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舰充满了热情,他们自然是希望麾下的铁甲舰的数量越多越好。
楚云也明白海军舰队的规模在技术不成问题的情况下和财力有关,有钱就能够维持一支庞大的舰队,同时庞大的舰队还可以拉动本土造船业的发展。
第一千八百三十章 世界宪兵
“我稍后和户部商量是否可以增加每年维持舰队的费用,如果资金充足,那么我们可以再向帝国造船厂订购两艘主力铁甲舰,用来加强我们的舰队,保证时刻绝对领先。”
楚云想了一下,大汉级铁甲舰可是使用了炮塔结构的新船,开始接近真正的铁甲战列舰了。在“卫青”、“霍去病”号下水后造船厂花费了十几年的时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研究才有了大汉级铁甲舰,结果大汉级就只建造两艘正式船只出来,总觉得有些可惜,不如再多建2艘大汉级铁甲舰,将铁甲舰的数量增加到4艘。
也就是说除了“汉文帝”、“汉景帝”之后,还要再修建两艘主力铁甲舰。
当“卫青”、“霍去病”两艘第一代铁甲舰退役后,又会有新的主力舰下水,以此生生不息,时刻维持足够征服全世界的舰队。
“再加两艘主力舰?那么该要怎么命名?”在场的海军军官问道。
“如果真的要再新增两艘主力舰,可以叫做‘汉武帝’、‘光武帝’。”楚云说道。
纵横在大海上的铁甲舰,以古代帝王命名将会扬威海外。以前他们征服的是陆地,而现在他们将会征服海洋!
“不算四艘主力铁甲舰,我们五支舰队就拥有35艘排水量在1000吨以上的铁甲舰。其中直隶舰队有12艘、北洋舰队7艘、南洋舰队7艘、第四舰队8艘、第五舰队1艘。除了铁甲舰以为还有大量的辅助船只,特别是补给船和运兵船。”
海军军官帮楚云算了一笔账,让楚云深深感受到五支舰队的规模之庞大。
七年前刘公岛演习时五支舰队加在一起还只有24艘排水量1000吨以上的铁甲舰,现在竟然就35艘了,期间还有新船代替了旧船。
现在的国力也比七年前高了更多,体现在每年的税收都有大幅度的提升,进而可以维持更多的铁甲舰。
将来别说是35艘,就算是100艘铁甲舰楚云也丝毫不会怀疑。一个疆域从西伯利亚到南太平洋、在全世界拥有港口帝国,别说100艘,200艘都不足为奇。
现在只有35艘主要是这个时代的生产力还不够高,生产力提高后税收就会增加,舰队的船只数量也会增加。
“还有东印度公司拥有蒸汽船10余艘、风帆船30余艘,他们的船只有一部分是纯粹的商船,有一部分安装了火炮,也有一定的作战能力。”海军军官补充道。
“东印度公司的船只就算了,他们的蒸汽船都没有安装火炮,位于安装火炮的都是木帆船,还是旧式的32磅炮,只能够对付印度洋上一些海盗和运兵来对付沿海的土邦王公。”楚云摇了摇头。
其他的军官们也都不禁一笑,东印度公司只是用来控制印度半岛的工具,用来敛财的公司,其装备的武装商船仅仅比这个时代西方的船只强一点,与五支舰队不可同日而语,勉强算入海军部的编制。
“第五舰队只有一艘铁甲舰,想要彻底控制地中海、波斯湾、红海有一些难度,还需要往当地派2艘铁甲舰。”
“还有第四舰队驻扎在英格兰的朴茨茅斯,但是在过去七年的时间,我们通过软硬兼施的方法让西班牙人交出了古巴岛一半的土地。也就是说第四舰队需要控制半个大西洋,仅仅是8艘铁甲舰的数量还不足够。相反,我们本土的海域部署了许多的铁甲舰,但是没有敌人。第四舰队虽然不在本土,却是有着最多的敌人。皇家舰队和我们还在亲密期,但是我们第四舰队要保证凌驾于皇家舰队之上,才能够保证皇家舰队会甘心当第四舰队的附庸。”
海军部的军官们向楚云提及海军部遇到棘手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集中在西半球。
五支舰队有三支主力位于东半球,不过要威慑的国家都集中在西半球。比如位于地中海的第五舰队需要控制的海域不只是在地中海,还有波斯湾、红海、阿拉伯海。
第五舰队需要监视奥斯曼帝国、威尼斯、热那亚、波斯帝国、埃及、北非,还有阿拉伯半岛附近的海盗等一堆势力。
而第五舰队只有1艘铁甲舰,连铁甲舰之间的轮班都做不到,控制那么一大片海域有些艰难。
第四舰队要监视尼德兰、西班牙、法兰西、普鲁士、北欧,最近还开辟了西印度群岛的古巴岛港口,相当于要在半个大西洋巡逻,8艘铁甲舰也很勉强。
楚云在七年间向占有古巴岛的西班牙施压,在第四舰队的铁甲舰威胁下,西班牙最终妥协割让古巴岛的一半给九州军设立港口。这就是武力威慑的作用,不需要真的动武,在谈判桌上就可以达到目的。
于是华夏在加勒比海有了半个古巴岛作为殖民地,还在该地建立一个海军基地,可以直接保护前往北美和南美的商船船队。
但是在加勒比海建立一个海军基地,那么就要配置船只、人员和物资,每年也是一笔巨大的开销。
听到海军部繁琐的安排,楚云不禁感慨,想要当世界宪兵也要有足够的资本才行。
维持一支可以在全世界海域航行的舰队,没有足够的财力根本就玩不转。
楚云现在也不需要怎么亲自插手海军部的事务,海军部就能够自己制定相应的计划以及在全世界巡航。
不论是海军部自己为自己争取更多的经费,还是楚云这么多年灌输海权思想的结果,海军部已经有很重的分量,有自己的想法和规划。
楚云一行人在用餐的时候讨论海军部的发展,然后再前往辽南等地进行巡查。他可是在辽南起兵,辽南也是最早建立工厂的地方,加上华夏商人活跃在高丽、东瀛、西伯利亚,辽南的贸易并不差,北洋贸易圈覆盖的人口起码有2000万人。
辽南地区还有一个辽南大学堂,为此地提供工业人才。
楚云并没有乘坐铁甲舰,而是直接乘坐火车,到达辽东城,这里因为毗邻铁矿的原因,已经有点钢铁城市的雏形。
第一千八百三十一章 化工帝国
“掌柜的,您总算是回来了,这段时间您不在,我们有很多事情处理起来都很麻烦。”
李晋德从大海外面回来,在天津卫的码头有帝国化工的雇员在等待他。
李晋德摘下帽子:“在此期间我不是通过西洋等地的电报与你们联系?我们的工厂没有出现什么意外吧?”
雇员答道:“电报虽好,还是不比面对面交谈,且不少事情是商业机密,不便在电报中直言。更何况电报篇幅简短,字字千金,难答意。十几个工厂一切运转正常。我们现在采用的是保守的策略,没有开办新厂,也没有扩张业务,而是维持现有的业务和生产。”
李晋德不可否认,电报的用途因为电缆的容量而受到限制:“你们也太过谨慎了。”
“帝国化工从一两个工厂发展到现在有十几个联合工厂,这一切都是掌柜您缔造的,我们可不想要有什么疏忽,让掌柜您多年的心血毁于一旦。”手下的人说道。
“既然已经到了天津卫,那么先去我们的化工厂。”李晋德想了想,刚好可以顺路去检查自己的产业,然后再回京城。
“掌柜您不与使节团的那些大人们一同活动吗?”手下的人问道。
李晋德是和出使海外的使节团前去西洋然后又回来,以保证航程的安全,此时使节团的人也在码头。
“不了,我可不是官府中人。”李晋德说道。
帝国化工和李氏化工的主要工厂集中在天津卫,原因是官营的化工厂设立在这座新城池,而官营化工厂可以生产大量的化学原料,这些东西是李晋德的化工厂所需要的。
李晋德他们来到天津卫塘沽,一排排的砖瓦房和灰白的水泥房矗立,它们有些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但相对其他的土木建筑而言还很新。
他的化工厂与官营的化工厂紧紧挨着,按照比较新颖的词汇来说,这是“联合工厂”。
硫酸厂生产的硫酸是制造纯碱、精炼柴油、生产化肥的原材料,而纯碱又是其他化学产品的原材料。一个工厂的产品作为另一个工厂的原材料,就近运输过去可以节省运输的费用,如果对质量和产品有要求还可以直接找到对应的化工厂,倒是可以形成聚集效应。
在他的工厂厂房上面普遍挂着一面牌匾,上面刻着“帝国化工”的字样,这是在商标法还没有颁布前就这么叫,楚云当初也没有在意,所以导致李晋德的民办化工厂听上去更像是官营工厂
工厂的铁门门口有四轮马车进出,主要的运力仍然是靠畜力,不过也有一两辆四轮的卡车停在砖瓦房前面。
看上去马车与卡车并存的场景有些奇怪,但这就是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转变最常见的场景。
“掌柜您回来了!一路可平安?”见李晋德进来,不少人都向李晋德问候。
李晋德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前来各个化工厂检查,基本上在化工厂做工的人都认识这么一位掌柜,航海英雄、橡胶大王、帝国化工集团的缔造者。
在工厂里面,有生产化肥的车间,还有堆积磷肥、氮肥的库房,基本上是使用燃煤的蒸汽动力,还有部分电力。
李晋德见到化肥厂囤积的货物和还有车间里面正常运行的机器,这才比较踏实。他可是为了化工行业付出了快20年的心血,才有了这一切。
“虽然在掌柜您离开这一段时间各项业务都维持在原来的水平,但是我们的化肥已经推广到了四国岛和夷洲,这是官营化肥厂还没有做到的事情,因为官营的化肥厂需要优先天填补大陆的空缺,对海洋外面新占领的领土还无动于衷,这是我们抢占海洋外面市场的好机会。”负责管理化肥厂的是跟随李晋德这些年做事的管事,他向李晋德说了他离开本土一年多的变化。
帝国化工也有自己的地图,不过与楚云那种在世界部署舰队的海军地图相比,李晋德的地图是了解自己的业务扩展到了哪里,还有什么地方没有扩展业务,这就是一个商业版图。
不只是武力上可以开疆扩土,任何一个行业都自成一个小王国。战争是临时的,而贸易才是永远。
“我此去欧洲向他们推销肥料,我想他们很快就会意识到化肥的好处。还有北美那一块地方虽然还没有什么人口,但是听说当地河流和平原众多,应该也是十分适合种植粮食的地方。如果当地变为粮仓给我们提供粮食倒也不错。”李晋德在地图上西半球的部分做了标记,当地也是非常重要的市场。
“要将化肥卖到西洋去,恐怕我们还需要拥有更多的帆船才能够将足够的肥料运输过去。我们与西洋之间的距离太过遥远了。”
“那就多买两艘船,以后用油漆刷有我们帝国化工标志的船只将会在各处航行,尽量占领海外的肥料市场。”李晋德的目标不只是本土的岛屿,还有剩下的广袤土地。
粮食的市场份额虽然可能会因为工业的兴起而有所下降,但是粮食是生活必需品,对化肥的需求量只会随着人口增加越来越大。
李晋德现在已经将重心放在橡胶行业和化肥行业,顺便再卖点染料、香皂、香水,每年都可以带来大量的收入。
“在京城负责研究金属的实验室有很大的进展,可能掌柜您会感兴趣。”一个管事说道。
“金属实验室?”李晋德想起来这是帝国化工集团新设立的一个实验室。
在工业初兴之际,各个领域都是一片空白,最容易出现研究成果的时候,其中有一个古老行业冶金技术,李晋德也想要尝试一下,毕竟手中有不少闲余的资金无处可花。
这个想法还是在李晋德为汽车制造工厂提供橡胶轮胎的时候就产生,金属对于工业来说太过重要。
那个管事说道:“那是陈圆圆带领的研究组,研究出来的是电解铝技术,报告说发现了实用的铝合金。”
第一千八百三十二章 堪比金银的铝
京城郊外一座灰白的砖瓦厂房,这里是帝国化工的实验室,一袭浅紫色长裙的女子带着两个手下进来。
厂房里面的技术员和工人见到来人,纷纷说道:“大小姐!”
外表看上去朴实无华甚至有些简陋的砖瓦厂房,里面却有着这个时代工业冶金最先进的锅炉、机床和切割设备,是李晋德投资大价钱向官府购买和让雇员进行研究。
如果是传统的商人一定认为李晋德办下的帝国化工一定是疯了,竟然没有专注于某一个行业,而是始终在开辟新的产品,从橡胶到化肥又到金属,中间的跨度未免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