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县城中本就粮草不足,刘封免去一应俗礼,粗茶淡饭与众人草草一餐,便聚在府衙内召集商量战事。
田豫见刘封亲自忙前忙后,又毫无骄奢之态,不由心中感叹,此人之所以能够威震天下,在刘备等人先后物故之后凭一己之力延续汉祚,统一三国,确实有他的过人之处。
先前鸯领五百军到蓟县城外,正午时分自南面渡河,从南门杀到东门,又从东门杀到北面,一直杀到日落西山,数百人在贼军寨中横冲直闯,如入无人之境,叫城上的守军士气大增。
随后几日单枪匹马出城搦战,连斩十余名贼将,鲜卑军为之胆寒,数日内不敢再强行攻城,才发动城中工匠赶制投石车、连弩等利器,挡住了贼军最后疯狂的进攻。
看到年轻勇武的鸯,田豫恍然想起当年关张二将,听鸯说刘封麾下与他相当者还有数人,今日又见刘封居前,后面几员小将簇拥其后,个个英武不凡,当真是人才济济。
想前几日鸯还说这次临时北征,将士无多,刘封还曾亲自领兵杀敌,这才仅仅一月,不意又搜罗来这么许多武将,还都是年轻俊杰。
越看越心中感叹,这刘封确是人中之杰,本身武俱全,到此时功成名就,还如此礼贤下士,还不忘收拢人才,当真与当年的刘备颇有几分相似之处,虽说只是螟蛉之子,却都有聚拢人心的非凡魅力。
寒暄之间城中守将尽数来到府衙,刘封扫视众人,除了田豫的三个孙子之外,还有几员武将都年纪不大,站在一起竟有七八人,不由叹道:“都说燕赵之地多出慷慨之士,果然如此。”
田豫颔首笑道:“若非诸位壮士全力相助老朽,就是吾有三头六臂,也挡不住贼军攻打。”
鸯也大声道:“大将军,实不相瞒,这几位兄弟个个都是好样的,有有武,他们都希望能够加入将军麾下清剿贼军,收复幽州。”
刘封大笑道:“诸位摒弃国别,同心为除贼而战,值得嘉奖,守城之功,都按军功来算。”
众人闻言面露喜色,纷纷抱拳道:“谢大将军!”
田豫欣慰一笑,对田章吩咐道:“章儿,还不将诸位英雄向大将军引荐?”
田章让众人排开一排,首先介绍的便是田午、田阅三兄弟,其后三人为渔阳大族鲜于家的后人,渔阳太守鲜于嗣之后,分别为鲜于蓟、鲜于宝、鲜于荣。
据张华先前介绍,鲜于氏出于箕子,乃是商、周时期的贵族,汉时鲜于氏族人多居于渔阳、上谷一带,也出了不少名将,如鲜于银、鲜于辅,还有鲜于嗣,东吴还有鲜于丹也是从襄平一带从水路前往江东。
鲜于氏是幽州一带的望族,所以才在抗击胡人之战中屡屡出现,甚至后世有人推测鲜于氏是朝鲜族的一支,是沃沮、句骊人在春秋战国时期内迁者,但这些已经不重要了,他们祖祖辈辈在九州大地繁衍生息,就是大汉子民。
众人行礼之后,田章才将最后一人特意拉到前方,介绍道:“此人名叫孟观,字叔时,并非幽州人氏,听说胡人入侵,祖父号召义士抗贼,便从渤海东光赶来前阵,此番抗贼,多亏了他带领我等,就是有一半功劳归属于他,我等也毫无怨言。”
“不不不,田兄太谦了,”孟观闻言连连摆手,躬身道,“大将军,守城抗贼乃是田老将军调度得当,全城军民齐心协力方能成功,在下不敢居功。”
“诸位不必争执了,我自有分寸!”
刘封摆手示意,打量着孟观,脸上古井不波,心中却暗暗欣喜,这也是一员抗胡名将,而且还和鸯、周处有些关联,三人都欲秃发树机能交手过,本以为他还在冀州魏军阵营中,没想到却跑来幽州主动出征,果然是躲也躲不开的宿命。
孟观历史上最大的功劳还是镇压氐羌,西晋时期氐帅齐万年反于关中,众数十万,晋朝诸将征讨相继失败,连周处也败北,晋国上下离心,难以胜敌。
孟观临危受命,领宿卫兵,并统关中士卒,身当矢石,大战十数,勇不可挡,最终擒获齐万年,威镇羌族和氐族,只可惜后来卷入八王之乱,受到牵连被斩,夷灭三族。
先不说其他几位本事如何,光是孟观这一人,就让刘封如获至宝,现在麾下有鸯、周处和孟观三元已知的名将,又有张华参赞军事,如果田豫还能坚持在蓟县一同出谋划策,就算不用兵多,接下来对付强弩之末的秃发部易如反掌。
再看看七人,刘封忽然心中一动,言道:“你七人镇守蓟县保住幽州,护住北方,真如北宫玄武七宿下世,不如就封为北宫七将吧!”
田豫闻言笑道:“北宫为玄武之宿,正好主守,倒也符合此举,上应玄武七宿,殿下此解,倒也精妙。”
刘封摸了摸下巴,对田章言道:“你们几人先商议一下,各选一宿,稍后再来封官。”
田章几人大喜,马上到门外一起去商量如何定号,他们却不知道刘封其实是不知道玄武七宿的具体称呼,只知道有二十八宿而已,干脆让他们自己选择,也避免有人不满官号。
不多时几人便商议定了,刘封将田阅整理的名称拿来看了看,玄武七宿包括斗木獬、女土蝠、虚日鼠、危月燕、室火猪、壁水獝,各加一个将军名号,倒也省心许多。
看罢之后笑道:“好,就以此为几位的官号,如孟观为北宫七将之斗木獬将,位同偏将军,今后诸位齐心破贼,再论功欣赏。”
其人欣喜于色,躬身抱拳:“遵命!”
一下子又收了七员武,除了田阅和鲜于荣主书之外,其余五人都为武将,加上鸯等人,麾下将领超过十人,可谓人才济济。
先前鲜卑军兵势正猛,田豫领兵困守蓟县,对鲜卑军动向知之甚少,暂时也商量不出什么结果,刘封命大家先休整一日,明日派斥候细作调查鲜卑动静。
第1872章 匈奴老友
鲜卑大军退撤渔阳,广阳郡内的贼军也相继退走,境内恢复平静,百姓们自发传送消息,躲在深山的百姓陆续回城。
此时王濬的水军已经上岸进驻南皮,收到刘封将令之后就地休养,南皮周围郡县望风而降,王濬派施绩领五千精兵北上,自泉州、雍奴往右北平清剿贼军,尽量安置各处流民和穷苦百姓。
两日后寇威领大军到蓟县,合计兵马两万余,鲜卑军接连战败,留下战马无数,所有兵卒都配置坐骑,行军速度大大加快,运输粮草辎重的士兵也轻松许多。
蓟县守军在几日休养之后也恢复元气,挑选出精兵三千由孟观统率,这些都是经历过生死血战的士兵,加之被鲜卑所欺凌,都愿意随军征讨贼军。
连日来军民连夜外出抢收粮食,地里来不及收割的粮食早已经腐烂,但草料和埋在地里的一些食物还可以收集来勉强度用,至少解决了大部分战马草料的问题。
虽说已经入冬,但兵强马壮,士气高涨,军心可用,刘封还在挂念着冀州的战事,想早日收复幽州,决定趁胜追击,但将剩勇追穷寇。
这一日天气晴朗,正准备点兵誓师,忽然亲兵来报,有匈奴人求见,同行的还有陈寿和裴秀等几位大将军府的官吏。
刘封叫寇威点兵列阵,分派兵力准备出征,赶至府衙一看,来的几人都是老朋友,心中已知其来意,大笑着走进客堂:“哈哈哈,大单于亲临前线,未曾远迎,还请赎罪!”
房内几人纷纷起身相迎,当先一人身穿左衽锦袍,披散的长发已经灰白,略显沧桑的面庞带着激动之色,躬身施礼道:“臣苏德参见大将军。”
刘封大步上前虚扶着苏德,欣慰一叹:“看来匈奴一族从今之后将要重新走向辉煌了。”
苏德微微躬身:“这还要多谢大将军收留我族,如今全族上下认清形势,蒙大汉不弃,臣等决定认祖归宗,与华夏共荣。”
“好好好!”
刘封大喜,拍着苏德的肩膀,又问陈寿几人道,“几位不在洛阳协助世元,千里迢迢跑来这天寒地冻的烽火之地,却是为何?”
陈寿抱拳道:“先前蒙大将军开示,属下决意全力记载桓灵之后之史事,故辗转各地搜集史料,今闻田将军尚在蓟县抗贼,特来拜见。”
“嗯,孺子可教也!”
刘封微微颔首,对陈寿的表现大为满意,说出这句话的时候竟然心底生出莫名的满足感来,难道这就是教育先贤的虚荣心么?
陈寿最先入朝为官的时候,刘封任他为大将军记室,后来中原平定,便留在洛阳协助荀方处理政务。
知道陈寿有写史的天赋,临行时便向陈寿建议要他做太史令,专门记载这数十年乱世的史事,为汉室再兴之后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
初时陈寿还有些不自信,说他能力不足等等不敢胜任此事,但刘封知道他就是这个材料,执意叫他三思再做决策,现在看来是想通了。
裴秀也在一旁见礼道:“臣是来游历山川的。”
刘封大笑道:“今烽火连天,百姓流离,大夫如此悠闲,若是将来绘不成九州地图,可要那你是问。”
裴秀对刘封也算十分了解,所以才敢如此开玩笑,抱拳答道:“一定一定。”
如今裴秀官拜光禄大夫,其实是个闲职,其叔父裴潜为光禄勋,有这个长辈在后面支持,加上刘封的嘱托,不但能够公费旅游,还有各地官员接待,这许多年来东奔西走,着实涨了不少见闻,绘制的地图听说已经装满三间书房了,可谓汗牛充栋。
这几人来蓟县最主要的当然还是苏德,陈寿和裴秀只是恰巧顺路同行,见礼之后刘封向苏德说道:“你这一路,想必也费了些周折吧?”
苏德摇头失笑道:“未料大将军行军如此迅速,我等一行先去的长安,恰逢陛下东巡,便赶来洛阳,未料魏国已破,陛下又到了邺城!待到邺城时,大将军已然北上征讨鲜卑。
此时陛下已有决策,但还是让我等来与将军当面一谈,本想到常山相见之后便从太行返回并州,又怎知将军进军神速,竟已杀到幽州腹地了。”
苏德一口气说完,言语中尽是感慨,自从并州平定之后,匈奴部落便做出抉择,派苏德进京面圣,哪想到刘封在前线动作极快,连破魏军,困死司马懿,破灭曹魏,行军速度比他们赶路的速度都快。
一路上听到前线消息,苏德等人震惊莫名,如果不是熟悉汉军内部情报,还以为刘封是领兵在自家地盘上巡视呢!想当年北匈奴被鲜卑人逼得无路可去,不得不进入河西境内与羌人分一杯羹,眼看就要成功,却被刘封带领的大汉援军杀了个措手不及,差点全军覆没。
随后匈奴一族归顺汉军,部分迁徙西凉各地,部分在长安练兵,刘封曾答应让匈奴重返大漠,帮助他们恢复草原霸主的地位。
十余年过去,中原战乱即将结束,强盛的鲜卑军四分五裂,哈彦骨他们不想放弃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请命出兵,但刘封提了几个条件却让族人难以接受耽搁至今,经过数月的商谈终于有了结果,苏德便亲自来面圣,谋图大业。
一路走来消息不断,大汉兵马的强盛和刘封的老谋深算,又一次让苏德震惊,庆幸族中这次选择的明智。
,陈寿也苦笑道:“此番将军北征,当真势如破竹,无论对曹魏还是鲜卑军之兵,当真如摧枯拉朽一般,可见兵精将勇,人心可用。”
刘封微微点头,看向苏德:“如此说来,你们决意要去漠北了?”
苏德正色答道:“正是,臣等愿收复大漠,融合百族共尊华夏。”
“很好,唯有共融,才能长久啊!”
“此乃大漠各族之幸。
也是华夏之幸,数百年的干戈纷争,希望从此之后都能化为玉帛,华夏万民长治久安,方能永世传承。”
刘封也收敛了平日的嬉笑之态,神色凝重,看向门外一声长叹,这是他十余年来苦心努力的结果,终于有了成效。
苏德点头道:“我匈奴百年前的强盛,也不过过眼云烟,弹指间近乎灭族,这都是前车之鉴,既然大家同宗同族,自当齐心协力守护子民万代传承。”
刘封点点头,对亲兵吩咐道:“去将田老将军请来,还有猝跋韩、胡掖禄屋等鲜卑降将也都一并叫来。”
“遵命!”
第1873章 追根溯源
寇威带领的大军还有两日才能到蓟县,刘封先命鸯、孟观各带兵马分屯要害,防备鲜卑军劫掠粮草,一边打听贼军消息。
涿郡和范阳的部分粮草已经在运往蓟县的路上,刘封又派人去联络无极甄家,他们原先答应提供的粮饷只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