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谋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谋伐- 第17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过曹操却知道,大概率何进势力会胜利,毕竟天子一死,兵权必然会掌握在何进手里,凭借宫里那几个宦官,成不了什么气候。
    所以他倒是想立即率兵回洛阳帮何进,以攫取拥护之功,以保证靠宦官起势的曹家不会衰落。
    只是曹操思索片刻,还是没有行动。
    他毕竟是靠宦官起家之人,如果这个时候反戈一击,对宦官集团出手,即便最后取得了胜利,天下人对他的评价也不会太高,说不好就有人说他是养不熟的白眼狼,恩将仇报。
    因此他必须要考虑防止这种事情发生,曹操决定按兵不动,观望一下形势。
    除了南军五校尉,董卓,以及豫州叛军的动向以外,兖州刺史桥瑁,并州刺史丁原也都得到了消息,火速在往洛阳赶。
    一时间,洛阳周边风起云涌,各方势力波谲云诡,天下兵马,四方豪杰,都有齐聚洛阳之势。
    野王县,洛阳到野王直线距离,达200多里,而古代行军不便,即便快马飞奔,当消息传到野王县的时候,已经是第三天的中午。
    这个时候,刘备等人正在县衙议事。
    天子任命刘备为司隶校尉的诏书早在前日就已经抵达了野王县,作为司隶校尉,刘备不仅能管辖司隶七郡国一切大小事务,还拥有更大的自主兵权。
    所以刘备正在考虑继续扩军,然后东进攻打冀州叛军的事情。
    审配等人虽败,却没有伤筋动骨,两次战役,也仅仅损失两万多人,现在正在山阳县休整,源源不断的辎重继续在往野王县运来,随时可能卷土重来,继续威胁洛阳的东面。
    刘备是想着如果能够正面击溃冀州叛军,他就能够领兵南下,再打败豫州叛军,如此就能解了京师之围,立下旷世奇功。
    然而他的想法却遭到了陈暮的强烈反对,因为这几年他们让苏双和张世平与公孙瓒合作经商,打通南北商道,确实赚了不少钱,身家已经有数亿。
    可之前刘备招募一万士兵,每日花销都是自己在掏,就已经花了一半,再继续扩军的话,家底要全没了。
    要知道,他们可是在跟冀州豫州几十上百家门阀豪强对抗,那些豪强哪家不是身家数千万甚至数亿的财富?
    以刘备这点身家,全部砸进去也没法跟他们斗。
    因此陈暮坚决反对。
    然而刘备是个你的话有道理我就听,但要是不符合他的价值观,他就会坚持己见的人。
    而在这件事情上,价值观不在于花不花钱的问题,而是忠君爱国的问题。
    天子对自己器重,让自己担任司隶校尉,委以重任,就是希望自己能够平定叛乱,击败叛军。
    作为一个有忠义思想的人,当然要死命报效天子之恩。
    现在别说让刘备倾家荡产,就算是让他去拼命,他也会去做。
    所以陈暮根本劝不动,刘备在这件事上十分固执。
    “四弟,你不用劝了,我意已决。”
    县衙当中,刘备面向众人,缓缓说道:“天子迁我为司隶校尉,待我深厚,我只能以死报效,纵是倾尽家产,亦又如何?”
    “好吧。”
    见刘备如此固执,陈暮也只能作罢,叹气道:“既然大哥坚持,那就派人去洛阳去征兵,如今河南刀兵又起,人口大多聚集于洛阳周边,正是征兵的好时机。”
    刘备便对牵招道:“子经,我任命你为都官从事,去洛阳募兵之事,就交予你去做。”
    都官从事是司隶校尉属官,六百石。
    牵招虽然跟刘备关系好,但前几日还只是个军司马的临时职务,现在一跃成为都官从事,是个极大的升迁,堪比当初卢植任命刘备为北军中郎。
    “唯!”
    牵招大喜,领命正要出去。
    却在此时,门外飞速奔来一个士兵,进来单膝跪下道:“校尉,县衙外有来自洛阳的信使。”
    “让他进来”
    刘备环顾左右纳闷道:“不知是何事。”
    来自洛阳?
    陈暮心中咯噔一声。
    算算日子,汉灵帝的日子恐怕也该到了。
    莫非。。。。。.
    门外很快进来一人,刘备和陈暮都认识,那是王钧家的一个监奴。
    此人见到刘备,忙不迭道:“刘使君,大事不好了,陛下驾崩了,主人让我尽快来通知你。”
    “什么?”
    刘备蹭一下站起来,只觉得眼前一黑,几欲晕倒。
    “大哥!”
    关羽张飞连忙过来搀扶。
    下方张辽高顺牵招等人面面相觑,这个消息对于他们来说,也太过突然了一点。
    “陛下!”
    刘备哀恸着,眼泪从眼角划过。
    虽然他与天子仅仅只见过几面,但天子一直待他深厚,不仅赞扬他有刘家先祖之风,还屡次提拔,让他唯有以死报效。
    现在忽然听到天子驾崩的消息,刘备悲痛欲绝,头一次如此伤心,面色痛苦,眼泪不断地往下落。
    “校尉,此时万不能悲恸,你为司隶校尉,应当立即回京主持大局。”
    “是啊,使君,现在洛阳离不开你,赶快回去吧。”
    “大哥,我们应该回洛阳。”
    众人急急忙忙过来劝说,七手八脚地将刘备扶住。
    刘备还处于悲伤之中,根本听不进任何劝。
    而在一旁的角落里,陈暮面无表情。
    汉灵帝。
    终于死了。
    这个天下,很多人盼着他死。
    也包括陈暮。
    生于微末,死于享乐。
    或许这是他一生最真实的写照。
    他这一辈子过得值。
    可不知道怎么地,原本以为自己能够铁石心肠,从容面对这一刻的时候。
    陈暮却觉得隐隐有些心痛。
    也许。
    我是说也许。
    汉灵帝可能会是一个好皇帝。
    如果他能够长命,如果他能够放任自己的权力给有能力的臣子,然后将十常侍和自己关在西园每日享乐的话。。。。。.
    这一切不是不能发生。
    可他死了。
    汉代的医疗无法保证能让一个长期纵欲享乐过度的人安稳地长命百岁。
    那么最终的一切,也不过是盖棺定论,留待后人去评说吧。
    过了片刻,陈暮终究是发出了一声幽幽的长叹。
    眼角,亦划过一抹泪痕。
    “唉!帝崩矣。”


第四十六章 风起云涌
    洛阳大街。
    往日繁华的街面空荡荡的。
    天子驾崩的第二日,皇宫各大宫门纷纷悬挂起白布,称之为缟素。
    此时,苍龙门内,却非殿,三公九卿还有刚刚进宫,召集大家议事的何进正在激烈讨论。
    何进高坐于堂上,三公九卿分列而坐,按照顺序坐好。
    如今的三公九卿,分别为太尉马日磾,司徒丁宫,以及司空刘弘。
    九卿为,卫尉赵谟,宗正刘虞,廷尉吴恭,大鸿胪射咸,张驯为大司农,少府樊陵。
    其中刘虞本来应该担任幽州牧,但刘虞担任幽州牧的契机是张纯叛乱。
    现在张纯被公孙瓒和刘备平定,幽州黄巾也被公孙瓒处理。
    如此刘虞作为硕果仅存的宗正,自然没有外放。
    而之前的光禄勋刘弘升为司空,太常刘焉去了益州做益州牧,太仆黄琬在豫州当豫州牧。
    所以九卿之中空缺光禄勋、太常以及太仆。
    何进环视众人说道:“国不可一日无君,如今陛下驾崩,诸位应当与我一同拥立史侯登基为帝,再处理国丧。”
    丁宫反对道:“不可,汉以孝至天下。如今陛下才刚刚龙殡归天,即便要拥立史侯,也得处理完国丧之后方可,不然即便史侯为帝,天下人会怎么看?”
    “世人会说史侯不孝,自己的父亲才刚去世,就想着继承皇位,连带着大将军亦会声名受损。”
    樊陵也赞同道:“何况按照惯例,天子驾崩之后,下一任继位者一般都会在半月到一月之后才会登基,如当今陛下,孝桓皇帝、孝顺皇帝、孝安皇帝莫不是如此,汉朝历代先帝,无不是此般。”
    “确实是这样。”
    刘虞点点头道:“我虽知大将军的心情,但礼不可废,天子停殡一月,诸多丧礼仪式,发丧、宫中举哀、沐浴、饭含、入敛、发引,皆不能坏,坏则乱,大将军切不能枉顾礼法。”
    “是啊,天子驾崩,嗣皇帝、宗室、我等百官军民皆应丧服二十七日,停止一切婚嫁之事,待为陛下发丧之后,最后一日,我等必定拥护史侯在灵前登基。”
    “这事我等是支持大将军的,只是一切还是得按照礼法来。陛下出殡之日,才应当是史侯登基之时,乱了祖宗规矩,则必为万夫所指。”
    三公九卿们纷纷劝说何进,其实在这一点上,三公九卿是支持何进拥护刘辩登基,毕竟刘辩已经14岁,不是小孩子。
    如果刘辩登基的话,那只要再等几年,新皇帝很快就能成年,他们也就不用担心何进当梁冀的问题。
    而且刘辩是长子,又是皇后之子,可谓太子的不二人选,他们没有反对的理由。
    问题是何进太操之过急,按照礼法,必须要等旧皇帝出殡下葬以后,新皇帝才能登基为帝。
    一般来说,这个过程在半个月到一个月之间,即便最快,也要到半个月以后,也就是五月初才可以拥护刘辩上位。
    要是现在就拥护,天下人会怎么看?
    因此众人极力反对。
    何进是个屠户出身,哪知道这些规矩,有点傻眼道:“原来如此,那依照各位之见,现在应当如何?”
    刘虞思索道:“按理来说,天子驾崩之事,属于丧葬礼仪。太常应当按照礼法操办,只是如今太常之位空缺,没有人主持大局,所以现在当务之急,应该是选出新任太常来。”
    “还得选出新任太常?”
    何进一头雾水,皇帝死了,第一个任务居然不是办丧事,而是选个官出来,这是什么道理。
    然而何进不知道,国丧礼仪是重中之重,由太常来主持是必须的事情。
    别说皇帝驾崩这样的国丧,就算是普通农村丧事,家属也一定要请一个德高望重且有主持丧葬礼仪的操办人,比如写数、纳礼、定酒宴、接待来宾都是他们去做,这其实也是从周礼当中继承下来,算是几千年来的习俗。
    马日磾说道:“确实要先选出太常出来,由太常主持丧事,然后诸卿再为天子选定谥号,一边加紧选定陪葬用品,一边每日筹划备极哀崇的丧葬礼仪,还得为天子雕刻陵碑,太常不可或缺。”
    “这。。。。。。好吧。”
    何进没有法子,他又不是专业人士,是靠妹妹上位的人,自然不懂这些,就只能任由三公九卿去弄。
    很快,众人确定了下一任太常人选,为如今的太中大夫杨彪。
    杨彪为帝师杨赐之子,家中四世三公,在士人中的声望非常高,选他为太常,众人都绝对没有问题。
    如此第一天就这样过去,丧事还没有办,反倒先确定一个主持丧事的操办人。
    而那边汉灵帝的尸体也在宦官们的操持下,按照礼仪,沐浴完皇帝的遗体后,梳理头发。
    张让赵忠他们毕竟也算是经历过桓帝丧葬的老人,有一定应对经验。
    在他们的指挥下,内中有执事者六人抗衾,御者四人用浴巾拭大行皇帝身上的水分,再用浴衣擦拭。
    沐浴后,将皇帝安放在东侧的新床上,该床上层是竹席,下层是蒲草席,屋内布满了冰块。
    一切都做得井井有条,但这是表面上的宁静,背地里却是暗流涌动,波澜起伏。
    张让赵忠蹇硕等十常侍位于玉堂殿内。
    玉堂殿现在成了天子停灵的地方,因为这里有地暖,只要不烧火,把冰块放入锅炉里,那么整个房间的温度就会大幅度下降,再在天子身边放置冰块,可以防腐。
    左侧偏殿内,张让赵忠蹇硕夏恽郭胜孙璋毕岚栗嵩段珪高望张恭韩悝宋典王钧等十多位中常侍宦官齐聚一堂,众人脸色都有或多或少的惊慌之色。
    天子忽然驾崩,昨天晚上他们没一个人能睡得着。整个皇宫乱成一团,太后皇后以及两位皇子轮番哭过,一直闹到现在才算消停。
    蹇硕问道:“诸位可知,大将军与公卿们在商议何事?”
    张让道:“应当是在谈天子丧事吧。”
    蹇硕冷笑一声:“非也,我安插在却非殿的守宫卫士向我禀告,他们在商议拥立史侯的事情。”
    “这。。。。。。”
    众人面面相觑,有的眼珠子乱转,有的忧心忡忡,有的不断思索,态度不一二足。
    蹇硕看着众人冷冷道:“诸位,陛下是怎么说的?你们可都亲耳听到,让我等拥护董侯登基,难道陛下临终之遗言,诸位难道忘了吗?”
    “唔。。。。。。”
    张让赵忠王钧等人对视一眼,皆没有说话。
    天子是这么说不假。
    问题在于,蹇硕这样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家伙,又怎么能知道董侯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