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军之所以仍然重用西国大名和红巾武士,说明武士阶级出身的人仍然控制着东瀛的资源,就连外来的九州军为了不产生叛乱,都要对他们做出一定的妥协。
“田中成一见过各位大人。”田中成一对众人拱手道。
华夏会最初的宗旨就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华夏的文化,后来田中成一又加入了自己的大同社会思想。
“田中成一,便是你在江户城中纵火?”立花宗茂问道。
“正是在下!江户城本丸是天下武士之大本营,藏污纳垢,应当付之一炬!”田中成一厉声说道。
是个狠人!西国大名们对于田中成一颇有些畏惧,在心目中将田中成一当成了一个疯子,最初就是田中成一主动提案成立东瀛行省,倒幕联军才会在后来加入了这个从此改变历史的方案中。
“据说这个家伙曾经几次被幕府逼入绝境,他的同窗被幕府重臣之子活活打死,本人几次入狱,还险些被幕府的刺客刺杀……但是他都侥幸活了下来,而且还越来越疯狂,是个不折不扣的疯子……”立花忠茂低声对自己的伯父立花宗茂说道。
“他这样仇视武士,若是将来他在新官府中担任高位,岂不是连同我们这些大名都要被波及?”西国大名们见到未来的合作者是一个仇视他们武士集团的人,有所忌惮。
田中成一似乎看出了西国大名对他产生的一些惧怕,于是笑道:“诸位不用紧张,江户城里面充当劳工的武士只是在为以前的罪行赎罪,等到江户城的废墟收拾完毕之后,在下自然会让社员们将他们全部释放。新官府虽然还没有成立,但是已经确定了要废除武士制度,以后万民平等,就是以前高贵如天皇陛下也要和我们这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同等地位。我们华夏会第一阶段的目的达到之后,既然万民平等,他们不是武士之后,我们华夏会便不会继续为难他们。”
西国大名们听说华夏会还有阶段目标,不由好奇地问道:“那么华夏会第二阶段的目标是什么?”
田中成一打开自己手中的折扇:“实现我们华夏会之宗旨——在东瀛建立大同社会,一个物资殷实、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中国古代儒家所说的最高理想社会。”
疯子!西国大名们在心里暗道。
本来他们听说华夏会的领头人田中成一是一个被幕府逼疯的疯子,见面以后更是确信了这一件事情,田中成一还真的是个不折不扣的疯子,所想的竟然是要建设儒家理论中的大同社会。
西国大名们之所以与九州军合作,出发点绝对不是为了建设虚无缥缈的理想社会,而是为了各自的利益。他们失去了大名和武士的身份,但是仍然能够在新官府中牟取到一定的好处。
相比他们出身的高贵,贫农出身的田中成一思想更加激进和狂热,他没有什么值得维护的东西,纯粹是在固执地追求自己的理想观念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这一点与楚云有点相似,只是楚云知道文明的发展阶段,不可能一蹴而就,是需要经过若干个阶段的迭代,与田中成一相比更加脚踏实地,从基础设施和基础科学开始为更加高级的文明进行铺垫。
“田中君真是……汉语有个成语怎么说来的?对,志存高远。”山内忠义等西国大名虽然觉得田中成一是不切实际的天马行空,但是考虑将来在新官府中会与这个疯子打交道,表面上还是要客套一番。
张元在这个时候站出来缓解气氛:“京城传来最新的电报,东瀛行省候选民政官率领代表团正在前来江户城的船队上。我们齐聚江户城,便是要讨论成立东瀛行省之事,是否要成立东瀛行省,以及如果决定成立东瀛行省,那么该如何设立府县。首先就是否成立东瀛行省之决议,我们要召开江户城市民大会,当众投票表决是否应当成立东瀛行省。到时候将由五方势力共同参与大会。”
在场众人都知道所谓的江户市民大会只是九州军为了统治合法性而走个过场罢了,实际上东瀛行省的成立事宜早就在东瀛内战还没有结束的时候就提前草拟好,只待实施了。
“九州军、华夏会、西国大名、红巾武士,还有一个势力是什么人?”岛津光久问道。
“还有一个势力是以酒井忠胜为首的幕府集团,他们将代表幕府参与这次公投大会。”张元说道。
第一千零七十二章 代表团到来
“没想到还能够再次来到东瀛。”大玉儿在甲板上眺望即将靠近的横滨港海岸线。
“听说大小姐曾经在东瀛的东京分行就职,对于这边的风土人情颇有几分了解。”新上任的东瀛民政官沈犹龙走过来说道。
沈犹龙本来在云南行省担任民政官,因为协助平定南洋有功,又被调来处理东瀛这个烂摊子。
东瀛这边的战争看似结束了,但是仍然危机重重,皇族、贵族、大名、武士、平民之间的关系仍然是一个问题。
“沈大人所说不错,东瀛四岛长期孤悬海外,颇为封闭的地形让他们养成了拘谨又自大的极端性格。”大玉儿说道。
“如果如同你所说,那么统治他们就很困难了。”沈犹龙即将上任东瀛最高民政官,对于如何处理好当地的矛盾问题充满了担忧。而且他还面临着语言不通的困难。
“不会的,他们和我们一样,都强调集体主义,个人服从集体,他们也有士农工商的秩序观念。为了集体的稳定,个人的性格是可以压抑的。”大玉儿说道。
“毕竟是受到我们文化影响的藩属国。”沈犹龙倒是松了一口气。
郑芝龙移防高丽国,横滨港始终在北洋舰队副司令官施大瑄的控制下。他已经迎接了第四舰队的到来,而这一次他又在横滨港的优良码头迎接到来的代表团。
“这位一定就是施将军了,在下沈犹龙。”沈犹龙下船见到有一个穿着海军少将军服的将领,知道便是施大瑄。
“沈大人你们总算是来了。东瀛过去几个月的时间可一点都不太平,可惜我要留守横滨港,只能干瞪眼,所有的功劳都被直隶舰队和第四舰队抢去了。”施大瑄说道。
“施将军,好久不见。”大玉儿也朝施大瑄打招呼。
“大小姐你也来了?莫非是重新到东京分行上任?”施大瑄看到代表团中还有大玉儿,颇为意外。
“非也,这次是督促沈大人成立东瀛行省之事宜。”大玉儿落落大方地说道。
“大小姐你这么直接,叫我沈犹龙就算这次不拼命也不行了。”沈犹龙释怀地说道。
他也知道东瀛行省府衙名单之中没有大玉儿的名字,明显是在东瀛行省的建立初期担任监督者的角色。大玉儿大大方方地承认了,并不会有人感到难堪。
“以后横滨港就是横滨港,而不是租界了,我们北洋舰队的重点将会放在高丽国那边。”施大瑄有些唏嘘。
本来北洋舰队的最高任务就是为了震慑德川幕府,现在幕府垮台,东瀛变成了领土,横滨港就不是名义上的租界领地,而是真真切切的固有领土了。
“我相信不久的未来,北洋舰队还有更大的用武之处。”大玉儿说道。
“如果是那样,我们的目标只能是西洋了。”施大瑄说道。他所指的西洋是印度洋、大西洋等还有其他国家海军的海域。
太平洋上面逡巡的基本上是九州军的四支海军舰队和各种商船,还有弱小的高丽水师。
代表团到了横滨港之后,乘坐火车前往江户城。本来代表团可以直接乘船抵达江户城,但是横滨港才是九州军在东瀛的第一个据点,沈犹龙等官员还在横滨港参观了一下港口的建设。
沈犹龙带领的代表团到了江户城,意味着东瀛行省的成立犹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九州报社在江户城的分社很快大量印刷早就准备好的文稿,为即将召开的江户市民公投大会造势。不只是江户城的市民,江户城周边任何公民,只要能够在指定的日期之前到达江户城参与公投,都有权利决定历史的走向!
“号外!幕府纵容和包庇武士,不得民心,幕府大将军在大阪城下战败投降!目前江户城为华夏会、红巾武士、第四舰队共同管理,宗主国派来代表团,计划成立东瀛行省对我们实行管理。新官府承诺在未来逐渐减少所有公民之徭役税赋,废除武士集团之特权,万民平等,以后再也没有武士与平民之分!”
“三日后将在天守阁废墟处召开公民大会表决是否要成立东瀛行省,所有自由民都可以参与投票。若是同意成立东瀛行省,则从今以后东瀛并入华夏之领土,全面实行当地之制度。若是不同意成立东瀛行省,则由战胜的西国大名建立新幕府,部分沿袭旧制!”
报童们在江户城中穿街走巷,传播最新的消息。
这一日的报纸销量出奇地好,很快便售出了超过一万份,市民公投大会将要召开的消息让几乎每一个生活在江户城以及附近区域的人知晓。
“在我们江户城缺粮的时候,是华夏商人将大米从大陆源源不断地运输过来,而且售价始终比市面要低两成。要是以后由他们成立的新官府,说不定我们再也不会遇到粮食短缺的问题。你们仔细想一想,天朝上国拥地万里,有地方有饥荒,自然有地方丰收,那么丰收地方的余粮就可以运到欠收的地方赈灾,何愁天灾?”
“可是如果新官府由天朝建立,我们全部都要学汉语和汉字,对于我们目不识丁的人来说是不是太难了?”
“据说不是强制所有人都要学,只是私塾和学堂里面强制要学习汉语汉字罢了。新官府是允许民间使用地方方言的。我们两地很多文化和习俗本来就有共同之处,新官府好像也没有什么约束我们的地方……”
“最重要的是土地收归官府所有,然后官府再无偿将大名的土地按照户数租给我们农民耕作,我们不需要和以前一样上交四成给大名,只需要上交三成甚至两成的收成即可。听说在荒灾之年还可以更少,十一、二十抽一都是有可能的。”
“可以少交那么多收成啊?!”
江户城地区对于新官府成立的得失在公投之前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还没有近现代国家意识的江户城居民以及附近的农民更加在意自己的得失。与华夏一样,当地最多的人群还是农民,他们每年需要将收成的四成上交给大名,听说九州军成立的新官府可以少交税赋之后,心中的天平开始倾斜。
第一千零七十三章 江户城的公投大会
江户城天守阁的废墟之上搭架了临时的木台,这里将要召开公投大会来决定东瀛的未来。
在木台的四个角落,摆放了许多木椅,上面坐着这次东瀛内战的胜利者。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获胜的一方自然获得了对东瀛的控制权。
其中一角是田中成一的华夏会势力,田中成一带着几十个华夏会的骨干出席,他们由暗中活动转到明面上的政治势力之后就异常活跃。华夏会由江户城以及附近的底层平民组成,义军被遣散后华夏会就没有了军队,但是社员众多,仍然有不小的影响力。
一角是小野太郎带领的红巾武士,他们是被九州军暗中拉拢的幕府旗本,本身手下就有不少的武士,有一定的武力,也因为红巾武士的身份没有被华夏会抓去充当苦力。
一角是岛津家、毛利家、山内家、立花家为代表的西国大名,拥有东瀛本土最强大的军队,如果没有九州军介入,他们倒幕联军很有可能会取代德川幕府成立联合政权。
最后一角是沈犹龙为首的九州军提名的官员,还有纳尔逊、张元、孙旭为代表的军方势力。在张元一旁,还坐着酒井忠胜、阿部忠秋等已经垮台的幕府重臣。
在四角的周围聚集了成千上万的江户城居民和周围的农民,将要进行东瀛有史以来最浩大的表决。很多前来参与大会的平民还没有意识到这件事情的严重性,只是人云亦云来凑个热闹。
“新官府是不是同意只收两成到三成的收成啊?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我便要支持成立新官府了。多留一两成的收成可是不得了的事情,足够我们应对灾荒之年或者改善伙食了。”
“是啊,相当于要上交的税收减少了一半……这我就不明白了,为什么天朝的官府对于农民的税赋如此之轻?难道他们真的富得流油,不在意我们这点税赋么?”
闻言聚集而来的农民对于减四成农业税为二成至三成这一条新措施情有独钟,农业税最关心他们的切身利益。他们不知道随着新的耕作制度、化肥、农业机械改良、杂交种子的出现,农田的亩产已经增加,虽然削减了他们的税收,但是官府收到的粮食不减反增。同时农业税的份额开始被商业税、所得税排挤,虽说农业税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