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谋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谋伐- 第15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二十一章 前汉南北军
    年关将至,一大堆事情要处理。
    有关系的没关系的,还当着官,或者人走了还想发挥影响力的,递条子打招呼,欺上瞒下,总归是有办法可以想。
    别说陈暮这个尚书令,就连尚书台一个普通令史,都能帮亲戚在太仓找个低等吏员的活计。
    有什么权力,区别于在什么衙门。
    就好像明朝正一品的太师太傅太保,只要没有担任其它实职,虚职再多,也不如一个吏部郎中说话管用。
    连令史都会徇私,陈暮当然也会。
    如今青州各地县令,几乎都是泰山学宫出来的人。
    这些人不能说忠不忠心的问题,因为除了四兄弟以外,哪怕是沮授典韦太史慈等人,也只是认为自己在只是依附于刘备集团而已。
    汉室还没倒,现在也不是汉末各为其主的时候。
    不过源于如今的制度,沮授等人确实以刘备为主,因为他们是刘备陈暮的属吏出身,被他们举荐,当然听命于他们。
    这就有点像是春秋战国时期士大夫依附于卿大夫,卿大夫依附于诸侯,诸侯依附于周王室大概这样。
    通俗来讲,现在沮授如果被汉灵帝调去其它地方,那么他可以算是刘备的门生故吏。
    “子归弟,前段时间郡府的人说是朝廷政令下来,让我去做令居令。初始我还以为是我的才能被朝廷看重,后来才知道,原来是你举荐了我,上次的事情还未报答,现在。。。。。。多番恩情,无以言表。愚兄,愧不敢当呀。”
    看着阎忠自凉州令居县发来的信件,陈暮心中腹诽,既然愧不敢当?    那你这县令还不是去了?不过凉州名士嘛?    在大汉地位不高,想弄个一官半职也不容易?    一个县令够阎忠乐的了。
    “兄是有大才之人?    胸中自有韬略。只是弟侥幸得官,又为天子选才?    正所谓举贤不避亲,兄长德才兼备?    凉州初平?    正是兄用武之时,还望兄长尽心尽力,他日我若是来凉州,再与兄长共叙一番旧情。”
    将写好的信件让典韦以公文的形式发出去?    尚书台总揽天下文书?    自然有一套属于他们的传递体系。
    虽然陈暮估计这封信先会送到汉灵帝那里,但无所谓了,又不是什么阴谋作乱的密信,也不担心被查。
    晨时梆子敲过,陈暮从家里出发?    准备去上班。马车缓缓驶入皇宫,停在青龙门外?    沿着复道一路抵达玄武门门口,进入了洛阳南宫。
    不过还没到明光殿?    就有小黄门在等着,说是天子召见。
    来到玉堂殿?    殿内依旧温暖如春。
    张让赵忠最有权势的时候?    是中平二年到中平三年?    因为帮汉灵帝敛了大笔财富,以至于让他说出了张让是我父,赵忠是我母的这句名言。
    但随着在继承人问题上产生分歧,汉灵帝虽然没有疏远二人,可明显让他们陪伴的日子少了许多。
    看着今日当值的是蹇硕,陈暮心中一动,叩拜行礼道:“陛下。”
    “嗯,先坐吧。”
    汉灵帝正在喝蜂蜜,桌案上还摆着西域进贡过来的瓜果,冬天能吃到这些东西,在汉朝真的算是一件极大的奢侈。
    陈暮坐定。
    蹇硕在旁边伺候着,目光看向陈暮,态度不冷不热。
    虽然都是天子近臣,但蹇硕是最近两年才得宠,跟陈暮也没什么交集,所以谈不上友好,但也谈不上敌视。
    汉灵帝放下杯子,等侍女帮他擦了擦嘴,才颇为慵懒地道:“子归啊,近来似乎颇为忙碌,以前时常进宫探视阵,最近倒是少来了,显得生分了些。”
    “年关了嘛,尚书台的事情确实多数十倍,不比往日清闲。”
    “嗯,每日都在忙些什么?”
    “禀陛下,除了在尚书台处理政务,便是见了一些人,聊了一些事。”
    陈暮微笑着回答。
    “哦?”
    汉灵帝一副来了兴趣的模样,问道:“见了何人,聊了何事呀?”
    陈暮在心中斟酌着用句,缓缓说道:“见了几位公卿,说是要帮自家子侄安排安排入仕,陛下也知道,臣执掌尚书台,选官察官的文书,确实要经过臣手。”
    东汉入仕有三种,举孝廉举茂才以及征辟制度。
    严格来说,西苑卖官,就是第三种,从皇帝那花钱,然后被天子征辟为官。
    但到了汉末就统称为买官。
    这是因为不管你是正常举孝廉茂才入仕,还是被三公九卿征辟,只要你当官,都得花钱。
    区别在于,没有举孝廉茂才,买官要花的钱是正常入仕的十倍。
    如曹嵩是门荫入仕,所以买太尉要花一亿钱。
    崔烈是举孝廉入仕,所以他买三公之位,应该是一千万钱。
    不过他找了关系,于是打了个五折,就只用花五百万,价格便宜了二十倍。
    所以不要以为什么官都在西苑,尚书台和三公九卿也有权利任命官职,比如三公九卿每年都可以给人家一个孝廉和茂才的名额。
    这事不算忌讳,汉灵帝点点头道:“都有哪些人啊。”
    “正要向陛下禀报。”
    陈暮笑道:“臣打算向陛下举荐虎贲中郎将袁术为长沙太守,羽林左监丞袁绍为永昌太守。”
    袁绍和袁术?
    汉灵帝倚靠在木塌上,食指轻轻敲击着扶手。
    这是袁隗的意思,还是陈暮的意思?
    一直以来,汉灵帝都把陈暮当作心腹看待,毕竟几次出谋,都被他解决不少麻烦。
    唯独这一次,如果是陈暮的主意,自己作为皇帝,怎么能不知道原因?
    一个皇帝不怕臣子有私心,怕的是臣子的私心别有它图。
    “是袁隗找的你?”
    过了片刻,汉灵帝才缓缓开口询问。
    陈暮答道:“禀陛下,这是暮的建议,只是袁绍好像不太愿意,拒绝了臣的好意。”
    汉灵帝左右看看,对身边的侍卫和众小黄门道:“都出去。”
    众人离开,只留下孔武有力的蹇硕。
    “子归啊,说说吧,你到底在搞些什么,你与袁家非亲非故,为何忽然会举荐袁术和袁绍?”
    等众人都走了,汉灵帝才一副推心置腹的模样,直奔主题询问。
    陈暮笑道:“我这么做,都是为了陛下。”
    “为了朕?”
    汉灵帝有些不解。
    陈暮正色道:“虎贲军人数虽少,但毕竟是执掌宫门的禁军宿卫,关乎皇宫安全,袁术虽为大家子弟,却是外人,怎么能把持宫门呢?”
    这么说好像也有道理,看来子归是在为朕的安全着想。
    汉灵帝想了想,说道:“那何人可以担当此任?”
    “依臣之见,越骑校尉何苗,可以担当此任。”
    陈暮认真道:“何苗为皇后同母兄,按照血缘来说,还要比大将军更加亲近于陛下,自然不是外人。”
    何苗原本今年应该大破荥阳农民军,升迁为车骑将军,可惜现在荥阳农民军没有因为活不下去而起义,导致何苗如今还在何进的北军下做个校尉。
    这两兄弟名为兄弟,其实并没有血缘关系,何进是何屠夫与前妻所生,何苗是何屠夫现在的老婆与前夫所生,所以何进跟何皇后是同父异母,何苗与何皇后是同母异父,而何进跟何苗,则完全没关系。
    历史上,何苗可是帮着宦官派系,谋杀自己大哥的人,可见这二人不仅没有血缘关系,连名义上的兄弟关系都没有,一直不和睦。
    汉灵帝自然也很清楚这一点,听到陈暮的提议,只是在心里稍加思索,便说道:“可,那便依子归之见。”
    陈暮拱手一礼,颇有些意味深长地说道:“多谢陛下,臣还有件事想与陛下说。”
    “何事?”
    “臣记得,前汉时长安有南军和北军?”
    “确实如此。”
    “可如今为何只剩下北军,没有南军呢?”
    “子归这都不知道吗?”
    汉灵帝笑着说道:“因前汉常有心怀叵测之人执掌南北军作乱,所以世祖中兴后,便将两军合二为一,由天子近臣执掌。”
    陈暮微笑着说道:“原来如此,多谢陛下相告,解决了臣的疑惑,若无它事,臣便告退了。”
    “嗯,你去吧。”
    汉灵帝没有在意,让陈暮离开。
    等他走后,过了片刻,汉灵帝才猛然惊醒过来。
    南军北军?
    陈暮为什么会突然跟自己提起南军和北军呢?
    前汉之时,因为二军常被掌权者控制,互相厮杀,如吕后时期,诸吕执掌南北二军,权势滔天,几乎有代刘的可能。
    为此绛侯周勃让执掌北军的吕禄之友郦寄游说吕禄让他交出兵权,郦寄卖友求荣,欺骗了吕禄,让吕禄把北军军权交了出来,周勃这才执掌北军,平定了诸吕之乱。
    有鉴于二军分而统领的危害,后汉初年世祖皇帝就将两军合为一体,统称为北军,成为本朝京畿地区唯一的禁军,现在就执掌在大将军手里。
    子归为什么会突然跟朕说起这个?
    仔细想想,大将军执掌了北军。
    那朕的手里就只剩下宫门宿卫军与禁军,而且其中虎贲军还是袁术在统领。
    袁绍是大将军的掾属,袁术也是袁家人,那么子归今天之来意。。。。。.
    想到这里,汉灵帝忽然起了一身冷汗。
    陈子归是在提醒朕,早做打算。
    虽然汉灵帝之前就已经有这方面的想法,但也只是个构思,还没有想着怎么具体实施。
    因为他一开始的打算,还想着分何进的兵权,犹豫着要不要封何苗为车骑将军,让他执掌一部分北军,这样何苗是宦官的人,但碍于又是何家人,何进也不会发作。
    可陈暮今天过来,不正是在向他建议,最好的办法还是另立一直新军为妙,看来子归是看出了些什么,偷偷向朕提出他的意见呢。
    想到此,汉灵帝长舒了一口气。
    子归果然忠心耿耿。
    朕没有白待他这么好。


第二十二章 世事如棋,风雨将至
    十二月底,天气更加寒冷了。
    陈暮小院里的杏树叶子全掉光,满庭落叶,枯黄的杂草无人打理,颇显得有些破败。
    这一日陈暮家里来了两位客人,一位是荀和,另外一位是荀彧。
    荀和摸着自己下颌蓄了几年的山羊须,扫视一眼道:“子归啊,你这院子,是该清理一下了。”
    陈暮笑了笑:“我太懒了,不想动手。”
    典韦和几名护卫就住在隔壁,但陈暮没有把他们当下人,自己又懒得动手,所以才显得院子凌乱。
    只是这么敷衍的借口着实让荀和无语。
    荀彧低着头没有说话。
    三人进了屋子,围着火炉而坐。
    陈暮倒上热茶,边泡边说道:“我这只有清茶,不知公舒先生喝不喝得惯。”
    “无妨。”
    荀和接过茶杯,眼角余光瞥到不远处书架上一物,笑道:“子归也爱弈棋?”
    那是一副围棋,东汉之前,围棋叫“弈”,但民间也称围棋。
    东汉著名的经学家许慎就在《说文解字》当中记载:“弈,围棋也。”
    汉末是围棋风靡的时候,曹操就特别喜欢下围棋,到晋朝以及南北朝时期,几乎是全民运动,南梁的时候不仅四百八十寺,还家家户户都有黑白棋子。
    陈暮扫了一眼,微笑道:“只是平日偶尔娱乐之用。”
    荀和有点技痒,说道:“何不对弈一局?”
    陈暮谦虚道:“暮的微末棋艺,如何比得上先生?”
    “随意下一局即可。”
    荀和坚持。
    见他确实想下棋,陈暮便起身道:“那我去取棋来。”
    将围棋棋盘和两盒棋子拿到火炉边摆下。
    二人对面而坐。
    “猜先。”
    荀和取了几颗棋子。
    陈暮想了想,在棋盘上放下一子。
    荀和手打开,里面是四颗。
    “我执黑后行。”
    陈暮将黑子取过来,汉代的围棋路数跟现代围棋路数差得很远。
    比如棋盘道路,后世是19x19,每方180枚棋子,现在是17x17,每方150枚棋子。后世是黑子先行,汉朝是白子先行。
    而且汉朝有四枚座子,防止模仿棋。在格局上?    其实汉代围棋要比后世围棋的格局小很多。
    毕竟限制条件太多?    又不如19路棋盘那么纵横交错,变化多端。
    荀和捏了一颗白子?    思索片刻?    放在了自己右上角座子斜下方,位置是在五之十五?    颇有些漫不经心地说道:“子归啊。”
    “嗯?”
    陈暮的围棋是野路子,毫不犹豫地在荀和右上角座子斜下方三路七之十五位置挂了一颗子。
    古代围棋以修身养性为主?    前期更着重于布局?    喜欢到中盘再厮杀。
    而现代棋局就不一样,那是从开头杀到结尾,步步紧逼,厮杀惨烈程度可远比古棋要浓烈得多。
    荀和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