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昔大唐贞观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忆昔大唐贞观世- 第15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二百八十二章 秦王问,王绩悔悟
    “不知东皋子先生师承,可是与文中子同出?”
    “自然,家师”
    李方晨却起身,脸上略有不屑,“汝家师何人,本王无需知晓。”
    “殿下,此言对我家师有辱!”
    王绩愤然起身,脸色极为难看。
    李方晨却冷笑道:“教出无视朝律,只顾放浪形骸的弟子,此人本王为何要识?”
    王绩怒道:“我兄长名闻天下,世人敬仰!”
    “那与你先生有何关联,不是文中子大贤自己的功劳吗?”
    “可是”
    王绩想要再挑一例,却发现自己那位先生,自小时起似乎只传授了两位弟子,一位是家兄,一位便是他自己。
    “先人不可辱,无论如何,殿下都得给我一个说法!”
    “好!那本王就给你一个说法!”
    计成了三分,东皋子已经上钩,接下来可就是收获的时机。
    对于王绩,比当初孔颖达还要简单,曾听闻此人性子豁达,奈何脾性略急,好直言,故而被他人所不喜。
    简单来讲,就是一个有本事的读书人。
    “你可曾为天下百姓做过什么?”
    王绩失言,沉默下来,不知该如何回答。
    这个问题太过于笼统,竟让他有些无言以对。
    他也曾著书立说,可那书中内容,与百姓有何关联?
    “你可曾为江山社稷投笔从戎?”
    王绩再次无言,不知如何应答。
    李方晨冷笑一声,“学书者,先贤著书为后世,究竟为何,你可知!”
    一声厉喝,使得王绩后退两步,气势不断降低。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本王问你,可曾做到其中半点!”
    王绩瞪大的瞳孔,四周更是一片寂静哑口无言。
    许久后,门外传来李世民笑声,“钰儿所言甚是,朕今日听得此番惊世之言,当铭记于心,留书于后世,供我李唐子嗣效仿!”
    孔颖达和颜师古笑得老脸皱起,十分难看。
    “请殿下指教!”
    此刻若是再不明白,王绩只怕白活一世。
    李方晨转而将目光看向李承乾,“太子哥,此人可用否?”
    李承乾点头道:“东皋子大才,儒学深厚,自然可用!”
    “那用他来助你,完成百年大计,可行否?”
    “求之不得!”
    李方晨又问孔颖达,“若再有大儒,顾私利,不顾天下,何以为劝?”
    孔颖达冷声道:“借殿下今日之言,为大唐万世根基!”
    李世民忍不住点头,这件事他很满意。
    之前在门外,听得两人争吵,他差点派人进来个王绩拿下,如今一看,钰儿只怕早做了打算。
    百年大计?不就是当初那个天下兴学、天下大学之事吗?
    若有诸多大儒相助,李世民如何不喜?
    本来就在讨论这件事,如今更有人送上门来,李方晨又怎会放过他?
    未来岳丈?
    等你成了岳丈再说!
    “绩,谢过秦王殿下!”
    一席话,如沐春风,几十年私利一朝看破。
    他之前苦求明主,却不知自己究竟何为。
    饮酒诉忠肠,怀才不遇又岂是他人可以明悟?
    如今他明白了,并非自己怀才不遇,而是自己从来没考虑过,真正遇到赏识自己之人时,究竟该为对方做些什么!
    “使不得,东皋子不日便会成为本王岳丈,到时还望岳丈大人,莫要怪本王无礼才是!”
    现如今,人才也收复了,李方晨又重新恢复了先前的愉悦之色。
    王绩却不知该说什么,人家骂了恩师,更骂了自己,怕是天下九成大儒,都得被骂。
    可挑不出理,因为人家说得对。真正狭隘的,也只会是自己这些,已经被虚名蒙蔽了双眼的存在。
    李方晨究竟想做什么?
    其实很简单,那就是让大唐永世不朽,哪怕以后几百年被他国取代,可大唐的精神,将会永远流传。
    看惯了后世的尔虞吾诈,入得此世,何不快意潇洒一回?
    人之质朴,在于对梦想的追求,他们既然没有了梦想,那我李方晨,就重新给他们树立一个更远大的梦想,一个更伟岸的目标。
    我非当世人,却在当世中。
    不想随波逐流,只盼民富国强!
    身处在李方晨这个位置,他不想争位夺宠。
    他只想让大唐干净一点,让大唐的未来,美好一点,哪怕只有那么一点!
    “传朕旨意,册封王绩为国子监博士,赐长安府邸一座,享三品俸禄!”
    作为秦王的岳丈,身份自然不可太低,趁此机会,也算是给钰儿的一个交代。
    “儿臣,谢父皇!”
    “绩,拜谢陛下圣恩!”
    李世民淡笑道:“望王卿将钰儿这一番肺腑之言铭记于心,朕不希望看到,你再如从前那般闲云野鹤,沽名钓誉!”
    “臣,明白!”
    王绩略感脑中昏沉,明明是来难为秦王的,怎么到最后秦王没有难为,自己反而当了官?
    这可与想象中略有不同,而且,之前秦王似乎早有预谋一样,一步步引自己入套,自己竟然傻乎乎的钻了进去。
    生气吗?
    没有!
    心服口服,如此良王,嫁女又如何?
    心怀天下苍生,绝非恶毒之辈,如今自己还有什么好担忧的?
    “王兄,那你可得在我府上多住一段时日咯!”
    孔颖达忍不住笑道,与先前对待王绩时,完全变了一个人。
    王绩不明,忙问道:“不是说陛下赐了一处宅院,绩为何要住在孔府之中。”
    李承乾道:“东皋子先生来之前,二弟提出一策,孤和孔夫子正好负责此事,而东皋子今后,也将与我二人一同,为此事忙碌奔波。”
    “当不得太子殿下妙赞,直呼绩之名便可。不知何事,需绩效力?”
    “无他,全民兴学!”
    “此言当真?”
    孔颖达反问道:“难不成王兄不知,这天下几年多出数百座学堂吗?”
    王绩脸色一变,“可是那入学一人,便需百贯的官学之所?”
    众人神情同时一变,李世民更是怒道:“与朕说清楚!”
    王绩点头称是,讲起自己途行长安,路上见学堂甚多,忍不住心中好奇,想入内一观。
    官学严谨,不允他入内,只好选择放弃。
    可其中读书声微弱,反倒是商贾云集,一个个谈价入学,贫家子只得一旁观看,无法多言。
    那时,王绩只认为,这怕是当地州府起意,用以收敛钱财的“假”官学。
    李方晨神色一变,“上行下效,该是有人暗中受贿,本王可不记得,蒙学之所,允他们收费之说!”
    李承乾更是恨声道:“必须要好好查一查,我倒要看看,何人这么大的胆量!”
    孔颖达脸色更是难堪,他们两人所指派的人,大多都是儒家子,就是担心外人从建学之所中抽取钱财,如今竟然还是发生了。
    “老夫办事不利,还请陛下责罚!”

第二百八十三章 蒙学之所,不容玷污!
    长安城中,天子脚下。
    万年县,颖达学堂就立在其中,作为第一批建成的蒙学之所,县中官员务必重视。
    万年县县令乃是孔颖达门生,年近四十,满头灰发。
    此人身子偏瘦,背部略有弯曲,一看就是吃过苦的人,也正因为如此,才会被孔颖达和李承乾同时看重。
    “黄县令!”
    “在!不知魏王殿下,有何吩咐?”
    看着面前的魏王李泰,以及他身后那些个白狼军军士,黄县令额头一丝冷汗滑落。
    昨日孔府之中,李世民惊闻蒙学有变,竟成了各地县官州府敛财所用。
    当即下令,命李承乾和孔颖达督查此事,并安排李方晨与李泰二人协助。
    大唐各处州府,何其广阔也?单凭这长安的官员,还真是不足以分派。
    李方晨和李泰也就用上了白狼军,两人兵分两路,先行查探长安县和万年县,共计六处学堂。
    “奉太子喻令,查学堂!”
    “使不得!使不得!此处学堂刚刚落成不久,如今学子尚在其中,魏王殿下使不得啊!”
    冷汗不断,面色苍白,李泰眼中杀意涌现,“本王不是在给你商量,速速引路,如若不然,这就取你项上人头!”
    “这”
    “给本王查!”
    本以为天子脚下,应该会干净不少,他们也打算以此作为契机,从而推查天下。
    可惜李泰永远不会想到,又一个词,叫做灯下黑!
    这六处蒙学,起初都是以孔老头的名义督造的,名称上基本都是颖达学堂。
    一但建造完成,可以招小儿入读时,李承乾就会放权给县令等基层官员。
    毕竟人力有限,李承乾他们还要投入其他的学堂督建之中。
    一味地追求速度,虽然使得几年时间,大唐学堂多出数百之数。
    可这其中,却埋下了重大的隐患。
    放任自流,没有必要的监管,至最后,难免被有心人算计。
    长安的人太多了,光是平民百姓家中,子嗣何其多也?
    县令如何分配名额,反倒成为了一种特权,而勋贵家的子嗣,又不会去这类学堂。
    最后的结果便是农、工、商之间的竞争,当实实在在的唐钱摆在面前时,又有几人不动心?
    万年县所辖的三处学堂全部戒严,入内一查,当真是气坏了李泰。
    “本王问你,这学堂中,书桌笔墨,为何少了大半!”
    黄县令颤声道:“下臣下臣不知”
    “来人!去将此学堂夫子全部擒下,送入大理寺定罪!”
    中饱私囊?
    一个学堂,按照太子等人的设想,该是能容纳百余人共读,如今却只看到了三十张桌子。
    那可都是当初督建时,太子他们配备好的啊!
    还有,每所学堂,各有一处内库,库中堆积的笔墨纸砚,如今全部消失不见。
    看样子,还需要学童自带,这完全背离了李承乾和孔颖达的初衷。
    “殿下,这是学堂名册!”
    三位夫子,三十学童,好啊!当真是好!
    李泰面色近乎扭曲,从未想过,如此大事,竟还敢有人私下里动手脚。
    “黄威!给本王一个解释!”
    黄县令吓得直接跪倒在地,如今什么都已经瞒不住了,只要魏王抓着此事不放,一切最后都会水落石出!
    “殿下饶命!殿下饶命啊!”
    死不认罪,牵连家亲,倒不如坦白出来,好给自己家人留下一条生路。
    不是黄威没有胆量,而是人已经给抓进了大理寺,到时候自己肯定是会被供出来的。
    李泰恨道:“此乃为我大唐百年之计,汝如此作为,难道不曾心中有半分愧疚?”
    黄威泣目,伏在地上连连叩首。
    “下臣鬼迷心窍,一时疏忽,还请殿下放过下臣家小!”
    李泰上前,把黄威从地上揪起,看着他,脸色无比阴暗,“为何你做这件事情之前,不曾考虑你家中老幼?”
    黄威道:“下臣下臣实在是穷怕了!殿下不知,下臣以往过的那是个什么日子,朝不保夕,靠着朝廷俸禄勉强度日,家中妻女,更是饿的面黄肌瘦。”
    “所以,你就用学堂来为自己谋取私利!”
    “起初下臣也是不敢,听闻临近的蒲州、梁州等地,皆是如此。下官那时也不敢有丝毫贪心,可可就在年前,下臣家中老母病重,长安城中的医师,一个比一个精贵,下臣实在是没了办法。”
    “你老母重病?带本王去看看!”
    “是。”
    从地上爬起,黄威在前迎路。
    倘若查实,并未有此事,那么李泰可能会直接将其诛杀,带头颅回宫复命。
    一处民宅,很是凄苦,两角小童门前戏耍。
    “爹爹!”小短腿跑进,守在黄威身边。
    黄威赶忙解释道:“下臣之女。”
    李泰掏了掏袖中特制的口袋,从中去取出一块糕点,“丫头,尝尝?”
    这是跟李方晨学来的毛病,为了应付宫中那些个小公主。
    那女童很是开心,“多谢叔父!”
    接过后轻咬一口,脸上漏出甜蜜笑容。似乎把李泰当成了自己爹爹的同僚,所以行李时完全按照对长辈之礼,黄威有心制止,却被李泰拦住。
    李泰为何会给她,是因为幼童无错。
    屋内摆设很是简单,总共三间屋子,一间黄威老母居住,另外一间是黄威夫妻以及小女所住,最后一间屋子,是用来生火做饭的地方。
    其母如今就躺在病榻上,面色蜡黄。
    “威儿,你回来了这位是”
    黄威急忙解释道:“阿娘,此乃魏王殿下。”
    老太太强撑着起身,想要给李泰行礼,李泰连忙制止,“使不得,老夫人好生躺着,切不可因青雀再伤了身子。”
    老太太苦笑道:“这般年岁了,哪还有几个年头好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