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陈暮转移话题,荀和这才强忍掐死他的心情对荀彧说道:“文若,你去门外等候片刻。”
荀彧知道可能有些话他不能听,点点头道:“嗯。”
等他出去,荀和才咬牙道:“陈子归,你到底什么意思,你可知道,陛下这么做,是在为自己掘墓?”
陈暮笑了笑:“公舒先生,这里没有外人,你我也该知道,明年陛下就要龙殡归天。陛下年末收税,必然无数豪强不满,天子在的时候应当还无事,一旦陛下出事,则万事休矣。”
“既然你知道,为何还不劝住?”
荀和也是个智力最少80的猛人,也隐隐能明白天子收税意味着什么。
陈暮叹道:“劝不动啊,陛下那掉进钱眼的性格。。。。。。”
说真的,陈暮也是读过史书的人,上下五千年,就没有见过比汉灵帝更贪财的皇帝。
后来他曾经闲得无聊,还某度搜过“最贪财的皇帝”,结果文章全是他。。。。.
当时陈暮还无语,怎么当皇帝还这么贪财。
后来才知道,汉灵帝小门小户出身,小时候穷怕了。
再加上他那母亲也是个吸血鬼,童年不信加上母亲教唆,养成了现在视钱如命的性格。
性格决定命运,又贪财又懒惰又喜欢享乐喜欢女人,虽有权术,但命不长。
顶多算是个短命版的嘉靖帝,这怎么扶得起来嘛。
听到陈暮的话,荀和也是无奈,屋内陷入沉默,过了片刻他才缓缓开口道:“陛下明年真的会死吗?”
在这一瞬间,荀和都有些不希望汉灵帝会死了。
不要以为荀和是坏人,他是拥护大汉的,如果不拥护的话,也不会想着除掉宦官,希望天子贤明。
所以他很清楚,如果天子明年死了的话,那天下就会大乱,江山社稷瞬间崩塌。
倒不是说荀和智力已经高得吓人,能算到这一幕。
而是他站在知道汉灵帝会死这一角度去思考问题,不然就算再聪明的人,也只能估算,天子这么收税会引起动乱,乱子多大,到什么地步,那就非人力所能清楚的了。
陈暮摇摇头:“除非现在陛下就开始养护身体,不再吃虎狼之药,也不再贪图享受,每日像我这样勤奋锻炼,修习五禽戏,多养生,不然的话。。。。。。”
“那。。。。。。”
荀和脸色更难看了,说道:“如今我应当如何?”
陈暮轻笑道:“公舒先生不是早有打算了吗?为何还来问我?”
荀和翻了个白眼,当初陈暮是建议他等汉灵帝一死,就立即拥护刘辩登基,然后让何进派兵进宫诛杀宦官,消灭宦官势力。
到时候党人就可以通过控制何进来控制年幼的皇帝,他们这些清明之人就能顺利施政,还大汉一个朗朗乾坤。
可现在天下都要大乱了,他们要的是一个完整的天下,可不是一个乱七八糟的天下。
所以荀和今日来找陈暮,也是希望能从他身上得一个好办法。
毕竟陈暮自己看不出来,但在外人眼里,他是真的猛。
灭黄巾,剿叛乱,治理青州,坐镇尚书台,将天下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简直是萧何张良陈平在世。
这样的一个人才,包括荀和自己,以后如果何进掌权,也是打算向何进举荐陈暮的。
因此这才找上门来问计。
见陈暮颇有点打太极的意思,荀和不满道:“陈子归,我之计策已被陛下打乱,且都是因你之故,不要再装糊涂,赶紧说说。”
“这个嘛。。。。。。”
陈暮迟疑道:“破局之法,倒也不是没有。”
荀和忙道:“是何良策?”
“只是。。。。。。”
陈暮吞吞吐吐,一点都不痛快。
荀和有点生气了,将腰间的剑抽出来,往旁边一摆:“陈子归,再不说句痛快话,休怪老夫无礼,大不了同归于尽。”
靠。
汉朝的士人怎么个个都这样,王朗就算了,随便一个荀家人也是喊打喊杀的,都是读书人,就不能文明点?
陈暮心中腹诽,但考虑到自己那可怜兮兮的武力值,只能无奈道:“此法便是顺应天下之法。”
“如何顺应?”
荀和问。
陈暮看着他的眼睛,一字一顿,从牙缝里挤出三个字来:“清君侧!”
第三十三章 此间凉
清君侧?
听到陈暮这句话,荀和脸都白了。
他最初的计划,的确是准备拥立刘辩,然后进宫杀死宦官。
但那不是清君侧,那是正常的外戚与宦官斗争。
像这样的斗争,前汉与本朝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有先例可循。
比如五侯诛杀梁冀,士人诛杀五侯。
还有窦武陈蕃李膺诛杀宦官,最后阳球等人再诛杀王甫,如此循环往复,都是载入史册的事迹。
而关于他们行为的定性,则算是天下有志之士,消灭乱政之人,并非清君侧。
自《左传·定公十三年》中,清君侧这个词出现为止,整个历史上到如今,也就只有景帝时七国之乱出现过一次。
而那次“清君侧”,被定义为谋逆。
也正因为如此,“清君侧”这个词的含义,就已经开始变味。隐隐变成有心之人,谋逆篡位的借口。
所以即便是窦陈蕃李膺也不敢这么说,因为若是用得不好,稍不留神,就得身败名裂。
荀和是党人,而所谓的党人,则是一群正直且有政治抱负的士人阶级。
他希望的是诛杀十常侍,寻求政治上的清明。而现在天子可还活着,要是“清君侧”,一旦被天子定性为谋逆,那后果。。。。。.
想到这里,荀和脸色就更加不好看,忍不住呵斥道:“陈子归,此法祸害万年,是想让我辈背负犯上之骂名吗?”
陈暮摇摇头:“非也,我实为公舒先生着想。莫非先生贪生怕死,不敢学游平公元礼公抨击宦官否?”
“哼,你休拿话激我,我辈岂是贪生怕死之徒!”
荀和冷哼一声,他其实不怕死,也不怕身后名如何,他怕的是给自己父亲丢脸!
后世之人只知道窦武刘淑陈蕃为三君,李膺为八俊之首,都是天下楷模,却不知道荀和的父亲荀昱,在汉末时期,亦是与李膺齐名之人。论起名望,在天下士人眼中只排在三君与李膺之下,名列第五。
一个天下名望排名第五的道德楷模之子,如果被定性为谋逆,那荀和死去父亲荀昱的脸面,都不知道该往哪里搁。恐怕棺材板都盖不住,比起被开棺戮尸,更加可怕。
因为后者是残暴之人侮辱死者,而前者则是死去之人名望皆失,一个道德楷模居然养出了一个犯上作乱的谋逆之臣,那与王莽恭谦何异?
所以即便陈暮说出朵花来,荀和也绝不会干“清君侧”这种事情,因为现在的天子,可是跟宦官是一边的。
陈暮洞悉人心,狡黠一笑:“既然公舒先生不怕死,那就好办了。我猜先生应该是担忧若是喊出“清君侧”的口号,怕天子如景帝指责吴王那般,将先生称之为逆臣,到时候伯修公泉下会蒙羞,是与不是?”
“不错。”
荀和没有否认,这也没必要否认。能作为荀昱的儿子,一直是他的骄傲。自己的父亲能与李膺齐名,能成为天下士人的楷模,同样也是他的骄傲。
陈暮轻笑道:“若是如此,公舒先生大可不必害怕。因为我说清君侧的时机,并不是现在。”
“并不是现在?”
荀和沉吟道:“此话怎讲?”
陈暮缓缓说道:“天子倒行逆施,横征暴敛。此番收税,只需要时间发酵,再过几月时间,天下必然大乱,到那个时候,天子寿岁也将至,一旦龙体有恙,则群雄并起,天下纷争。”
“此时公舒先生再举义兵,号清君侧,言称与群雄一同而起,诛杀宦官,拨乱反正。如此至少在名分上,先生与作乱之群雄便有了大义。”
“那些作乱之人正愁找不到借口,先生登高一呼,便是人望加身,只需诛杀宦官,恢复旧制。则天下群雄便没有任何借口犯上作乱,要么罢兵归去,要么继续作乱。”
“届时先生与大将军再以帝子辩的名义号令天下,勒令那些罢兵之人去征讨作乱之人,如此平定叛乱,国家恢复往日安定,万事太平,诸公也能执掌社稷,辅佐少帝好生治理江山,未来先生与大将军便是周公与霍光之功,青史留名,岂不美哉?”
说罢,陈暮双手一摊,笑容满面,露出一口大白牙。
他的意思很简单。
就跟七王之乱是一个道理,汉景帝削藩,侵害的是各地藩王的利益。所以藩王们联合起来,以清君侧的名义反对汉景帝。
而汉灵帝收税,损害的是天下豪强地主阶级的利益,那么这些地主豪强稍稍挑动,立即就会谋反作乱。
此时党人只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时机,也就是天下大乱时,且汉灵帝即将要死的时候。
这个时候站出来再振臂一呼,顺从那些地主豪强,以清君侧的名义诛杀宦官。
天下大乱,群雄并起。
只要荀和能联合一些人,诛杀了宦官,控制了刘辩登基为帝,那是掌控了大义。
这个时候再挟天子以令诸侯,立即就能稳定江山,平复叛乱。
因为宦官被杀了,新皇帝登基了,那么只需要恢复旧制,豪强们的利益关系就没有了。
这种情况下,90%以上造反的豪强,都会选择顺从,而不会再继续造反。
毕竟他们已经没有了名分,再造反,就属于真的叛乱,只需要朝廷一旦政令,多的是人想剿灭他们。
至于剩下那10%别有用心之人,也很快就会被扑灭。
即便荀和被陈暮这一计震惊了,过了许久才缓过神来,苦涩道:“若是真如此,国家也必定乱上一阵,还不知要多久才能恢复平静。”
陈暮想了想,道:“我算过了,应当也就一两年内吧。天下最先叛乱的,必然是幽州凉州交州并州青州等地,紧接着是冀州豫州徐州三地,只要踩好点,在益州扬州荆州等地也叛乱之前诛杀宦官,那一两年内安定天下还是没有什么问题。”
荀和再一次被震惊了,问道:“你怎么知道是幽州凉州交州并州青州等地先乱?”
“因为陛下去年才从这五地收了重税。”
陈暮耸耸肩,这么简单的道理荀和应该能想明白。
这五地的豪强去年才交了重税,属于元气大伤的时候,再交一次税,那是真的顶不住。
一旦这五地的地主阶级大规模破产,那叛乱的事情,就是必然的事情。
这属于大势所趋,是一个国家的不良政策造成的不良结果。
就跟秦朝末年是一个道理,陈涉吴广因为大雨延误时期,按秦律是死罪,不造反一定会死,造反不一定会死。
这个时候你是选择把脑袋伸到秦律底下被砍头,还是大呼一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只要不是个傻子,都会选择后者。
因此幽凉交并青等边陲之地的肯定会先乱,而这些地方都是远离大汉中枢朝廷的边境,对中枢地区造成不了多大影响,在最近的几个月内,顶多算是小患。
一旦拖几个月,汉灵帝到明年死之前,冀州豫州徐州这三个重地乱起来,那才叫大麻烦,必然给老旧的汉庭沉重一击。
如果此时荀和能够控制住局面,诛杀宦官,恢复旧制,那天下太平,什么事情都不会发生。
如果他没法控制局面,那就凉凉,汉末乱世,直接开局。
这也算是陈暮给汉灵帝的最后一次回报。
他已经劝过,汉灵帝不听。
性格使然,怪不得谁。
所以他现在就得走,远离纷扰的权力中心,逃出去,防止被当替罪羔羊。
但该做的他也做了,什么后手布局,那都是后话。
至少眼下,他只能静观天下大变。
听到陈暮的话,荀和长呼了一口气,点点头:“我明白了,此策,确实是一条妙计。”
或者说,是一条绝处逢生之计。
即是在病入膏肓之前,控制住病情,那局面尚能挽回。
因为幽凉并交青五州乱起,还只能算小患。
到冀豫徐乱起来,则是大患。
可等到荆扬益三州也乱的时候,那就是无药可救,如前汉末年,天下彻底崩坏的时候。
到那时,即便他们诛杀了宦官,控制了中央,也已经到了无可挽回的局面。
所以此绝处逢生,便是在小患初生,大患未起之前,先一步掌握大义名分,在大患已起之时,快刀斩乱麻,将中央控制住。
如此后面荆扬益三地的豪强地主,就没有反叛的理由。届时以中央号令地方,很快平定冀豫徐的乱象。
到那个时候,边境之乱,也就不算什么大事,很快就能平定。
最重要的是荀和手里还有一张王牌。
那就是冀州是他们党人的地盘。
王芬做冀州刺史已经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