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谋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谋伐- 第1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其实投石车给予的伤亡很有限,毕竟石块不像箭雨一样密集,无法给敌人造成太大伤害。
    但这种视觉冲击力却是什么都无法比拟的,在战场上被人砍一刀,顶多是个死。但被数十公斤的大石头砸中,却是脑浆迸裂,五脏六腑都要被砸出来。
    没有人想这么憋屈的死,在这一瞬间,投石车的可怕给予了他们强大的震撼。
    远处的刘备看到这一幕,赞许道:“四弟,这新式投石车确实不错,若是能大规模生产,恐怕任何城池都要被轻易轰塌。”
    陈暮笑道:“这东西看着好,其实也就那样。对城墙造成不了伤害的,顶多是唬唬人,而且太笨重了。”
    “看着挺厉害的呀。”
    刘备纳闷。
    现在才二十架投石车就有这威力,要是上百架投石车这么砸,那还不得填平一座城市?
    但实际上投石车还是充满局限性,一来威力小,二来确实笨重。
    刘备觉得不错,是因为汉朝的城市都不大,虽然汉朝的建筑继承了秦朝,以壮丽为美,但主要体现在皇室宫殿与贵族家庭。
    而一般的普通居民房子很小,因此县城规模不会太大。如果是洛阳那种规模,恐怕多少架投石车都没用。
    像后来金军攻打汴梁的时候,就曾经出动了五千架投石车,那种场面才叫一个夸张。
    所以在火炮出来之后,投石车退出历史舞台,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只不过现在火药估计都还没出来,陈暮倒是知道黑火药的配方,但这玩意儿实在没什么鸟用。
    很多人穿越过去,第一时间就想着造火药。
    但他们确定不看看黑火药的威力?
    想要炸死人,最少得数十斤,想炸塌一栋大楼,得两吨以上。
    黑火药从唐朝到清朝发展了足足一千多年,如果真得能取代冷兵器,早就取代了,怎么可能直到清朝还是以冷兵器为主?
    所以实际上火药提供的战斗力十分有限,上限就是大炮和燧发枪。但等到陈暮研究出这俩玩意儿的时候,估计都已经是几十年后的事情了,那个时候刘备的尸体都凉了,还要大炮和枪有什么用?
    因此务实一点,剑走偏锋的黑科技不要乱点,先一步一步稳扎稳打,发育起来,等到将来有足够的实力,比如已经占据了数州之地,天下没有什么对手的时候再考虑这些问题也不迟。


第七十四章 一席话语,管教徐和拱手而降
    投石车对准昌国城里狂轰滥炸了一天。
    直到天黑的时候刘备军才撤走。
    接下来几日,几乎是徐和的黄巾军最黑暗的几天。
    每天都有新的投石车加入战场,过了四五天,投石车的数量多了一倍。
    近四十架投石车对着城里轰炸,虽然没死几个人,到现在也只有数百个倒霉鬼而已。
    但对黄巾军的士气打击极大,这种只准挨打,无法还手的憋屈感,几乎压垮了每一个人的神经。
    在这种情况下,经过左右的劝说,徐和终于下定决心,弃守昌国,逃入泰山里。
    实际上这本来就是他预想的最后退路,这么做,倒也没有心理障碍。
    在官军围城的第十四天,也就是八月下旬,接近九月深秋的时候,午夜时分,徐和悄然打开西门,率领士兵逃入深山。
    第二天官军起来,看到的已经是一座空城,城内的物资粮草几乎没有剩余,全被徐和带走。
    “刺史,全城搜遍了,没有一个人,也没有剩下任何有用的东西。”
    进城搜索的太史慈回来禀告。
    陈暮点点头:“预料之中的事情,现在才刚刚开始。”
    关羽默然道:“如果我们一开始就强攻的话,也许能留下一部分敌军。”
    “那样的话我军伤亡会很大,我有更好的办法。”
    陈暮目光中透露着自信。
    确实,如果第二天就直接强攻,不给徐和撤离百姓的时间,攻城战打上去,自己伤亡数千人,应该可以拿下昌国。
    但还是那句话,冷兵器时代就别指望大规模战争能死多少人,曹操赤壁大败,在战争中的直接死亡寥寥无几,最大的伤亡居然是瘟疫,显然是一种讽刺。
    所以付出数千人的代价占领一座必然要被舍弃的城池,本身就没有什么意义,既然不需要死人来达到同样的目的,何必要徒增伤亡呢?
    “既然四弟有神鬼之谋,不妨说来听听?”
    刘备询问。
    他才不信陈暮的鬼话,四弟的嘴,骗人的鬼。现在明眼人都看得出来?    徐和逃入深山里?    结寨而守,远比城池难攻打得多。
    城池就在平原上?    轰隆隆的投石车如雨点一样的砸?    总会把徐和从城里砸出来。
    但在山里,投石车进不去?    就算拆卸组装,地形狭窄又摆放不了几台。
    而且投的石头被崇山峻岭的树木阻拦?    根本砸不进人家的山寨。
    至于强攻?
    知道为什么张燕能坚守太行山那么久吗?
    张燕号称百万?    其实不过数十万人,而且大部分还是老弱妇孺,可战之兵非常少。
    根据《三国志》记载,袁绍曾经与吕布结盟?    联合一起攻打张燕。
    张燕当时的兵力不过数万人?    与袁绍勉强打了个平手。后来投降曹操的时候,总人口不过十多万。
    可见百万绝对是夸大其词,张燕也没有那么强悍的兵力。
    但山区作战就是如此,一是阵型无法拉开,二是地形过于狭窄?    很容易遇到那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隘口。
    所以汉灵帝被迫妥协于张燕,其实并不是没能力剿灭他?    而是不愿意下那个死力气。
    强行攻山的话,耗费的财力无数?    汉灵帝再有钱也不想这么花。
    众人纷纷看向陈暮,期待着他拿出一个主意。
    陈暮向臧霸使了个眼色。
    臧霸会意?    从身上取出一张白布?    放在刘备面前的桌案上摊开。
    众人聚拢过来围观。
    就看到白布上清晰勾勒着附近山岭的样貌?    虽然只是一个大概轮廓,没有具体细节,但这差不多已经是如今这个时代的舆图标准,没法再往细里深究。
    “使君刺史请看,这里是昌国,这里是般阳。昌国后面的山名叫樵岭,因为是昌国樵夫们砍柴的地方,因此而得名。”
    “般阳后面的山则叫马头岭,因外形像马头而得名,此二岭乃是泰山两条支脉,相互勾连在一起,在中间区域有十多个山头,根据我在山中的兄弟来报,那徐和就在这十多个山头间结寨。”
    “不过分布的十多个山头都比较小,可以驻扎的人也很少,所以徐和在每个山头只安排了数百到数千的士兵。主力部队和人马都在最高最大的蜗牛山上,足有十余万人。”
    “卧牛山山势陡峭,易守难攻。进山的道路只有一条,两侧和后山都是悬崖峭壁,听我在山中观察的弟兄说,贼军占领了山道隘口,居高临下,难以进攻。”
    臧霸在樵岭与马头岭之间十多个大大小小的山头里,指着一个最大的山头划了个圈,示意徐和的主力就在这个山里。
    陈暮注意到,其它的山头臧霸只画了个小山包,而卧牛山则画了一个大大的圈,外表形似一头卧牛,占地虽然不知道具体有多大,但既然能藏进十多万人,恐怕绝不是一座小山,最差也得占地数平方公里。
    沮授沉吟道:“这卧牛山怕是不好打。”
    陈暮也有点意外:“没想到这徐和挺有本事,居然还有战术眼光。”
    臧霸沉吟道:“听说徐和就是昌国人,是山里的樵夫,对这一代的地形熟悉程度不比我差。”
    “原来如此。”
    陈暮看向臧霸:“宣高觉得我们应该如何进攻为好?”
    臧霸皱起眉头,苦思冥想许久,最后苦笑道:“以我之见,只能先一步一步,拔除掉外围的山头,再将牛头山团团围住,徐徐图之。”
    还是老一套的围攻战术,没有办法的办法。
    “嗯。”
    陈暮点点头:“那便先按照宣高的办法,一步一步来。”
    刘备纳闷道:“四弟不是有良策吗?”
    陈暮神秘一笑:“我的办法需要等待天时,现在还不是时候,必须要将徐和围困起来,才能奏效。”
    沮授想了想道:“天时无外乎下雨、刮风、大热、潮湿、大雾、打雷、冰雹。。。。。。”
    陈暮翻着白眼道:“行了行了行了,公与你再说下去我还有什么秘密可言?”
    沮授笑着打趣道:“大抵也就这几种,深秋时节,无外乎时而大热大冷,时而刮风下雨。子归莫不是想打算今年冬天下雪,等到山里的黄巾贼冻死不成。”
    众人大乐取笑。
    陈暮含笑道:“鸿鹄之志岂燕雀能知,大家稍安勿躁,接下来还有几场硬仗要打,今日先进入城内,休整两日,就进山拔除掉外围山头,将卧牛山围困起来,到时我只需一席话语,管教徐和拱手而降,黄巾贼不战自退。”
    “哦?”
    刘备惊讶道:“真能如此?”
    “自然如此。”
    陈暮拍着胸脯保证。
    刘备点点头:“既然如此,那便听四弟安排,进城。”
    “进城!”
    大军开拔,浩浩荡荡地入驻了昌国县城内。
    此时后勤那边送来了秋衣,山里夜晚极为寒冷,如果还穿着夏秋时节的单衣,士兵都要冻死。
    两日之后,接近九月。
    刘备军正式入山,准备攻打徐和安插在樵岭外的第一个山头——流泉山。


第七十五章 进山
    流泉山是谯岭的第一个桥头堡。
    山势不算陡峭,约有百丈高,因为山中有清泉流淌而得名。
    三国时期的蜀国最擅长山林作战,刘备还有一支特种军队,叫无当飞军,能够翻山越岭,如履平地。
    但那是因为蜀地特殊地理环境造就,实际上出身于幽州的刘备擅长马术,并不擅长爬山。
    青州大多是平原,山脉总共就只有泰山山脉和祁蒙山崂山等,不像蜀中几乎置身于山岭之中,所以除了栖息在山脉附近的樵夫,普通人也不擅长山林作战。
    因此进山剿贼,对于刘备军的考验其实非常大。别看黄巾军在平原上是乌合之众,但进了山里就不一样,黄巾占了地利,胜负就持平。
    再加上黄巾兵与官军人数相当,真打起来,搞不好官军还要吃亏,所以即便是陈暮,也得小心翼翼地做出部署。
    根据侦查,流泉山没有悬崖,如果把山上的草木清理掉,露出原型就是一个小山坡。
    贼军在山顶铸造了环形工事,就是在小山包上方砍伐树木,结了个营寨,寨子里约有千余守军。如果官军正面仰攻,虽然肯定能强行打下来,但伤亡可能不小。
    考虑到就是一个小山寨,没必要用人命去填,陈暮用声东击西之计。先安排人马佯装不理会流泉山的贼寇,等他们埋伏的时候,再趁机攻打。
    徐和之所以在外围山岭里安排人手,除了起警戒作用以外,最重要的就是骚扰官军。两侧山岭伏击,随时可以埋伏山林侵扰。
    按道理来说,一个普通黄巾将军应该没那么聪明的手段。毕竟古人学识有限,不可能会想到那么多厉害的战术。
    但偏偏徐和原本是山里樵夫,兼职猎人?    有一定山林作战的经验。
    如此一来?    对于官军来说是个很大的麻烦。
    陈暮则将计就计,我不强攻?    佯装无视用于警戒的堡垒?    此时流泉山的贼寇都被吸引在另外一侧山道,趁着贼寇注意力被大部队吸引?    派小股精锐部队奇袭。
    如果进入大山的话,应该就会发现?    道路一般是在两山之间。如果两山之间和山里河流占据?    则道路应该在河岸上。
    古人就算再傻,翻山越岭的时候,也不会真的在深山老林里开一条道路。
    自然是哪里地势低,走起来不费劲?    就走哪里。除非是实在找不到路的情况下?    才只能往上山爬。
    所以官军不进流泉山,而是从侧面山道里进去,自然会让流泉山上的贼寇引起警惕。
    不至于埋伏,毕竟流泉山里也就那么千余人,但他们可以从小道翻山越岭?    去卧牛山报信。
    如果有需要的话,还可以偷袭官军后方?    确实是个山林作战的好方法。
    只是任何方法都有破解之策,流泉山的人数起不到什么决定性作用?    陈暮这个策略甚至是在考虑无视所有山头直取卧牛山时,顺便想出来的引蛇出洞之计。
    林间杂草丛生?    虽然已经深秋?    草木枯黄之际?    但林木依旧茂密,视野并不是很好。
    一列列的官军于流泉山右侧山道里缓缓进入,山道有无数障碍物,黄巾砍伐树木,堆砌石头以做阻拦。
    流泉山上方陡坡处,黄巾贼藏于草木之间,俯瞰着下方正在清理障碍物的官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