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到这两年,汉灵帝在立太子这件事情上,已经与张让赵忠这些人产生了分歧,因而越来越信任蹇硕。
毕竟之前也说过,张让赵忠想让刘辩上位,是因为他们与何家纠葛很深,有相关利益。
偏偏汉灵帝喜欢刘协,张让赵忠时常劝说,反倒让汉灵帝有些厌恶。导致蹇硕在汉灵帝去世前两年,是最受宠的宦官。
至于为什么后来何进还是被张让等人骗进宫里杀死,还不是袁绍等人鼓噪,要何进把所有宦官全都杀死,张让他们越来越害怕,不得已联合起来杀了何进。
因此至少目前来说,何进对张让他们倒是没什么想法。
并且在中平五年,也就是明年,汉灵帝还没死的时候,何进就和盖勋谋划过要铲除蹇硕。
结果盖勋被蹇硕调走,担任京兆尹,此事也不了了之。从这一点上来看,何进与蹇硕之间的矛盾,几乎已经公开化。
荀和脑中快速思索,缓缓开口道:“如此看来,我等也只能稍安勿躁,不要急切了。”
何进新征辟的名士何颙说道:“现在史侯与董侯尚且年幼,天子还有借口,再等两年,史侯年纪再长一些,天子就没有借口了,到时候再谈也不迟。”
“诶,只能这样了。”
何进环视一圈。
原来他帐下汇聚了许多党人,但随着党人依附于他而得势,不少人都被安排出去,比如王芬去了冀州,张邈去了陈留,王章去年得病病死了,蕃向的父亲去世,回家服丧。
大将军府中目前也只有荀和、袁绍、刘表、王匡、何颙等寥寥几人,虽然也经常有别人进出,但固定的就这点班底,让何进觉得可以商量的人太少。
荀和笑着说:“其实大将军也不用担心,董侯外无戚族,内只有陛下与董太后支持。一旦天子想册立董侯,满朝文武必然反对。所以天子在有生之年,必然不可能册封太子,一旦天子驾崩,大将军兵权在握,难道还怕史侯无法登上大位否?”
“诶,此等言语,有大不敬之意,休要再提。”
何进表面呵斥荀和,内心里却觉得荀和说得很有道理。当下心满意足,思索着将来该如何为自己的外甥夺取这个帝位。
。。。。。.
。。。。。.
这边何进等人还想着刘辩当太子的事情,那边汉灵帝也在屏开左右之后,于玉堂殿偏殿秘密召见了蹇硕。
“今日大将军又在撺掇朕立史侯为太子。”
汉灵帝的脸色不太好看。
宫里唯一支持他立刘辩的,除了董太后以外,就只剩下蹇硕了。
说实话,汉灵帝其实很想找陈暮问一问计。
但有一点让他很犹豫。
那就是陈暮是受张让的举荐才成为他的近臣,他怕陈暮与张让密谋在一起。
在内心深处,汉灵帝是真的很喜欢刘协,甚至已经考虑再过几年,等天下稳定之后,一定要想办法把刘协立为太子。
如今满朝文武甚至连身边的亲信宦官都反对,汉灵帝除了能找蹇硕这个忠实拥趸聊一聊以外,连陈暮他都不敢说,就是怕走漏了消息,引起何进党羽反弹。
蹇硕头脑简单,不假思索地道:“大将军如此不识抬举,陛下何不将其罢黜,另立新的大将军?”
听到他的话,汉灵帝翻起了白眼。
现在何进何苗兄弟拥有京城大半的兵力,整个北军都执掌在他手里,何家在朝廷也根深蒂固,一旦触及到何进底线,怕是要出大问题。
“大将军并无过错,冒然罢黜,恐天下人不服。”
汉灵帝只能随便找了个借口敷衍。
蹇硕想了想道:“大将军所恃者,不过是何皇后,如果陛下废后的话。。。。。。”
找这个笨蛋商量大事果然是个错误。
汉灵帝心里腹诽。
何进所恃者哪里是何皇后,是他手里的兵权。当初就不该听张让胡扯,把北军给了何进,现在弄得他实力那么大,早知道。。。。。.
等会。。。。。.
兵权?
蹇硕的话,倒是提醒了汉灵帝。
何进的依仗,确实是手中握有的兵权。
如果自己能够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不管是另立新军,还是分掉他的兵,那将来协儿上位。。。。。。.
汉灵帝的眼神闪烁,隐隐觉得,这个计划或许可行。
第十八章 老狐狸与小狐狸
中平四年年末,陈暮家门口车水马龙,把整个巷子都堵上了。
虽然已经立了牌子,但架不住送礼递名刺太多。
有不想被罢黜的,有想换工作岗位的,有想投靠他门下的,不一而足。
大多都是洛阳本地的低级官员,都是三百石以下的各部门令丞、从事、佐吏、令史、节从等。
除了幽州并州凉州这些危险的地方官员以为,高级别的官员也轮不到陈暮,都在西苑挂着牌呢,尚书台无权管辖。
不过陈暮此时并不在家,而是在原司徒袁隗的府邸里,二人坐在厅内,两个人坐着喝茶,谁也没有开口。
老狐狸与小狐狸都保持着礼貌性的微笑,内心当中却是快速思索,一个在算计,一个在疑惑。
袁隗有点摸不准陈暮的来意。
“尚书令日理万机,怎么有时间来老夫一个被罢官之人的家里,是有何事?”
过了约四五分钟,袁隗终究是没耐住,率先开口打破沉默。
陈暮微笑道:“暮最近正想买栋新房,听闻老大人府邸精美优雅,宽敞大气,便过来一观,顺便拜访老大人。”
“原来如此。”
袁隗表面笑呵呵,心里的疑惑更加深了。
他才不信陈暮真的只是来看看他的房子,不过他是官场老油子,没有立即表现出来,而是说道:“既然如此,我便带尚书令在府中逛逛?”
“那便辛苦老大人了。”
陈暮笑着说道。
二人起身,便在袁府溜达,袁家四世三公,袁隗自己也曾经位列三公,家产可比曹家丰厚得多。
府邸占地数亩,假山园林,亭阁雅苑? 回廊九曲? 人工湖里养满了金鱼。
“请看这边,这边的紫竹都是老夫精心栽种? 已有数十年了。”
袁隗指着湖边的名贵紫竹说道。
“老大人这宅院匠心独运? 鬼斧神工,如我所料不错的话? 应是名家打造。”
陈暮微微一笑。
那是当然。
这样的豪宅,就是一个四世三公的底蕴。
岂是你这样的新贵所能比的?
袁隗心中讥讽? 表面却不动声色地介绍道:“老夫这府邸? 是数十年前找了洛阳最好的图谶师打造,花费近亿,虽比不得陛下的西苑,却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原来如此。”
陈暮点点头? 看到那边湖心亭? 便说道:“不如去湖心一观?”
“请。”
袁隗猜到新任的尚书令应该是有事要对自己说,于是又对府中巡逻的守卫仆役道:“在外面等着。”
沿着白色的大理石廊走到湖心亭,二人在亭里席地而坐。
陈暮这才缓缓开口道:“袁家树恩四世,门世故吏遍於天下,底蕴确实深厚呀。”
袁隗已经懒得跟陈暮兜圈子了? 直言道:“尚书令今日到访,怕是不止是来看老夫这宅子吧。”
陈暮心里鄙夷了一下汉朝人脾气性格有点耿直? 沉不住气,这要是在明清官场? 不先跟你绕一两个时辰,才会奔正题? 那都不叫官场老手。
“袁家四世三公? 看似底蕴浓厚。
陈暮斟酌着用句? 缓缓说道:“但如今老大人被陛下罢官,袁本初与袁公路却未掌权,官小职卑,袁家下一代没有续上,青黄不接,再厚的底蕴,怕也会消磨殆尽吧。”
袁隗脸色微变,语调逐渐冷漠起来:“尚书令这是何意?袁家世受天子恩泽,不管是在朝还是在野,都忧心国家,从来没有因为官小职卑而有所怨言。”
陈暮笑道:“袁家的忠诚世人自然是知道的,我也只是觉得袁本初与袁公路都是人才,担任如今的职务实在是可惜了些。刚好益州与荆州有太守空缺,所以我打算向朝廷举荐他们二人,并无它意。”
举荐袁绍和袁术?
袁隗心中惊讶,但很快思索起来,在想这位新任的尚书令到底在打什么主意。
别看袁家四世三公,可了解汉末官场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汉灵帝执政晚期,像杨家袁家这样的顶级世家,一直是汉灵帝打压的对象。
特别是这两年,杨家袁家出仕的人已经极少。
袁绍只是个六百石就不用说了,袁术那个集中了袁家全部资源弄上去的两千石虎贲中郎将,在西汉时还算有点权力,是统领宿卫的禁军统领。但到东汉就变成了水货,属于贵戚子弟担任的散职,没有实权。
不然的话,袁家又不缺钱,难道还花钱买不到什么好官职?
还不是因为汉灵帝已经意识到这些政治世家长期把持朝政对于他执掌权力的危害,从而在慢慢地削弱他们。
事实上汉灵帝倒不是在针对袁家和杨家,而是在针对整个东汉官僚体系。
以前的东汉官僚体系是怎么回事?
官员的儿子进入太学读书,出来后直接举孝廉入仕,然后一代又一代,形成独特的世家体系,垄断了官职,让寒门几乎难有上升渠道。
注意,这里说的是寒门,可不包括平民黔首。
寒门是落魄贵族,有钱有吃有喝能读书,仅仅是没有政治地位而已,可比那些挣扎在温饱线上的平民黔首强得多。
连寒门都没有上升渠道,更别说普通百姓。
虽然汉朝也不乏有平民出身的官员,比如朱买臣和贾逵,可那叫幸存者偏差,无一不是运气好、能力强,有贵人相识才走到这一步,大部分官员,还是得靠家世背景。
袁隗不傻,这些年来天子动作不少,卖官、提拔鸿都门学以及寒门出身的官员,现在三公九卿,一半都是寒门出身。
他知道天子的意思,所以陈暮要想举荐袁绍和袁术,天子不一定会答应。
而且袁隗摸不准陈暮的套路,犹豫片刻,他缓缓开口道:“尚书令想举荐本初和公路,好意老夫心领了,儿孙自有儿孙福,未来他们的路,还是得靠他们自己走才行。”
陈暮笑道:“老大人是怕陛下不答应吧。”
袁隗没有接话。
陈暮又道:“实不相瞒,其实我也是有求于老大人,如果老大人答应帮忙的话,那我自然有办法让陛下同意。”
“哦?”
袁隗来了兴趣,问道:“何事?”
陈暮笑道:“那任秉是老大人门生故吏,上任齐国之后,似是对我留下的诸多政策有些不满,胡乱更改,我心中不悦,所以希望老大人出面,帮我这个忙,将任秉调离走。”
吴匡太老了,他早年跟着的是现任太仆黄琬的祖父,汉桓帝时期的太尉黄琼,资历虽老,但年龄也大,这个月正式被汉灵帝辞退了。
陈暮听到消息,那位继任者任秉才刚到齐国上任,就大刀阔斧,将他留下来的政策改得面目全非。
这一点哪怕沮授都没办法,因为沮授是刺史,只有监察权没有治理权。
原来陈暮的政策能实施,是因为吴匡配合,新来的国相不配合,沮授一点办法都没有。
所以陈暮打算跟袁隗做个交易,至少这两年内,不允许任秉胡来。
也许有人会奇怪,陈暮不是管着两千石吗?
是。
尚书台确实管着两千石。
但问题是《后汉书》记载:“灵帝时,开鸿都门榜卖官爵,公卿州郡下至黄绶各有差。其富者则先入钱,贫者到官而后倍输,或因常侍、阿保别自通达。”
当时所有的官员,哪怕你不是买官得来,而是朝廷征辟你,你还是得交一笔钱,只是给的数量不如正常买官那么多而已。
任秉是袁家的门生故吏,是通过正常的举孝廉入仕,可一样也花了一笔钱,这笔钱花了,就受法律保护。
除非他干了坏事被刺史揭发,上报到朝廷来,陈暮才有处置的权力。
不然哪怕汉灵帝也不会无故罢免一位花钱的官员。
因此陈暮就打上了袁隗的主意。
袁隗不动声色地道:“原来是这样,不知道尚书令觉得,公路与本初,适合去哪一地去做太守?”
“永昌和长沙。”
陈暮毫不犹豫把早已经想好的地点说出来。
袁隗眼睛一亮,永昌是偏僻了些,但袁绍只是个六百石,一跃成为封疆大吏,已经是极大的升迁,大不了几年后再回洛阳就是。
长沙也很偏,但那只是地理上的偏,此时的长沙还是相当繁华,人口也不少,很容易干出政绩。
如果袁绍和袁术能够都当上太守,只要没犯什么大错,再过几年想办法调回洛阳做三公九卿,也是指日可待。
想到这里,袁隗毫不犹豫道:“既然尚书令如此诚恳,那老夫说不得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