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跟着曹操,陈暮自己也不清楚自己会变成什么样子。
因为曹操就是个无法无天的人。
在东徐投毒。
在官渡坑降。
在徐州屠城。
程昱做人肉脯,曹操默许。
夏侯渊屠兴国,曹操没有呵斥。
曹仁屠宛城,曹操同样没有制止。
跟了曹操,为了战斗胜利不择手段,弄得中原地区千里无鸡鸣绝不是难事。
陈暮自认为自己不是什么大恶人,更不是什么大善人。
顶多算是与芸芸众生一样,只要不涉及到自己的利益和安危,既不会害别人,也不会帮别人。
如果两个没有善恶道德观念的人遇到了一起,一拍即合,臭味相投。
或许对于全天下的人来说,不知道是一场怎样的灾难。
生命很脆弱,也很美好。
犹如一朵朵绚烂的鲜花,绽放之后,便会枯萎。
有些人很珍惜脆弱与美好的事物,愿意用生命去捍卫。
另外一些人最愿意践踏脆弱的事物,看着弱小被踩入进尘埃里。
善恶本就没有错,存在的只有人去怎么抉择而已。
最终陈暮选择了善,那就没什么好后悔的。
一条路走下去就是。
至少目前来说,他待得很舒服,三兄弟对他也极好。
未来。
我会成为全天下除了刘备以外,第二的大善人!
想到这里,陈暮轻笑一声,缓缓说道:“不会的,我不会屠城,也不会杀无辜百姓。”
刘备长舒一口气,拍着陈暮的手说道:“这才是我的好四弟,说说吧,写了威逼信之后,四弟打算怎么做?”
陈暮面无表情地吐出两个字:“放火。”
“什么?”
刘备没听清楚。
陈暮一字一顿地说道:“放火,烧山。”
刘备:“。。。。。。。”
第七十八章 官军下来战书,约我等明日决战
上一秒还说不会伤害无辜百姓,下一秒你就给我放火烧山?
要知道,现在可是九月份,深秋时节。
这个时候天气十分干燥,满山都是枯叶,一旦点火,几乎就是燎原之势。
最重要的是卧牛山并不是一座孤山,而是与周围的山连成山脉。
一旦山火点燃,稍不留神,整个泰山都要化为灰烬。
所以听到陈暮的话,刘备生气地道:“四弟,你可知道你在说些什么?”
他正准备继续呵斥,陈暮却已经提前开口解释:“大哥放心,我并不是真的准备纵火,是威胁。”
“又是威胁?”
刘备狐疑,勉强压住即将喷涌的火气。
这一点他比别人好。
虽然后期有几次一意孤行,不听人意见,但那是建立在关羽死后,一心一意为了给关羽报仇的情况下。
前期如果别人说的有道理,他都会听,比如对诸葛亮法正庞统徐庶等人就言听计从。
陈暮笑嘻嘻地道:“有大哥时常教诲,我怎么可能真的会放火,我们只是做出要纵火的姿态,都是为了逼徐和投降做的策略而已。”
“确定只是做做样子?”
刘备将信将疑。
四弟的话,怎么老是感觉不太让人相信呢。
“当然。”
陈暮脸不红心不跳,认真地说道:“都是为了给黄巾贼压力嘛。”
“好,那你去做,我在旁边看着。”
刘备打定主意,就在一旁监督,可不能让陈暮真的干坏事。
虽然昌国般阳二县百姓从贼,但毕竟是手无寸铁的百姓。放火无异于屠城,刘备真不忍心做这种事情。
陈暮耸耸肩,回去写信。
抓的俘虏,就是这个用处,每天都可以让俘虏回去送信,保证信件能送到徐和手里。
这次陈暮再也没有像以往那样温和,而是措辞严厉,呵斥徐和投降。
如果不投降的话,到时候官军将要将全山百姓屠戮一空。
“来人,放一个俘虏,把信送过去。”
陈暮将写好的竹简交给士兵。
士兵去放人送信。
很快? 这封信件就送到了营寨里的徐和手里。
听到识字的手下给他说了信件内容? 徐和眉头一皱:“官军居然要屠戮百姓?”
手下说道:“官军素来没有仁义,皇甫嵩破长社? 以波才渠帅之军的尸首做京观。广宗一战? 杀十余万,对大贤良师破棺戮尸? 又做京观。残暴之举无数,官军说出这样的话? 也理所当然。”
徐和有点纳闷道:“这倒是怪了? 若是皇甫嵩过来与我这般说我还信。但我听说领军的刘备,素有仁义之称,名满天下。我曾经还考虑过投降,就因为刘备素有仁义? 知道哪怕我兵败身死? 他也不会对百姓如何,所以我才继续抵抗,他怎么可能会屠戮百姓呢?不怕身败名裂?”
因为刘备的仁义,黄巾贼才继续负隅顽抗。
不得不说,听上去很讽刺。
但这就是事实。
也许有人说? 既然人家仁义,你投降不好吗?
可投降过去? 那就是听命于人。
徐和再怎么对百姓好,也依旧存留着割据二县当土皇帝的野心。
所以别看曹操屠城? 但有时候也是被逼得发狠。
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 这是亘古不变的硬道理。
身处乱世? 人心叵测? 过于追求仁义,反而不是一件好事。
“信件已经摆在这里,还做得了假?”
手下摇头道:“我看那刘备也不过是个伪君子,满口仁义,现在还不是说要威胁屠戮我们?”
徐和冷笑一声:“我倒是要看看他们怎么攻入山寨,就不信他们真能围困两年。”
话虽这么说,但官军的威胁还是给徐和心里染上了一层阴霾。
百姓是他的命根,也是他最在乎的东西。
如果官军真的变得如此残暴,那他接下来的一切抉择,都必须慎重而又慎重了,万不能给官军攻破山寨的机会。
接下来几日,官军每天都会放回俘虏,带回信件。
几乎每封信件,都是威胁信。
不仅威胁要进攻山寨,同时限定他们在五日之内投降。
“啪!”
当这一日看到新的信件之后,徐和暴怒不已,喝道:“官军欺人太甚,居然让我们五日之内下山投降。”
“将军息怒。”
手下劝道:“依我之见,官军日益嚣张,若不给他们迎头痛击,怕是不知道我们的厉害,不如我等厉兵秣马,每日操练,等再过几日,官军攻寨之时,杀他们个魂飞魄散。”
要不说这手下还能读过几天书,连《左传》里的成语都知道两个,可惜是个半吊子,前面那句厉兵秣马还行,后面那句魂飞魄散就显得有点憨。
但徐和哪知道这些,点点头:“不错,正该如此,传令下去,每日操练起来,准备应敌。”
日子一天天过去,已经是深秋。
后世的时候,九月份还属于夏天,气候炎热。
但那是阳历。
在汉朝,用的是夏历,在后世俗称农历或者阴历。
所以汉朝的九月份,在后世阳历中,其实差不多是在十月份左右。
十月份深秋时节,天气会变得忽冷忽热。有时候白天非常炎热,到了夜晚又冷得让人发抖。
特别是秋风,整晚上整晚上地刮,很容易得风寒,也就是感冒。
现在黄巾山寨里,已经有不少人得病。
暂时还不太严重,普通风寒是可以用草药医治的,两县全城的人都进山,里面自然也有医生大夫,可以控制住病情。
但通过这一点,也侧面证明了现在的天气变幻无常,徐和已经将提前制作好的冬衣发下去。
百姓如今在山顶也开始准备过冬,每日砍伐树木制作木炭,烧制柴火。
到了第五日,最后一封信送了上来。
当那个手下看完信件后,骇然色变道:“不好了将军,官军下来战书,约我等明日决战。”
徐和纳闷道:“决战就决战呗,就等着官军攻山呢,怕什么。”
手下期期艾艾道:“可是。。。。。可是官军让我们下山,说是可以让我们摆开阵型,正面对垒。”
徐和当时候就乐了,嗤笑一声道:“官军以为某家是傻子不成,让我放弃山寨,下山去他们正面对敌,这怕是小儿也不会上当吧。”
然而手下哭丧着脸道:“可官军说,若是我们不下山,他们就放火烧山。”
“什么?”
徐和噌一下就从席子上站起来,骇然色变:“烧山?”
“是啊。”
手下脸色惨白:“烧山。”
这计。
太毒了。
第七十九章 天下恶名,由我刘玄德来背!
深秋时节,草木极易燃烧。哪怕徐和的山寨之中,对于明火也是十分警惕,不仅设置了大量防火带,还三令五申,禁止在室外点火。
早在春秋时期,防火带就已经是救火的办法之一。西汉浚稽山之战,李陵就曾经以火攻火,烧出一条防火带防止火势蔓延。
但浚稽山那一战可跟现在形势不同,当时李陵是在一个山谷里,四周草木都不算旺盛,可以用火开辟出一个空地。
而卧牛山被茂密的林木覆盖,如果想靠烧火弄出一条防火带,那就是玩火自焚,先把自己给烧死。
至于靠人工砍伐,想砍出一条能够保护二十万人的防火带,估计要把山顶树木全砍光。
不止是树木,还有无数杂草蓬蒿荆棘丛低矮灌木等等,工程量何其浩大?
所以当徐和听到官军的打算时,他就明白,这一战不可避免。
但他还是有些将信将疑。
官军真的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烧死二十万百姓?
简直难以相信。
要知道汉帝国对于屠城这样的情况几乎是不能容忍的。
根据《后汉书耿弇列传》记载,东汉初年,耿弇凡所平郡四十六,屠城三百,未尝挫折。
听上去很恐怖,但实际上这里的屠城三百,并不是屠杀满城百姓的意思,而是表达攻克了三百座城池的含义。
毕竟当时东汉初年的时候,全天下县城也不过千余,真屠城三百,那光耿弇一人就屠杀了三分之一百姓,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真正有记载的东汉屠城事迹,就是吴汉屠成都。
因为吴汉的朋友来翕、岑彭被公孙述派出去的刺客刺杀,自己也连打两次败仗差点身死,因此吴汉对公孙述恨之入骨,最后决定屠城。
而且吴汉屠城也没有记载杀百姓,只是灭了公孙述和延岑一族,然后纵兵抢掠,焚烧宫室,放任士兵在城中肆意妄为。
即便如此,光武帝刘秀也是大怒,严词呵斥吴汉与副将刘尚,将二人一通臭骂。
从这一点上来看,就可以知道刘秀其实对于屠城很不喜欢。
因为这是最不得民心的攻伐方式。
纵观东汉历史? 也就只有这一次? 能算得上屠城。
哪怕徐和没有读过书,但云台二十八将的故事古老相传? 光武帝善待百姓的事迹? 也是深入人心,他怎么也不敢相信? 官军真的会这么做。
因此当官军的信件送上来的时候,徐和还是迟疑道:“官军。。。。。。不会这么残暴吧。刘备要真那么做? 他的仁义之名。。。。。。”
手下急忙劝道:“将军莫不是忘了皇甫嵩之事乎?”
“可皇甫嵩也没屠过城啊。”
徐和反驳。
手下苦笑道:“将军别忘了? 现在般阳昌国二县的百姓全城归附我们,他们现在的身份已经不是民,而是贼。”
他们是贼?
徐和浑身打了个激灵,哪怕是深秋白日还燥热之时? 亦觉得身体冰寒刺骨? 脚底板升起一股凉气。
是啊。
他差点忘了。
自己的身份是黄巾贼。
那么归附于自己的百姓,还是百姓吗?
在全天下人眼里,恐怕他们都已经是造反的贼子,哪怕全部杀之,也不会有人说刘备残暴。
官军杀贼? 天经地义!
而让他们承受这一切的,岂不就是自己?
是自己? 把他们拖入了深渊里!
想到这里,徐和已经不敢再继续想下去。
因为他怕自己忍不住? 就立即跑出去向官军投降。
那样的话,虽然可以保全所有百姓。
但他的生死? 就谁会知道?
在没有到最后关头之时? 人都是抱侥幸心理的。
这种情况? 也就是俗称的不见棺材不掉泪。
哪怕明知道官军真的可能会放火烧山,徐和也在安慰自己。
也许这只是官军的阴谋,只是官军的威胁,只是官军的诡计。。。。。.
一夜未眠,第二日,天气有些阴沉,但气温还是闷热。
徐和顶着一对熊猫眼,脸色微微苍白地来到山腰。
“将军。”
士兵们见到他,纷纷让开一条道路。
山腰隘口地形狭窄,别看官军没法上来,他们黄巾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