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谋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谋伐- 第1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陈暮笑道:“天有旱灾?    就得兴修水利。平日农闲之时?    招呼百姓通渠挖湖,蓄水备旱,还得多建水井,存储粮食,以备不时之需。”
    “哦。”
    诸多学生若有所思。
    这些办法可不是陈暮创的?    自古以来的能臣干吏应付旱灾的时候,基本也就这几个方式。
    带着学生们下乡?    就是来教他们这样的治世之道。
    亲自到民间体验生活,以后还得上战场带他们行军打仗?    多积累实干经验,不能学马谡眼高手低?    兵法谋略说得一套一套的?    实战起来就拉垮。
    在这一点上还是刘备看人眼光准?    诸葛亮重用马谡,刘备却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可见刘备确实是知人善用的典范。
    “那若是洪涝呢?”
    陈群又问。
    陈暮想了想道:“那就得多种树,多挖渠挖湖。”
    “多种树?”
    学生们面面相觑。
    没听说过种树还能防洪涝灾害的。
    “洪涝灾害最大的危害是水流到处奔涌,又裹挟着泥土,如此泥石流冲刷,不仅田地受损,房屋也要被淹没。而种树可以锁住泥土,泥土可以吸收水,不让洪水泛滥成灾。”
    陈暮就趁着这个机会,将树木与水土流失简单地叙述了一遍。
    汉朝的水土流失情况并不严重,根据《水经注》中记载,当时的黄土高原“杂木交荫,云垂烟接,翠柏烟峰,清泉灌顶”。
    另外据现代考证,在秦汉时期的黄土高原,森林的覆盖率达百分之六十到百分之七十。
    那时的黄河里流的是清碧的河水,黄河也很少泛滥成灾。
    一直要到宋朝人口暴涨,经济发达,树木开始大量被砍伐,情况才会变得十分严重,天灾人祸不断。
    所以这个时候黄河中下游的洪涝灾害并不算多,都是大雨导致,最多的就是旱灾。
    如果是普通的暴雨,可以不用去管。但如果是那种连续很多天的暴雨,使得河流涨水,确实需要防范洪涝,就得多建造蓄水的人工湖泊,多挖通人工渠,多种树锁住土地让土地吸收水分。
    这也是陈暮现在在做的事情。
    毕竟他想要推广占城稻,水利设施就不可避免地要大兴修建。趁着现在还有钱的时候,多修渠挖湖造路,百利而无一害也。
    一者,民众农闲之时,官府出粮食,给少量工钱,让民众农闲时有饭吃,有钱赚,利于经济流通。
    二者,水利设施可以防洪涝,防旱情,对抗天灾的时候很有好处。
    三者,占城稻能够慢慢普及,增长粮食。
    因此陈暮现在在整个青州大兴土木,招揽冀、徐、扬三地无家可归的流民,让他们开垦荒野,挖通水渠,建造人工湖泊。
    陈暮从中平二年十一月来青州上任,到现在已经中平四年五月,一年半的时间,是青州人口增速最快的一年半。
    不仅政局稳定,经济平稳增长,甚至连原本四处盗匪的北海东莱都已经海晏河清,少有匪患,可见他施政手段还是相当不错。
    当然。
    这也是目前青州土地兼并不严重,豪强被陈暮施展雷霆手段扼制,大量百姓拥有自己的田地可以耕种,不需要造反。
    如果土地兼并严重,官员又没法处理,那不管什么施政手段,都没什么用,百姓该造反还是得造反。
    “原来土地是靠植物的根部来紧密,我一直以为土地疏松,是植物太多导致。”
    就连氏仪也没有想到大地跟树木还有这层关系。
    12岁的崔林有了一定思考能力,不像小班的孩子们,老师教什么他们就学什么,没有反抗权威意识,所以崔林问道:“师君,如何能够证明树木对土地的作用呢?”
    “想证明也简单。”
    陈暮笑道:“你们又可以成立一个新的兴趣小组,去寻找一片没有任何植物的土地,再找一片有植物的土地,用锄头挖,看看哪片土地更容易被挖塌就是。”
    “又成立兴趣小组呀。”
    “上次我们想验证风的来源,到现在还没验证成功呢。”
    “咱们今年已经成立了十多个兴趣小组,现在也只是用火焰灯证明了热空气上流,还有好多实验没做呢。”
    大班的孩子们一个个苦着脸。
    火焰灯就是孔明灯,是陈暮教孩子们制作,以用来证明空气密度。
    现在大班已经开始做研究课题,成立兴趣小组,做各种实验证明,这也是让他们自己动手来证明一些物理知识,强化他们的学习。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书本上的知识是死的,就算我将这些知识传授给你们,你们也只是一知半解,不如自己亲自动手实验来得简单明了。”
    陈暮摸了摸崔林的脑袋,笑着说道:“它日你们学贯古今,可以出将入相的时候,我相信你们就不会有今天的抱怨了。”
    “唯,师君!”
    大班的孩子们一个个拱手行礼,表示知道了。
    巡视了一圈田野,又去看了眼巨淀湖渔民捕捞情况,官府鼓励渔民下水捕捞鱼虾,让流民有鱼获收入,使得今年渔业丰收,陈暮去一趟,渔民争相赠送肥鱼,与民同乐霈恩均。
    巨淀湖后世由于围湖造田,面积小得可怜,只有20平方公里不到。但现在却有数百平方公里面积,虽比不得如今云梦泽(洞庭湖)浩瀚如海上万平方公里,却也是一望无际,在当时被称为少海。
    而且由于古时渔具不发达,捕捞能力低下,因此短时间内大肆发展渔业并不会给鱼虾造成灭绝性打击。只要把网孔弄大一些,并不影响生态环境,是一条不错的可持续性发展道路。
    在广饶和南丰二县视察了半个月,到五月中旬的时候,陈暮就听到了刘备获胜的好消息,刚好这边视察工作也差不多,于是返回齐国,继续回泰山书院教书。
    回去的路上,翻看起这次刘备打仗的战报。
    三月份丘力居入侵平原国,烧杀掳掠,平原国相陈纪无法抵挡,只能固守城池以待朝廷援军。
    居住在城外的乡镇百姓纷纷弃家逃跑,跑得慢的,就被丘力居杀死掠夺,死伤上万,近十万流民被迫往南面济南迁移。
    刘备一边派人安抚百姓,一边在陈暮的允许下,尽起大军,北上迎敌。
    只是平原国的地形实在是太糟糕,鲁北平原区几乎一望无际的平原地带,骑兵来去如风,初期刘备打得很艰难,连番败仗,面对三万轻骑兵苦不堪言。
    《六蹈》里记载,周武王问姜太公,步兵和骑兵的战斗力如何换算。姜子牙说,平原之上,一骑当八步,山路狭窄地带,一骑当四步。
    而宋朝《武经总要》认为,一个骑兵相当于五个步兵。
    这还是已经对骑兵有各种办法的北宋,而在汉朝更加没办法,又是平原地区,可见步兵打骑兵有多艰难。
    虽然刘备也有一千重骑兵和三四千轻骑兵,但重骑兵追不上轻骑兵,平原上骑兵游击战,除非有相同兵种,不然实在是太难。
    刘备五万大军与丘力居打了半个月,野战溃败之后,不得不据城死守才没有被丘力居反歼灭。
    僵持了一段时间后,反倒是丘力居见劫掠得差不多,准备撤回辽东,不跟刘备打了。
    结果刚好朝廷的大军赶到,邹靖带着数万援军抵达,驻扎在河间国。
    邹靖不仅带来了援军,还带来了朝廷诏书,封刘备为骑都尉,允许刘备出青州作战。
    这是陈暮上书的结果,为刘备争取出兵大义。
    不然光有陈暮这个青州刺史的公文,刘备也只能出兵平原,不能去冀州的渤海。
    有了这份诏书,刘备就可以名正言顺了。
    邹靖有四万人马,刘备有五万,合起来九万人。
    再加上各地郡兵,骑兵接近一万,总兵力超过十万,已经可以在野外与丘力居正面抗衡。
    荀攸料丘力居掠夺大量财富,行动必然缓慢,不如刚开始的劫掠如风,于是向刘备建议,以四面包夹之策,聚集平原河间二郡兵力,将丘力居包夹在渤海,来一个关门打狗。
    这个计策有一个漏洞,那就是万一把丘力居逼急了,丢下辎重,带着骑兵冲出包围圈,闯入冀州和青州腹地,四处作乱,那就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
    为此荀攸殚精竭虑地制定计划,想办法收缩包围圈,制定埋伏点,完善策略。
    最终通过军情司的情报,总算是在渤海章武县截到了丘力居。
    这场战斗刘备采纳荀攸的计划,与邹靖商议过后,以南面和西面组织包围圈,开北面口子,逼丘力居往北逃,放他回幽州。
    大战之后,丘力居确实如荀攸所料那般没有南下或者西去。
    毕竟丘力居不是傻子,去冀州与青徐腹地,那就是远离自己的老巢,骑兵再能跑,也有人困马乏的时候,一旦被官军围上,那就是死路一条。
    现在北面没有敌人,自然选择北归。
    于是丘力居丢下千余具尸体以及一半以上的辎重,以比步兵稍快的速度,往北面逃。
    还是舍弃不下那么多财务,贪心不足。
    可惜丘力居忘了北面还有个公孙瓒在等他。
    公孙瓒跑去鲜卑花费重金雇佣了一批鲜卑人,于泉州(今天津武清区)堵截到了丘力居。
    前狼后虎,经过一天激战,丘力居伤亡惨重,死了六七千人,不得不将辎重全部抛弃掉才脱离战场逃回辽东。
    如此一来,这次南下,丘力居可谓杀敌八百,自损一万,不仅什么好处都没捞到,部落人口还少了二十分之一,对于他的打击很大。
    看完了战况报告,陈暮也是很佩服荀攸的计策。
    古代战争中在平原地区对付骑兵确实无比艰难,唯一得办法,只有通过人海战术包围,而且成功率很低,在步兵对骑兵战争最多的宋朝,经常有骑兵打不过就跑,步兵完全追不上的案例。
    荀攸虽然同样选择了包围战术,却是用的欲擒故纵之计,先通过两面包夹,逼得丘力居北上,再在他北上的道路上安排公孙瓒做伏兵,打得丘力居狼狈而逃,战术布置得确实好。
    如今朝廷命刘备邹靖公孙瓒三人出兵辽东,平定张纯张举丘力居叛乱,现在的情况已经比历史上好得多。
    看样子,应该也不需要等到明年刘虞出马。
    接下来,就得谋划另外的事情了。
    坐在马车上,陈暮心想。


第八章 回京
    中平四年的景象已经比中平元年好了不止一倍。
    全国各地民乱少了许多,在对外战争当中,汉朝也是接连获胜。
    中平四年六月,并州北部的中部鲜卑与休屠匈奴人南下劫掠百姓,想要攫取他们今年过冬的粮食。
    此时的并州刺史并不是丁原,而是张懿,率领兵马与鲜卑休屠作战,大获全胜。
    由于九原人吕布作战勇猛,率领数十勇士冲阵,杀数百人,打得数千鲜卑人溃不成军,张懿举荐他为九原县尉。
    中平四年八月,历经四个月,张温率领大军总算是在金城郡击败了韩遂,韩遂王国兵败逃走,叛官李相如和黄衍被孙坚生擒,押赴洛阳受审。
    刘备公孙瓒邹靖这边虽然还没有拿下丘力居,但大军已经平定了渔阳、右北平以及辽西三郡,丘力居只剩下辽东郡苦苦支撑,情况不妙,平定这场叛乱是迟早的事情。
    不得不说,陈暮一计平天下,倚靠着全国各地的地主豪强大放血,稳住了江山。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至少最近十年之内天下应该太平,没有什么太大变故。
    当然。
    这只是眼下。
    豪强地主们都不是傻子。
    已经被汉灵帝割了两轮韭菜,到今年第三轮割的时候,肯定也会警觉,察觉到汉灵帝的阴谋。
    为此朝堂上已经有官员在上奏,要求汉灵帝恢复以前的制度,不再大肆收田税。
    汉朝有一点比较好的地方就在于没有什么所谓士大夫免税的说法,人人都要交税,哪怕你是地主豪强官僚士绅,也得交。
    但坏处就是田税太低,人口税太高。
    一旦土地兼并,豪强不仅拥有大量土地,还拥有无数隐户?    那么只需要交少量田地税?    就能侵吞大量本应该上交给国家的资产。
    并且,这样一来普通的自耕农百姓不仅要负担大量的苛捐杂税?    还得替这些豪强承担各种义务。
    如此一来?    朝廷和百姓越来越穷,地方豪强越来越富。
    一旦灾荒年月?    百姓没有饭吃,就会造朝廷的反?    朝廷没有钱粮剿灭叛乱?    自然天下大乱,秩序崩溃,形成一个王朝末年,如此循环。
    纵观历朝历代?    除了宋朝以外?    很多王朝都是这样覆灭。而且宋朝的土地兼并也严重,只是商业发达,掩盖了这个问题而已。
    而那些地主豪强们无所谓,无非就是换一个主子,他们照样可以享受荣华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