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没有什么趣事,早早睡下。
至于为李世民准备的那间屋子,子时才熄灯,具体做了点什么,不得而知。
第二日,李世民神清气爽的出现在李方晨面前。
长孙无垢眼神中多有责怪,看样子是在说,你个臭小子,就不能少做点缺德事?
李方晨低着头不敢搭话,昨晚那个侍女,听说刚被侧封了昭仪。
当然,不是武昭仪。
某个武姓小丫头,自从上一次在宫中被了李方晨撞见后,就安排在了秦王庄中,让她帮着管理庄中那些幼童。
算是给秦王妃王萱儿做助理,同时也能免去不少麻烦。
王萱儿还曾向李方晨讨要过她,想用来给自己当贴身侍女。
李方晨吓得一哆嗦,给未来王妃当贴身侍女,那不等于直接给自己当小妾了?
这种极度危险的事情,他怎么可能答应,只能含糊推辞,始终不答应。
知道此事的武丫头,倒也没有什么不满的地方。
如今她姐姐在宫中,地位也不过一个昭仪而已。
相对而言,她这秦王府的侍女,反倒更自在,也更开心。
别院中用了早膳,李世民提出要去游湖,好看看李方晨他们到底造了个什么样的湖。
这一意见,并未有人反对,长孙无垢也是一脸好奇。
一行人兜兜转转,来至湖边,忍不住像是一声惊叹。
原先只是一片土地,如今却变成了风景秀丽的湖泊。
岸边有两搜小船,样子极为古怪。
长孙无垢捂嘴笑道:“青雀,这边是你和钰儿亲手所造?”
李泰微红着脸,“母后,孝道无价。”
李世民轻咳两声,“不错,朕很喜欢,青雀有心了。”
那个老鳖船直接弃置一旁,实在有些丢人,李世民绝不会上那艘。
倒是另外一艘有些惊喜,说不上巧夺天工,但也算极尽所能吧。
除此之外,李方晨还准备了几艘其他样式的小船,是从长安做好送来的。
岸边李方晨准备了凉亭,可供人休息。
“钰儿,青雀,与朕上船游湖钓鱼!”
“是!”
刘三成也跟着,负责划桨,其余人若是想玩可以上其他小船,或者与长孙无垢一同,坐在凉亭中,享受湖中美景。
唐代的钓具可没有后世那么复杂,一杆竹竿,一根长线,一个鱼钩和不知从哪找来的鱼饵。
小船最后停在湖中,李世民闭目养神。
李泰揪着刘三成,让他帮忙跟自己一同捞鱼。
小船上备有渔网,之前一直没机会玩,如今好不容易有了机会,李泰自然不能放过。
刘三成哪里懂得捞鱼,只能和李泰一块研究半天。
最后李方晨抓起渔网,用力撒了下去,然后让李泰往回拽。
一开始还好,后面就开始吃力,李泰一人就有点勉强。
船上本就重心不稳,更何况李泰这中旱鸭子,差点给翻下船去。
李方晨只好上去帮忙,兄弟两人废了半天劲,还真用渔网,捞上来几条鱼。
本来李方晨也就是试一试,毕竟后世的小视频中,撒网只要能撒的面积够大,水中真的有活鱼,一般都会捞上来几条。
李世民看的一乐,随后也尝试一番,结果比李方晨他们所捕获的鱼还要多出不少。
李世民若有所思,“钰儿,你说这就是渔民的生活吗?”
李方晨迟疑了片刻,唤李泰坐下,随后解释道:“儿臣不知,但这小湖中鱼类众多,比江河上捕鱼要简单不少。若是换做沿海之地,怕是不少。”
李世民问道:“一条鱼几文钱?”
李方晨摇头不知,李泰也不清楚,反倒是刘三成答复道:“陛下,老奴知道,长安城中活鱼十文,死鱼四文。”
李世民摸了摸胡须,“若此算来,怕是两网,我等便有了几十文?”
再辛苦一点,一日百文不在话下吧?
难不成一个渔夫,一月可拿十余贯?
李方晨摇头道:“父皇,此算法不对。”
“不对?为何?”
“船费,民间造船,尚需几贯。出海上河,多有危险,小船若是翻了,人多半没命。若是换成大船,怕不得几十、几百贯。再有便是工具,一套渔网百文,几趟下来难免会有破损,到时修缮又是个麻烦。更何况,一人出海驾船何其危险,可若是三两人分下来,一日怕是最多不过五十文!”
“五十文”
李方晨又道:“春夏秋冬,四季轮换,又不可能每日驾船捕鱼,哪怕算他三季,一年也不到十贯。算上一日两餐,粮食一担几十文,怕是最后真正能留存下来,不过百文。”
接着李方晨的想法,李世民补充道:“伤了、死了,怕是最后都不过一座孤坟。”
李方晨点头道:“父皇,任重而道远也!更何况,临海之地,鱼价低廉,远没有长安这般昂贵。”
“善,朕明白了。”
气氛略有僵硬,李泰很清楚他们在打什么哑谜。
他们再算人命钱,一个渔民一年到头,靠卖命能攒下来多少钱?
怕是最后都不如一个世家的佃户赚的多,更没有人家日子过得好。
种田,比渔民要安全太多了!
第三百一十八章 奏问国策,对答天下
“钰儿,朕问你,何以为国家?”
刚说完了渔民之事,李世民话锋一转,问了李方晨一个难度颇大的问题。
在李方晨看来,这种问题往往带着深意。
“儿臣觉得,一国之家,是为大家。大家之国,方为大国。”
自己哪里懂这些,瞎蒙呗,李方晨随口胡诌了一句,打算应付了事。
李世民忍不住一笑,“避重就轻,若是不说,朕给你丢到湖里去。”
李泰眼中难免有些好奇,父皇这是打算考校二哥?难道二哥有机会得到太子位?
虽然他心中也有争位的心思,可他懂得让位于贤。
二哥不争,他才会争,二哥若争,他便是二哥最有力的支持者。
二哥这些年,待自己如此亲厚,若是与二哥争,自己今后又该如何自处?
有时候,李泰都怀疑,当初母后应该是把他和二哥生成孪生子才对,看看太子哥,哪一点和二哥有共同之处?
李方晨茫然的看了看湖水,仔细想了想李世民的问话。
“疆域、子民、文化、以及统治者,组成在一起,才是国家!”
“统治者?这个称呼倒是有意思?那不知你口中统治者,何人也?”
李方晨余光瞄向湖泊之中,“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群人。”
“一个人?一群人?”
李世民想到李方晨话中所指,应该与朝堂和帝皇之位有关。
一个人的帝皇,一群人的朝堂,有什么不对吗?
李世民又问道:“那你想做那一个人,还是那一群人中的一个?”
旁边的李泰眼皮一跳,心中忍不住惊异,“这么快就开始了吗?太子若是知道,会不会泪流满面?”
李方晨可不知道李泰心中恶毒的想法,反而很是自在的回答了李世民的问题。
“当然是一群人中的一个,天塌之时如果有人替儿臣顶着,何乐而不为?”
李泰微微叹气,二哥,你怕是不知道自己错了过什么吧?
李世民眼中闪过失望,但是还好很快就掩藏了起来。
回身而坐,对于钓鱼也没了什么兴趣。
左手抬起,指向面前,龙口微张,“坐!”
李方晨急忙跪坐下来,从李世民的神态来看,明显是要来一场君臣奏对。
“朕问你,如何待民?”
“开民智,定律法,得民益!”
“何解?”
“开民智,可使得民得以知礼教纲常,懂礼法;定律法,可使得民知何事可为,而何事不可为之,免祸乱;得民益,使得民益,受益者便会忠心拥护,从而避免争权之事发生。”
李世民眉头挑起,忍不住问道:“使民得益朕还能理解,可这开民智为何放在首位?”
李方晨拱手道:“父皇可知,民愚则国愚,民贫则国贫?”
李世民微微摇头,“论语中有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此话你作何解释?”
很明显,对于全民开智这件事表示并不赞同。
虽然他也希望寒门崛起,但也是要把控在一定的范围。若是全民皆为读书人,难免会有一种无法掌控的感觉在心中慢咽。
李方晨叹气道:“此话题,千百年未曾一变,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父皇意下如何?”
似乎每一个穿越者都会碰到这种难题,愚民之策,都是因为一句话的过分解读不成?
百家争鸣,大世之基,何时才可一观?
一个是,民只可使之劳役,而不可使之知情。
另一个,李方晨朗声解释道:“民:可使,则由之所为,使之自由,则可也;不可使,则教化之,使之知,使之致知,使之致良知,则可也。”
哪怕李世民可以听懂其中含义,李方晨还是选择再次解读了一遍。
倒是让身后的李泰为之大惊,忍不住问道:“二哥,此言当真?难道论语所著,当真有遗漏之处?”
李方晨反问道:“断句之要,毫厘之谬,其意则千里之别!”
千里之别!
李世民心中震动,脸上也有些许失神,好半天才回神继续问道:“若真如此,我唐真要启民智?得民益?”
李方晨点头,“世家控有书籍,才可家传万代。若是百姓人人皆有学识,我唐可传几代?”
难以想象,李世民只好出声道:“此事容后再议,朕还有一问!”
“父皇请问。”
“大唐如何千秋万代,永世不朽?”
或许,这就是每一位君主的心中野望吧?
李方晨很快就给出了答案,“传承!”
“什么?”
“传承!必将千秋万代,永世不朽!”
“你是说?”
李方晨手指湖面,看着湖中鱼儿,“如秦皇汉武,虽各有缺点,但其功绩,将会被一代又一代的世人所鸣唱。秦皇一统天下,结束乱世,汉武横扫四方,定汉族之心。父皇,为何不做第一人?”
第一人?
李世民心中略有触动,急忙道:“讲!”
“建不世之国,立不世之勋,被后世瞻仰,得史书绝唱!”
“好!”
至此,李世民忍不住一声叫好,这几句话还真是说到了他心中。
为何要争权夺位,因为他自信,可以比当初的隐太子李建成做得更好。
每次看到李方晨,都有一种看到自己的感觉。
太子李承乾,不骄不躁,虽无亮眼之处,但其本身却并无大错。
更符合太子本该有的中庸之道,不然太子每天和秦王一般上蹿下跳,他李世民反倒有些睡不好觉。
所以,他多次想从李方晨眼中看到对权力的渴望。也好让他与太子争上一争,最后名正言顺将皇位交给秦王李方晨。
或许他觉得,李方晨就是年轻时的他自己吧?
如今,一番对轮彻底击破了他心中的阴暗。
李建成算什么?他能比得过秦皇汉武?
他还有机会与两者相提并论吗?
往日里,坐在高位,李世民除了忧心国事,更多还是对于自己的审视。
面对百官不断地恭维,他似乎都快忘记,自己到底想做的是什么?
还记得当初登记时,他心中放下豪言,定要创造一个太平盛世。
要让父皇看到,他李世民不仅不差于李建成,甚至要比他更好。
李世民要做的是千古一帝,要成为史书上最重的一笔!
“钰儿,朕允你秦王位,你便要承担起大唐秦王的责任,你可知为何在朕之后,你为秦王?”
第三百一十九章 天下之言,圣人之口
“儿臣不明,还请父皇指教。”
“秦为王之尊,列国之中,为秦至高!秦皇之后,凡有封秦王者,无不为天子所重视。朕的被封秦王时,以功勋封王。因为朕打下了大唐的半壁江山,朕的手下更是人才济济!”
所以呢?听着李世民的话语,李方晨有点搞不明白,他想说什么。
“可朕却是不懂,为何天下最后只能被大哥拿走,难道是朕不够优秀吗?”
李方晨和李泰同时打了个寒颤,想从船上跳到湖中,躲过这一段话语。
好在李世民只是简单一提,并未久言此事。
反而盯着李方晨问道:“日后,若你部下,把你逼到了那个位置上,你又该如何?”
这话说得更禁忌,李世民当年,也是有秦王府老将的推波助澜,才迈出那一步。
对此李方晨除了摇头,不知该有什么解释。
“怎么,你认为此事不会发生?”
“儿臣以为,此事定不会发生!”
“理由!”
“儿臣虽不知太子哥是何想法,与儿臣来说,天下安定,儿臣可以不用忧国忧民。整日游荡山野间,这才是儿臣最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