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领级别的,更是死了九成,都死在了指挥炮击的第一线。
面对还在不断涌上的高句丽军,所有人已经知道今日必死无疑,哪里还有什么可笑的同袍相惜、依依惜别。
多杀一些高句丽人,一个不亏,三个够本,若能杀几十个,真到了地下,也算对得起那帮先走一步的“老兄弟们”
真是打得日月轮转不休,从白日日落时分,打到暗无边际的夜幕降临,然后又到天色微微亮起。
要不是还有威胁就在眼前,或许他们最想做的事情,就是躺在地上,毫无姿态可言的大睡一觉。
疲惫不断冲刷着他们的身体,时刻紧绷的神经已经促使所有人面临崩溃的边缘。
终于,对方退了
“大帅,敌军后撤了”
十一赶忙来报,刚说完后,李孝恭猛然喝道:“来人,将他给我拿下”
“大帅,你这是要做什么”
十一急忙反抗,可身体有伤病在身,面对众人也是招架不得。
“绑了,准备一支百人队,将十一将军带离辽城”
“大帅”
“嘴也给本帅堵上”
这一次勉强算是挡下了,可下一次呢
唐军损失了两万多人,还有足足两千门火炮被炸得粉碎。
而高句丽,还有近十万大军在一旁虎视眈眈。
李孝恭十分清楚,下一次敌方攻城,就是他们的死期。
既然如此,还不如留存有生力量,待陛下再派大军到来后,有人能提供有效的帮助。
十一的本事他一直都看在眼中,不愧是秦王殿下身边亲信,若是放在十六卫中,绝不差与秦怀玉、柴哲威等人,甚至兵法和谋略方面要高过左骁卫将军刘仁轨。
身为主帅,李孝恭并不打算苟活,对他而言,战败既战死。
“放开我”
“快把我放开”
十一最后还真被人堵上了嘴,一百五十名重伤军士与他一同,离开了残破的辽城。
趁着天色半明半暗,敌军未曾有任何察觉。
等到十一离开后,李孝恭命人将城中火药聚在一处,打算与敌军同归于尽
果不其然,稍作休息了三个时辰,敌军再次展开了进攻。
数以倍计的敌军冲向辽城,哪怕辽城中火药充足,依旧无法阻挡敌军前进的步伐。
李孝恭咬牙,命守军后撤,将敌军放入城中。
“将士们,本帅无能,无法带你们连战连捷,来生本帅当牛做马,报今日共存亡之大恩”
“愿同大帅共赴黄泉”
“大帅瞧好了,走之前,某可要多带几只高句丽犬,要不然下去了丢人”
“说的是啊大帅放心,哪怕我们都死尽了,那高句丽恶犬,也不得好过”
“”
活下来的人不多了,都是大唐铁血汉子,如今李孝恭与他们敞开心扉,并未见有人抱怨李孝恭带他们走向死路。
杀了那么多高句丽恶犬,哪怕就是死了,也值了
李孝恭朗声大笑,伴随着越来越多的高句丽士卒冲入城中,李孝恭坐在火药堆砌的小山上,神情满是阴冷。
“大唐英魂永驻”
伴随着一声高呼,以及若有若无的一声叹息,李孝恭点燃了身下的火药堆。
“陛下,老臣去了。”
“轰”
声及万里,刚刚被送到一处山谷中的十一放声大哭,同行的残存将士们,一个个面色煞白,跪地泣声。
“大帅,一路走好”
这山谷,正是之前那名叫马六羊的汉子找来的藏兵之所,只可惜太小了些,千人便已经算是满员。
十一命人将信鸽取来,奋笔疾书,随后送上天空。
半月后,长安暮钟长鸣。
李世民下旨,册封追赠司空之位,更加封扬州大都督,以衣冠陪葬献陵,受高祖香火庇佑。
同时,李方晨再次被召入宫。
李世民打算御驾亲征,起兵二十万,十六卫抽调八万人,各道府补六万人,辅兵六万人。
李道宗、秦琼、程知节、尉迟敬德、张亮等老将同行。
李绩任副帅,还有年轻一代的苏定方、刘仁贵、秦怀玉同行。
长安留下了柴哲威还有几名老将,好让李承乾和李方晨兄弟有人可用。
夜中紫宸殿,李世民与李承乾谈到深夜之中,“若有战乱,可用李靖钰儿亦可挂帅,但不到万不得已之时,切不可重新聚兵”
“是,儿臣明白了。”
帝皇着甲亲征,堪称世人瞩目。
此战若不胜,颜面尽失啊
谋臣方面,房玄龄、王珪、杜淹留京,长孙无忌、宇士及、崔仁师伴驾同行。
二十万之数,面对已经被李孝恭打成半残的高句丽军队,岂有不胜之理
最后一封来自辽城的书信,由十一代笔。
大唐河间郡王李孝恭,领军三万对敌二十万,坚守一月,杀敌十三万,最后焚城与敌同归于尽,高句丽残存军队,不足五万
还在学府里习书的李崇义,继任河间王位,匆匆拜别恩师,回府主持丧事。
大年夜当天,李世民率兵离京。
太子李承乾主政,秦王殿下李承钰重新出现在朝堂之上。
还有魏王李泰、吴王李恪、燕王李佑三人,四王坐镇,百官避让不敢放肆。
坐在临时准备的监朝之位上,李承乾表情十分凝重,“孤代父皇主政,有三件事不可不提一为粮,敢有拖延前方之事,压粮不发者,斩
二为钱,战事支出皆有国库,敢有借战事谋取私利,私增赋税者,斩
三为人,敢有借机蛊惑人心,妖言惑众之辈,斩”
太子上位三把火,烧起来那就是人命
大唐不同以往,如今李世民不在,而且还不知何时才能归凡,李承乾必须依靠自己,镇住着满朝武。
随后将目光放在李方晨身上,“二弟可有话说”
李方晨摇头,李承乾道:“父皇离开时曾言,你我兄弟共掌朝政”
百官无不惊异,一国岂能有两主
第四百四十章 局中局,四方起战
李方晨心中确实有顾虑,既然李承乾开口,他觉得应当提出来,便开口道:“征兵备战,高句丽只出现在辽城一带,其心耐人寻味,另有深意,臣弟以为当由卫国公挂帅,镇守河南道”
“此事不急,先行调兵,令各道都督准备兵马,时刻听从朝廷调配”
“是,臣等领旨”
朝会散去后,李承乾寻来李方晨问道:“你当真以为高句丽会袭河南道”
李方晨点头,脸色阴暗“之前我有猜测,可不敢确信。可等到父皇离京后,我才想明白,高句丽此番动作未尝没有调虎离山之意。倘若入河南道,而转河北道,夹击父皇所率之军”
“来人,去取舆图来”
大事上李承乾也不敢有丝毫马虎,让人将舆图取来,直接摊开。
看向整个河南道,李承乾很是犹豫,“二弟,据你推断,那渊盖苏会从何处攻唐”
“海州”
“为何不是登州”
“因为渊盖苏知道,登州距离他高句丽最近而大唐也知道,登州最适合渊盖苏上岸”
“只希望你猜测是错的”
调兵仍在进行,可李承乾并未着急让李靖挂帅,他在等。
或者说,他和李方晨都在等,等海州的消息。
如果确定了高句丽再次起兵犯境,他才会让李靖带兵出征。
多日迫切等待,海州还是没有任何消息,反倒是李世民的大军,传回了第一封战报。
陛下至平州,见十一等残军,询问战事情况。
十一还活着,他之前就知道了,只是可惜了李孝恭,最后尸骨无存,与整座辽城一同埋葬。
更令人没想到的是,海州还没乱,突厥却先乱了。
东突厥道,曾经的延陀部,如今的大唐延陀城诚主拔灼,召集众多不甘心被大唐统治的突厥旧部,企图推翻大唐。
李承乾接到情报后,感觉头皮发麻。
“二弟,看样子卫国公得去突厥了”
将李方晨请到宫中,与他商量对策。
“太子哥,我去吧”
“你别闹了。”
“让我去,没有人比我更清楚突厥,也更知道如何降服这些人”
当初东西突厥,被李方晨打服,十余年未曾反叛。
如今这个契机,根本不是一句巧合可以解释的,肯定与高句丽脱不了干系。
“不行,我不能答应。不然莫说父皇,母后也饶不过我”
李靖走就走了,李方晨走
说什么也不可能
他都多少年没有接触过军队了
如今让李方晨带兵出征,那是害了他
明明已经无心国事,却还要因为大唐的兴衰费心费力。
李承乾不希望自己的兄弟,最后和李孝恭一样,落得一个身死道消的下场。
“太子哥,别闹了,就让我去,这样有卫国公在,如果渊盖苏统兵犯境,也好有人去镇压”
“孤说不行,就是不行”
李承乾愤然离开,他比谁都清楚,如今的李方晨一心扑在农事上。
哪里还能和以往一样,上马杀敌
更何况,事情还没到无法挽回的时候
西突厥道大都督执失思力奉命统军镇压叛乱,可惜并未成功,反叛军总有五万左右。
执失思力手下两万兵马且战且退,根本不是对手。
而且拔灼手中也有火炮,并非唐产
“该死的高句丽”
李承乾接到消息后,怒拍龙案,愤怒无法言表。
紧随其后,海州传来了高句丽战船出现,海州失守的消息。
李方晨猜对了,此次进犯大唐的高句丽统帅,正是渊盖苏本人。
看样子,他要从河南道入大唐,转至河北道,与河北道中的渊男产前后夹击,将李世民彻底吃下。
两千艘战船,二十万高句丽兵
李承乾焦头烂额,好在之前就有计较,急忙命李靖挂帅,游击将军豆让仁业、左御卫大将军薛万彻、以及屈突通之子,蒋国公屈突寿三人为将
领军十五万,迎敌
这其中,五万人为屈突寿带来的洛阳军,还有五万人从十六卫中抽取,配上五万辅兵。
李承乾有预感,或许不久后,执失思力大败的消息就会传回,到那时二弟李承钰,必须要挂帅出征了。
如今长安守军,不到六万人,可以说是十几年来,最薄弱的时候。
坏消息是一条接着一条,吐谷浑慕容诺曷钵领人进攻大唐陇右道玉门关
一时间四面楚歌,不得不让人佩服渊盖苏的算计。
好在吐蕃并未一同作乱,不然李承乾还真扛不住。
迫于无奈,只好将李方晨重新找来商量对策。
至于李方晨亲自挂帅一事,李承乾咬死口,坚决不同意。
吐谷浑祸乱,两万贼军。
李承乾和李方晨商议过后决定,由段志玄、刘弘基两位半隐退的老将,带兵平乱。
长安兵一万,陇右道兵两万,合三万之数。
至于突厥,暂时还未有头绪。
待在宫中,李承乾醉饮,李方晨陪伴。
却听得旁边内侍传消息,皇后娘娘到了。
两人急忙起身见礼,长孙无垢见两人如此脸色,也只此时情势究竟有多严峻
“乾儿,本宫听说,钰儿要挂帅亲征平叛”
长孙无垢面前,李承乾并未撒谎,而是直言道:“确实如此,只不过儿臣考虑到二弟多年未曾插手军事,担心他因此丢掉性命”
长孙无垢点头,随后看向李方晨,“钰儿,突厥之乱,你能平否”
李方晨道:“两万人足以,儿臣只要三个月”
如今陛下身在外,长安主事的人,也只有李承乾和李方晨两人。
如果李方晨出征,所有担子都会压在李承乾身上。
除此之外,最让人心忧的,还是李方晨平叛过程中,会不会如李孝恭一样,身死道消。
哪怕长孙无垢也同样心忧,可事实却是,突厥之乱,远比吐谷浑严重。
身为一国之母,她又岂会将家事看的比国事还重
天子守国门诸王震四方
钰儿既然敢说,就一定可以做到
“乾儿,京中可还有能挂帅者”
“回母后柴哲威可”
四处征战,更因为李世民带走了五成的精兵良将,此刻李承乾不得不承认,长安没有了帅才
“准了吧,只要钰儿你能保证平安归来”
患难见真情,真遇到麻烦,李方晨并未退缩,反而第一个站出来,就凭他这气度,这么多年的秦王没白当
长孙无垢远比李承乾更心疼李方晨,只不过大事小事还是要划分清楚。
“儿臣儿臣不愿”
李承乾反对长孙无垢的决定,哪怕这个决定可能会同时激怒长孙无垢和李方晨两人
“给本宫的一个理由”看似面无表情,实则暗怒,长孙无垢想不明白李承乾为何会如此。
李承乾道:“母后,儿臣想挂帅亲征,二弟留京监国”
“太子哥你疯了”李方晨很是吃惊。
第四百四十一章 秦王挂帅,太子送别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