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谋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谋伐- 第1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曹操从初平二年做东郡太守起家,一直到初平四年,花了两年时间南征北战,才稳固兖州。
    袁绍也是初平二年从韩馥手里夺了冀州,他以天下最富饶,人口最多的州开始,北战公孙瓒、黑山军,南打刘备袁术陶谦联盟,一直到建安三年,花了七年时间,才统一冀、青、幽、并四州。
    古代战争最大的问题是后勤,孙十万为什么在合肥被张辽八百人打得头破血流?就是因为东吴水兵发达,步骑很弱,如果走陆路战线拉太长,后勤压力大,逼得他走水路。
    而水路中只有从濡须水往北进巢湖,过了合肥从肥水进入淮河流域,再一路北上就可以威胁曹操的大本营邺城。
    只是算盘打得是不错,可惜他遇到了张辽。
    从这一点上就不难看出,大型战役粮食真的是个很严重的问题。
    特别是兴平元年到兴平三年,也就是195到197年,是中原军阀战争最残酷的时候,不仅天灾人祸不断,各地军阀都缺粮食,数次出现吃人肉的情况,可见粮食跟维持后勤的重要性。
    关羽能够在数月之内,就荡平齐国,进军北海,还要得益于陈暮殚精竭虑维护后勤,不然的话,就算沮授再谋划得当,军队也得当场崩溃。
    就像孔融一样,在青州摸盘滚打那么多年,还被黄巾碾得像条丧家之犬。
    但现在后勤压力还不算大,是因为陈暮趁着平定齐国的时候,搜刮了各地叛乱豪强和宗贼的粮食,再加上有临淄城内十多家豪强一起鼎力支持,才能维持得了关羽大军每日消耗。
    一旦今年春耕没有做好,去年的粮食吃完,今年的粮食收不上来,青黄不接,不仅维持不了大军,连自己治下都可能会再次出现叛乱。
    所以陈暮现在最主要的还是要处理种田的问题,并且是时候该上书请朝廷派县令过来。
    三月中旬,洛阳这边就收到了陈暮关于举荐氏仪做广饶令的公文,同时还有齐国黄巾已经平定,请求朝廷派官员来的文书。
    洛阳皇宫玉堂殿中,刘宏看完这份公文后,对身边的张让扬了扬,笑道:“让父,子归弟的文书你看了否?”
    张让笑着回道:“禀陛下,看过了。”
    刘宏乐了:“不愧是朕看中的治国安邦之才,去青州不过三四个月,便已经平定了齐国。子归还说,今年之内,有望荡平青州黄巾,让青州回归王化。”
    “这是天子慧眼识珠,知人善用的功劳。”
    张让出言吹捧。
    刘宏已经习惯了他吹捧自己,摸着下巴道:“朕记得齐国还缺几个县令,北海东莱还没有郡守吧。”
    “是的,北海东莱被黄巾彻底占据,原来的郡守县令要么被杀害,要么弃官逃跑,现在二郡之地,一个官员也没有。”
    张让在西苑负责卖官事宜,天下大大小小的官员空缺都有印象。
    汉灵帝可是个连县尉这样的低级官职都要出售的人,听到又有官职空缺,而且其中两个郡守可是价值数百万甚至千万钱,喜上眉梢道:“那赶紧去西苑挂牌出售。”
    张让想了想,道:“现在北海跟东莱还未平定,恐怕这二地的官职无人敢问。等到陈子归将这二地取回来后,再出售也不迟。”
    “这样啊。”
    刘宏有点失望,不过一想张让说得也对,毕竟只是有望今年内扫平青州黄巾,又不是现在,于是道:“那便先将齐国空缺的县令县丞县尉等官职售卖了吧。”
    “唯。”
    张让去西苑挂牌。
    陈暮当然不知道,他才刚取回齐国,那边汉灵帝就已经在开始卖官了。
    不过他就算知道了,估计也是一脸波澜不惊。
    汉灵帝什么人他已经摸得七七八八,的确有才能,为人也很聪明,干大事的时候不含糊,舍得下本钱。
    但刘宏却不是雄主,因为他太喜欢享受。黄巾之乱来的时候,他可以把家底掏空去支持卢植皇甫嵩朱儁,黄巾之乱一平定,就立即故态复萌,又开始花天酒地。
    这样的人其实跟乾隆有点像,有才干,可玩心太重。如果他有个像乾隆那样帮他打底子的老爹还好,可惜汉灵帝的前任汉桓帝也不是明君,江山破败不堪,需要一个乾坤独断的明主,而不是一个玩世不恭的皇帝。
    不过汉灵帝也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确实爱享受,所以在发现陈暮有治国安邦的才能之后,就立即委以重任,希望他能尽快回归中央,帮他治理好天下,让他能继续安心玩下去。
    可惜想法挺好,他的寿命不允许呀。
    这边汉灵帝挂牌卖官,那边陈暮则已经开始筹备泰山书院的事情。
    书院位置定在临淄城外的马鞍山下,山林碧绿,林木枝叶茂盛,有山泉溪水流淌。
    在一片竹林环绕之中,经过一个多月的建造,一栋小院拔地而起,由竹子篱笆做围墙,整体木质结构,分前后三院,前院是课堂,中院是宿舍,后院是厨房茅厕。
    现在当然没有招生,陈暮是在准备课本。如今青州已经出现了左伯纸,是东莱人左伯发明,不仅纸张质地比蔡侯纸好,制造方式也容易许多。
    陈暮将左伯征辟到齐国,他不会造纸,没办法帮左伯继续改进造纸术,但可以提供方向,比如用竹子做原材料,用石灰、草木灰进行原料分离,这是以前他隐约记得某本里提到过的造纸方法。
    据说草木灰里含碱,陈暮倒是知道在化学当中,碱的确可以有多种反应。就是不知道在造纸当中,碱发挥什么作用。
    结果当陈暮把这个方法告诉左伯的时候,左伯却笑了起来,告诉他现在造纸早就已经用石灰与草木灰脱胶,不过原材料用竹子的话,他倒是没尝试过,以后可以试试。
    这让陈暮倍打击,他还以为自己能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帮忙增加一点技术进步呢,没想到东汉人早就确定了造纸的工艺,具体思路是一致的,只是在步骤和原材料上与后世的造纸稍微不同而已,实质上没有太大变化。
    不过在造纸上陈暮确实帮不了什么忙,但在印刷上,他却能领先好几个时代。雕版印刷出自唐代,而活字印刷术更是四大发明之一,有了纸张再加上活字印刷术,未来他在青州,就能量产读书人。
    这在东汉末年,那就是文化上的降维打击,同时也是将来制霸天下的关键所在。


第五十九章 军情司初建功
    陈暮要教学生,当然不会教什么屠龙术。
    想教也没这个条件。
    他能教的东西,只有小学数学和小学自然以及生物课。
    至于初中物理和初中化学,倒不是他不能教,而是你没办法跟学生证明你的理论。
    你去跟他们说元素周期表,首先你得把自然界里的元素存在证明给他们看。
    实验部分,没有烧杯量筒试管酒精灯,连最简单的鉴别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也就是初中化学第一个实验,石灰水变浑浊,你都没法证明。
    而初中物理涉及到力学、光学、电阻、电能、压强等等,陈暮也顶多教个杠杆定理,因为他没法把公式教给学生。
    所以这些东西,并不是知识在脑子里,想教就能教。靠他一个人,根本完成不了科学革命。
    不然的话,从十五六世纪到二十一世纪才逐步完成的现代物理和现代化学要是可以靠一个人推动和普及,那也太廉价了一些。
    工业水平提不上来,再多的理论知识也没有意义。
    陈暮现在要做的,仅仅只是埋下一颗种子而已,希望的是再过几十年,上百年,能够赶上人类四五百年才能完成的进度。
    在陈暮的大力扶持下,一张张崭新的白纸从临淄造纸工坊里新鲜出炉,又很快被送入印刷小作坊,通过之前让工匠雕刻的儒家经典,印刷成一册册的书籍。
    当站在小作坊里,看着一册册泛着墨臭味道的《论语》《春秋》《孝经》《尚书》《诗经》《周易》《礼经》新鲜出炉的时候,陈暮笑了起来。
    这不是墨臭的味道,这是知识的味道。
    汉朝为什么知识被世家垄断?
    因为普通人读书不容易。
    儒家七经,任何一本,用竹简雕刻,需要花费很久的时间。
    而且竹简保存也是个问题,受潮、虫蛀、腐烂,都会造成知识断层。
    陈暮用来刻制雕版印刷的书籍,还是当初从鸿都门学出来之后,向天子索要,从鸿都馆带出来的书。
    要是普通人家,有其中任何一套全册,恐怕立即就能当作传家宝,累世相守,成为经典流传。
    如今有了书本,知识的传承再也不是问题,读书的门槛降低,将来所谓的世家门阀,恐怕再也不复存在。
    “良弼。”
    陈暮呼唤典韦。
    典韦靠过来,低声道:“子归。”
    “我们出去一趟。”
    “去哪?”
    “北海国。”
    “北海?”
    典韦惊讶道:“那边不是。。。。。。”
    陈暮笑道:“无妨的,我们带几人轻骑过去即可。”
    “好吧。”
    典韦也不说“唯”了,现在开始学陈暮说好吧。
    出了印刷工坊,看了看左右护卫,走到了工坊大街对面的一家酒楼里,勾勾手,当掌柜的军情司探子凑了过来。
    “司命。”
    掌柜的装作迎接客人,一脸讨好的笑容。
    事实上他在被军情司吸纳之前,本来就是一名普通商贩,迎接南来北往的客人甚是熟稔,倒也不会被人瞧出端倪。
    陈暮让他去准备一些干粮,等掌柜的送来之后,他才一边掏钱,一边低声道:“看管好这院子,里面的工匠不准出来,外人不准进去,莫要让人知道了。”
    “唯。”
    掌柜接过钱,将命令记在心里。
    取了干粮,陈暮从酒楼出来,骑上马,带着典韦往国相府而去。
    吴匡这些日子过得非常舒坦,毕竟自己啥政务也不用处理,每日享受就行。虽然心里有些不甘,但人老了进取之心也少了许多,反正只要齐国不出乱子,他这个国相至少能当得称职。
    听到陈暮来访的消息,吴匡主动出门迎接,他也不算是个坏人,现在看到陈暮把齐国上下打理得井井有条,心里也佩服英雄出少年,自然不愿意结仇。
    毕竟人家年轻,自己年老。以后人家还有上升空间,要是得罪死了,再过几年自己老死病死,自己的亲族怎么办?
    “刺史。”
    “国相。”
    二人见礼,吴匡邀请陈暮进国相府。
    到了厅堂分列坐下,陈暮也不废话,直言了当道:“老大人,我此次前来,是想找老大人要一封书信。”
    “书信?”
    吴匡不解道:“给谁的书信。”
    “大儒康成公。”
    陈暮解释道:“我打算在泰山开书院讲学,如今海内最有名望的大儒康成公便在高密老家隐居,康成公之名望,天下皆知,连黄巾贼寇都不敢对他加害,若能请动他老人家,则大事可成。”
    吴匡惊讶道:“没想到刺史还有这等雄心壮志,实不相瞒,我与康成公也算旧识老友。之前也曾经邀请他来齐国,可他只想在家隐居,若刺史有此心,我即刻写信。”
    “多谢老大人。”
    陈暮拱手致谢。
    之所以让吴匡发出邀请,是因为吴匡大小好歹也是名士。
    在汉朝,有名望的读书人称为名士,而那些受人尊敬,在经学上有研究的,则称为大儒。
    在马融死后,如今能够有资格被称为大儒,已经寥寥无几。
    陈暮的运气不错,青州刚好有几位大儒,其中最负盛名的,便是郑玄。
    作为后学晚辈,陈暮没有把握能邀请到郑玄来,因为郑玄可是连大将军何进征辟都拒绝的人,所以他只能找吴匡帮忙,看能不能给个面子。
    当然。
    为了邀请到郑玄,陈暮也是做了两手准备。
    第一手当然是掏出书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第二手嘛。。。。。.
    反正他可不想空手而归。
    从吴匡那里要到了邀请书信,陈暮才准备好马匹,启程出发往北海而去。
    阳春三月,艳阳高照。
    城外广阔的田野上,到处都是耕种的人。
    如今齐国百废待兴,陈暮清除了大量豪强宗贼,一来收拢田地,分给百姓。二来,查清隐户,解放劳动力。
    而且这么做一点心理负担和舆论压力也没有,因为在前两年黄巾之乱的时候,全国各地诞生了大量不服从王命的豪强宗贼,这些人在法理上,已经不算汉朝子民。
    像袁绍、王匡起兵讨董的时候,为了搞钱招募士兵,打造武器,杀了一批;刘表去荆州,也杀了一批;还有刘焉去益州,同样宰了十多家。攻打豪强宗贼甚至都不算是伤及无辜,而算是剿匪,铲除不服王化者。
    没办法,东汉末年的时候钱都集中在大地主手里,地方军阀缺钱了,当然要找他们的麻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