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工业革命系统回明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带着工业革命系统回明朝- 第4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那个时候我们西方好像是罗马帝国时期,不知道东汉还是罗马强盛?”萨琳娜问道。
    “罗马?你说的是当时的大秦吧?”李晋德知道在汉代西方有一强国被官方称为“大秦”。
    “至于谢道韫的经历同样传奇,她是东晋时一个宰相的侄女……”李晋德又为萨琳娜介绍谢道韫。
    “东晋是哪一个时期?”
    “……”
    李晋德在萨琳娜半懂不懂的汉语能力下尽可能向她简单地介绍华夏的历史。
    两个人谈的很久,以至于萨琳娜到后来靠在李晋德的肩膀上睡着了。
    “后来谢道韫嫁给了王羲之的次子王凝之,但是婚姻生活并不幸福……”李晋德还在滔滔不绝,好不容易才发现萨琳娜睡着了。
    “我怎么就自顾自地说了半天。”李晋德只好将萨琳娜放平在床上,然后为她盖上被褥。
    从刚开始李晋德教她讲一个个字,到现在能够勉强交流,李晋德觉得殊为不易,汉语和背后的历史典故源远流长,不要说萨琳娜一个不列颠人,就是华夏普通的百姓,也未必会写、会读、以及通晓背后的典故。

第九百五十三章 海军部的蒸汽船订单(二更)
    大连港造船一厂,厂长、船舶制造工程师、高级技术工人齐聚在厂房里面,还有人因为空间不足而站在吊桥上。一大早厂长将他们召集过来,说明有重要的事情宣布。
    除了系统召唤出来的不列颠皇家制造厂的设计师、工人,辽南的汉人工人经过这几年的培养和成长,开始成为了造船一厂的中坚力量,他们之中一些天赋秉异而且勤奋的人已经晋升成为了工程师、高级技术工人。可见只要有一种尊重科学技术的氛围,配合适当的奖励机制,本土从来不缺少人力资源。
    “今天清早我便收到了海军部的通知——海军部向我们造船一厂提交了一份订单,他们打算生产第一艘蒸汽铁壳军舰!”造船一厂的厂长宣布道。
    “蒸汽铁壳军舰?!海军部终于同意建造蒸汽战船了么?”
    “海军部是不是决定订购‘秘密级’蒸汽战船?”
    “我们造船一厂要成为大连港唯一能够生产蒸汽船的造船厂了!”
    厂房中的工程师听说自己等人在生产东方号布缆船后期设计的蒸汽铁甲战船得到了海军部的欣赏并决定生产,个个喜出望外。
    造船一厂生产了这个世界第一艘蒸汽海运船“永昌号”、第一艘蒸汽布缆船“东方号”,如果能够制造出第一艘蒸汽军舰,造船一厂将彻底名垂青史。
    “大家稍安勿躁,海军部的确是向我们造船一厂提交了订单,不过并不是‘秘密级’蒸汽船,而是一艘预计3000吨的中小型铁甲军舰,代号为‘试验级’蒸汽战船。这是海军部深思熟虑后得到的方案。”船长将海军部修改后的设计图纸展示给在场所有人。
    “如果这艘‘试验级’蒸汽战船生产出来以后能够让海军部觉得物超所值,那么海军部以后可能会再向我们订购‘秘密级’蒸汽战船。因此各位务必要倍加努力,争取即使完工,建造过程中要保证性能可靠,若是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及时上报!生产过程出了问题还能够通过追加预算和拖延工期解决问题,最怕将一艘不合格的战船交给海军部,到时候再出现问题,我们整个造船厂都会受到追究,而且以后别想要收到海军部的订单!”厂长提醒道。
    “我们明白!”在场的工程师和高级技工异口同声。
    造船这个行业,最重视的就是安全可靠,出事是要追究责任的!
    “你们看一下这个设想3000吨的‘试验级’是否可行。不只是要考虑船体本身,还要考虑在铁甲船上布置的火炮及其后座力、装甲……军舰和普通的船只太不一样了,我们第一次制造整船一定要小心又小心。你们看海军部的提议是否可行。”
    厂长召集了一批工程师,对海军部修改以后的设计蓝图进行分析。
    “这里有一些问题,海军部的人对蒸汽船理解不足……”
    “还有‘试验级’比‘秘密级’要小,原来‘秘密级’是大型蒸汽战船,所需要的动力也是基于‘秘密级’考虑的,但是这样的动力系统对于‘秘密级’来说过于充足了,建议两座往复式蒸汽机、四座圆式燃煤锅炉即可,马力大概在5000…6000匹之间,航速在15节以上。”
    工程师们七嘴八舌间很快就推出了他们设想的“试验级”蒸汽战船,并对修改后的设计蓝图进行再修改。
    “15节航速还不够,海军部这次强调的是航速,最好把航速提升到18节。”厂长说道。
    “如果航速提升到18节,可能需要六座锅炉,蒸汽机提供超过7000匹的马力,船只的吨位可能会从3000吨增加到3700吨。更强的动力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我提议在新的战船上面加上一个安装发电机的位置,为船只的探照灯以及船舱内部照明提供电力。”
    工程师们再次热烈地讨论起来,对于这一艘具有试验性质的铁甲战船充满了期待。
    “一厂还真是风生水起,他们已经造了两艘蒸汽船,听过他们又要生产第三艘蒸汽船,而我们二厂还在生产木帆船。”
    “我们三厂还不是在给商人们生产木帆船?虽然他们花费几年生产东方号的时候我们生产的大帆船数以十计,但是毕竟用的是已经成熟的技术,没有什么挑战性。还是制造蒸汽船刺激!”
    大连港内其他造船厂的厂长知道了一厂又要开工建造蒸汽铁壳船以后,受到了不小的打击。木帆船和蒸汽船差了一个时代,一厂一而再、再而三地生产蒸汽铁壳船,说明技术在不停地提升,而其他几个造船厂面对一厂的领先,内心多少有些不服气啊。凭什么一厂能够建造蒸汽船,让官府对其越来越重视,而其他造船厂则为民用大帆船服务。
    “我们三厂也打算开始研制蒸汽船,最好能够怂恿那些大商人建造蒸汽船!那些大商人有钱,又有海运需求!”
    三厂的厂长召集了三厂的工程师和工人,打算走上一条和一厂不一样的造船道路——他们打算为民间建造大量的商用蒸汽船,而一厂则是为官府修建大船。
    “货运、客运对于蒸汽船的需求很大!”二厂同样敏锐地嗅到了船舶的改变,开始向蒸汽船领域进军。
    大连港内的造船厂是九州军设立的第一批造船厂,这里拥有着最先进的技术,而这里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沿海、沿江地区的造船厂。
    南京造船厂受到辽南造船厂的影响,开始为长江中下游、京杭大运河的漕运修建蒸汽船,因为蒸汽船可以毫不费力地逆江而上!
    福建造船厂则为来往南洋的商人建造远洋商船,蒸汽动力带来了诸多好处。因为南洋三省并入了版图以后,一些居住在南洋的华侨常常来往于东南沿海和南洋诸岛,南洋上的固定航班兴起,同样产生了蒸汽船的需求。
    尽管各大造船厂主要生产的还是相对便宜的木帆船,建造蒸汽船已经成为了一种新兴的趋势。

第九百五十四章 造币机,龙币(三更)
    造船厂暗中掀起制造蒸汽船的浪潮时,楚云则在忙着准备币制改革。取代船型银锭的是银元。生产出合格的银元是币制改革的前提。如果连合格的新金属货币都无法生产出来,就没法回收各地形状成色不一的银两了。
    楚云带着大玉儿、还有一些其他负责币制改革的官员一同到了一个工厂。
    这个工厂与寻常的工厂不一样,检查更加严格,有背着火枪的士兵把守,即使楚云他们进去都需要正常登记。
    “原来是军主大人和户部的几位大人!我立刻通报厂长!”负责登记的人知道了来访之人的身份以后大为惊讶。
    “铸币厂是九州银行的产业,铸币权交由九州银行所有,而九州银行需要服从户部有关增发、回收货币的决定,按照决定进行生产活动。”楚云在等待厂长出来时向大玉儿介绍这座新工厂。
    “不一会儿,一个德意志工程师带人出来,兴高采烈:“军主大人您可算来了,您吩咐生产的银元样本已经顺利铸造出来了。请容属下带路!”
    担任厂长的德意志工程师领着楚云他们进入铸币厂,因为这里涉及银币、铜币甚至是金币的铸造,有一批金银停放在这里,“产品”的价值也格外高,所以管理严格。
    “这就是我们生产出来的肘动式压床,比螺旋式压床更加简单,震动和噪音也没有螺旋式压床大。”德意志工程师为楚云等人介绍一台奇怪的机器。
    大玉儿看到了一个大飞轮和机体,飞轮通过肘节、连杠与造币机机体连接,采用的是蒸汽动力的机器。她第一次见到铸造银币的机器,令她暗暗称奇。
    “我们考察了东方的铸币法,大多使用的是浇注法,即将金属加热融化成流体,浇入模具之中制成货币。这种方法源自于华夏,东瀛、高丽、安南等国都模仿华夏使用这种方法。若是放在以前无疑是比较先进和实用的技术,比起西方纯手工用热捶打货币要高效,能够制造出更多的货币。不过文艺复兴末期从意大利开始使用螺旋式压床和辗轮式滚床以后,通过机器在常温下制币会更加合适,因此我们放弃了这种高温作业的做法。”
    “这台肘动式压床比螺旋式压床和辗轮式滚床还要先进,每分钟可以冲打90次,生产齿边、光边、字边的硬币。军主大人您看这里,肘节部位是肘动式压床最重要的地方,采用了炼钢厂质量最好的钢铁,将使得肘动式压床十分耐用,就是用上几十年都绝对没有问题。蒸汽动力可以让这台机器毫无怨言地生产出源源不断的银币。”德意志工程师得意地介绍自己的作品。
    楚云摸了摸肘节和连杠,精密的机械质感传来,让他有些佩服德意志工程师的严谨,19世纪德意志能够在英法奥的包围下崛起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大国,与这群人不无关系。
    “银元的样品何在?”楚云想要看这台造币机能不能生产出他想要的银币。
    “军主大人,这便是我们按照要求生产的第一批银元,一共有120枚银币,分为4个规格,26。6克、13。3克、5。3克、2。6克,含银量90。5%,其余为铜。在实际制造中不同的银币重量、含银量有一些偏差,但总体符合高斯分布,误差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德意志工程师继续介绍,还运用了统计学方法。
    旁边的学徒将一个纸盒的银币捧来,里面分成了四格,分别摆放着四摞银币,有大有小,分别是十圆、五圆、二圆、一圆。
    楚云取出了一枚重量在26克左右面值最大的银元,白银独特的质感从指尖传来。
    这枚银元是面额最大的十圆银元,在正面是银元面额和铸币时间,而在背面是张牙舞爪的蟠龙纹。
    霸气的银元!楚云见到背后的蟠龙纹,除了有标志性以外,竟然还有艺术价值。采用了规范化的机器以后,生产出来的银元很规整,比现在流通在国际市场的西班牙银元还要精致。
    西班牙人在美洲开采银矿,获得了大量的白银,并铸造成西班牙银元流通在各地,明末到鸦片战争之前,因为华夏对外贸易出超,大量西班牙银元流入,其质量较好而受到东南沿海百姓喜爱。后来鸦片战争以后,大量的西班牙银元外流,反而变得稀罕了。
    楚云的目的就是生产出一批新的银币来取代西班牙银元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含银量和西班牙银元所差无几,制造比西班牙银元精密,它将伴随我们的商品流通在全世界。”楚云对于这种新银元寄予厚望。
    “按照目前的制造工艺,只要原料足够,可以日以继夜地生产出第一批银元。”德意志工程师说道。
    “一台机器不够,我们国家的体量太大了,民间的银两多到令人难以想象。”楚云说道。
    “那我们就另外生产四台造币机?五台造币机生产出第一批银元,投入市场看看如何百姓的反应如何。如果反响较好的话我们再制造新的造币机。”乌哼说道。
    “没有问题,如果可以保证第一批银元的质量都有这么好的话,可以让普通百姓满意了,毕竟西班牙银元已经帮我们验证了这种银币的可行性。”楚云说道。
    他还不知道这批背后印有蟠龙纹的银元会被国际商人称为“龙币”,取代了西班牙银元成为日后国际贸易使用的标准货币。
    “你看看这枚银元怎么样?”楚云将银元递给大玉儿。
    当的清脆一声,大玉儿接过银币的时候不小心碰到了楚云的手指,银元落地。
    饶是大玉儿这么冷静的人回过神后也微微变色,楚云给她的东西,她竟然没有拿好。
    大玉儿急忙俯身拾起落在地上的银元,然而惊慌失措之下银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