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佛教改义,救世之医僧出现时,都是他孙思邈亲手所教。
如今让他来教这些小子,再轻松不过。
九门功课,每门最少有六册书籍,算下来足有五十四册。
一开始上大课,什么都要学,等到基础的学完之后,转做先生带学生那样,分门别类。
让学子可以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李方晨甚至有考虑照搬后世那套,教授带研究生的办法。
当然,如今这么说还早。五十四册书,他们少说也得先学完两年才行。
说实话这书中字数真不算多,加起来还不如一本,但是这其中包含的知识,几乎浓缩了一整个大唐的精华。
“怀道,令武,等等我们,哎哟,脚疼啊”
李崇义一瘸一拐扶着同样虚弱的李崇晦,跟在秦怀道身边向食堂走去。
娇生贵养,哪里受过这种苦,秦怀道和柴令武算是情况不错的,除了程家那个憨货,就他俩训练完像个没事人。
秦怀玉笑道:“瞧你那点出息,也不看看旁人,哪个和你一样鬼哭狼嚎的”
李崇义一脸不爽,“是是是我身子骨弱还不成吗”
几人来到食堂,从口袋中掏出饭票,真金白银换成的,就在食堂门口进行兑换。
第一批寒门学子,因为大多数都是各道府举荐而来,得贵人资助。所以他们身上本就携带了一些银两,并不缺钱,更不用担心饿肚子的问题。
二十文,一小盘红烧肉,三文,一碗粥,然后再花三文买三个白面馒头。
这可是在经历过牛魔王考验后,学子们私下总结出来,最佳的抗饿“配方”。
要是吃碗米饭,撑不过两个时辰,就得饿的直叫唤。
说来也是巧了,这寒门里,还真有几位人才。
十六七岁的王玄策、薛仁贵、来济,二十三岁的上官仪
两文两武,本事都不算小。
先说王玄策和薛仁贵吧,光听名字就能猜到来头,李方晨自然不会将两人拒于门外,反而很是期待。
来济,东汉中郎将来歙十九世孙,隋朝左翊卫大将军来护儿之子。
能文能武,年岁前还考了进士。
上官仪,虽然绕不开他孙女上官婉儿的名头,但这家伙确实本事不小。
进士及第,按史来讲,曾任弘文馆直学士、秘书郎、起居郎、秘书少监、太子中舍人。
完全就是第二个魏征,只不过如今的上官仪,只有个进士及第的名头。
如果没猜错,他应该是李世民派来“进修”的,估计等到上官仪回长安,就会被李世民委以重任。
余下那些,都还十分年轻,除了上官仪,大部分都在十六七岁左右。
牛进达这一个月,彻底给这帮小子驯服了,令到人行,根本不敢有任何违背。
刺头也得分情况,一刺就挨打。打的多了,刺也就给打平了。
等到牛进达告诉他们,军训结束,可以正式开始上课的时候,所有人的欢呼声简直响彻了天际。
要上课,没书可不成。
李方晨安排他们去领教材,每人五十四本,半人高,差点给他们吓坏。
程处弼看着直打哆嗦,突然觉得,军训远比读书更让他舒服。
有白狼卫帮他们,倒也不必担心,他们搬不回舍中。
上什么课带什么书,不用太多。学堂中备有纸笔,可供学子记书写文。
接下来四个月的时间,李方晨给他们安排好了课程表。
七天一个轮回,可在末尾休息一日,余下六天,除了学,只有学
没有人反对,相比较于那种从早读到晚的课业,他们似乎更喜欢学府中的分段式教学。
比如明天,上午学儒,下午学农。
任课先生的名字,就在课程表上。
大儒孔颖达,大儒王绩还有秦王李方晨殿下,看的学子们一个个干劲十足,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要去战场上送死呢
第四百零七章 农学课堂小知识
第一堂课,温故而知新。
孔颖达手持论语,面对群生,引众人导读,重温圣人著作。
摇头晃脑,阴阳顿挫,也算是最为传统的“教学之法”。
学子手中书,圣人心中悟。
要不是因为李方晨的插手,蒙学不可能出现大唐各道之中,普通人家怕是连书都买不起。
李方晨就站在学堂之外,听着堂中郎朗之音,忍不住心中紧张。上午还好,下午可就是他的农家课。
到时候,包括李泰和魏叔瑜等人在内,都会一同旁听。
孔颖达这个老家伙,非得让李方晨讲一堂“公开课”,也不知存的什么心思。
难道是担心他误人子弟吗
还别说,李方晨自己也有这么担心。
本打算临时抱佛脚,先学一学孔颖达授课的法子,可这和他要传授的东西完全不搭边啊
总不能让一帮傻小子,背农书吧
虽然他写了六册,这其中绝大多数还是要靠实践去掌握才对,如果真的死读书,反倒成了一种不负责的教学。
为人师长,传道、授业、解惑也
没有多待,离开了学堂之外,吩咐十六,派人去将小渔村的那些个番薯苗运过来。
等到午时,儒课结束,学子们奔赴食堂填饱肚子。
李方晨已经让人准备好了五十驾马车。
午休一个时辰,一个个打着哈欠,集合在学堂之外。
李方晨换做一身粗布衣打扮,望着众人道:“上车,今天我们不在学堂中授课。”
孔颖达这些“老先生”们也跟着一同离开了学府,众人乘车来到城中一块空地。
足有五百亩,未曾修整,还都是草地。
李方晨脸上挂着淡笑,“今天的课,除草”
每人一把镰刀,由李方晨教授他们除草的方式,接下来的一个时辰,他们要做的事情,就是除草。
“殿下,农家授课如此特殊”
李纲看不下去了,旁听秦王授课,还是他跟孔颖达出的主意,目的也是想看看秦王殿下教些什么。
李方晨愕然道:“先生此言何意”
李纲道:“不授课文,如何能教难道殿下打算,让这些学子种地不成”
李方晨笑问道:“有何不可”
李纲肃然,“此乃大大的不妥殿下有意立大唐学府,本该福及后世,怎可肆意而为学子当习书、知礼,如今这般,岂不是成了劳力”
李方晨看向其他人,发现他们并未反对,看样子也是有同样的心思。
顿时就被气笑了,“死读书,读死书,书死读”
连着三个停顿,李纲面色难看,但很快就明白了李方晨想说什么。
“李纲先生,本王教的可是农”
“是”
“既如此,本王让他们务农而知礼,学农而知心,望农而知苦,有何不妥”
李纲躬身抱拳,“老朽孟浪,还请殿下息怒。”
八十名学子,分作八组,分别清理五亩之田。
岭南天气并没有北方那般冰寒,少见雪色。
地上的杂草早已枯黄,轻拔就能连根带起。
看着一个个忙碌的神情,李方晨面色淡然,不时向后方十六看去,以求确定时间。
一个时辰干活,一个时辰授课,余下的时间,返回学府就好。
看着十六对自己点头,李方晨心知,时间到了。
挥手让人将学生们召回,看着一个个汗流浃背的样子,李方晨笑问道:“累吗”
众学子连忙道:“禀先生,不累”
“将书取来,然后找地坐下,接下来我来讲课”
怪不得离开学府前,殿下要让他们将书带上马车,原因竟是如此。
此处哪有什么书桌,完全就是搬块石头随便坐的节奏。
秦怀道和柴令武听到李方晨安排的第一时间,就是去远处寻来一块大小合适的石头,然后搬到李方晨面前。
“先生,请”
“不错”李方晨微微点头,对两人赞了一句。
紧随其后,是无数双嫉妒的眼睛,其余学子皆有悔意,怎么自己就没有想到呢
王玄策拉着薛仁贵,又帮着孔颖达他们准备“座位”。
如此便可看出,聪明人,始终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李泰坐下时还拍了拍王玄策的肩膀,“小子,你未来可期啊”
画面有些违和,李泰和王玄策差不多大,被一个同龄人称作小子,王玄策并没有生气。
魏王殿下,天下三位最尊贵的皇子之一。
“莫要多言,扰乱课堂纪律”
李方晨训了一句,李泰眨眨眼,不在嬉笑,眼中多有好奇,他也想知道二哥如何教书。
农学之书,皆有李方晨亲手所写,学子们打开书的第一眼,就看到了他这位“著作人”的名字。
心中无不惊奇,这竟然是殿下所写,他们之所以会来岭南,就是奔着秦王殿下的名头。
一个个脸上满是兴奋,甚至有些激动手舞足蹈。
“将书翻到第三页,不许交头接耳,不许东张西望”
学子们乖乖听话,书籍第三页,是一封墨画,一位老农挥舞着锄头。
“告诉我,你们看到了什么”
一时间,所有人都没跟上李方晨的节奏。
李纲更是跟十六要来几本农学之书,分与孔颖达等人一同观看。
最了解李方晨的李泰起身迟疑道:“一名老农”
李方晨白了对方一眼,也不知道他掺和什么热闹。
不过这样也好,最起码也给学子带头起了个引子。
“不错,还有呢”
秦怀道起身,“老农耕地”
“还有呢”
柴令武,“老农用锄头耕地”
“还有”
众人面面相窥,不知如何作答。
孔颖达笑着起身道:“农为国之本,以农带图,以示告诫世人,农对于国的重要”
看看人家,不愧是当朝大儒
李方晨颔首,“孔先生所言不错,可还有人要说”
学生们不知如何开口,反倒是先生们一个个踊跃发言。
他们似乎将这种课堂上的互动,当做了秦王的考校,回答起来无比认真。
李方晨本来一脸严肃,听到最后很是无语。
其实这幅图要表达什么,并没有标准答案。
他只是想借此机会,引导学生们畅所欲言,缓解双方紧张的氛围。
可因为李纲、孔颖达等人参与,节奏乱了。
“咳咳,讲一下”
李方晨双手背在身后,面对众人款款而谈,“图中之人,一眼便可认出身份。自古以来,农为国本,凡有大灾,必伤国体。可以说,农事的好坏,影响着一个国家实力强盛与否,甚至控制着一国人口能有多少”
先是给图做个总结,省得留坑不填,被人鄙视。
接下来的,才是重点
第四百零八章 坑哥的李泰
“先前我让诸位在田间除草,不知可有心得”
第二个问题,这次李方晨不信李纲他们还能参与进来,同时还给李泰一个警告的目光,少废话别多嘴
李泰无奈耸肩,不过他如今也看出来了,二哥并不打算引众学子读文。
似乎二哥更喜欢这种问答的方式,而且通过刚才众位先生参与后二哥的表现来看,李泰大概推断出,这并非二哥本意。
他觉得二哥之所以画个老农,绝不像孔老头他们口中那般寓意深远,而是纯属胡扯。
“先生可是想告诉我们,我大唐当重农”上官仪起身问道。
李崇义跟着站起来,“先生想借此事,教导我等农事不易”
李方晨叹了口气,每一个说到点上。
示意两人落座,“秦怀道”
“学生在”秦怀道起身。
“草不除,有何危害”
秦怀道急忙答道:“杂草不除,春归时庄稼无法入土,有杂草相伴,庄稼难活”
“奖一分,记在第一年结业考试上”
虽然不知殿中口中那一分是个什么意思,但前面那个“奖”字众人可是听得明明白白。
考试该是与科举类似吧
“谢先生”
秦怀道很是开心,坐下后跟身旁柴令武挑眉。
柴令武轻哼一声,已是不爽。
两人关系密切,亲如手足,可这并不代表他们就没有相互竞争的心思。
在他们看来,这一批学子中,唯有他们俩人可以称得上优秀二字
“第四页”
学子翻页,李方晨嘱咐道:“念”
众人同声喊道:“农桑为国之基,重农即重国。凡大国盛世,必不为农事困扰。农可养民,亦可养国。”
“停”
李方晨可不希望他们把一整本书都给念完,继续讲课道:“以农事喻人,可视其为人之初。初为人时,不懂善恶,不明通礼。学农,当学心,农不可急,一年一收又或是一年两收,长久等待无耐心可不成。除草如静心,排除杂念,收心做事。尔等须知,凡事不可强求,坚毅为农之第一品”
众学子起身道:“谢先生教诲”
李方晨再次示意众人做下,继续讲课。
从除草开始,到播种、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