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谋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谋伐- 第2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问题是谁家的粮食都是囤积起来准备拿来卖的,主动上交给国家,指望豪强有这觉悟?
    想都别想。
    可孙昭他们都被陈暮杀怕了,青州豪强被宰的还少吗?
    这个时候不交粮食试试?
    扣上一个私通董卓的大帽子,登时就是身死族灭。
    所以只要不是傻子,也只能咬牙同意。
    刘备却是笑道:“不白拿,按照市价卖给我便是。”
    孙昭苦笑一声:“唯。”
    说是市价卖给刘备,但青州这几年风调雨顺,粮食价格很低,已经跌到60多五铢钱一石。
    要知道即便大汉朝和平时期,也要200钱左右才能买一石粮食,而像现在这样的乱世,很多地方已经500钱一石,甚至1000钱一石,由此可见青州富庶。
    如果他们运到别的地方卖,至少要赚五倍以上。
    现在按青州市价卖,虽不能说血亏,但想要赚钱,那是想都别想。
    解决了檄文和军需的问题,刘备又对华歆说道:“子鱼,尔等青州官员,应当立即在各郡国发征兵令,必须要身强力壮,自愿从军报国者才行,明白了吗?”
    华歆之前也是青州名士,但区别于管宁邴原他们只想治学,华歆是愿意出仕为官的,所以不像郑玄他们是学院派,而是青州本地派官员代表,听到刘备的话,华歆拱手说道:“那就请州牧下令,让各地官员在城门张榜招兵。”
    “嗯。”
    刘备点点头:“我即刻写招兵文书,盖上州牧大印,印刷雕刻之后,散布全州。”
    他虽然进京担任九卿,按道理来说,州牧的官职已经没了。
    可刘备进京的时候是带着州牧大印,到时候要上交给国家,再换上九卿大鸿胪印,才能算是正式交接班。
    后来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刘备并没有去报到,州牧大印自然就带在身上,就依旧有州牧权力。
    一切安排妥当。
    写檄文、招贤令的工作,就由以郑玄为首的学院派来做。
    他们名闻天下,是海内知名大儒,利用自身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做这份工作更胜一筹。
    粮草的事情则交由青州各地豪强一同筹措。
    他们手里有粮食,不找他们找谁?
    最后是征兵,就由各地官员来处理。
    之前也说过,汉朝的征兵制度属于雇佣制度。
    别看刘备当初数万大军讨伐张纯张举叛乱,可回来之后,就要立即解散了部队。
    不然的话,光付这些士兵的工资与粮食,这几年就负担不起。
    所以现在青州各郡只剩下每郡几千郡兵以及刘备自己的一些亲卫队,加起来也才两三万人,自然成不了大事,就要重新征兵。
    也许有人说,你当初既然有那么多兵,重新征召回来不好吗?
    当然不行。
    一来这些士兵现在个个都有田地,很多人并不想再冒着生命危险打仗,强行征召他们,会引起反感,在战场上不容易用死命去打仗。
    二来重新征召士兵,有利于解决一部分贫困人口的生存问题,可让一些没有工作田地的青壮有上升通道,如此这些士兵为了能够获得田地和奖励,必然拼命打仗,激励士兵士气。
    总结来说,就是要保证部队的战斗力,不能让那些有家室、有产业、有牵挂的士兵上战场。
    反正军队骨干和那一批历经风雨的老兵还在,比如最早跟随刘备的幽州士兵,目前就都是基层军官,几千经验丰富的基层军官带着新征召的士兵,很快就能把部队战斗力提升上来。
    这就跟小胡子在只被允许拥有10万人部队的情况下,干脆训练出10万军官,然后利用这10万军官,一夜之间扩充出数百万人部队是一个道理。
    青州经过陈暮刘备数年治理,早就铁板一块,随着刘备一声令下,一州的战争机器轰隆隆运转,各地有条不紊地开始执行命令。
    虽然年关到来,但整个青州,都处于一片紧张的氛围之中。


第三十章 十八路诸侯响应号召
    青州有印刷术,檄文与招贤令和征兵令,再加上天子诏书,通过印刷术疯狂印刷,短短几日之内,就印出了数万份,先是在青州各地县城张贴,然后快马加鞭,分散天下诸州。
    “盖闻明主图危以制变,忠臣虑难以立权。是以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立非常之功。夫非常者,固非常人所拟也。曩者,强秦弱主,赵高执柄,专制朝权,威福由己;时人迫胁,莫敢正言;终有望夷之败,祖宗焚灭,污辱至今,永为世鉴。及臻吕后季年,产禄专政,内兼二军,外统赵梁;擅断万机,决事省禁;下陵上替,海内寒心。于是绛侯朱虚兴兵奋怒,诛夷逆暴,尊立太宗,故能王道兴隆,光明显融:此则大臣立权之明表也。太师董卓。。。。。。”
    常山国,真定县,有认识字的百姓一字一字地念着这檄文,向周围的百姓解释道:“这是那仁义满天下的刘玄德刘青州,向天下人发起的讨董檄文呢,这文采真是斐然,据说是大儒蔡邕执笔,由名闻海内的长者郑君署名撰写,还有这天子诏书,看来那董贼真是害人不浅。。。。。。”
    “刘使君当年对我冀州百姓恩重如山,听闻治理青州又是州富民强,将一州之地治理得井井有条,十分富庶。可恨玄德公非我冀州州牧,又可恨我家境贫困,难以千里去青州,不然我必然投效军伍,为玄德公为马前卒,讨伐董贼。”
    “此番董贼祸乱朝纲,为害天下,玄德公为汉室宗亲,奉天子诏书,掀起讨董大旗。我辈虽然不能为玄德公战死沙场,亦当摇旗呐喊,大家不如回乡宣扬此事,看是否有乡邻壮士,愿意去青州投效。”
    “正是如此。”
    冀州百姓议论纷纷,虽然不少人想要参军入伍,可常山国是在冀州北部,离青州千里之遥,普通人家走过去,得近一月,而且到了之后,还不一定选上,所以哪怕百姓跃跃欲试,但也只有少部分人真的想千里迢迢去青州投军。
    而在这个时候,一位银枪少年郎,看到了那份讨董檄文和招贤令,片刻之后,一言不发地转身跨上了自己那匹驽马,准备一路南下。赵云家不算穷,但也不算富,买不起战马,只有驽马。
    可驽马再跑得慢,也终有到青州的那一日。早在数年之前,赵云就已经十分钦佩刘玄德对冀州百姓的仁义之举,到了今日,终于有能够为他效命的机会!
    青州临淄,城门口,黄忠同样看到了这份告示。
    相比于赵云一直在家乡修习武艺,等待有朝一日能来见识见识刘备,黄忠则早在前年就定居了临淄。
    倒不是想来投军,而是听闻青州泰山学宫汇聚天下名医,很多医术高超的医师在这里研习药方,教授医术。
    他的儿子黄叙自小身体不太好,前年生了大病,眼看就要快死,不得已就带着儿子远走他乡来这里求医问药。
    幸运的是黄忠遇上了华佗,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调理,黄叙的身体大有好转,每日勤习五禽戏,虽然病情还未完全康复,但经过调养至少已经没有了性命之忧。
    所以黄忠才定居在青州,等待自己的儿子能够身体恢复。
    结果这一日出城砍柴的时候,看到了这份征兵告示,几乎毫不犹豫当场报名参军。
    登记处的考校官是刘备帐下的亲军,也是战场上的老兵,掀起黄忠年纪大,不同意他入伍。
    其实黄忠现在的年纪并不是很大,今年四十二岁,刚好处于壮年巅峰期。
    可在平均年龄极低的古代,四十岁以上就能称为老人。
    即便是在沙场上,这样的士兵也是很老的老卒了,根据刘备制定的征兵年龄限制,征召的是二十岁以上,四十岁以下的兵,黄忠已经超龄。
    结果黄忠不高兴,大闹了征兵处,十多个人的一起上都没有制服他,最终惊动了负责齐国征兵的臧霸,见这中年汉子厉害得紧,当即同意他入伍,还让他担任队长,算是个管理五十人的低级小军官。
    赵云和黄忠,仅仅只是刘备募兵当中的一个小插曲,真正的大势,还是在天下各路诸侯。
    冀州渤海,袁绍看到了从青州发来的讨董檄文,当即大喜,对部下道:“传令,修书一封给刘玄德,我袁绍第一个响应!”
    荆州长沙,袁术看了看袁家给自己发的密信,又看了看刘备的檄文,轻笑一声:“这样的好事,怎么能少了我袁公路?待讨董之后,叔父必然能为百官之首,到时候这天下,还是我袁家之天下。”
    兖州谯县,曹操看着刘备的檄文和正牌的天子诏书,再看着自己写的矫诏,撇了撇嘴,把自己的矫诏撕成碎片,然后才对夏侯惇说道:“我这是假的,刘玄德的是真的,幸好慢了一步,不然我这矫诏恐怕要被天下人笑话。”
    幽州涿县,公孙瓒大手一挥,对严纲田楷等部下说道:“玄德邀我一同对付那董贼,振兴汉室。我与玄德为少时好友,后来又是他帮我发家,我们恩同兄弟,既是他相邀,我自然不能小气,派人去找鲜卑跟乌桓人,我要尽起三万幽州铁骑,讨伐董贼!”
    同样的事情还发生在全国各地,冀州刺史王芬,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巨鹿太守韩馥,河内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乔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广陵太守张超,徐州刺史陶谦,上党太守张杨纷纷响应号召。
    除了他们以外,还有新任豫章太守孙坚,孙坚跟随袁绍诛杀宦官,后来这个举动被朝廷定义为正义之举,就算是立了大功,被调为南军司马,后来扬州豫章郡出现叛乱,朝廷就任命他为豫章太守,去了扬州。
    刘备的讨董檄文到了扬州之后,刚到任豫章没多久的孙坚立即响应,去邻郡丹阳募得精兵八千,准备北上开赴洛阳。
    一时间,天下群雄闻风而起,除了益州和西凉这样的偏远之地以外,关中地区的诸侯大都答应起兵。
    到第二年,初平元年,也就是190年一月的时候,各路诸侯都已经招募好了士兵,总计十八路,浩浩荡荡二十余万兵马,向着洛阳奔去。


第三十一章 整装待发
    刘备的招贤令纳来了无数人才。
    这让他很高兴。
    但其实他不知道,来的这些所谓人才,大多是青州本地,或是泰山学宫的学子,在历史上籍籍无名,武力值和智力顶多40…50,真正厉害的谋士和武将,就只有一个武安国。
    没办法,在历史上,青州本就不产人才。像隔壁兖州、徐州、豫州、冀州四地,人才都是一箩筐一箩筐,唯独青州寥寥无几,且多以治学为主。
    所以刘备高兴是高兴,但唯有陈暮知道,他是白高兴一场,因为来的这些人,除了武安国,其他一个都没听说过。
    不过刘备和陈暮都不知道,其实很多人想来,可因种种原因而放弃。
    刘备名望在外,青州富庶,天下有识之士,早就看出来刘备的实力一定会很大,所以来投靠明主,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比如郭嘉。
    郭嘉今年19岁,是寒门子弟,属于阳翟郭氏,虽少有才学,但尚未及冠,不能远游,所以要等20岁以后才能出仕。
    而且现在这乱世,靠他一个文弱书生千里迢迢跑去青州,那就是送死。
    就跟当初陈暮在黄巾之乱时,不敢去投奔曹操一个道理。
    因此郭嘉只能继续待在家里读书。
    还有徐庶也是颍川人,以他的武力值,单人匹马一把剑,跨越一千多里,从颍川杀到青州来倒也不算事。
    问题是今年徐庶为了帮友人报仇,犯了杀人罪,后来被官府抓起来,差点问斩,最终被同为游侠的党羽救出来,逃去荆州避难去了,也没法露面。
    另外,荀彧在董卓掌权之后,就弃官回家,应邀准备迁移宗族来青州避难,凭着和陈暮的关系,大概率会加入青州集团。
    至于荀攸。
    荀攸和荀彧不同,荀攸是荀和的亲侄子,与荀彧家族已经分开,所以荀和给荀攸写了一封书信,让他来冀州跟着他。冀州现在是党人大本营,王芬袁绍都在这里,因此荀攸已弃刘备而去,跑到冀州去。
    对于这个结果,陈暮早就猜到,原本只是想试一试,既然不行的话,那就只能江湖再见,希望未来不要在战场上遇到。
    荀攸这个战术天才,陈暮还是很重视的。
    其他陈宫不想出仕,崔琰程昱许褚则有宗族牵绊,不想离开宗族去外地。
    还有刘馥,刘晔,满宠,杜袭,鲁肃,于禁等人,有些是年龄很小,有些是外地为官,有些是已经归属于某方势力。
    林林总总,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天下英杰,许多佩服刘备,想来投效刘备的俊才,要么因为路途遥远,要么已经有主,要么宗族羁绊,都没有来。
    这也正常,古代不像现在那样,交通发达。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