在井然有序的进行,短短两个月,按照陈暮的训练士兵之法,军队就已经初见成效,令行禁止。
汉人尚武,特别是在无数有沙场经验的骨干老兵的情况下,刘备的部队兵员素质,除了公孙瓒的兵马以外,比之其他诸侯的兵马,强过一倍不止。
有了粮草和士兵,就得有武器装备。
整个青州的铁匠铺都开始动员了起来,疯狂打造兵刃,虽然当初刘备南征北战的时候,是有一批武器的,但青州承平太久,武器放在仓库里都快生锈了,又得重新洗练一番。
不过青州的底子太厚,一切都紧锣密鼓地进行着,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大量的武器装备成批地锻造,士兵每日训练,粮草堆积如山,一切的一切,都在告诉着人们——战争即将打响了。
第三十二章 酸枣会盟
初平元年二月,青州平原国,一望无际的平原之上,成群结队的士兵,批着小札甲,腰悬环首刀,肩扛长矛,排着长龙往西而去。
六万大军分为五部,前军为管亥率领的先锋部,总计八千人,当头进入了冀州清河地界。
中间则是刘备率领的两万中军,有意思的是,黄忠和赵云就在其中。
中军因为要护卫主将和幕僚集团,所以都是精锐之士,黄忠和赵云在入伍的时候表现优良,就被选入其中,一个由臧霸统领,一个在典韦麾下。
接着是关羽的左军,张飞的右军,以及牵招的后军。牵招毕竟是刘备青年好友,二人刎颈之交,自然得以信任。
实际上后军就是辎重部队,除了六万战兵以外,青州还发起了十万后勤,牵招、华歆、简雍、孙乾、氏仪、孙邵等人组成后勤统筹。
而沮授作为最信任的谋士则坐镇青州大本营,这次幕僚集团只有陈暮田丰和王朗在。
骑在马上,陈暮对王朗说道:“师兄,此番出山,若能讨伐了董贼,平定了天下,你也该出仕为官了吧。”
王朗膀大腰圆,腰间悬着宝剑,点点头:“为师君守孝已有三年,确实可以出仕了。”
“师兄做了多年县令,也该升任太守,不如担任北海相?”
陈暮给王朗下了个坑。
王朗翻了个白眼道:“你这厮是要我去找那孔融碰一碰呀。”
刘备回青州之后,董卓也没有闲着,以天子的诏书四处给他下绊子,首先当然是取缔了刘备的官职,然后疯狂地往青州派官员。
济南、乐安、平原、北海、东莱、齐国六郡,董卓全都派了人过来。
其他人还好说,那孔融是当世名士,又是孔家子孙,素来口无遮拦。董卓独揽大权之后,孔融天天指着他鼻子骂,几次差点让董卓想弄死他。
后来还是李儒出了主意,让这个刺头去北海给刘备找麻烦去。于是董卓很高兴地任命孔融为北海相,让他去青州上任。
刘备虽然打着天子名义讨董,可现在又有天子诏书将他的职位给取缔了,地位似乎很尴尬。
不过乱世就是这样,刘备完全可以以这并非天子本意为借口,继续发动进攻。
如果能处理掉董卓,占据中央,刘备自己也很快就能担任三公九卿,执掌朝廷大权,将来辅佐刘辩再兴汉室也不是不能,根本不必在乎董卓将他的官职给罢去。
对于这样的未来,刘备还是充满了期待和跃跃欲试。
都到了这个地步,他也已经生起了野心。
也许。
自己真的可以当个像霍光那样的中兴汉室的权臣呢?
只要自己不篡位,治理好这天下,将来也如霍光中兴一般,成为一段佳话。
“那孔融的北海相,不过是董卓指派。董卓假借皇帝之名,胁天子以乱天下,师兄能言善辩,比之那孔融才高得多,却是不能坐视不理,让董卓得逞才是。”
陈暮笑着说道。
王朗挠挠头:“你这是让我得罪孔家呀。”
“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其实若那孔融好说话,让他做北海相又有何妨,就是他性格乖戾,不好相处。”
陈暮摇摇头,孔融这个人属于喜欢钻牛角尖那种,性格一意孤行,而且想一出做一出,根本不讲道理。
偏偏他的身份又比较微妙,是孔子的后代,不太好动粗。
当然。
要动粗也不是不行。
毕竟东汉孔家的地位其实也就是那么回事。
曹操要杀他,还不是说杀就杀了?
只是会坏老大哥的名声,是万不得已才用的办法。
王朗却轻笑道:“师弟,你让我去找孔融的麻烦,其实是个笨办法,对于他们这些名士世家,你还是了解的不够透彻。”
“哦?”
陈暮来了兴趣,问道:“师兄计将安出?”
王朗笑道:“那孔融跟蔡邕关系极好,为莫逆之交。而且曾经在郑君门下听学,与郑君有师徒情谊。等孔融到青州之后,你就让郑君与蔡邕邀请他去泰山学宫就行,孔融必然欣然赴约,保证不会给青州添乱子。”
“还有这等内情?”
陈暮高兴道:“多谢师兄指点。”
“小事儿。”
王朗摆摆手。
其实这层关系就是看你清不清楚敌人的人际圈子。
陈暮一不是世家人,二没怎么混过名士圈,对这些东西很难有所了解。
毕竟这不是信息发达的现代,不可能去揪着人家的衣领问你跟谁是好朋友,自然也就无从得知这些内幕。
而王朗自己就是经学大师,研究学问,属于名士圈的圈内人,了解一些内情,自然可以出策。
这就是情报的好处。
大军浩浩荡荡一路西去,经过十多天的长途跋涉,穿过冀州,在魏郡与公孙瓒大军汇合,然后十万大军南下进入兖州陈留郡,在兖州与司隶的交界处,酸枣县与各路诸侯相聚。
此时,十八路诸侯大军同样也已经抵达司隶附近,袁绍、王匡屯兵河内,孔伷屯兵颍川,韩馥王芬屯兵邺县,曹操与鲍信屯兵燕县,袁术孙坚屯兵南阳,张超、张邈、刘岱、桥瑁、袁遗、陶谦、张杨屯兵酸枣。
刘备抵达之后,各路诸侯纷纷互相传告,过来帮助刘备安营扎寨,大军忙活了两日,总算把营寨扎好,二十余万大军,加上数不清的辎重源源不断的运送,连绵二百余里,气势恢宏。
听说讨董联盟的发起者刘备已经赶到,袁绍王匡曹操鲍信也快速赶来,他们四人离得很近,河内到酸枣不过百里,燕县甚至就在酸枣旁边,隔了不过四五十里而已。
至于袁术和孙坚,一个是从长沙过来,一个是从豫章过来,路途实在遥远,目前二人现在都在南阳,兵合一处,正在往北面的司隶赶,还在路上。
袁绍曹操他们过来之后,现场搭起露天高台,各路诸侯纷纷就坐,刘备因为是发起者,又身份尊贵,军队最多,坐在了第一位。
历史上,很多人以为刘备并没有参加国讨董,只有在《三国演义》,这种虚构的历史当中才出现。
实际上,刘备还真参与过,《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英雄记》两本史书当中,皆有记载:“会灵帝崩,天下大乱,备亦起军从讨董卓。”
总共就那么一句而已,可见当时刘备地位低下,甚至连在讨董这么大的事情当中留个名字的资格都没有,十分的卑微。
正如歌词里唱的一样,那年三十,讨董大会,站着如喽啰,那时候刘备含泪发誓,各位必须看到我。
然后最终夺得了三分之一的江山。
然而如今,由于被汉孝康帝录入宗室,那就是真正的汉室贵胄,同时担任青州牧,为先帝信任的辅政大臣。
刘备的地位节节高升,今年也不过是刚刚年满三十岁,就已经位极人臣,走到了人生巅峰。
因此这一刻,刘备意气风发,与天下各路诸侯谈笑风生,所有人都要仰视他。
“诸位!”
就在此时,广陵太守张超高声说道:“请诸位静一静。”
刚才还在聊天叙旧的各路诸侯们纷纷安静下来,大家坐回原位,目光都看向他。
张超继续说道:“正所谓蛇无头不行,鸟无头不飞,既是讨董会盟,自然就应当有一名盟主,发号施令,才能共同进退。”
“不错,今奉大义,必立盟主;众听约束,然后进兵。”
张邈也附和道。
曹操看了眼袁绍,又看了眼刘备,心中微动,说道:“袁本初四世三公,门多故吏,汉朝名相之裔,可为盟主。”
“哼!”
公孙瓒冷哼一声:“刘玄德汉室宗亲,有先帝赐爵封侯,又有天子诏书,乃是会盟的发起者,难道诸位要枉顾天子诏令吗?”
众人互相对视,刘备连连推辞道:“诸位,我德行浅薄,怎么可能担任盟主,还是另立贤良吧。”
陈暮却微微一笑道:“诸位还未看过诏书吧,大哥不如把诏书取出来众人一观?”
“也好。”
刘备便取出诏书来,交给各路诸侯传阅。
其实这份诏书大家都看过,毕竟都印刷了那么多份,大家也都是接到了这份诏书才宣布过来会盟。
而这一次给众人检阅,就是要看看诏书的真伪。毕竟印刷出来的,肯定不可能有大印。
众人查看之后,上面明明白白地印了传国玉玺大印,是货真价实的诏书。
公孙瓒说道:“诸位看到了吧,诏书上写的什么?”
袁绍心里其实很想当这个盟主,可诏书上那几个字,却不得不认,只能捏着鼻子道:“诏书有言,玄德为国之元老,天子至亲,皇帝将一切都托付给玄德,以我之见,玄德确实是盟主的不二人选。”
“既然如此,那还是请玄德为盟主吧。”
“玄德为发起人,又是天子托付之臣,合该为盟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