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山就是太行山,这个名字出自《淮南子》,不过倒不是说现在的太行山就叫这个名,而是太行山有太多叫法,如大形山、五行山、盘古山、王母山、女娲山都有,一般按照个人称呼习惯来说。
听到尹恒的话,陆康点点头,他也是这么想的,为什么泰山黄巾这么顽固?还不是因为泰山黄巾都是本地人,熟悉山里地形,一旦据山而守,他们很难攻破山寨。
而等到他们走后,黄巾又能下山继续攻城掠地,侵略地方。
如此反复,使得不仅泰山脚的徐和难以扑杀,连高苑的司马俱都不太好处理。
现在新来的陈刺史让他们派兵去,在陆康看来,大概率还是一场无用功,浪费粮食和钱财而已。
只是不去的话也不行。
陈暮现在扫清了齐国内部一切不稳定因素,正是兵锋正盛之时,他作为地方太守,肯定要配合刺史剿灭贼寇势力,维护自己治下区域的稳定。
如果拒绝的话,一个懈怠剿贼的罪名肯定跑不了,毕竟刺史是有弹劾太守能力的,陆康不得不为这一点做考虑。
想到这里,陆康还是说道:“虽然剿灭徐和司马俱不容易,不过依旧得如此行事。陈刺史也是为了我们地方安稳考虑,若是不出兵的话,岂不是枉顾黄巾贼寇,到时也容易受人把柄。”
听了陆康的分析,尹恒觉得有道理,便说道:“那行,就照他的意思做。只是乐安去年才刚刚平静了一年,粮食勉强够百姓生活,恐怕不容易挤出多余粮草了。”
“这是个问题。”
陆康抚摸着自己下颌发白的胡须,心里细细思索起来。
陈暮手里之所以有粮食,是因为齐国一片混乱,到处都有豪强宗贼割据县城乡镇,不服从国相的管理。
因此陈暮有理由出兵,去平定这些叛乱的人,缴获他们的土地、钱财和粮食补充物资。
而乐安的情况要好很多,不像齐国那么一片混乱,各地豪强宗族也都表现得顺从陆康的治理,并没有出现什么反抗朝廷的宗贼豪强存在。
如此一来,陆康就没有理由去攻击自己治下的百姓,自然也不会像陈暮那样,可以掠夺各地豪强宗贼来扩充自己实力。
乐安去年风调雨顺,但也只是勉强维持了地方安稳而已。跟汉朝大多数地方一样,土地兼并的问题很严重,粮食大部分都集中在豪强手上,他这个太守反倒凑不出太多的粮草给予军队。
事实上别看陆康屯兵临济,应对司马俱的数万黄巾兵。但实际上他也只养了五千人而已,这还是他说服城中豪强,一起共同出钱出粮养的,并不是他花的钱。
一旦要出兵的话,那花费就比驻守在城中多得多,豪强们个个只争眼前的利益,哪会顾长远利益,听到要多出钱,肯定不会愿意。
所以陆康迟疑半天后,苦笑了起来:“唉,真是头疼。”
尹恒问道:“使君是想不出如何解决粮草问题?”
陆康摇摇头:“那倒也不是,我与平原相陈元方是老友,大不了厚着脸皮去找他要人要粮就是,只是有点舍不得这张老脸。”
“哈哈,为了剿灭贼寇,使君只能舍一下这张脸了。”
尹恒笑着打趣。
。。。。。.
。。。。。.
此时远在齐国的陈暮自然不知道陆康已经收到了他的信件,准备听从自己的安排下个月出兵。
这个时候他正在处理一些政务,吴匡昏庸老迈,再加上被陈暮当着众人的面一顿呵斥,早就觉得丢尽颜面,不再处理政务,每日躲在国相府不出门。
如今齐国权力都掌握在陈暮一个人手里,关羽扫平了齐国贼寇势力,剩下了很多遗留问题,都得一一解决,忙得他团团转。
各种乱七八糟的事情全部涌来,唯一的好消息是吴匡总算是有点作用,帮他留了一整套班子。
地方的小事基本就交给各曹史去解决,他只需要处理比较大的事情就行。
“刺史,新一批的物资已经给关将军送去。”
“嗯,知道了。”
“南丰县那边又闹了起来,原来巨淀湖的水贼上岸投降之后,有民众与他们积怨,双方发生了械斗。”
“让法曹史去处理,该怎么办就怎么办。”
“益都县粮价涨了三倍。”
“今年朝廷拨下来的粮草和赈灾款到了没有?”
“应该快到了吧。”
“那就让城里的豪强们先运粮过去,平抑粮价,等赈灾的粮食下来再给他们补上。”
“孙家那边说希望刺史能把巨淀湖旁边的田地售卖给他们一部分。”
“哦?”
听到这句话,正在书批示政务的陈暮忽然停下了笔,抬头看向氏仪,冷笑一声:“这老小子胃口这么大?”
氏仪点点头,也略微不满道:“是有些得寸进尺。”
陈暮摇头道:“何止得寸进尺,上个月光他们孙家一家就夺了两氏宗贼的田地,实力怕是扩充了近一倍,现在又打起了巨淀湖的主意,呵呵,他们这是要一步一步挑战我的耐心呀。”
巨淀湖附近的土地在齐国算是最好的土地,这里水流畅旺,物产丰饶,盛产芦苇、鱼、虾、鸭蛋、蟹等,有“鱼米之乡”之称,就连汉武帝都曾经在这里耕作过。
《汉书·武帝》:“征和四年,三月,上耕于巨淀湖”。
由此可见这里的田地有多好。
临淄城里的豪强已经跟着陈暮发了不少财,本来应该心满意足才是,现在又开始打巨淀湖的主意,人心不足蛇吞象,果然在利益面前,没有人能停下逐利的脚步。
氏仪默不作声,这些事情就已经不是他能参与的了。
陈暮敲着桌子,思索片刻,缓缓说道:“暂时先不要回应他们,先拖着吧。”
“明白。”
氏仪点点头,他知道刺史有自己的考虑,不管最后会怎么处理这些人,肯定会圆满解决问题。
至少到目前为止,氏仪发现陈暮的手段还真是不拘小节。
招降黄巾军,与劣迹斑斑的豪强宗贼合作,逼迫投降的豪强宗贼献出财产,做这一切都仿佛没有任何心理障碍,十分心安理得。
要是换一个正直的官员,一不会与敌人合作,二不会逼迫人献出财产,三,必然会打着朝廷的名义四处征伐。
第一点会让自己陷于四面楚歌的境地,第二点会让自己缺少粮草钱币,第三点会导致穷兵黩武。
结果就是最后弄得被所有人群起而攻,仓皇落败的下场。
说起来当初吴匡也不是没有想过有作为,上任之初,也是想有一身抱负,曾经发布了不少政令想改变现状。
可惜他孤身上任,一来得不到当地人支持,二来手下也没什么可用人才,最后权力被架空,落得这个结局,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再看眼前的陈刺史,敲山震虎、借鸡生蛋、瞒天过海,各种奇谋妙计当真是羚羊挂角,无迹可寻。
简简单单一些策略,就将齐国治理得井井有条,令人钦佩。
第五十四章 军情司
中平三年二月晦日,也就是二月最后一日。
北海那边的消息传过来,关羽前线吃紧,目前战事处于焦灼状态。
两边暂时僵持,难以尽快决战。
东莱和北海二郡地处青州中部和东部,属于半岛区域。
后世的地理位置,其实就是潍坊、青岛、烟台这三地形成的三角地带,在汉朝属于偏远之域。
青州黄巾,主要也集中在这两个地方。
一直要到初平三年,也就是192年,青州待不下去,这里的黄巾才会往西迁移。最终被曹操在兖州击败,成为曹操的青州兵。
所以现在青州黄巾的主力还远没有损伤,散落在二郡。即便的孔融当北海相的时候,也被青州黄巾吊起来打。
事实上孔融之所以成为北海相,就是因为北海黄巾猖獗,董卓想要借黄巾之手弄死他。
根据《后汉书·孔融传》记载:“会董卓废立,融每因对答,辄有匡正之言。以忤卓旨,转为议郎。时黄巾寇数州,而北海最为贼冲,卓乃讽三府同举融为北海相。”
从这里就能看出来,实际上青州黄巾最多的地方,就是北海国。根据史书记载,整个北海国人口一百多万,其中大半以上,都是黄巾士兵。
关羽带着五万人马杀进北海,一石激起千层浪,北海黄巾纷纷聚拢,眨眼间就聚众二三十万,关羽的压力可想而知有多大。
古代行军打仗,可不像现在这样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决定胜负。一场战斗,打个一两年都有可能。
而为了准备一场战斗,从策划到实施,前期各种准备工作,甚至可能要三五年。
陈暮在穿越之前,也曾经看过一些网络。
很多书里的穿越者王霸之气无敌,短短几年之内,就平定了天下。十几年内,就征服地球,暴兵速度跟闹着玩一样,人口和粮食像是没有生长周期,直接从地里冒出来。
然而真实的战争打得是什么?
是财力、是士气、是兵力、是粮草、是武器装备。
五万大军,每天消耗的粮食多达6000石,换算成现代计量单位,就是162吨,再算上后勤补给队伍,马匹牲畜,工匠辅兵,每日花费算成五铢钱,大概在200万钱左右,每月要花6000万钱,真正的花钱如流水。
要不是才刚刚从齐国许多宗贼豪强手里掠夺了一大笔财富,再加上老大哥刘备的鼎力支持,光支撑关羽去北海作战,陈暮也许早就当场倾家荡产,灰溜溜地撤军回齐国。
所以为了尽快解决战斗,陈暮打算从刘备那借沮授和张飞,助关羽一臂之力。沮授做军师,张飞冲锋陷阵,关羽当主帅,陈暮维持后勤。
将这封要人的书信派人送出去后,门外传来了脚步声,氏仪走进来,拱手说道:“刺史,事情处理好了。”
“嗯。”
陈暮点点头,示意他坐下,问道:“今年春耕的事宜准备得如何?”
氏仪跪坐一旁,好整以暇道:“已派出诸多曹史,下乡下县,督促各地亭长、乡老,抓紧春耕,劝课农桑。同时以前各豪强隐藏的人口亦悉数查清,根据各县上报,齐国总人口应该有八十余万,当然,孙昭等豪强还未查探清楚。”
汉和帝时期全国人口普查,青州齐国的总人口是六十多万。抛弃掉豪强隐瞒的人口,跟八十万应该差不多,这一点上陈暮有心理准备。
氏仪在短时间内把事情处理得井井有条,看来内政能力不错,以后应该往这方面培养。
想到这里,陈暮说道:“现在齐国勉强算是稳定下来,剩下的就是补充各地官员,派遣官吏维持朝廷王道,氏仪呀,最近这段时间你表现不错,我打算向朝廷举荐你,怎么样?想去哪当县令啊?”
县令?
这就开始步入六百石的仕途了吗?
氏仪内心狂喜。
他是延熹三年生人,今年二十六岁,没有背景的情况下,或许一辈子都只能当个低级小官吏,如今一跃成为县令这样的中级官员,当然让他十分开心,因此毫不犹豫道:“全凭刺史吩咐。”
陈暮想了想说道:“现在齐国境内最安稳的是临淄和东安平,最危险的是般阳和昌国,当然,这两地方还没回到朝廷手里,我自然不可能派你去。最复杂的是广饶和南丰,那边乡民利益矛盾尖锐,不太好处理,你想留在临淄还是去广饶南丰啊?”
氏仪不假思索道:“广饶南丰。”
“好。”
陈暮抚掌欣慰道:“那我即刻向朝廷举荐你为广饶县令,你带几百士兵过去吧,要是能处理好,有成绩,以后我是不会吝啬提拔的。”
“多谢刺史。”
氏仪大喜,起身拱手行礼。
陈暮笑着摆摆手,示意他坐下。
氏仪坐下后,又忽然想起了什么,说道:“刺史,说起广饶,我最近发现,广饶和南丰二地有人在大量购置当地田地,不仅出手阔绰,一掷千金,购买的数量也不少。我猜测,很有可能是临淄城内的诸多豪强。”
“哦?”
陈暮皱起眉头。
现在齐国境内的豪强们被清洗的清洗,投降的投降。就算投降的那一拨人,也是元气大伤,被陈暮榨了不少油水,几乎没有再有多余的财力购置土地。
刨除掉外来人员,比如广饶南丰北面乐安郡的富商豪强过来购置土地,那么也确实只剩下临淄城里那十几家最早投靠陈暮的那帮人。
这帮人在实力最雄厚的孙家家主孙昭的带领下,对陈暮早期的军事行动大力支持,出人出力,现在关羽军中还有一万多人都是这些豪强们原来的奴仆和隐藏起来的人口。
但随着齐国稳定下来,他们也逐渐膨胀,大发战争财,实力愈发强大。从最开始的临淄一地豪强,已经发展到齐国这样的一郡豪强,资产扩大了一倍不止。
当然。
这种现象是陈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