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谋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谋伐- 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是。孔子云:“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我追求仁义,是希望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天下没有灾害,每个人都能过着安定平和的生活。现在世道不好,今天我和黄巾贼的身份不同,立场不同,所以我会举起屠刀杀死他们。但当有无辜者出现的时候,我依旧会保护他们,哪怕他与我有仇怨,我也会因为他弱小而庇护他,直到他可以自己生存下去为止,这就是我追求的俯仰无愧于天人啊。”
    看这意思,是要和我坐而论道?
    谁说刘备不喜欢学习来着?
    人家读书明明读得还不错嘛,知道不少大道理。
    而且早期的刘备居然这么充满理想浪漫主义,让陈暮都有点怀疑,这是不是史书上记载的那个人。
    不过考虑到刘备当初任平原相时,那几乎与赵盾一样的节操品德,深受百姓爱戴,连刺客去刺杀他,都不忍心,便也能窥见年轻刘备时的品质。
    而且人的性格是会发生改变的,也许早期的刘备的确有接近于圣母般的仁义之心。但等再过个几十年流浪生涯,受到过社会的毒打,他或许就明白有些事情他的确做不到。
    陈暮想着。
    “大哥既然要俯仰无愧,这世上像武旬一样的孩子多得是,缘何不都接济过来?”
    “只要我见到,有能力,我自然会帮助他们。”
    刘备认真地回答。
    得,这一下子似乎又回到了当初关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论调上了。
    果然。
    人不能吃太饱。
    之前刘备啥都不是,还能劝一劝。
    现在当了官,算是有了能力,就一下子想搞点事情出来了。
    陈暮摇头说道:“我赞成大哥对反贼的儿子施以仁德,但施展仁德的方式却不赞同。你可以给他一些钱,或者帮他找到其他亲人,给他一些土地,让他自己养活自己,却不能够将他养在身边,这是取祸之道也。”
    刘备说道:“四弟的话是对的,但武旬内无亲人,外无宗族,只有一个同乡胡志收留他,就算给他钱,给他土地,他怎么能养活自己?我希望等他再年长一些,可以自保,再让他做打算。”
    “。。。。。”
    陈暮还能怎么说。
    按照当时的儒家思想定义,陈暮的话才是正统。
    刘备的仁爱,反倒颇有点墨家的意思。
    不过这依旧是定义问题了。
    陈暮想表达的意思并不是反贼的儿子,就一定是反贼。
    他想说的是,我们是武旬的杀父杀母仇人,哪怕官军杀贼,是大义,不存在任何心理愧疚。
    但子为父母报仇,也是大义,不会因为你赡养过我,同样存在任何心理愧疚。
    所以把贼寇的儿子养在身边,是不符合孟子所言:“防祸于先而不致于后伤情。知而慎行,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焉可等闲视之。”这个理论的。
    毕竟谁也说不清楚你养的到底是狼还是羊。
    然而刘备也没错。
    反贼之子就一定是坏的吗?
    我施以反贼之子仁义,同样也符合孟子:“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这种较为狭义的恻隐之心。
    所以这种学术争端其实没啥意义,你说孔子,我聊孟子。我也聊孟子,你说孔子。
    说来说去,谁也说服不了谁。
    到了最后,刘备看着陈暮,认认真真地说道:“四弟,我知你虽晓微言大义,却与三弟一样,较少对下属施以恩情,对百姓施以仁德。却不知“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若时时刻刻只想着自己的利益,而没有兼济之心,是不可取的。愚兄衷心地希望你将来做的官职比兄大,对百姓施以的仁义比兄多,品德比兄更加高尚。先贤曾经说过:“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者,必也圣乎”。连尧舜都难以做到的品质,这是我向往德行。正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所以我也希望你能在树立自己的仁义之心时,也能帮助他人树立;在思考自己的时候,凡事也能够推己及人,为他人着想。”
    好家伙,自己反被教育了。
    陈暮无奈,只能拱手一礼:“弟,受教了。”


第三十章 东汉门阀
    四月。
    在广年城休整几日后,卢植大军启程,准备挥军北上,直扑广平县东北方八十里外的广平郡城。
    从地理上看,其实斥章县离广平县更近。
    广平城为广平郡的治所,位于广平郡与巨鹿郡的边境地带,而斥章县则处于广平县的正下方,洺水从中间将它们隔开,双方距离约五十里。
    不过从斥章县进军有个坏处,那就是需要渡河。斥章没有桥,想过桥就必须得走广年县的浮桥,因此只能从广年进攻。
    这两日卢植也没有闲着,为了应付各路人马,面对多方压力,几乎是疲于奔命,苦不堪言。
    在大军基本平定了冀州南部的叛乱后,冀州很多名士、原来各地方官员也都聚集到了他的帐下,比如原巨鹿太守郭典,原冀州刺史李邵,新任安平相李燮,渤海太守杨璇等十数人。
    其中有在黄巾之乱时逃跑的;有在黄巾之乱时原来的官员被杀,临时被调任过来的;还有的则是被卢植解救逃得一命。
    比如魏郡太守张则,守邺城的时候差点被黄巾被杀,是卢植救了他。
    至于没来的,要么就是已经被杀,要么就是在来的路上,要么就是在自己治下收复之后,回到了自己官职所在的地方放榜安民、恢复生产。
    像清甘陵国相冯巡被杀,朝廷已经下令让原幽州刺史刘虞担任新的甘陵相现在正在赶往冀州。还有河间相李遵,是目前光禄勋刘宽的门生,被张角杀害之后,朝廷派了新的国相陈延过来。
    而魏郡已经收复,张则便在魏郡运输粮草,担当卢植的后勤。
    常山郡和中山国的黄巾闹得不太严重,被刘备清理了小部分,太守孙瑾、国相臧旻在安定民心。
    其余聚集在卢植这里的官员因为地盘被占,没地方去,自然只能跑来投奔卢植,等待着自己的地盘被收复。
    由于朝廷给了他们不小的压力,他们也只能催促着卢植尽快起兵,平定冀州。
    其实以卢植的角度思考,他是不打算这么快就进攻广平。
    原因很简单。
    根据埋伏在鸡泽的骑兵来报,这两日广平不断有兵马趁夜从广平北门出去,源源不断的金银珠宝,粮草辎重正在运往巨鹿。
    从这一举动来看,卢植判断,张角很有可能打算弃守广平,往巨鹿逃。
    这又回到了十余天前卢植在邯郸时的担忧。
    击破了魏郡黄巾,卢植就对宗员说过,他很怕张角逃回巨鹿,毕竟广平好攻,巨鹿太难打了,很容易发展成旷日持久的围城战。
    不过好在卢植有先见之明,提前应对,早早地埋伏了骑兵。
    广年县离鸡泽也不过五十里,骑兵全速行进,一个时辰就能跑个来回,所以消息很容易传递给卢植,让他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迅速做出判断。
    明白了张角的打算之后,卢植就已经考虑,利用骑兵做文章,等张角大军撤出广平,往巨鹿方向去的时候,骑兵与步兵同时杀出,与张角在鸡泽野战,则可以一战定乾坤,将张角的主力尽数扑灭。
    然而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偏偏这个时候各地官员都跑了过来催促他尽快出兵,再加上另外一件事很头疼,那就是安平国国王刘续被张角掳走了,涉及到朝廷的脸面,汉灵帝刘宏就要求卢植把刘续救出来,使得卢植有点投鼠忌器的意思。
    其实汉朝和明朝有点像,都是藩王分封制度,不过和明朝末年因为各地藩王疯狂吸血,导致中央财政困难不同。
    汉朝的藩王一是封地很小,二是权力很小,三是经过汉武帝酎金夺爵,藩王数量也少了许多。
    如此一来,汉朝的藩王就掀不起什么浪,朝廷也不用每年赐那么多土地,出那么多钱来赡养一群猪。
    只是正因为如此,各地藩王在政治意义上反而十分重要。
    一旦让天下知道刘家连自己的子孙都保不住,对于汉室朝廷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打击,因此刘宏才下令卢植务必把刘续救出来。
    至于救出来之后,对他怎么处置,就是另外一回事情。
    事实上汉灵帝也的确从来就没有在意过刘续这个人的生死,他在意的是刘续这个安平国国王的头衔而已。
    《后汉书》记载,在刘续被俘虏后,吝啬如汉灵帝,居然会花费了一笔重金将刘续赎回。而赎回之后,很快就以“大逆不道”的罪名把刘续杀掉,将安平国除国。
    这一举动看上去有点像是脱裤子放屁,既然你不在乎刘续的生死,为什么要白白花一笔钱把他赎回来呢?
    实际上这是一种政治手段。
    如果让天下的人知道刘家子孙,堂堂一个安平国国王被反贼俘虏,朝廷居然对此无计可施,那么朝廷的威信何在?汉室的正统也会受到打击。
    而如果能把刘续弄回来,那么立即就可以找借口把刘续杀掉,同时除掉安平国,这样又能加强中央集权,可谓一石二鸟。
    所以就必须要刘续安然回来,只要不死在黄巾手里,一切都好说。
    这就使得卢植十分头疼,他的打算是一举把张角扑灭在鸡泽,如此一来,则大势已定,黄巾尽除。
    现在一堆人跑来求他尽快出兵攻打广平,又有朝廷下命令希望让他把刘续救出来,各种扯后腿,一边让他尽快出兵,一边又让他把人救出去,左右为难,实在不太好办。
    偏偏他又不好推辞。
    很多人以为魏晋时期是门阀政治时代,东汉是外戚与宦官掌权。实际上早就在东汉时期,门阀制度就已经逐渐形成,各大门阀世家已经站在了权力中枢点。
    首当其冲的自然是汝南袁氏和弘农杨氏。
    这两家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关系错综复杂,如今的太尉杨赐,司徒袁隗,便是这两大世家之人。
    除了这两家以外,次一等的家族同样数不胜数,如太原王氏、颍川荀氏、河内司马氏、颍川陈氏、琅琊诸葛氏等等。
    再次一等,如东吴陆、朱、顾、张四大家族同样也属于门阀世家。
    门阀制度的产生其实就是源于一个家族当中有很多官员诞生,比如汝南袁氏和弘农杨氏,除了占据着三公九卿的高官之位以外,其门下在朝廷担当中低级官员的数不胜数,掌握的权力越多,名望就越高,势力也自然最大。
    而后面这些颍川荀氏、河内司马氏、琅琊诸葛氏、太原王氏、颍川陈氏等几家,相当于一个州的大士族,家里必须要有数位两千石以上的高官。
    颍川荀氏、颍川陈氏、河内司马氏以及琅琊诸葛氏就不用多说,太原王氏很多人没听说过,但说起策反吕布,弄死董卓的司徒王允大家就应该知道了,如今王允担任豫州刺史,正在颍川与皇甫嵩共剿黄巾。
    最次一等的东吴四大家族,就相当于一个郡的士族门阀。家里的掌门人必须担任一郡太守,如陆逊的叔祖父陆康为庐江太守,掌控一地,自此开始繁衍生息。
    所以从上到下,就能看出,东汉时期的门阀状况。
    第一等为国家大门阀,最顶尖的当然是皇帝刘氏以及依附于刘氏的外戚和宦官势力,其次就是汝南袁氏和弘农杨氏。
    第二等是一州之地的大门阀,像颍川荀氏从荀彧的祖父荀淑开始,家里接连出了荀绲荀爽荀棐荀昙等数位千石以上的高官,其中荀爽更是官至三公之一的司空,在颍川声名显赫,根深蒂固。
    还有河内司马氏,从司马懿的高祖父司马钧开始,陆续有司马量司马儁司马防等数位两千石以上高官,在河内门生故吏无数,同样是名门望族。
    另外太原王氏有雁门太守王柔,代郡太守王泽,豫州刺史王允。颍川陈氏有太丘令陈寔,大鸿胪陈纪,司空掾陈谌。
    最后琅琊诸葛氏,从诸葛亮的祖父诸葛丰开始,有司隶校尉诸葛丰,太山郡丞诸葛珪和豫章太守诸葛玄。
    只是再过几年琅琊诸葛氏会因为汉末征伐而没落,一直要到诸葛亮诸葛瑾诸葛诞三人在魏蜀吴分别担任重要官职,才会重新崛起。
    第三等就是东吴四大家族那样,一郡之地的小门阀。
    如果在东汉就评九品中正制,那么东吴四大家族顶多算是中品,归不到上品。
    至于一县之地。
    对不起,一县之地的大家族只能算豪族,而不能称为门阀。
    虽然卢植也是出身名门,范阳卢氏。
    但问题是,特么卢植自己就是范阳卢氏的开山祖师。
    有了卢植,才有了范阳卢氏。
    这意味着需要等到卢植死后,他的子孙后代才会借助他生前的名望成为世家门阀,而作为平民出身的卢植则完全享受不到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