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蜀汉中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蜀汉中兴- 第9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宽广的大殿中一片金碧辉煌,梁柱上金龙环绕,气势非凡,宽大的龙椅摆在正上方,仿佛一个巨大的怪兽,吸引着每个人内心的欲望。

    刘封站在大殿门口,怔然半晌,看向那个宽大的金黄色椅子,突然有种试试坐龙椅的感觉。

    孟达等人自然不知道刘封在想什么,眼睁睁地看着刘封一步步走进大殿,缓缓的走上台阶。

    等他们反应过来的时候,刘封已经坐在龙椅上,两手扶着扶手,左右看看,翘起了二郎腿。

    其实也没什么特别的感觉,在深宫冷院,又没有铺设的情况下,屁股底下还凉飕飕的。

    望着空荡荡的大殿,心中竟有几许失落,不知道群臣朝贺,百官齐聚的时候,又是怎样一番景象!

    正在胡思乱想的时候,突然殿外一阵杂乱的脚步声传来,原来是邓艾等人不知何时也赶来了。

    几人迈步走进大殿,猛抬头看到刘封坐到龙椅上,不由震呆了,有的人一只脚踏进门槛,另一只脚还在外面,忘了走进来。

    脚步声还回响在大殿中,门前人影晃动,折射的光线让刘封回过神来,再看到几人的表情,他知道自己太过鲁莽了。

    也许在他想来这并没有什么,只不过是感受一下,又不是真的相当皇帝,但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却明白刘封的这个举动意味着什么。

    “哈哈哈,大家不必紧张,也无需误会,”刘封起身干笑着,拍拍屁股走下台阶,“我只是试试这个椅子舒不舒服。”

    众人面面相觑,看着刘封没有说话,大殿中再次沉寂下来。

    刘封无奈笑道:“诸位不要多想,我刘封绝无此心,只求能给天下太平,百姓安居而已,若是还有非分之想,定叫万箭穿心,五雷轰顶,不得好死。”

    邓艾等人见刘封突然起誓,才回过神来,第一个反应是查看周围的人,看看来的都是和刘封相熟的,才稍微放心,大笑道:“我等刚刚进来,什么也没看到啊!”

    其他人也连忙附和,魏延也过来,抱拳笑道:“殿下此次让某从子午谷出奇兵,了了我的心愿,我定会铭记在心。”

    刘封也明白大家的意思,只好说道:“行了行了,你们就别为我掩饰了,我心地光明磊落,不怕流言蜚语,为了汉室复兴,万死而不辞。”

    “好!殿下有此雄心壮志,我姜伯约此生愿随殿下征战天下。”刚说完便听一人击掌称赞,原来是姜维也来找刘封,他倒是没看到刘封坐龙椅,只听到了后半句话。

    刘封大笑道:“还需诸位一起努力才是,今日拿下长安,只怕司马懿还会再来,不过他已经无力回天了,我们还需防备潼关守军,等丞相大军赶到再设宴庆贺。”

    众人都齐声答应。

    刘封对姜维介绍道:“这位便是我给你说过的邓艾邓士载,深谙兵法,你们以后要多多切磋。”

    姜维早就从刘封口中听说邓艾之才,此时见到,忙上前行礼:“在下姜维,草字伯约。”

    邓艾也与姜维行礼,刘封撇着嘴在一旁似笑非笑,不知道这两个原本的冤家对手,这次混到一起能不能擦出点火花来。

    ******

    司马懿一行日夜兼程赶往长安,还未到达潼关,突然间无数逃兵和难民从西而来,不由仰天长叹:“看来我们还是来晚了一步。”

    司马昭惊问道:“父亲的意思是,长安失守了?”

    司马懿缓缓点头道:“看这些难民和士兵便知道了。”

    司马昭忙令士兵叫来一名逃兵问道:“你等是哪里的守军,为何逃窜?”

    那名士兵看是军中大将,忙跪地答道:“属下是长安守军,长安城一日前已经被蜀军攻破了。”

    司马昭怒斥道:“诸葛亮大军远在扶风,离长安尚有十日路程,  怎能一夜间拿下长安?定是尔等守城不力。”

    士兵慌忙答道:“将军莫怪,诸葛亮大军虽然未到,但却有一股蜀军从子午谷而来,我等措手不及,又加上咸阳的蜀兵支援,所以把守不住。”

    司马昭大惊:“什么,子午谷?”

    司马懿凝目望向西方天空,半晌才道:“诸葛亮用兵向来谨慎,这子午谷出兵他定然不会同意,肯定又是刘封的计策。”

    “又是刘封?”司马师一咬牙,本来细小狭长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寒光闪烁,沉声道,“这家伙最擅长奇计弄险,蜀军得了荆州,又想在我们这里讨便宜,真是岂有此理!”“多说无益,”司马懿神色冷峻,打马向前,“现在当马上赶到潼关,若蜀军援军未到,看能否收集残兵和潼关守军夺回长安。”

 第190章 魏国危机

    司马师哼了一声,放走那名士兵,遥望潼关,沉声道:“万不能让潼关失守,否则洛阳震动,朝廷不安,人心浮动,后果不堪设想!”

    司马懿阴沉着脸不说话,听到朝廷震动,眼睛微微睁大,回头看了一眼洛阳,带着一种护卫兼程向潼关而来。

    来到潼关,司马懿也感慨不已,说不出心中什么滋味,一年之前,他还在长安训练兵马,准备再取汉中,如今却局面相反,只能在此眺望了。

    李丰等人已经退守潼关,向司马懿说明情形,司马懿知道事不可为,并没有责怪他们,只让收集残兵,守好潼关。

    蜀军中现在不但有诸葛亮在,刘封也如耀眼之星一般,迅速崛起,两人一个稳准周全,一个奇谋弄险,一正一奇,相辅相成,实在难以对付。

    不多时士兵来报:“张苞已经带大军进入长安城,诸葛亮分来的第二部五万精兵,离长安也只有一日路程了。”

    司“夺取长安是没机会了,”马懿长叹一声,知道大势已去,对身边众将吩咐道,“此潼关天险,万不能再失,诸位要小心守卫,纵诸葛亮亲至,也无可奈何。”

    司马师不甘地看向西方,无力道:“只要潼关不失,洛阳便还算安全,看来函谷关也要加强兵力了。”

    重新安排了潼关的防署之后,司马懿立即写信向洛阳报告情况。

    不到十日时间,诸葛亮中军和赵云大军同时赶到长安,刘封等人到城门处将众位将领迎到城中。

    诸葛亮叹道:“时事变迁,吾今日能踏入长安,子益功不可没,先帝在天有灵,也该欣慰才是。”

    “此乃丞相运筹帷幄,众将用命也,”刘封笑着,对诸葛亮说道,“丞相先不必感慨,等将来进了洛阳城,天下平定,那才是感慨之时。”

    诸葛亮显然心情不错,闻言笑道:“子益胸怀大志,不输先帝,如今取了西京,王气自生,汉室可振也。”

    进到府中,诸葛亮命人向成都报捷,同时设宴犒赏三军。

    诸葛亮和刘封联手,不到半年时间平定陇右,拿下长安,天下无不震动。

    洛阳城内,已经有谣言传开,说刘备继承汉祚,诸葛亮匡君辅国,冥冥中天意保佑,拿下长安,王气已经不在洛阳云云。

    曹叡此刻真如热锅上的蚂蚁,心急如焚,各地的战报如雪片飞报洛阳,没有一件是好消息,当年的祖父武帝何等威风?

    从陈留一个小小的天地打下半壁江山,就算帝也是有功无过,如今传到自己的手中,还不到一年时间,便失掉雍、凉二州,天下人会如何看他?

    重要的是长安失守,洛阳人心惶惶,有的人甚至已经在议论迁都的事情。

    不,决不能迁都示弱!

    看着下面神色各异的群臣,曹叡暗自握紧了拳头,一定要将这些颓势扳回来。

    难道除了一个司马懿,便无人可用了吗?

    曹叡越想越是懊丧,如果自己御驾亲征,会不会重振武帝雄风?

    钟繇见大家都不说话,只好出列奏道:“陛下,以臣之见,东吴和蜀军联合实非我国幸事,唯有将其联盟拆散,令其互相攻伐,然后可见机行事。”

    曹叡无奈道:“如今我与这两国都有仇怨,交战不休,他们必定合力攻我,如何能够成事?”

    钟繇言道:“蜀军拿下雍州、凉二地,实力大增,可派人向东吴陈以利害,将来蜀国壮大,定会顺流而下攻击柴桑,直取秣陵,孙权自会居安而思危也!”

    陈群也奏道:“前番曹仁将军在荆州交战,却让关羽渔翁得利,东吴一向对荆州念念不忘,只怕此事孙权也如鲠在喉,只是没有合适的机会反击罢了。”

    曹叡正要继续询问,突然一名禁卫军匆匆而进,跪地奏道:“陛下,扬州急报。”

    曹叡大惊,不知道东吴又搞出什么乱子来,忙问道:“快奏上来。”

    禁卫军答道:“曹都督被东吴周舫诈降之计所骗,深入扬州之地,被陆逊大军所破,幸得夏侯尚将军派兵相救才得逃脱。”

    董昭一旁急问:“那寿春可曾有失?”

    “曹将军在石亭兵败,并不曾影响到寿春,但东吴八万大军已经石亭驻扎,只怕有进攻扬州之意。”

    “首尾不能相顾,众爱卿有何良策?”曹叡豁然起身,瞪着所有的武大臣,眼睛似要喷出火来。

    陈矫奏道:“长安已失,司马仲达眼下不能轻离潼关,臣荐一人,可保寿春无恙。”

    曹叡忙问道:“是何人?爱卿速速奏来。”

    陈矫答道:“此人乃是贞侯郭嘉之子郭奕,通达见理,简有雅量,深得乃父之风,可堪大用。”

    曹叡闻言喜道:“好,就依爱卿所言,封郭奕为扬州司马参军,马上前去帮助曹休镇守寿春。”

    陈矫领旨前脚刚走,又有內侍送信而来,曹叡不禁眼皮直跳,拿着密信感觉有千斤重,差点掉在龙书案上。

    内侍小心地帮他拿出信笺,曹叡接过看罢,顿时脸色苍白,颓然坐在龙椅中,双目无神。

    钟繇见曹叡神色异常,忙问道:“陛下,信上所言何事?”

    曹叡有气无力地说道:“徐州急报,东海又有倭寇袭击,东莱、东武城一带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百姓惨遭屠杀。”

    钟繇大惊道:“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倭寇多年不曾听到消息,竟然在这个时候出现,陛下,此患不能久留啊!”

    曹叡沉声道:“今三方开战,国力损耗甚大,该如何是好?”

    满宠奏道:“如今虽三方开战,但诸葛亮新得雍、凉二州,无力再战,只要扼守潼关天险,暂可休战;东面只要保住寿春,便可保中原稳定,眼下唯有固守,全力驱逐倭寇,再图后计。”

    “也只好如此了,只可惜丢了长安以西之地,朕心羞愧,”曹叡无奈叹息,问道,“征讨倭寇,当派何人前去?”

    陈群出列道:“臧霸臧宣高可当此任,此人昔年便在山东落草,熟悉地理,倭寇流动作战,臧将军甚有经验。”曹叡从之,遂下旨封臧霸为荡寇将军,从青州调动两万兵马清剿倭寇。

 第191章 倭寇消息

    当天晚上诸葛亮将刘封叫到临时府邸中,刘封不知道为何要单独会面,虽然现在自己已经取得全军信任,又是诸葛亮的女婿,但自从出征之后,却从未如此。

    坐定之后,诸葛亮深深地看了刘封一眼,才说道:“我知你并无权欲之心,但平常也应该注意自己行为,要谨小慎微,以身作则,如今你身处敏感之位,万不可走错一步,要知道幽幽众口,可以铄金。”

    刘封一愣,随即明白诸葛亮指的是自己坐龙椅的事情,低头笑道:“我也只是想试试而已,丞相既知我并无权欲之心,就该知道我并无他意。”

    “子益,”诸葛亮的语气变得温和起来,这是以一个岳父的身份在和他交谈,“你的心思我自然明白,但只怕天下人不明白,他们又何尝能听到你的解释?若是被有心人利用,你百口莫辩。”

    刘封知道诸葛亮的苦心,抱拳认真答道:“岳父放心,今后我自会谨慎,身处高位,当真太不自由,若非父皇夙愿未了,我还真想带着果儿去昆仑山,看看究竟能不能修行!”

    诸葛亮知道刘封说的气话,不过态度还算不错,心中也宽慰不少,就算不为刘封考虑,自己的女儿也不能受此牵连。

    不过他心中却有一点十分疑惑,自己一向看人很准,但偏偏看不透刘封这个人,刘封行事,往往不在自己的预料之中。他神态谦和,行为并无乖张之处,对人身边之人十分坦诚热情,年轻一辈包括士卒在内都与其亲善,但一旦到战场上,却又如恶狼一般,沉着、睿智、冷静而又嗜血,这样截然相反的双重性格,很难想像

    是存在在一个人身上。

    对于权力,刘封似乎也并不看重,这点从他平时的言行就能看出一二,即便是行军打仗,也没有统兵欲望,只要能取胜,便能看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