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昔大唐贞观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忆昔大唐贞观世- 第24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松赞干布下令,击退来敌,让大唐知道,他们吐蕃绝不是好惹的!
    可接下来一段时间的战报,松赞干布也失去了方寸。
    两万多人的突厥狼骑,李方晨又怎会把他们当做弃子来用?
    借以往突厥南下犯唐的经验,李方晨指使这些突厥兵,在吐蕃境内四处流蹿,不攻城只掳人。
    农咐波根本抓不住这些人,往往刚得知消息,赶去后只有一片狼藉。
    遍地青稞被焚烧殆尽,部落村庄中的百姓更是不知所踪。
    少数人抵抗后留下的尸首,使得农咐波恨不得与唐军同归于尽。
    李方晨又命人,在兰羌之地,立下炮阵,着两万唐军镇守。
    靠近者杀无赦!
    只要是突厥兵打累了,回到兰羌,往后一缩,吐蕃根本找不到进攻的办法。
    简单计算后,松赞干布得知,短短七日,吐蕃损失极大。
    人口缺失足有十万,田地被烧更是不计其数。
    最为可恨的便是那些属于大唐的突厥狼骑,狼骑过境,寸草不少。
    牛羊太多带不走怎么办?
    全杀了,烂在地里!
    这个部落好多人怎么办?
    男女全部掳走,老人不要,大唐需要一些奴人来干杂活!
    焦头烂额,整日魂不守舍,好不容易与李方晨重新建立起联系。
    禄东赞很想知道,这位秦王殿下这么做的真正原因。
    可书信上只有三个字,“不降否?”
    回传给松赞干布,惹得对方大怒,斥责李方晨不识抬举。
    欲举兵十万罚之!
    李方晨那边,却丝毫不慌,那些本该驻守在兰羌的唐军开动了。
    且末城,位于吐蕃语吐谷浑交界处不远,属于一处大族之地。
    其中有吐蕃香熊一部,名副其实的吐蕃贵族。
    那一日,千炮齐鸣,整整三个时辰,直至整个且末城变做一片焦土,城中再无活人走动之迹象后,唐军才缓缓退去。
    炮火屠城,秦王露出了自己的獠牙。
    松赞干布刚刚聚拢起来的大军瞬间分崩离析,谁都不希望这种惨剧发生第二次。
    反正这位秦王殿下想要的,只是口头上的投降罢了。
    再者言,松赞干布一人丢些颜面,总好过吐蕃再没几处城池吧?
    面对李方晨这种无赖的手段,松赞干布自知理亏,只能认怂。
    早知如此,大唐不去也罢!

第四百四十九章 再立大功,奔赴河南道
    “秦王殿下亲启!”
    “下臣禄东赞,尊国主松赞干布之意,向大唐认降。望殿下高抬贵手,我吐蕃愿献出良驹千匹,牛羊两千只,珍宝三件。”
    吐蕃不敢赌,如果李方晨不管不顾,真想着给吐蕃打下来怎么办?
    最后下场肯定十分惨淡,即便能胜又如何?
    得罪了大唐,他们还能有什么好日子?
    别忘了,这些年,大唐一直都在压着吐蕃打。
    就凭吐蕃这点家底,还真比不上敢和大唐掰腕子的高句丽。
    李方晨见好就收,命大军退出吐蕃境内。
    高句丽的乱子还尚未结束,吐蕃耗得起,他未必愿意一起耗下去。
    两次大胜,秦王再立大功。
    李承乾布满愁容的脸颊,再次露出笑容。
    长安百姓心中,对于秦王殿下,有了一个全新的认知。
    “百战百胜!无可匹敌!”
    吐蕃认降,秦王收拢麾下兵马,在茂州修整七日,重启征程。
    自陇右道起,途径剑南、山南两道之地,横跨半个大唐,赶赴河南道徐州。
    相隔万里之土,李世民一脸严峻之色。
    手中紧捏着长安传来的军情,秦王李方晨攘外安内,再立大功。
    时至今日,心中多有无奈。
    以往总是想压着他,毕竟李方晨身份始终是个问题。
    李世民甚至曾多次考虑,将太子之位赐予对方。
    可奈何李方晨确实没有上位之心,只得草草了事。
    身为人父,如何不愿为自家孩儿打算。
    埋藏在心中多年的秘密,李世民一直不敢吿与旁人。
    想当初,汉王之乱,他早有情报在手。
    之所以迟迟不动,也是想借机,清理一遍李方晨身边的“闲杂人等”。
    大唐的秦王,怎可纳一突厥女为侧妃?
    若此女真是身份高贵的突厥王女,倒还罢了。
    可是那时,他们心中比谁都清楚,塔娜不过是突厥用来安抚大唐的棋子而已。
    除此之外,还有让李世民心忧的十二地支。
    这些人,本事太过惊人。
    尤其是对方领头者,道门袁天罡。
    当初那个因为一句话,影响了李方晨后来一生的罪魁祸首。
    李世民难道真的愿意放过对方?
    如今物是人非,不提也罢。
    他心中明白,秦王,再也压不住了!
    若他为贤,则大唐蒸蒸日上,若他为逆,则大唐亡国只在旦夕之间。
    太子、魏王一干人,加起来,都未必是秦王的对手。
    等到高句丽之战结束,回京之后。
    李世民要做下决定,必须给个说法才行。
    李方晨做得足够多了,李世民不可能再让他游离朝堂之外,他既是李氏子孙,就该有李氏子孙该有的模样。
    封地突厥两道本就不少,足以披靡大半个大唐的疆域之土,除此之外,李世民打算再立一王!
    坦白说,就是给李方晨双王双爵之位。
    秦王位留给秦王府长子,新赐一字亲王位,留给李方晨自行决断。
    若是今后李方晨子嗣中出了让他偏爱的存在,也好将另一王位传下。
    另外,还有免死金书。
    秦王一脉,作奸犯科是小过,谋逆叛国不重叛。
    三代不绝,百年无忧!
    太子掌三卿,定国事;秦王策六部,谏国论。
    权利上,李方晨近乎与李承乾平起平坐,而实际上他还是会低太子一头。
    除非哪一天,他想通了,要做太子!
    “陛下,探马来报,高句丽兵马正在撤离此处!”
    大唐平定了边患,可以腾出手与高句丽好好较量一番,这对于渊盖苏来说,可不是什么好消息。
    别看他在与大唐的交锋中占尽优势,可他比谁都清楚。
    这是因为一连串的设计,使得大唐首尾不两顾,这才有可乘之机!
    可李世民哪里会答应,直接下令,盯死这高句丽大军,一个都不打算放过!
    二十万唐军与二十五万高句丽军队交战,已有半年之期。
    胜负各半,谁都无法将对方完全吞下。
    至今,已有近六万大唐亡魂升天,而高句丽也仅剩十三万人。
    真正的高句丽主力,被李靖拖在海州无法赶来支援。
    渊男产越打越是憋屈,高句丽国中负责大事,掌管政权的是他大哥渊男生。
    几日前就送来了书信,国中火药储备枯竭。
    父王那边暂且不提,渊男产这边,已经濒临火药耗尽的困扰。
    除此之外,还有一件事,很让渊氏兄弟头痛。
    国内的奴兵,基本消耗的一干二净。
    简单计算,这次国战,高句丽出兵足有五十万人,而这其中奴兵就有三十万人。
    目前高句丽国中,百姓总共也才五百万人而已。
    余下还有奴人百万,挖矿、种田、修城、铸铁
    要怪只能怪,当初渊盖苏杀得太狠了。
    开疆扩土之后,大开杀戒,只有少部分他国人留存性命,成为了高句丽的奴人。
    女奴大多留着,只要是年轻好看,必会成为高句丽男人身边玩物,好快速扩充国力,增加人口。
    至于外族掳来的那些孩子们,懂事的杀了,不懂事的整合起来,重新灌输思想。
    最多几年时光,他们就会以高句丽人自居。
    “快派人去请教父王,询问我等究竟该如何是好!”
    面对困境,渊男产可不打算一个人强撑着,眼下最明智的办法,还是找渊盖苏讨要法子才对。
    同样,身在海州的渊盖苏,也知道了大唐秦王来援的消息。
    整个人暴怒,当天夜中,抓来百余名海州的唐人,施以酷刑发泄心中怨气。
    “一群废物!都是一群废物!”
    对突厥、吐蕃、吐谷浑三地,被秦王领兵不过五万打的节节败退一事颇有怨言。
    心中全是不甘,眼看僵局快要被自己打破,只要再撑两个月,阻挡自己的这一路唐军肯定败退。
    到那时,他北上与三子渊男产合兵一处,吞下大唐皇帝御驾亲征之军。
    随后大唐乱,高句丽趁势吞下一半大唐。
    至于更多,他还不敢去想。
    大唐太大了,大到如今已然扩土五倍的高句丽,依旧只能选择仰望。
    “陛下,三王子书信!”
    “拿上来。”
    信中渊男产如实讲述了自己此刻的困境,现在国中火药供不应求,眼看就会被唐军击溃。
    渊盖苏沉默了几个呼吸后,对身旁高句丽众将喝道:“整军,五日之内,攻入大唐河北道!”
    “陛下?”
    “本王不甘心让之前种种努力付之东流!强唐又如何?命我军战船,南下骚扰大唐临海各道,拖延唐军。留十万人,半月之内,与本王破入大唐,擒杀唐将!”

第四百五十章 秦王至,战乱升级
    四方作战告一段落,可高句丽也不知是不是疯了,派人驾船四处开炮。
    沿海一带,如河北道、河南道、岭南道、江南道、淮南道,共计五道十六州二十多城,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失。
    李承乾忧心忡忡,而京中房玄龄等老臣面露大喜之色。
    “太子殿下!他渊盖苏,慌了!”
    狗急跳墙,尚不为过!
    想要拖延大唐援兵,好方便自己快速吃下李靖十万强军?
    谈何容易,大唐之所以每每作战,兵力稀缺,主要原因就是各道府、各州府的守备之军。
    若无这些守备军力的分散,单凭大唐现在,轻松拉拢起百万大军根本不在话下。
    如今李方晨双十之龄,从他来到这个世界,已经过去了十二年!
    而这十五年中,整个大唐的在籍人口,突破千万户。
    就算一家三口来看,最少也得有三千万人之巨新生人口居多。
    从人口来看,单方面碾压周围所有国家。甚至他们加在一起,都未必有大唐人更多。
    “命各道府守将,千万保证百姓安危,驱高句丽于国门之外!”
    “是!”
    “秦王军,现在行至何处?”
    “启禀太子殿下,昨日书信中,秦王殿下大军已过襄州,再有五日,便可至徐州。”
    从茂州出来,转八州二十城,才能到徐州。
    李方晨全军急行十四日,才堪堪走到襄州,与李靖相距甚远。
    而正是这一段时间,李靖压力倍增。
    渊盖苏火力全开,火炮不熄,战争不止。
    疯狂进攻徐州,有意冲破唐军的包围,好北上支援营州。
    李靖耗费心力无数,各种兵法在心间浮动,想要寻找一个妥善之法,助他挡住渊盖苏的高句丽大军。
    连战半年,期初从长安出来的十五万大军,损兵折将,如今只剩不到三万人。
    而渊盖苏那边,二十万人,折损了十万,还有十万人有一战之力。
    好在江南道和淮南道援兵先至,五万人给李靖及时回血。
    要不然再打下去,免不了全军覆没的下场。
    手下来报,最多七日,秦王率援兵赶至徐州。
    李靖心中紧迫感稍有松懈,但也不敢有丝毫马虎。
    高句丽攻势甚猛,怕是久攻不下,很快就会有大动作。
    接下来的大战,才让他发愁。
    这一战若能胜,高句丽退兵不成问题;若败,敌军长驱直入,河北道的陛下大军危矣。
    趁着这几日,渊盖苏也在调兵遣将,派战船回国,接新兵入大唐。
    重新选拔出八万人,虽都是农夫之类,战力不多。
    但好在稍加训练,便能排上用场。
    八万对十八万,两日后,位于徐州城展开一场惊天大战。
    千疮百孔的徐州城被炮火彻底沦为平地,城中百姓所幸早就被转移到陈州和庐州等地。
    唐军面对两倍之敌自杀式冲锋,久战之后,大败!
    李靖完全没有抵挡之力,哪怕起初借火炮,他强压着渊盖苏手下十八万大军。
    战况惨烈,所有人都无法预料。
    这一战,高句丽损七万,唐军留下两万人都不到。
    至此,李靖再无封锁之力,可渊盖苏却没有喜悦之情。
    如今徐州再不是挡路前石,他转变想法,沿河道绕行过登州,至平州登陆。
    而刚刚赶来得李方晨也接到了消息,渊盖苏驾船,赶赴平州。
    消息快速传出,身在营州的李世民右眼皮狂跳不止。
    “速速命人镇守平州,绝不能让渊盖苏轻易上岸!”
    从平州上岸,等同于李世民要面对渊男产和渊盖苏的左右夹击。
    唐军战船,真不是高句丽人的对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