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蜀汉中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蜀汉中兴- 第99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欢快的西域歌舞,琵琶声响,舞姬妖娆,色彩各异的葡萄酒觥筹交错,石榴树下,葡萄架中,到处都是欢歌笑语。

    大家欢庆升平,有人笑面之下尽是无奈,有人感叹劫后余生,也有人在等待新的契机,但无论如何,谁都知道这片星空下的土地,从今夜开始,将与以往大不相同。

    几人欢喜几人愁,没有多少人还能记起,就在这王宫的御花园一墙之隔,于阗王室的宾妃宫女,侍从官宦都在暗中垂泪,不知明日归宿在何处。

    于阗王尉迟乌波畏罪自杀,后宫中人人都有罪责,所有宫人都被关在内院,等候汉军接管皇宫之后统一处置。

    尉迟乌波的尸体摆放在牙床上,三位王妃和十几个最亲近的宫人在殿外守灵等候,没有香火,没有钟磬,只有几支白色的蜡烛在偌大的寝宫中无声地燃烧着。

    夜半人寂,隔壁的喧哗之声早已散去多时,若有若无的酒气在夜风中隔墙飘过来,一弯残月挂在城东的角楼之上,唧唧虫声中偶尔夹杂着几声压抑的啜泣。

    曾经辉煌森严的王宫,在暗淡的月色下显得更加诡异,国灭之时,还有多少人记挂着他们昔日的国王?

    咣桹桹沉重的开门声打破了夜晚的沉寂,一行人举着火把打开了宫门,偏殿内的宫娥们在窗前门缝中偷偷观望,这些人进入寝宫之后呆了一刻钟,又悄然离去。

    再次关上的宫门似乎将她们的希望之门也关闭,宫内再次沉寂下来,几位王妃相拥而泣,谁也不知道等待她们的命运究竟是什么。

    如果尉迟乌波还活着,即便是投降汉室,在于阗还能有一席之地,至少能保住她们吃喝不愁,现在国王自杀,两位王子年幼,无力主事,意味着她们成了无主之人,如同水中浮萍一般。

    王宫西侧的另一座宫殿内,刘封暂居于此,夜深人静并未入睡,书房点着几支蜡烛,诸葛果正在剪去烧成灰烬的灯芯,静静地陪伴着他。

    “果儿,你先去睡吧!”

    刘封转过身,轻抚诸葛果的肩膀,柔声道,“军中还有些事未了,不必再等了。”

    诸葛果收起剪刀,回头温柔一笑,握住刘封的手,关切道:“夫君诸事操劳,千万要注意身体。”

    刘封轻笑道:“我这身体现在可是结实得很,夫人难道还不清楚么?”

    “贫嘴!”

    饶是和刘封夫妻十余年,诸葛果还是被他逗得俏脸发红,正色道,“虽有七星灯的作用,但你也要自己注意调养,不可肆意糟践,金玉尚需温养,更何况是躯体。”

    “我知道了!”

    刘封微微点头,说起身体的变化,不禁想起当年在成都和诸葛亮的争执,那时候他对修道成仙还抱着后世荒诞的想法,历经诸事之后,想来诸葛果或许还真能修炼成果,不禁问道,“当年岳父大人说我破坏了你的道果,你可曾后悔过?”

    “没有!”

    诸葛果不假思索地摇了摇头,轻咬着嘴唇低眉笑道,“能结识夫君,是我这一生最幸福的事,我的夫君是天下大英雄,又是最柔情之人,相比于这些人间清欢,就算修炼成仙我也不换。”

    刘封心中一阵感动,说实话自从在祁连山再见到古山居士的时候,他心中忽然对诸葛果产生了一丝愧疚,如果不是自己的强行介入,或许古山居士就是诸葛果修炼成果的领路之人,结果却害得两个人都改变命运,一个远走西域炼丹修养,一个已为人父,彻底绝了道缘。

    如果刘封之前还对修炼之事有所怀疑,现在的想法已经大大改观了,钟离权、左慈和葛玄,无不在颠覆着他的认知,如果不是这些奇门异术在后面某个时期神秘消失了,那就只能怀疑自己穿越到了另一个似是而非的平行世界。

    诸葛果的答复让他心中宽慰不少,心中疑窦尚存,却无法解开,忽然又笑道:“其实你和婉儿也很累。”

    诸葛果一怔,摇头笑道:“我们只是随军而行,也不用每日赶路,只要看到夫君平安无事,便心中高兴,其实倒也清闲。”

    刘封叹道:“我看你和婉儿二人在我脑海中整日跑来跑去,着实累得不轻呢!”

    “什么?”

    诸葛果瞪大了眼睛,好半天才忽然反应过来,捶了一下刘封的胸口,嗔怒道,“谁教你的这些轻浮之词?”

    刘封苦着脸委屈道:“这是我心中所想,哪里需要人教?

    事实如此嘛”“将军!”

    正在说笑之际,外面传来苏森的声音。

    诸葛果知道有事禀告,白了刘封一眼转身向外走,到了门口忽然又探回头笑问道:“只是我和婉儿累,凤儿和赵贞她们不累么?”

    刘封一阵错愕,意识到耍小聪明似乎说错了话,想要解释,诸葛果已经捂嘴低笑而去,只能无奈摇头。

    苏森从外面走进来,抱拳禀告道:“将军,于阗王确实并非自缢身亡,在上吊之前就已经死了。”

    刘封双目微眯:“可是毒杀?”

    苏森摇头道:“银针试探不出。”

 第2058章 重重疑团

    对于死人,刘封其实没什么兴趣,更何况还是与汉军为敌的亡国之君,死了对于大汉来说反而是一件好事,省得费心去安排。

    如果没有献象侯早上的一句话,刘封根本不会对于阗王的死有什么怀疑,只会将其厚葬,至于他是如何死的,恐怕也不会有人在乎。

    从今日于阗群臣和那些侍卫的反应来看,似乎没人发现于阗王是被人所杀,这件事也马上会随着尉迟乌波的埋葬而消失在尘土之中。

    但献象侯主动说出此事,而且是在刘封身旁趁着别人不注意的时候暗中禀告,是想为于阗王报仇,还是撇清关系?

    表面上看来,献象侯是怕刘封万一发现于阗王并非误杀,追查起来难逃罪责,当时的主降派只剩他一个,而且在朝堂上与国王有所争执,一旦查出来,他的嫌疑最大,如果故意隐瞒,到时候更是百口莫辩,不如主动交代,撇清干系。

    但仔细一想献象侯此举绝非如此,他是主降派,首先汉军不会为难他,即便真是杀了国王投降汉军,虽说会有民怨,但对刘封来说同样是有大功之人,就算众人指责,刘封也会全力保住他。

    排开他撇清自身嫌疑的原因之外,另外一个可能就是献象侯不想让尉迟乌波含恨而死,毕竟两人还有骨肉之情,投降之际就这么稀里糊涂的死了,献象侯心中不忿。

    但他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件事的可怕,能无声无息在王宫中杀了国王,很可能朝堂中就有这人的耳目,取他的性命恐怕也易如反掌,即便献象侯不怕死,可以寻求刘封的庇护,他的家人妻儿也会十分危险。

    献象侯已经没有能力为国王伸冤,更不敢当众向刘封告密,只能趁人不注意的时候悄悄向刘封点破此事,自己置身事外让刘封去找出这个凶手为兄长报仇。

    殿前禀告过军务诸事以后,献象侯便以兄长丧生为由回到府中闭门不出,与外界暂时断绝一切关系,表明自己暂时不会参与任何争执。

    当然也不排除献象侯贼喊捉贼,故意搅乱人心,另有所图的可能性,在没有找到证据之前,一切都是个谜。

    半年多时间,西域南路已经打通,除了于阗稍有实力之外,其余几个小国不堪一击,大多数的时间都还是消耗在行军途中。

    历朝西征的困难,不在于对手的强大,而是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一路上消耗的人力物力比战争还要多出三四倍来,如果没有刘封在十年前就布局谋划,远不会如此顺利。

    丝绸南路至于阗算是一个终点,伤亡的士兵也需要抚恤,人马需要休养,本以为进城之后可以好好休息一番,却没想到又出了这么一件事。

    如果不知道还则罢了,既然献象侯透露消息,就必须要给他们一个交代,尉迟家族在于阗根深蒂固,于阗王的死也很可能牵涉到隐藏在暗中的一些势力,这个隐患要一并铲除。

    思索一阵之后,刘封命唐坚带人再次到宫中去检查于阗王的尸体,如果身上没有任何伤痕,应该就是毒杀,西域稀奇古怪的歪门邪道极多,毫无征兆地毒死一个人也不是难事。

    唐坚久在西域,熟悉江湖中的各种伎俩,从威震西北到远走西域一手建立唐军,他的阅历和实力毋庸置疑,除了机关术之外,唐坚的另一个绝技便是用毒。

    现在整个王宫都被汉军掌控,唐坚带人潜入王宫不算什么难事,瞒着那些宫人调查于阗王的死因,就是担心打草惊蛇,初入西山城中,敌我难以分辨,连献象侯都如此谨慎,查找这个狡猾的凶手更要隐秘。

    杀人需要动机,尤其是杀掉于阗王更要冒极大的风险,除非他能得到的利益大于这个风险。

    尉迟乌波将成为亡国之君,似乎没有什么更大的价值,在这个时候杀掉他,实在让人有些匪夷所思。

    但反过来一想,如果没有献象侯发现异常,大家都认为于阗王是畏罪自杀,一切顺利进行,这背后受益最大的人会是谁?

    想到此处,刘封心中一动,似乎抓到了重点,想更深层次的原因没有什么用,但顺着于阗王埋葬之后的于阗形势这个思路找下去,或许就能找到幕后之人。

    广德侯很少参与朝政,一心事佛,与世无争,骊归侯已死,中于侯远在大宛,尉迟家族的事情都将由献象侯来掌管,这么看来,归降汉室之后受益最大的就是献象侯,但他为何又要揭发此事,引火烧身?

    一切仿佛陷入了死循环之中,刘封不相信献象侯故意监守自盗杀死于阗王,设下迷局来试探刘封和汉军的能力,没有人会用这种无稽的闹剧冒险,其背后必定隐藏着极大的利益。

    想来想去,还是一筹莫展,一人之智毕竟有限,而且眼下掌握情报也太少,只能等唐坚找出一些线索之后再做推断了。

    不觉之间月华如水,照进窗棂,一日各种处理军务,刘封此刻竟然毫无睡意,正好夏夜清爽,干脆到院子里打了一趟五禽戏,自从发现华佗暗中传授的这套健身之法对麒麟枪法有所帮助之后,刘封练习得愈发勤快了。

    麒麟枪谱传自无名氏,自号东海散人,自从吴普进献练习至今已经五年有余,随着对枪法的深入了解,刘封惊叹于此枪谱的博大精深。

    这本枪谱不简单只是阐述枪法,除了招式之外的心法尤为重要,甚至牵涉到修炼之法。

    共分为三个阶段,初始阶段便是刘封现在接触的武将技,第二阶段按照其中说法应该就是练气士的境界,已经超越了枪法的范畴,而第三个阶段居然提到修仙、飞升等境界,说得神乎其神,当然以刘封现在的实力看起来这只是荒诞无稽之谈,大概是为了激励练习者所作。

    东海散人究竟是何许人已经无从可查,刘封早将枪谱翻阅无数遍,找不出蛛丝马迹来,只能按部就班逐步练习,招式已经全部贯通,唯有心法要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

 第2059章 执行新政

    第二日一早,汉军营中传下一道将令,整个营中忽然沸腾起来,全军将士无不欢欣跳跃,齐声高呼八千岁、大将军之名。

    即日起全军休整一月,各营除交替守城之外,可自由行动,同时将半年赏赐军饷全部发下,每人再额外奖励朝廷玉佩一枚。

    当然最让所有将士兴奋的是:都督府将派人为每一位士兵代写家书,连同礼物一并统一寄回家乡,一切费用和保障都由汉昌号提供,保证所有的东西送到每个士兵家中,还承诺半年内将家书捎回。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书信对于远征塞外的兵卒来说无疑是最大的鼓励和安慰,久在征途,难免有思乡之情,加之中秋将近,刘封能考虑到将士的情绪,让全军上下无不感动。

    另外一件事昭告全城,也让汉军莫名感动,朝廷将在西山城外比摩寺旁东三百里修建清玄宫,宫中有西征功勋碑、望乡台,专为纪念征途中死去的将士。

    比摩寺位于西山城以西五百里,是老子化胡成佛之所,早就被于阗百姓所认可,在比摩寺东昆仑山下修建道观也是顺理成章之事,也方便昆仑山的教众随时下山弘道。

    宫观建成之后,将有道士诵经祈福,功勋碑上将雕刻所有死去的将士名字,以志纪念。

    望乡台上不仅是这些英魂回乡之处,也为来往西域的客商提供祈福之地,甚至也可以将途中不幸而亡的同伴供奉此处以作祭祀。

    原本功勋纪念碑在洛阳早已修建,此事在军中人人皆知,都是为纪念那些匡扶汉室死去的将士所立,这极大地激励了三军士气。

    西征之时刘封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