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府、福州、厦门等地因为夷洲、东南亚并入版图而成为了南洋的经济重心,而且这些地方比起长江流域,与西方、印度的距离还要接近。
长江流域胜在腹地较广,还有长江这一条黄金水道。
两广行省、福建行省加上夷洲、东交趾行省、南交趾行省、南洋行省,实际上人口优势也非常巨大,同时还具备了出口香料、橡胶、丝绸、瓷器、茶叶、蔗糖的能力。
也就是说楚云认为的长江流域一枝独秀的场景没有出现,沿海地区变成了北方、长江、南洋三大贸易圈三足鼎立的局面,经济重心从江南向南方的岭南、北方的辽南偏移。
这种经济重心分开的现象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如果财富大量地聚集在江南一处,那么很有可能会导致地区差距过大,甚至会出现其他的事端。
楚凌云一行人率先来到广州府,这里的广州十三行变得极其繁华,珠江上停泊着无数的商船,商船上挂着各种各样的旗帜,五颜六色。
岸上的十三行更是人满为患,街道两侧不再是那种低矮的商铺,而是高大的石质建筑。在远处还可以看到冒着黑烟的烟囱。
他们在这里看到了各种长相的人,这些出现在广州府各种面孔的人来自南洋、印度、阿拉伯半岛、西欧。他们不只是商人,有些人还是水手、旅客、学者。
很难想象一个国际大都会开始自发地在这里形成。
这是楚云也没有想到的事情。
沿海的府县是无区别解除海禁,广州府并不是什么单独的通商口岸,任由它们自己发展。
广州府硬生生凭借自己毗邻南洋的地理位置变成了南洋贸易圈的经济中心,成为了凌然于巴达维亚、会安港、马六甲的存在,并且又依靠南洋的人口和特产丰富了自己的产品种类,变成了国际大都会。
如果来自印度、西欧、阿拉伯世界的商人想要同时购买南洋的特产和内地的特产,他们可以在广州府得到满足。
“十年前广州府就修建了一条铁路,当时主持修建铁路的是詹天佑,这条铁路加强了我们与中原的沟通。”当地有一个官员来接引使节团,向他们介绍出现在广州府的铁路。
广州府的珠江不及长江水运便利,所以当地对铁路的出现很重视。
楚凌云看到珠三角的铁路,想到了南北大铁路的工程,南北大铁路干道在南端的终点是广州府,从京城经过襄阳、汉口,打通本土中部大动脉。
好像这一条贯穿南北的大铁路也要竣工了,而主持修建南北大铁路的就是修建了广州府铁路的詹天佑。
“这十年我们与南洋的贸易陡增十倍不止,不少广州府、福州、厦门的人开始移居夷洲、莱、安南等地,原因也很简单,官府主张向外移民,可以承包更多的土地,并且连续五年免收农业税、还有五年税赋减半。对于农民来说这可是不得了的优惠。本来南洋的侨民就以我们这些地方的住民为多,再加上南洋变为我们的官府在管理,有了这个鼓励后还是有不少人选择下南洋。”广州府的官员向他们介绍到这边的情况。
楚凌云听后点头附和。
这个“下西洋”的决策也是他的父亲提出来的。
虽说南宋时期不少汉人因为战乱和海外贸易而移居海外,但是南洋的汉人还是不够多,所以他的父亲下令鼓励最靠近南洋的几个行省大举向南洋移民,稀释当地土著的比例,再加上华夏自古注重血缘关系,移民将会彻底将南洋变为自古以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那一座是广州府的海关大楼,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当时还是广东巡抚熊灿在此地管事时修建的。而现在熊大人病故,实在是令人唏嘘。”当地的官吏指着一座水泥、石块建造而成的建筑,二十多年,已然有些沧桑感。
楚凌云注意到了商业贸易开始腾飞的广州府也普及了铁路、路灯、电报等新的技术,而且还试图扩大街道,以更好的姿态成为南洋的贸易中心。
海禁的全面解除、世界格局的改变让不少沿海的城镇抓住了很多机遇。
楚凌云还听说在江南地区,一座叫做上海县的城镇也因为格局变化而开始走向繁荣。
第一千八百二十四章 上海县的崛起
长三角的入海口,有一座本来很普通的县城因为海洋的开放而崛起,成为了一座日益繁荣的城镇。
“本来松江府的知府衙门在华亭县,不过现在已经奉命搬迁往上海县。至元二十九年,松江府民物繁庶,于是当时元朝廷割华亭东北五乡立县于镇,因地居海之上洋,其名为上海。”
楚凌云等人的使节团从广州府来到长江的入海口,此地接近最为繁荣的苏州城、杭州城、南京城。
在黄浦江上有许多的大帆船,这些船只有些来自于东瀛、琉球、北方、夷洲、岭南、阿拉伯、西欧等地。
凭借苏杭、南京等地的繁荣和长江黄金水道,无数的丝绸、茶叶从此地向外出口。
“上海县位于长江入海口,想要不繁荣都困难。”
楚凌云此次航行出使见识到的城市太多了,从西欧的伦敦到西亚的君士坦丁堡、非洲的亚历山大港、南亚的孟买、南方的广州府,这些城池有一些共同点,要么距离海洋很近,要么有大江大河,在大航海时代变得比以往更加热闹。
部分存在感还不强的地区也得益于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像是大连湾、孟买七岛、加尔各答,更是从小渔村或者小山村变成了大港口。
上海县不仅靠海,还位于长江的入海口,有着广阔的腹地,同时江南地区又是目前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因此楚凌云没有理由不相信上海县会崛起。
“军主大人要我们将这里变成什么不夜城,大规模地修建新建筑,因为黄埔江边有大片的空地。你们看那边,有大约1000人的施工队,他们在用机器和人力修建道路和新房屋。在松江府将知府衙门搬迁到上海县之后,就雇佣他们大兴土木。越来越多的商船进入黄埔进行贸易,不过上海县与苏州城、杭州城相比不但历史较短,而且建筑规模更是差的远了。”
松江府的官员指着黄埔江一带热火朝天的工地,果然有许多工人正在进行施工,一座座砖瓦房、水泥房拔地而起。
为了开发这块“新地”,楚云不但令苏杭铁路绕多一段距离,从上海县经过,而且还将部分人口迁移到这里,以充实这边的人口。
江南地区过于繁荣,开一座单独的新城有利于平衡当地的力量,而且楚云在很早之前就成立了工会来制衡资本家。
楚凌云并不知道他的父亲曾经在二十多年前和他的母亲说过要在这里建造一座不夜城。
现在上海县已经有一点不夜城的雏形,不过还有很多的路要走,想要成为一座繁忙的城市可没有那么容易,还需要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积累。
松江府的官员邀请他们在当地就餐,众人就在黄埔江畔的酒楼。他们很难想象将来此地的地价将会十分高昂。
虽说松江府将知府衙门搬迁到上海县,江南的商人还是将目光放在了苏州城、杭州城、南京城,甚至是扬州城,鲜有人在此买地。而考虑了买地的人,也不想会一夜暴富。
楚凌云边看着窗外黄埔江的景色,一边在心底嘀咕,他的父亲考虑的事情也未免太多了,而且似乎从很早之前就开始布局,以至于他此行见到的一切几乎都是他父亲带来的成果。
这一次来到上海县匆匆一瞥,就要回到京城了。
李晋德跟随着使节团的船只回到本土,他也来到开始崛起的上海县,不过没有和使节团待在一起,他在黄埔江上下闲逛。
别人可能还没有意识到上海县的价值之所在,但是李晋德敏锐地察觉到上海县的重要。
李晋德带着他的手下兜了两个时辰,他的手下饥肠辘辘,不禁抱怨:“掌柜的,您围着黄埔江转了两圈,这是打算做什么?”
“这块地方位于长江入海口,而且有黄埔江的存在最关键的还是松江府的知府衙门从华亭县转移到上海县,这是官府有意无意发出的一种信号。”李晋德想了一下,“我回去以后打算在此地建立一个帝国化工的工厂和货栈,并以工厂的名义先占着一块工业用地。将来如果这里发展起来,这块用地的地价可就没有那么便宜了。”
虽然楚云严格限制个人进行土地购买,又禁止农业用地交易,但是他对工业用地的交易很宽松。一方面官府需要通过卖地来获取财政收入,另外一方面鼓励投资工业用地可以促进工业的发展。
李晋德似乎是看好上海县的前景,打算在这里发展之前就进行投资。
后来的事实告诉他这是一笔非常之划算的投资,上海县的工业用地地价在二十年后翻了十几倍。
当然,在此时李晋德的手下都不怎么认为在上海县设立工厂和货栈是明智的选择。
“掌柜的,上海县这里还是以水田和荒原为主,河滩也是一片泥泞。依我看,无论是人口还是经商氛围,隔壁的苏州城、杭州城那都是最好的选择。天下富商,无不在苏杭两城,可以说得上是富甲天下,就连掌柜您的资产都未必排到苏杭富商的最前列。当地又盛产粮食,苏湖熟而天下足。怎么想都是在苏杭设厂最好。”
“对啊,以后掌柜在苏州城、杭州城设厂,闯出一番名堂,到时候还能够与当地那些号称富甲天下的苏杭商人一较高下。”
李晋德的手下们更加偏向于投资苏杭,想到与苏杭的巨商进行生意场的较量,他们都不禁有些激动。
“你们这些人跟了我这么多年还不懂得闷声发大财的道理,这些年算是白费了。”李晋德恨铁不成钢,“官府将松江府衙门搬迁到上海县,打算另起一城,为的就是平衡苏州城、杭州城和南京城的势力,当地肯定还有不少世家商人盘踞和垄断。何况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哪一座城市在刚开始不是一片山村荒野?只要官府肯认真搞,此地的前景不在苏杭、南京之下。”
第一千八百二十五章 大汉级铁甲舰
大连湾帝国造船厂,此地为海军部生产了一代又一代著名的蒸汽铁甲舰。
第一代大秦级主力铁甲舰的试验舰“伏波将军”,正式姊妹舰“卫青”及“霍去病”,还有数十艘的铁甲巡洋舰、巡防舰。
楚云再次来到此地,原因无他,第二代大汉级主力铁甲舰的正式姊妹舰终于下水。
阻碍帝国造船厂现在才造出正式舰的不是技术,而是没有需求。
简而言之,就是现在九州军的五支舰队已经可以纵横四海,凭借性价比更高的铁甲巡洋舰就可以完成威慑、护航、巡逻等任务,第二代蒸汽铁甲舰的正式舰才姗姗来迟。
如果不是楚云极力主张即使在和平时期,自己在极度领先的情况下仍然要发展铁甲舰技术,说不定这两艘姊妹舰也不会下水。为了修建这两艘船,可是花费了一百万两白银,而且以后每年还要给它们拨款进行维护,每艘船只又要配备几百个船员,
在和平时期,维持一艘主力舰不如多建几艘小一点的蒸汽船。
“我在设想中我们华夏应当有二十艘主力舰、八十艘巡洋舰,不过仔细想想,那样的负担太大,即使造的起也养不起。”
“没错,即使是铁甲舰巡洋舰,价格都要几十万两白银,每年维修费也得几万两,还有各种物资的费用。主力舰就更贵了。”
楚云与一群海军部的军官来到帝国造船厂,他们边走边闲谈。
在几年前刘公岛演习的时候,他就来到此地,当时帝国造船厂建造的是第二代主力铁甲舰的试验品一艘使用了炮塔的浅水重炮铁甲舰。
现如今,第二代铁甲舰的正式舰才出来。
帝国造船厂的厂长搓了搓手:“如果说第一代铁甲舰的设计还停留在风帆时代,那么我敢保证,第二代铁甲舰,使用了炮塔结构的大汉级,绝对是与众不同的船只!”
楚云他们走进帝国造船厂的秘密船坞区域,这里有海军士兵层层看守,因为这里有着最新式的船舶,还没有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楚云不止一次进入秘密船坞,当他见到了两艘停在船坞中的大汉级姊妹舰后,他的眼神发亮。
巨大的主炮从炮塔伸出、厚实的装甲覆盖舰身和炮塔,没有了风帆,完全依靠蒸汽动力行进!
这才是他真正想要的蒸汽铁甲舰啊!
“大汉级铁甲舰,长度大约在94米,宽18米、吃水6米,满载排水量可达7500吨,比大秦级铁甲舰要小。但是大秦级铁甲舰的结构落时了,现在看来它使用的大量钢铁没用用到刀刃上。而大汉级完全不同,吨位变小之后,火力和防护力却更强,令人难以想象吧?动力为两部水平式三汽缸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