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可是既然有人在我背后玩这些阴的,我只怕还得回去一遭,肃清门户。”
………………………………
第三十一章 昔日流言?今日殇
“醉霄楼的煎茶很好喝,我舍不得走……”
“总之,我想好了。不管是以赵普之女赵攸怜的身份,还是一介游民赵佑的身份,我都会尽快回到这里。”
“你说过的话?我记得啊!甚么以恩还恩、互不相欠之类的——可是我不信,记得又如何?”
“好了,你也不必想太多。要劝我回去,也等我回来了再说罢……”
四日前,赵承煦兄妹在一众豫章官员的夹道欢送下,启程返宋。可赵攸怜说过的话还时不时地在林卿砚的脑海里回响。今天,一只通体漆黑的鸽子在林府的上空翱翔,后来直接停在了园中的枯枝上。望着正在竹笼中大快朵颐的墨铢,他蹙着眉,将茶盅重重地往碗碟一放,磕出一声脆响。
“女人,真是麻烦!”
正烦躁之时,门上传来两声叩响,伴以温婉的轻唤:“砚弟。”
林卿砚不由得一凛——果然不能背后说女人的坏话!
“姐!”他站起身往门口走去,“我在,进来罢!”
林如菀推门而入,与弟弟相间入座,含笑道:“这两日,娘的病渐渐有了起色,相信假以时日,娘的身子定能复旧如初。”
“不错。”林卿砚的面上浮现笑意,“娘一向性子坚忍,只消她想开了,还有甚么坎过不去?”
女子点头称是,又道:“为人子女本该留在家中榻前尽孝,只是我离开金陵已有一段时日,如今王爷不在府中,王府上下诸事繁杂、还需措置。我打量着,这两日回金陵一趟,打点打点府中琐务。你以为如何?”
林卿砚当即意会:“姐姐放心,家中一切有我!算起来,姐姐离京已逾两旬,别说府中诸事待决,就连寅儿也该思念娘亲了。你便安心留在京中,等姐夫回来。若此处有甚么要紧之事,我会命人快马加鞭进京报信的。”
又道:“芊儿那边,也还需姐姐多加照应。她怀了身子,本是大喜之事。你同她说,待娘身体好些,我们再进京去看望她,让她好好养着身子,别忧心其他。”
林如菀应许地点点头,望向在一夕巨变之下变得沉稳内敛的弟弟,踌躇着问道:“砚弟,爹的事,你怎么想的?”
“怎么想的?”他冷笑道:“有人在爹喝的茶中下毒,官府至今没有查出甚么有效的线索。我又能作何想?”
“娘让你不要查,她是为你好,为林家好。”
“我懂,她是怕我找人寻仇,伤人伤己罢。可报仇是一回事,认仇又是另一回事。我必须查清楚这幕后之人,至于届时我有无能力、敢不敢报这个仇——”他安抚似的,朝姐姐露出一个微笑,“我不会让林家毁在我手里的。”
“你与娘,都活得太清醒、太沉重。你以为娘不想真相大白吗?你可曾想过,知道得愈多,背负得愈多,也就愈危险。”
“若是那些人想要斩草除根,姐以为他们会放过我?先发者制人,后发者制于人。”他笑得云淡风轻,“放心罢,我有分寸。”
林如菀见他心意已决,浅叹道:“有些事,本来不想告诉你,徒增烦忧。既然你如此执拗,我想,这些话还是对你说上一说罢……是这样的,你不在朝中,有所不知,年节那几日,西都中多有传言,说爹有向大宋投诚之心,朝野上下一片哗然,妄加揣度者亦有之。”
男子的瞳孔一缩——还是让他们的奸计得逞了。
“早年随爹南征北战的将军校尉都是些忠肝义胆之人,听不得那些流言,群起上书,要皇上下令攻宋,为爹讨回公道。”
“流言捕风捉影,皇上当然不能因此向宋国发难,但又没有办法证明爹的清白。治国安邦,最忌人心涣散。一面是叫嚣要查处叛将的无知庸臣,一面是斗志昂扬的血性武将,皇上若是下令彻查,则会伤了武将的报国之志,若是听之任之,只怕朝野态势分化两极,会一发不可收拾。”
“正当局势一触即发之时,传来了爹仙去的丧讯。那之后,江宁金陵只传我朝痛失大将,那风行一时的流言,再没有人津津乐道、再没有人呶呶不休……”
林如菀扯了扯嘴角,笑得清寒,“爹中毒身亡的消息,或许是平息一切最有效的方法,转移了朝野的焦点,让所有争执失去意义。京师高官无不翘首以待真凶浮出水面,没有人再去计较几日前的是非对错。上下归心,政治清平,这或许就是爹想要的结果罢。”
林卿砚袖下的拳头攥紧:“姐,你到底想说甚么?”
“爹饮毒之后,走得很安详。没有打翻茶盏、没有惊动下人——只是静静地伏在案上,像是睡着了……”
“你想说爹是自杀的?就为了平息那朝廷上可笑的争端?”他拂袖而起,“不可能!爹不会抛下我们!他连遗书都不曾留下、他还背负着家国天下的重担不肯放下、就连他的最后一面我都来不及见到!他怎么可能选择这样的方式离开?对,对!你这么一说倒提醒了我,李煜,他的嫌疑最大!自私怯懦、听信谣言、宁可错杀……这难道不像我们风月皇帝的作风吗?”
“砚弟,你冷静一点!不可胡言!”
林如菀清冷的嗓音划破一时的狂躁,男子高大的身躯晃了晃,重重地落回了座上,只是低着头,无话可说。
女子在一旁劝道:“这也不过是我的一己之见罢了。爹在你的心目中或许是无论如何都不会倒下的顶梁柱,可是你要知道,他也会觉得累,也会失望。”
“姐,别说了。”他的嗓子有些哑了。
“好了,不说了。”林如菀心疼地看着未及加冠便背负了太多的弟弟,劝道,“砚弟,别让自己太累了。”
“无妨,姐放心罢。”
她轻拍了两下男子的肩膀,站起身来。林卿砚跟着站起,将姐姐送到门口。只听女子道了声:“我明早卯正两刻启程。你早些起,陪我用早膳。”
“好。”
将姐姐送出了门,他重又坐下,只觉得身子一阵阵地往下沉,如坠云雾。他终是没忍心在林如菀面前说出他查到的一切——或许她早知道,才不希望自己再查下去以致反目成仇。
腊月廿七那日,江南国主意兴阑珊地欣赏着阶下的歌扇舞衫,随手接过太监递上奏章——寻常的大臣上书早已不必由他亲自过目,而这封折子则出自远在汴梁的郑王之手。
“若本王说,那封奏章里只恭祝皇兄龙体康健、国泰民安,又如何?”
李从善的话言犹在耳,林卿砚的眸中隐隐腾起怒火,嘴角的蔑笑像是冲着自己的无知。
那封奏章中写明江南林仁肇为宋帝重金宅院所收买、叛国投诚,言之凿凿,如指诸掌。
不难分辨,在他赶去汴梁之前,李从善对林仁肇叛国一事早已深信不疑,更在上呈的奏表中大书特书,趁机与林家一刀两断。而后或是被林卿砚说动,或是权宜之计,他表现出一副信任忠臣的嘴脸,隐瞒了之前的事实。姐姐可知道,若非她的王爷亲笔写下的这一封奏帖,金陵又岂会谣言四起?还是说,她苦口婆心地将爹的死因往自杀上引,就是想为李从善开脱?
他无意再去追究其中的是非因果,试想,那个所谓江南国主接到胞弟的上书会作何想?李煜一向懦弱无断、人云亦云,林家于他而言,不过是抵抗宋军的一颗定心丸。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一旦他心生疑虑,与其明珠暗投、反以为患,不若赶尽杀绝、一了百了。
倘若当真是李煜暗中下的这道赐死令——他紧握拳头,手背上青筋暴起——爹,九泉之下,你可还对李唐皇室抱着“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般可悲的愚忠?
李从善在宋国逗留得够久的了。若说此前赵匡胤强留其于汴城,是不欲其开释金陵朝廷中的流言,存着快刀斩乱麻、利用谣言除去“江南战神”这颗眼中钉的意思。那这之后仍不肯放他回国,便是要以为人质,有所图、有所迫。
林卿砚缓缓松开拳头,发白的掌心上印着四个深深的指印。
此刻的他无暇顾及宋国在北虎视眈眈。倘使一国之主害了爹的性命,改旗易帜又与他何尤?倘使经国大业寒了爹的忠心,国将不国又与他何干?
此刻的他不再是唐国人,不再是江南国人,不再是天下人。他只想当一个儿子——那个十九年来他一直扮演不好的角色,他只想好好地把握住一次。
还好,他这个已故南都留守的孤子并不是孑然一身。
他的手上还握有宋唐两国趋之若鹜的一样东西:
半枚同心珏。
………………………………
第三十二章 玉珏重现?风满楼
“同心珏重现于世?”
赵普垂手躬身,立在阶下,面上惊疑参半。
“相国自己看罢!”龙椅上的黄袍男人将案上的宣纸一掀,语中含怒。
纸张轻飘飘地落向赵普身前,他赶忙上前一步,双手接住。那纸上画的是一枚方形玉佩的图样,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半枚玉珏。
“这玉器样纸自江南国传来,开价五十两黄金。”赵匡胤缓缓说道,“朕已经命人追查样纸的出处,尚无回音。据卿日前奏禀,属北的那一半同心珏已毁,那这又作何解释?”
赵普细细端详了一番手上的图纸,拱手道:“陛下息怒!这图上所描确与同心珏极为相似,或是早前所绘,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也未可知。”
赵匡胤长叹了口气,面色缓和了些:“相国,并非朕生性多疑。‘逐鹿中原两心同,问鼎天下一珏穷。’你也知道,这同心珏非同小可,其上所绘暗河、蹊径无数。若非江南林仁肇已死,一旦李唐弋获双佩,只怕会立时挥军北上。现今江南国虽失战神,却不乏南征北伐、深谙兵法的老将。同心珏在手,任何军队都如有神助,不得不防啊!”
“臣明白!”赵普宽慰道,“皇上不必过忧。听信谗言、毒杀大将,江南国有主如此,何愁不灭?”
“李煜虽沉溺声色、不恤政事,但江南国能人众多,单是那郑王李从善便不容小觑,唯有将之囚于汴京,朕心方安。”
“圣上英明!”
……
步出宫殿,赵普的眉间浮现愁云——半枚同心珏重现于世,更明码标价,究竟是贼人的障眼法,还是确有其事?
“赵相!”
赵普回身看去,见赵光义负手自楯柱后走出。
“晋王爷。”
“相国这是刚见过皇兄?可有何事?”
“蒙圣上信任,交付一二政务。”
“相国济世之才,真乃我大宋中流砥柱。本王有些记不清了,赵相是何时拜入皇兄帐下的?”
“后周显德三年。”赵普施施然答道,“距今已十七年之久了。”
“是了,本王记起来了。后周显德三年,皇兄领兵征讨唐国,机缘巧合之下结识了先生。”赵光义双目微眯,视线放远,似在追忆,“当年,若非相国献计,皇兄又岂能轻易地拿下滁州城、生擒皇甫晖?”
“晋王过誉了。皇上英明神武、洪福齐天。得以辅佐在侧,臣之幸也。”
“赵相未免太过谦虚。滁州一役,你的功劳有目共睹,皇兄必然也记在心上。想皇甫晖当年称得上是与林仁肇比肩的将才,尚败于赵相的谋略之下,真是大快人心!”
赵光义的眸间闪过一丝晦暗不明的光,他顿了顿,浅叹道,“只是可惜了皇甫晖之妹皇甫罗。那般绝代的巾帼佳人,本王虽未亲见,单凭军士口述,亦仰慕其飒爽英姿,无怪乎皇兄见之难忘。”
赵普面色不改,接话道:“滁州一役后,皇甫罗销声匿迹、不再插手两国战事,不失为我军之幸。”
“此一时,彼一时。如今皇兄坐拥天下,若让他查明当初皇甫罗不辞而别的因由,只怕——不单是勃然大怒那么简单罢?”赵光义勾了勾唇,饶有兴致地打量着眼前镇定自若的男人。
“王爷说的是,”赵普朝主殿的方向揖了揖,“皇上乃是念旧之人。”
“若真有此事,届时相国可有把握息雷霆之怒?”
“臣自当尽心相劝。”
闻言,赵光义朗声长笑,道:“与相国相谈甚欢,午后再到府上一叙!天寒地冻,相国早些回府去罢。”
“臣扫榻相候。告辞。”
回到相府,赵普立即命人将二子唤至书房,以同心珏一事相问。赵承煦同样心存疑窦,毕竟林卿砚此人的城府不可小觑,那一半同心珏很有可能是他私藏起来了,可现今他故意放出消息,又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