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论起兵力,徐和是要超过司马俱的。因此陈暮打司马俱没那么小心,攻打徐和的时候就要慎重许多。
五万大军抵达之后,在城外安营扎寨。
徐和已经得知了官军攻打的消息,早早地关闭城门,双方正式进入对峙阶段。
陈暮安营扎寨的本事是学自卢植,选了一处平原地区,附近有几处丘陵做遮蔽,不让城里的人看到营寨虚实。
除了选址和营寨帐篷分布以外,一些杂事也很重要,比如杂草要清除干净,不给敌人一丝火攻的机会。还要不能离水源地太远,不然士兵取水不方便。
在工匠打造营地的时候,陈暮派遣军队埋伏在旁边丘陵小山当中,防止徐和趁着他们安营扎寨的时候偷袭。
可惜徐和没有这个胆子,明明知道官军正在修建营寨,也不敢出击,只能看着。
花了一天时间,营寨算是勉强可以入住,还有一些防御工事没有修建。
大帐之中,刘备高坐主位,帐下人才济济。
右手边下首第一人陈暮,关羽,张飞,沮授。左手边下首典韦,太史慈,管亥,臧霸。
多是武将,实际上文臣也有,比如荀攸,简雍,氏仪,但荀攸没有进核心,简雍氏仪现在在外地做县令。
还有泰山学宫里也有大批未来的官员,比如孙乾就是郑玄的弟子,正在学宫读书,未来也是郑玄推荐孙乾去的徐州,现在大概率要在青州出仕。
第七十一章 开会
目前这套班底虽然比之后来的曹操,甚至定蜀的刘备都要差了许多。
但对于如今的刘备来说,已经很好了。
毕竟现在不是三分天下,各路人才都已经有了归宿的时候。
哪怕是曹操,现在也不过是有个夏侯惇和乐进。
本家曹仁曹洪曹纯曹休那帮人,如今估计才刚刚成年,还没跟随他起家。
至于孙坚?
现在也只有程普,黄盖,韩当,祖茂四大将,比刘备差得远。
这样的底子,过几年怕是连袁绍都比不了。
众人齐聚一堂。
刘备咳嗽一声,看向陈暮。
虽然国相官位比刺史大,而且刘备还是大哥,坐主位当仁不让。
但这场战斗是陈暮发起指挥的,还是要等他说话。
陈暮心领神会,朗声道:“诸位,黄巾贼徐和已经是青州最后一股黄巾势力,平定了他之后,青州就会彻底太平,以后我们也将高枕无忧,专心治理地方了,所以这一场仗必须要打,不打不行。”
从去年十一月份从洛阳出发,到二月份关羽平定齐国,四五月份又攻打了高苑的司马俱,北海的张饶管承等人,再到七月份太史慈平定东莱,今年一年都在打仗。
后勤压力不算小,好在像夏侯渊攻破司马俱与徐和的时候,掠夺了他们的辎重一样,陈暮也在掠夺各地豪强的物资补贴军用。
这样大半年下来,不仅勉强维持了军事开销,还解放了大量土地给百姓,让境内安稳了许多。
只要攻破了徐和,整个青州就彻底平静,再也没有黄巾势力。
要知道,在原本历史上,在184年黄巾破灭之后,青州是除了太行山以外黄巾最大的老巢。
特别是在190这几年,各地军阀割据,唯独青州没有军阀? 就是因为这里黄巾太多。
虽然有个孔融? 但他就是个凑数的,在青州被黄巾打得生活不能自理? 连治所都丢了? 四处逃窜,十分狼狈。
现在陈暮提前过来把这里乱糟糟的局面收拾? 那么将来就跟袁绍起家冀州,曹操起家兖州一样? 刘备也有了一块属于他自己的革命根据地。
听到陈暮的话? 刘备附和道:“维护地方稳定是我等职责所在,大家有什么对敌之法,不妨说出来听听?”
“以我之见,还是先礼后兵? 让司马俱进城游说? 最好是和平解决。”
沮授提出意见。
如果是两年前,官军和黄巾是没有任何谈判的可能。
像之前打司马俱的时候,哪怕陈暮有攻心计,朝廷也不会允许,而是会逼迫他强攻? 必须要把黄巾贼杀个一干二净。
但这两年刘宏的态度已经缓和了许多,为了天下安稳? 各地贼寇请降都会应允,比如张燕。
张燕占据太行山? 经常袭击冀州和并州各郡县,拥兵百万。
虽然不是不能攻打? 但人家躲在太行山里和你打游击战? 像是牛皮糖一样恶心? 根本无法歼灭。
这种情况下,刘宏不得已只能对他进行招抚,册封张燕为平难中郎将,管辖太行山附近,允许他有太守的权力。
所以招降黄巾贼,已经是一个可能。
陈暮点点头道:“之前发了几封劝降信,都石沉大海。让司马俱去,怕也是难以成功,不过什么办法都得试试,万一成功了呢?”
张飞急吼吼道:“要俺说,还不如打进去,兵临城下他就知道怕了,还在这里浪费时间做什么。”
沮授笑道:“三将军稍安勿躁,攻城乃下策,歼敌于野,才是上策。如果实在要打的话,为了避免我军伤亡过大,最好的办法还是要把敌人诱骗出城才行。”
“不错,公与的话才是正理。”
陈暮对沮授的话深表赞同,张飞的性子还是急。
毕竟跟着刘备打了几十年仗,才慢慢变得粗中有细,到中后期才有据水断桥和义释严颜这两件比较有智慧的事情,其它时候,因为性子鲁莽坏事的情况不算少,还得慢慢成长才是。
刘备想起臧霸之前是泰山贼,于是问道:“宣高,你有良策否?”
臧霸想了想,道:“我在泰山上多年,泰山环境,若是他们逃去了泰山,我还有办法,现在守城的话,恐怕无能为力。”
“那看来,只能打硬仗了。”
刘备点点头。
硬仗就是攻城战,他跟着卢植董卓打这样的战斗也不少,经验丰富,只是攻城战是硬碰硬的战斗,对于自身的伤亡也很大。
不管是陈暮还是刘备,都希望能少死点人,但在没有别的办法的情况下,也只能这样做。
沮授看向陈暮,心中一动,笑道:“子归肯定有良策了吧。”
“倒是有个办法。”
陈暮摇摇头:“只是首先得把徐和从城里逼出来。”
刘备想起了当初四弟那狠辣劲,狐疑道:“四弟不会是又想水淹昌国,或者火烧县城吧。这次跟黄巾不一样,昌国内还有不少无辜老弱妇孺,四弟可不能这么做。”
陈暮嘴角微微抽搐了一阵,保证道:“大哥说哪里的话,我跟着大哥一起出生入死,打了无数仗,什么时候对百姓下过这等狠手。”
“真的不会水淹火烧?”
刘备将信将疑。
“绝对不会!”
“那行,你打算怎么做?”
“投石问路。”
“何谓投石问路?”
众人好奇。
陈暮笑了起来:“当然是字面意思上的投石问路,我们先休整两日,等大营扎好之后,再派司马俱劝降。”
“那就先这样。”
刘备点点头,确定了第一步方案,宣布散会。
等会议结束之后,刘备把陈暮叫到了自己的帐篷里。
帐篷不大,就是普通的士兵帐篷,连一张桌子都没有,只有张小台子放了一盏灯。
两人相对而坐,刘备说道:“四弟,你老实跟为兄说,你到底做何打算?”
一想到城里除了黄巾贼以外,其他人多是普通百姓,刘备就觉得千万不能让自己四弟胡作非为。
不然打赢了仗,死了那么多百姓,他都觉得心里不舒服。
陈暮无奈道:“大哥想知道?”
“你必须告诉我。”
刘备态度坚决。
“好吧。”
陈暮想了想说道:“我最近与泰山学宫一些喜欢发明的学生改进了投石车,增加了射程和威力。我打算用投石车进攻,每日扔石头,逼徐和退守泰山。”
徐和为什么要比司马俱难处理?
因为县城并不是他的老窝。
就跟张燕纵横太行山一样,徐和打不过官军可以随时往身后的泰山里撤。
根据探子来报,昌国后方的马鞍山早就被徐和经营得如一块铁桶,里面到处建造了山寨,囤积了大量粮草。
一旦官军攻打,就藏身于莽莽泰山之中。
虽然泰山山脉不像太行山山脉延绵万里,横跨幽、冀、并、司、豫,可架不住也是个山脉,别说藏二十万,就算是百万人也绰绰有余。
所以对于丢掉昌国般阳二县,徐和是一点都不心疼,只要山在,官军就拿他没有一点办法。
正因为如此,刘备才疑惑不已:“我们不是就怕徐和退守泰山吗?为什么要逼他出城守山?那样的话,恐怕一两年都不一定拿得下他。”
陈暮理直气壮道:“臧霸不是说有办法吗?等徐和进山,就让臧霸按他的办法来。”
刘备无语。
好家伙,我看你是根本就没有办法吧。
还以为四弟有良策。
没想到是馊主意。
要知道臧霸虽然熟悉泰山地形,但熟悉地形和能不能打进去是另外一回事。
徐和退守山寨,易守难攻,到时候恐怕没那么简单就能上山。
只是刘备自己也想了很久,苦思想不出什么计策,觉得这或许是没有办法中的办法了。
毕竟不管是强攻还是用投石车给压力,徐和最终肯定还是要撤到山上去。
结局一样,只是强攻伤亡大,投石车伤亡小的区别而已。
最后还是要看臧霸。
想到这里,刘备也只能叹道:“也只能这样了。”
“大哥勿忧。”
陈暮看到他愁眉苦脸,笑着安慰道:“实在没法,我们就围山便是。如今青州百废待兴,百姓都分到了田地,只要风调雨顺,没有大涝大旱,粮食必然充足。贼军困在山中,哪怕收了春粮,二十万人也必不能持久,最晚明年初,他们的粮食耗尽,最后还是得下山投降。”
“只希望那徐和能够识时务,不要负隅顽抗就好。”
刘备点点头,说道:“天色已晚了,四弟就与我同床共枕抵足而眠吧。”
陈暮早就习惯了,便说道:“那我就不回自己营帐了。”
两兄弟吹灭了灯,躺在床上又说了会话,才沉沉睡去。
第二日,又是一天的忙碌,营寨终于扎好。
四周建起木质栅栏,各种防御工事也开始慢慢修建,远处就是泰山,成群结队的士兵从山里砍伐树木,运往营寨。
徐和眼睁睁地看着官军在修建防御工事,准备攻城器械,却不敢阻止,也不敢出城作战。
原因很简单,他人手不足。
别看徐和聚众二十万,但实际有战力的只有六万人,而且还分在两县。
昌国他只安排了四万人马,另外两万人在般阳。
昨夜他就下达了命令,让般阳的人撤进山中,所以现在昌国城内,也只有四万人,比官军还要少一万。
当初大贤良师张角有二十多万可用之兵,却被朝廷精锐不过三四万人马打得节节败退,更何况现在还是自己人少,对面人多。
因此徐和打死都没有想着出城,甚至已经在考虑带着人马从西门逃出去,与般阳的人在山上会和了。
而在这个时候,司马俱也已经受了命令,带着说客准备进城。
第七十二章 陈暮的鬼名堂
司马俱有些心情复杂地被吊篮吊入了城里。
去年的时候他与徐和还割据青州,占领县城,当着一方土皇帝,现在自己已经被迫投降,反而要去给官军当说客,去劝降徐和。
世事无常,造化弄人啊。
城楼上徐和已经在等他,见到他与说客上来,脸色不知道是该故人重逢的喜悦,还是面对官军的愤怒。
反正表情僵硬,同样心情复杂地说道:“司马俱,你投降了官军,还来我这里做什么?”
司马俱略微尴尬,他身边的说客许硕笑道:“司马将军与徐将军乃是多年故交,如今老友上门拜访,难道徐将军不欢迎吗?”
“哼。”
徐和冷着脸一甩袖,往城楼里而去。
司马俱微愠,因为之前二人好歹也有交情,而且在黄巾军中平起平坐,现在自己投降了官军,你徐和反而给我摆脸色是什么意思?
好在许硕察言观色,记得自己的使命,低声对司马俱道:“司马将军,还有使君与刺史的要任在身,暂且忍耐。”
司马俱深吸了几口气,勉强压制住心中的不爽,跟着徐和一起进了城楼。
徐和自顾自坐下,司马俱也不跟他客气,坐在他的对面,开门见山地说道:“徐和,我这次来的来意你也应该知道了,降还是不降,给句准话。”
“我若是不降呢?”
徐和也来了脾气,瞪着眼睛看着他。
也许有人奇怪,敌人兵临城下,大举进攻,明知道打不过,投降难道不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