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争霸》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帝国争霸- 第3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这几十年里,三个新兴工业强国分别发动或者参与了三次极具代表性的扩张战争。
    梁夏帝国就不用多说了,趁着骆沙帝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被获得布兰王国、洛克共和国扶持的忒尔帝国痛揍了一顿,发动以夺取巨大陆腹地与极北地区为目的的战争,并一举成为东方霸主。
    至于迢曼帝国,则积极支持南玄地区的布尔人造反,削弱布兰王国的殖民统治,削弱其霸权地位。
    要说的话,动作最大的却是纽兰联邦。
    在迢曼帝国借布尔人打击布兰王国的时候,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纽兰联邦以莫须有的理由,发动针对斯班帝国的战争,夺走了斯班帝国在加勒比海与西东望洋的殖民地,并由此成为西半球的霸主。
    可见,在跟老牌帝国争夺利益的斗争当中,纽兰联邦的积极性丝毫不在梁夏帝国与迢曼帝国之下。
    最大区别,不过是挑选了日薄西山的斯班帝国。
    要是从新旧交替的立场出发,三个新兴工业强国是天然盟友。
    可惜的是,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太大了。
    很多人都认为,导致纽兰联邦在上次大战后期,以同盟集团成员身份参战的主要原因是迢曼海军在夕落洋上的无限制潜艇战,特别是在没发出警告的情况下,击沉了载有包括一百多名纽兰公民在内,总共有数千名乘客与船员的“露西”号邮轮,而且迢曼帝国并没有因此终止无限制潜艇战。
    显然,这不过是拿来宣传的说辞。
    在根本上,仍然是利益使然,而最关键的一点,跟迢曼帝国有关。
    迢曼帝国试图向西半球扩张,一直在暗中跟墨西哥等几个有一定实力,更加有野心的孤大陆国家接触。
    至于传说中的那封电报,其实是子虚乌有,或者说是纽兰当局编造出来的。
    关键就是,迢曼帝国根本不会向墨西哥做出归还加利福尼亚、亚利桑那与新墨西哥州等地的承诺。
    按战后解密的资料,在纽兰联邦参战之前,协约集团追求的,都只是让其保持中立。
    只要纽兰联邦保持中立,协约集团就有望在新历77年取得胜利。
    那么,迢曼帝国有什么理由在离胜利只有几个月的时候,去撩拨纽兰联邦?
    不过,借助墨西哥等孤大陆国家,增强对西半球的控制力度,削弱敌对国,本身就是迢曼帝国在上次大战中的基本战略。
    在制订这套战略的时候,迢曼当局并没想过纽兰联邦会成为敌人。
    严格说来,不是没考虑,而是没有认真的考虑。
    显然,正是迢曼帝国在西半球的扩张行为,才把纽兰联邦推入同盟集团的怀抱。
    在纽兰联邦参战前,梁夏帝国还在进行最后的努力,也就是秘密谈判,而且帝国当局已在原则上答应,纽兰联邦不需要加入协约集团,也不用出兵参战,只要是继续保持重力,都将在战后承认纽兰联邦为战胜国,接受其西半球霸主的身份,而且不会染指西半球事务,维护纽兰联邦的利益。
    以当时的情况,这个开价有非常巨大的诱惑力。
    说得直接一点,纽兰联邦能够在不动一兵一卒的情况下,获得与梁夏帝国、迢曼帝国相同的战争红利。
    关键还有,布兰王国已经快要战败了,骆沙帝国也遭到围攻,洛克共和国更流尽了最后一滴鲜血。
    最多半年,同盟集团会因为巨大的战争消耗而战败。
    协约集团这边,情况则恰好相反。
    梁夏帝国已经稳住东方,而迢曼帝国在顶住骆沙帝国的反击之后,即将在西线发动最后进攻。
    按当时的情况,再发动一次战役,就能够让洛克共和国投降,不然迢曼大军也能攻入塞巴城。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发生“外交官电报”事件。
    结果就是,还没等帝国当局反应过来,纽兰总统就宣布加入同盟集团,随后向协约集团宣战。
    按战后披露的,以及一些半公开资料。
    让纽兰联邦参战的并不是那封充满恶意的电报,而是最为核心的国家利益,以及跟迢曼帝国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这个问题,就连梁夏帝国都没法解决。
    原因也很简单,如果是协约集团取得了大战的胜利,那么在战后称霸东方的肯定是梁夏帝国。
    要往根本上说,梁夏帝国的根本诉求就是称霸东方,以及控制世界岛。
    剩下的西半球仅容得下一个超级霸权。
    迢曼帝国?
    纽兰联邦?
    如果梁夏帝国依然看重跟迢曼帝国的盟友关系,又用什么来满足纽兰联邦?
    站在纽兰领导人的角度,必然会产生担忧,即梁夏帝国与迢曼帝国会过河拆桥。
    只是依靠承诺,即便成了白纸黑字的协议,也没什么的保障。
    显然,加入同盟集团就没有这样的问题了。
    哪怕布兰王国一直是同盟集团的盟主,但是为了取得大战的胜利,就必须承认纽兰联邦在西半球,尤其是在孤大陆上的霸主地位。
    要说,这也是纽兰联邦最核心的利益诉求。
    也就是这个不可调和的矛盾,让纽兰联邦成为了帝国的头号劲敌。
    正是如此,帝国当局早就认识到,必须在这场大战结束之前,打垮所有具备强大实力的对手。
    战后的世界只能有一个超级强权。
    那么,能让迢曼帝国借此机会成为超级强权吗?
    要说的话,在击败同盟集团之后,在全球范围之内,也只有迢曼帝国具备跟梁夏帝国分庭抗礼的实力。
    这就是帝国内部矛盾的根源所在!

第599章 无法解决的矛盾
    白止战不是政治家,不过全程参与战略计划的制订工作,对帝国当局的规划有非常深入与全面的了解。
    在根本上,帝国当局对待迢曼帝国的态度,一直是不温不火。
    究其原因,就跟大战之后的世界格局有关。
    像前面提到的,薛远征往下,帝国高层早就认识到,绝对不能在击败了同盟集团的强敌之后,再出现一个新的对手。战后的世界,只能够容纳一个超级强权,不然取得的胜利就将黯然失色。
    如果没有能够取胜,自然不需要考虑这个问题。
    只是,如果取得了全面胜利,那么在战后唯一能对帝国构成威胁,或者说有能力在全球范围跟帝国竞争的,就只有迢曼帝国。
    也就是这一点,决定了帝国决策层对待迢曼帝国的态度。
    在合作的同时,得加强对迢曼帝国的限制,让迢曼帝国的实力不至于强大到能够成为超级强权的程度。
    最具代表性的,其实是跟海军有关的技术合作。
    在拖了2年多之后,帝国当局才做出让步,答应通过技术援助的方式帮助迢曼帝国建造舰队航母。
    以迢曼帝国的工业实力,肯定能建造航母。
    不要忘了,迢曼帝国的造船厂能够建造5万吨的战列舰,那么建造2万吨级的舰队航母肯定不在话下。
    之前一直不肯向迢曼帝国建造航母的相关技术,因为海军具有扩张性。
    就算现在答应帮助迢曼帝国建造航母,那也是性能缩水的版本,比如没有配备大功率液压弹射器。
    此外,在以重型轰炸机为主的作战飞机上,其实也一样。
    迄今为止,帝国都没向迢曼帝国建造重型轰炸机的相关技术,特别是制造大型结构件的工艺。
    这种直接用在工业生产中的技术,主要就用来制造轰炸机的机身承力结构。
    对迢曼帝国的限制,不止是在技术上。
    在资源上,也一样。
    帝国派重兵攻占波沙湾,还通过控制基布要塞与亚历山大港,掌握了海运航线,其实就是在最重要的资源上做文章。
    当然,这些还不是全部。
    在过去的一年多里,帝国始终没有在巨大陆腹地战场上发起决定性的进攻,至少没有用上全部的力量,也与针对迢曼帝国的战略有很大的关系。往根本上讲,就是让迢曼帝国无法在面向骆沙联邦的战争中掌握主动权,无法在获得优势之后发动战略进攻,获得能取代波沙湾的石油产地。
    在西大陆东部,墨海西岸的罗马尼亚就有一座大型油田。
    虽然罗马尼亚油田的产量比不上跋窟,更比不上波沙湾,但是也不少,至少能让迢曼帝国的战争机器正常运转。
    也就是说,在拿下罗马尼亚之后,迢曼帝国对进口石油的需求会降低许多。
    有了足够多的石油,迢曼大军或许就能够在西大陆的东部战场上发动进攻,也就有可能打下跋窟!
    其实,在开战之后,准确说是在顶住了骆沙大军的进攻之后,迢曼军队就在努力向罗马尼亚挺进。先后发动的几次反击,都针对罗马尼亚油田。只可惜,骆沙联邦同样把重点放在这边。
    迄今为止,罗马尼亚都还在骆沙军队控制之下,而迢曼陆军还在几百千米之外!
    此外,在西大陆东部战场上,迢曼军队在总体上处于防御的位置,哪怕发动了几次反击也没改变总体态势。
    也就是因为没有掌握主动权,在反击时投入的兵力不够,才导致反击行动无果而终。
    当然,这也跟多线作战有很大的关系。
    用廉旭升的话来说,在遭到敌人围攻的情况下,至少得在3条战线上作战,迢曼帝国能顶住,已经非常不错了。
    至于跟布兰王国的战斗,在本质上也一样。
    由帝国的援助,最多只是帮助迢曼空军顶住了战略轰炸,并且通过反击削弱了敌人的攻击力。
    对布兰王国的战略轰炸,一直在进行,也始终因为投入不够没能取得实质战果。
    可见,帝国当局一直在努力限制迢曼帝国在战争中发展壮大。
    那么,还能让迢曼帝国成为攻打纽兰联邦的主力吗?
    这也是薛远征推行的“全面胜利”战略的最大问题。
    为了取得全面胜利,就必须提高迢曼帝国在协约集团的贡献,也就不可避免的会让迢曼帝国在大战中发展壮大。
    要阻止迢曼帝国成为下一个超级强权,对帝国在战后的霸权地位构成挑战,就必须限制迢曼帝国在协约集团内部的地位,甚至得设法削弱,也就很难在能够接受的范围内取得全面胜利。
    往严重说,这个矛盾根本没办法解决。
    道理也很简单,帝国还没强大到在遏制迢曼帝国的同时,调集足够多的兵力与资源打败纽兰联邦。
    按照战前做的兵棋推演,如果是单挑纽兰联邦,迢曼帝国将成为头号赢家。
    鹤蚌相争,渔翁得利的道理,大家都明白。
    这也是国内绥靖派反对薛远征的头号理由。
    在当前局势下,帝国根本无法同时压住迢曼帝国与纽兰联邦,也就必须得在这两者之间做出取舍。
    显然,绥靖派选择的跟纽兰联邦妥协。
    按照绥靖派宣扬的理论,在打败了布兰王国与骆沙联邦这些传统列强之后,至少能跟新兴的工业强国和平共处,而且重新分配利益的时候,几个新兴工业强国也更愿意坐下来共同发展,而不是对抗到底。
    这里的“新兴工业强国”主要指的就是纽兰联邦与迢曼帝国。
    此外,还可以把狭夷皇国也算上。
    当然,绥靖派并没提到,世界只有这么大,别说是三个,哪怕是2个超级强权,都容纳不下。
    哪怕双方愿意妥协,那也只是暂时的和平。
    正是如此,薛远征坚决反对妥协,而且不愿意跟绥靖派合作。
    只是,这并没有解决最为根本的问题。
    不管薛远征的个人意愿,以帝国当前实力,不可能在击败纽兰联邦的同时,压制住迢曼帝国,更别说在击败了纽兰联邦之后,还有足够的实力称霸全球,让所有国家承认帝国是唯一的超级霸权。
    对此,白止战有足够清楚的认识。
    虽然薛远征不愿意向绥靖派妥协,一直努力朝着取得全面胜利的目标前进,但是最后恐怕也不得不向现实低头。
    做为一个有魄力的统帅,薛远征不会拿数百万,甚至上千万帝国军民的生命开玩笑。
    不过,在什么时候妥协,那就是一门学问,甚至可以说是一种高深的艺术。

第600章 斯班王国参战
    舰队在科伦坡港停留了5天,除了让官兵就地休整之外,主要是对航母等大型战舰进行检修。
    来梵炎洋之前,因为局势非常的紧张,没有多余的时间,所以第十一特混舰队的大部分战舰只做了基本的检查。
    此后在梵炎洋又连续参与几场大规模作战行动,还到陆心海执行战斗任务,包括大型航母在内的主要战舰,都出现了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状态都比较糟糕,已经到了必须进行维护保养的时候。
    这也是第十二特混舰队没立即杀往墨海的关键原因之一。
    为此,海军才派几艘大型浮船坞去亚历山大港,而且以整编为名,给了刘向真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