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谋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谋伐- 第1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样的课程安排,其实是陈暮玩的一个小花招。
    管宁他们可不知道陈暮要教什么,还以为也和他们一样教儒课,之前还找陈暮问了一下,管宁打算教《论语》,邴原教《急就章》,王烈教《仓颉篇》。
    这三本书当中,《论语》相对深奥一些,原因在于管宁教的是大班,8岁到12岁学生一般都读书认字了,所以是该教经文的时候。
    而小班的学生则需要启蒙读物为主,汉朝的启蒙书籍主要是《急就章》与《仓颉篇》。
    所以如果陈暮也教这三样的话,他们怕有课程冲撞。
    陈暮便说是准备教数术,不教儒学,打消了他们怕课程重复的念头。
    儒家六艺,数术也是其中之一,并不是什么歪理邪说,所以授这门课程没有任何问题。
    要知道在泰山学宫里,不仅有数术?        还有武术课、礼仪课、骑马课、射箭课、图谶课、雌黄课以及音乐课和书法课。
    相比之下,泰山书院的课程就少了许多。
    毕竟是小学生嘛?        即便是武课?        也只是强身健体,要等到他们去泰山学宫之后?        才能接触刀枪棍棒。
    值得一提的是,武课的老师是华佗?        教学生五禽戏。
    有传言说华佗是官迷?        实际上并不是。
    因为陈登的老爹陈珪曾经打算给华佗举孝廉?        华佗却并没有接受,可见华佗官迷的说法属于无稽之谈。
    之所以华佗愿意来齐国,是因为他确实喜欢行医,经常悬壶救世。而且他也是读书人?        十分仰慕郑玄?        于是接受陈暮的邀请,来泰山学宫做两三年老师,教授学生医术。
    也许有人奇怪,古代医生低位不是很低吗?
    为什么华佗可以去大学教书?
    但实际上医生自古以来都不是贱业?        哪怕后来分九流的时候,医生也是中九流?        仅排在士人举子之下,地位不算低。
    汉朝医生的地位虽然比先秦时差了许多,但也差不了多少。
    当时的主流书籍当中,就有犹磁方技的说法,其中医术和经方也包含在里面,包括郑玄自己也学习犹磁方技,在此时并不奇怪。
    像张机,也就是著名的张仲景,作为长沙太守,照样治病救人。
    所以华佗去教医术,没有任何问题。
    开学第二日,正式授课。
    按照课程安排,上午第一堂课是管宁教大班,陈暮教小班。
    因为孩子年龄较小,所以不仅需要老师,旁边还有婢女随时看着,防止孩子调皮捣蛋跑丢了。
    没有了家长在身边,又处于陌生环境,孩子们一个个都极为拘谨,老老实实跪坐着。
    陈暮坐在主坐上,微笑地看着下面。
    学生十一个,总共分为三排,每排四个人,最后一排三人。
    第一排从左到右,为乐安太守陆康的从孙陆议,东海国相江沛之孙江怀,冀州名士黄运幼子黄琦,鲁国孔融过世的兄长,兖州名士孔褒之孙孔检。
    第二排从左到右是泰山郡丞诸葛珪之子诸葛亮,徐州名士王融之子王祥,甘陵相姚贡之子姚博,河间名士廖通之孙廖涛。
    最后一排从左到右是郑玄弟子张初之子张骏,以及乐安太守陈纪的从侄陈忠、陈绍。
    这是根据年龄大小排的。
    四岁的陆议最小,七岁的陈绍最大。
    这里面一个个要么是名士世家的子孙,要么是太守国相的子孙,都是看重了郑玄的名气,托关系求进来。
    事实上有郑玄打底,泰山书院抢着有人进来。
    冀州徐州兖州这三州离青州最近,很多现在不出名,但将来会出名的家族都派人来询问过。
    像徐州彭城的张氏,也就是张昭的家族就想送一名学生进来。
    但他们根本不够资格,一开始被负责招生的吴匡拒绝。
    陈暮听说了以后,就允许张昭的儿子,九岁的张承入学,现在在大班里。
    还有陈珪的儿子,陈登的弟弟陈应也在。
    所以诸葛亮在里面,按照家世背景,反而是最差的那位。
    但小诸葛亮长得粉雕玉琢,精明可爱,眼睛里像是透着一股子灵气,看得陈暮越看越喜欢。
    “我今天要教你们的,不是读书认字,也不是文学经典,而是要教你们数术。”
    陈暮看着底下的学生们,缓缓开口说道。
    学生们一个个正襟危坐,认真听讲。
    能来上课的,都是有底子的。
    汉朝士人如果有条件读书,一般都是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
    曹冲五六岁就能称象,郑玄八九岁就精通数术,十二三岁就能熟读儒家五经。
    虽然他们都是神童的典范,但要做神童之前,首先还是得读书。要是不读书,想做神童都做不成。
    所以学生们都知道数术是什么东西,也知道是什么概念。
    “不过我今天要教你们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数术,因为那些数术太不方便了,我要教你们的,是另外一种更方便的学问。”
    陈暮站起身,对众人道:“大家起身,跟我来院子。”
    学生们不明所以,但还是听话地站起来。
    陈暮带着大家出来,走到小课堂外面的院子里,泰山书院虽然比不得学宫,但也不算小,大班和小班分开,小班教室有独立的院落。
    就看到院子里有一颗硕大的杏树遮天蔽日,院外的竹枝探进了墙里,在清风中微微飘动,发出婆娑响声。
    春日的阳光暖暖地照射下来,院子里有一片沙地,晶莹的沙子在光下反射出白光。
    “我今天要教大家的,是一种新的数术,我称之为数学。”
    陈暮站在沙盘边,拿着一根长棍,在沙盘上划了一个“一”字:“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
    “一。”
    有人回答道。
    “对。”
    陈暮点点头,又写了个“1”,说道:“这也是个1字。”
    “师君,不对,这就是一竖,哪里是一了。”
    有人提出异议。
    陈暮说道:“在数学当中,它,就代表了“一”,明白吗?”
    “明白了。”
    大家异口同声回答。
    “然后这是二。”
    陈暮又写了一个2,今天要教的课程不是加减乘除,而是先教学生阿拉伯数字。
    在这一点上不得不承认,阿拉伯数字确实很好用,这是不能辩解的事实,以后要想科学进步,少不了它的存在。
    学生们都很聪慧,只一会儿,从0到9,就已经一一学会。
    现在开启正式教学环节。
    陈暮问学生:“你们以前学的数术,都有哪些?”
    “《周髀算经》。”
    “《九章算术》。”
    “《许商算术》。”
    “《杜忠算术》。”
    学生们一一回答,数术课算是汉朝士人小学必学课,像郑玄就是从小精通算术,然后才学经文。
    所以这里的学生对数术都不陌生。
    陈暮点点头道:“既然大家都有学过算术,那么我就问你们一个问题,如果某人现在有二十三亩田,他又买了十五亩,那他现在有几亩?”
    众人掏出算筹,算筹是在算盘没出来之前的计数工具,以长短不一的棍子来代表数字。
    比如一根比较短的是1,长一点的是2,再长一点的是3,如此类推。
    当算到比较大的数字时,可以通过算筹的不同摆放来代表不同的数字,比如两根竖的木棍代表了2,两根横的木棍代表了20,两根横在下面再摆一根竖的代表了200,再摆一根代表了2000。
    虽然这对于古人来说,已经很方便了,但对于陈暮来说,仍旧属于相当落后的算法。如果要算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比如635436…253554,那估计得要好半天才能算出来。
    好在陈暮出的题不变态,只是十位数,不一会儿就有算得快的举手说道:“师君,是三十八亩。”
    “很好。”
    陈暮又道:“那我出《九章算术》的题,地广八步,从六步,问地几何?”
    众人又用算筹开始算。
    这就属于乘法问题,而对于现在的算法来说,就是八个六相加,被演绎为加法。
    很快又有人道:“广从步数相乘得积步,地广四十八步。”
    “嗯。”
    陈暮说道:“现在我来教你们如何用新的数学来计算加减和乘除的问题。”
    说罢,他就开始在沙盘上划下了1。2。3。4。5。6。7。8。9。
    然后划下了十字与一字,代表了加减。
    ×和?代表了乘除。
    在上面写下23+15,对学生们说道:“现在我们把第一道问题这样来算,那么你们觉得应该怎么算?”
    小诸葛亮想了想,说道:“2+1,3+5?”
    “聪明。”
    陈暮赞许道:“最后得出了38,是不是比用算筹快多了?”
    所有人的眼睛都亮了起来,没想到数术居然还可以有这么简单的时候,如果按照老师的方法学习,以后根本用不着算筹了,在脑子里就能计算出来,这可比算筹方便多了。
    看着大家一瞬间来了兴趣的模样,陈暮露出了笑容。
    不管是物理还是化学,数学是一切根基。
    为什么小学没有物理课和化学课,一直到初中才有?
    因为没有学好数学,你连最基本的公式都不会算。
    所以,数术一道,就是一切得基础。
    几十上百年后的科学萌芽,也将从今日这小小的一道数学题开始。


第六十七章 自然课
    陈暮当然没打算一口气开始教化学物理。
    那是以后的事情。
    现在要做的,仅仅只是种下一颗科学的种子而已。
    如果能在四十岁之前统一天下,八十岁之前造出蒸汽机,就笑掉大牙吧。
    毕竟陈暮只知道一点蒸汽机的理论知识,具体如何制造一概不知,靠他徒手撸工业革命,那不现实。
    人家欧洲从十五世纪开始,无数优秀人才,发展了两百多年才完成的事情,他怎么做到?
    所以他要做的事情,可不是攀什么科技树,真的是在教数学。
    上午给孩子们教完加减乘除,下午又给大班的教一模一样的内容,先得把阿拉伯数字普及给孩子们才行。
    阿拉伯数字对于数学的意义全世界都知道,只要把文化知识传递下去,那么一百年后,两百年后,总有天才能靠着数学带动起其它学科。
    按照陈暮的备课,前面几节课教基础的阿拉伯数字,然后再教乘法口诀。
    实际上先秦战国时代就有乘法口诀,在《荀子》《战国策》《淮南子》里就有记载,但这份口诀十分零散,并不成套。
    而且当时的口诀内容也不一样,不同书籍里记载的顺序也不同,杂乱无章,没有人进行统一整理。
    陈暮要做就是把乘法口诀系统化,进行整理后再教给学生。
    这段课程就用了半个月。
    也许有人说,学生不都是神童吗?为什么背个乘法口诀还要这么久?
    然而大家还记不记得整个小学六年的学习内容?
    六年全都在学加减乘除,正负数和一元二次方程是初一知识,就可以知道教小学生读书并不轻松。
    孩子年纪小容易忘事,今天教了明天就忘。
    虽然有诸葛亮陈群陆议崔林这几个尖子生,但其他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想统一教学进度,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像这样的大课教学,学生有好有坏,有优等生有差等生并不奇怪。
    像郑玄手底下有上千弟子,真正优秀的,其实也就那么寥寥几人而已。
    “今天为大家介绍一位新同学。”
    陈暮走入教室,身后跟着一个俏丫头,学生们好奇地打量。
    丫头紧紧拉着哥哥的手,怯生生地看着这群同龄人。
    “这是我的妹妹陈凤,今年八岁,比你们要大一点,阿凤?    你就坐陈绍旁边。”
    陈暮指着最后一个空位?    这样每排四人,刚好三排十二个人凑齐了。
    陈凤一步三回头地走过去?    无比拘束地跪坐下来。
    好在大哥在?    倒也不觉得害怕。
    只是刚到一个陌生环境,还没有熟悉?    总会觉得心里不自在。
    看着陈凤落座,陈暮才开始说道:“阿凤年纪虽然比你们大一点?    但以前没读过书?    以后有什么不懂的,大家还是要多多帮助她,知道吗?”
    “知道了。”
    众人异口同声回答。
    之所以把陈凤接过来读书,当然是陈暮这个院长给的便利。
    自己倒是先读了鸿都门学?    又拜大儒为师?    如今学识不能说特别渊博,但水平也不算差,混个名士应该问题不大,自然不能让自己的家人还目不识丁。
    陈志今年已经十四岁,按道理来说已经过了泰山书院的入学年龄?    可他的基础实在太差,没法去泰山学宫?    只能去大班跟着小学生们读书。
    陈凤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