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蜀汉中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蜀汉中兴- 第86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彼此相互祝福,同乡者还为同伴带了书信,傍晚时分,众人在城外依依惜别,各奔东西,辛敞带着仅剩的三千多兵马又折返到荡阴来。

    到了荡水岸边便见有汉军巡逻,辛敞派人近前交涉,守军听说辛敞带兵来投降,不敢做主,往城中去报信。

    半个时辰之后,夜幕之下一队骑兵疾驰而来,正是今早追杀魏军的寇威,听说魏军刚逃去又来投降,甚为疑惑,亲自到河边来查看。

    辛敞带着司马昭的人头到岸边请降,三千魏军将带来的辎重军器尽数放下,寇威策马巡视一周,确定辛敞诚心来降,命人将他带往荡阴县城休息,明日再去朝歌拜见大将军。

    薛河言道:“寇将军,既然司马昭已死,辛敞来投,羑里城必定空虚,何不连夜去羑里占住此处?”

    寇威点头道:“某方才叫魏军先去荡阴,正有此意,薛将军先领一千轻骑去城中,某随后便到。”

    薛河领兵,带领一千骑兵先赶往羑里城,寇威派人向荡阴的李钰报信,他先去羑里城,若是邺城的魏军敢来攻城,可带无当飞军先来支援。

    羑里城距离魏国王都邺城不过百里,如此近距离接近魏国腹地,寇威也忍不住激动起来,夜风之下催马前行,想起当年跟随刘封离了家乡闯荡,再到庸一战拜关羽为师,如今为三军统帅,即将统一天下,真如一场梦一般。

 第1781章 斩草除根

    朝歌夜弦五十里,八百诸侯朝灵山。

    作为商朝的国都,它曾在遥远的时代极尽繁华,牧野之战后,纣王在鹿台自焚,武王兵抵朝歌,迁九鼎于此,但在随后的年代里,朝歌终究还是化为一片废墟。

    如今的朝歌已经重建,早已不复王都的风采,但牧野这一战对于汉魏两军来讲,同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战几乎将魏国推进了万丈深渊。

    刘封原本领两万兵来,一夜之间收降俘虏五万余,几日来各军都忙得不可开交,收编降兵可不是一件轻松之事,还好寇威顺利拿下黎阳和内黄,将粮草几时运来,否则这数万兵马编入,军中马上就要断粮了。

    已经有一部分秋粮可以收割,这让刘封紧绷的神经终于放松下来,大敌司马懿已死,并州顺利拿下,只有夏侯霸和毌丘俭还有十余万兵马,就算姜维和陆抗攻不下青州,只要拖住他们,平定冀州便不费吹灰之力。

    寇威和李钰在荡阴会合之后,刘封命他二人守城,派张苞领一万兵马前往内黄,伺机攻取魏县,关索和朱据领两万人马前往荡阴,威慑邺城。

    魏军如今已无反抗之力,刘封并不想趁胜追击,如果能够劝降曹爽和曹泰等人,兵不血刃拿下邺城,不用出兵收复冀州才是上策。

    河北已经安定数十年,一切正步入正轨,再遭受烽火一切又将重新开始,受苦的终究还是普通百姓,这是刘封不愿意看到的。

    正当他思索前往邺城劝降使者的时候,徐陵一脸喜色地走进来,大笑道:“魏国气数已尽!”

    刘封看徐陵的神色,便猜到了大概:“莫非夏侯霸他们果真起兵了?”

    “正是!”

    徐陵点头道:“夏侯霸和毌丘俭拥立北海王曹霖为帝,声讨曹芳及司马懿父子,连司马懿在襄平犯下的罪行都列出来,以正曹魏江山。”

    “哦?”

    刘封倒有些好奇,“司马懿当年征辽东,可是立下赫赫战功,由此才位极人臣,莫非还有什么隐情不成?”

    徐陵叹道:“当年欲自立为王,司马懿奉魏帝曹丕之命征讨公孙渊,声东击西三战三捷,直逼公孙渊老巢,于梁山斩杀公孙渊,戮其将军毕盛等二千余人,手段极其残忍。”

    “斩草除根?”

    刘封双目微凛,沉声道:“这场屠杀,也宣告了辽东公孙氏的灭亡,如此狠辣之事,也只有司马懿能做得出来。”

    “这还不算什么,”不料徐陵却微微摇头,缓缓道,“屠杀大小官员之后,司马懿又纵容士卒抢掠烧杀,屠十五岁以上男子七千多人,收集尸体,筑造京观。”

    “好你个司马老贼,这与那屠戮兖州的鲜卑胡贼有何不同?”

    刘封忍不住拍案大骂,虽然事情已过去近十年,刘封也并未身处其境,但也能想到血流成河的场面,换个角度来讲,辽东之人对司马懿必定也恨之入骨,这个仇恨自然会延续下去,算到了中原汉人的头上。

    徐陵苦笑道:“司马懿认为斩草除根便可让辽东安定,为了掩饰其暴行,又将被囚禁的公孙恭释放,又为纶直等人修坟墓立碑,表彰其后代,以示宽仁之心。”

    “当真是老奸巨猾!”

    刘封一阵咬牙,冷声道,“那公孙恭常年患病不能理事,听说已为阉人,劣弱无能,司马懿自以为辽东再无威胁,却不知此举犯大错特错,适得其反。”

    “不错,殿下所言甚是,”徐陵叹道,“司马懿退兵之时,又将原本逃难辽东的中原百姓迁徙直冀州,致使辽东地区再无兵力驻扎,如今濊貊和扶余人逐渐强大,那些无人之地任其繁衍生息,将来必如胡人一般,成为中原大患。”

    刘封缓缓点头,长叹一口气:“司马懿灭其国,杀其王,屠其民,尸体筑成山,当真志得意满,虽然看起来是一场大胜,以为这样辽东再无叛乱之忧,却不知如此导致辽东地区再无汉人,蛮夷占地生根,襄平之地山高皇帝远,异族更为大患。”

    徐陵也皱起眉头,默然不语,司马懿斩草除根之举,无异于将偌大的土地拱手让给了辽东那些异族,即便是在中原战乱时期,辽东也不见异族为祸,就是因为边郡人口众多,许多人还避难辽东,如名士王烈、管宁等,虽然朝廷无力掌控这偏远之地,但汉族势力庞大,压制着濊貊和扶余人的发展,从归属上来讲,始终还是臣服于中原王朝的。

    当司马懿将辽东势力清空后,异族在边郡再无对手,非但不服从中原统治,还因为这些屠杀和弹压对汉人恨之入骨,高句丽的强大便是从这个时间开始,五胡乱华之中就有其中一大部分的势力。

    司马懿老奸巨猾,隐忍残酷,舞弄权术他是一流高手,行军打仗也堪称出类拔萃,但若论治国安邦,也只能算中上之才,他从不在乎民心所向,将百姓当做工具蝼蚁一般,当年种下的这个隐患别人不知,刘封却是清清楚楚。

    “无论是是濊貊还是扶余,或者那高句丽,他们都休想妄图瓜分我大汉疆土,”刘封缓缓站起身来,背着手走到门口,看向东北方向,沉声道,“王濬率领的十万水军,可不是只摆出来给魏国看的。”

    徐陵闻言眼睛一亮,忽然明白了刘封执意让水军从江东沿海北上的意图,原来除了牵制威慑魏军兵力之外,真正的意图是平定辽东,真是高瞻远瞩,不由暗自点头嘉许。

    “报洛阳急报!”

    就在二人商议青州战事的时候,忽然探马来报,送来的却是荀方的书信,刘封不由一怔,河内战事已经结束,荀方还有什么紧急情报?

    赶忙将书信拆开,匆匆看了一眼,脸上的神情变得古怪起来,望着天空半晌不语。

    徐陵见刘封神情复杂,疑惑道:“洛阳发生何事?”

    刘封将信纸团在手心,紧紧地握着,缓缓道:“陛下秋巡司隶境内,已经到了弘农了。”

    “陛下离了皇城,此事为何我等”徐陵有些意外,话说到一半忽然停住,脸色变得冷峻起来。

 第1782章 雏鹰试飞

    徐陵欲言又止,眼中闪过一丝隐忧,抱拳道:“徐州军情,我这就去向姜将军传信。”

    刘封默然点头,等徐陵走出庭院之后,才迈步走出房间,来到天井的核桃树下,将近中秋,叶尖微微泛黄,满树累累核桃,青黄的外皮下面还包裹着一层坚硬的外壳。

    一阵秋风吹过,枝叶婆娑,飘下几片黄叶,打着旋落到刘封的头顶,又翩然飘在地上,在风中翻转几下,便寂然不动。

    花落下的时候没有死风捡起花又丢下花才死了不知为何,刘封脑海中忽然闪过一句话,作为那个时代泛滥的中二空间签名,在此严肃的时刻竟会浮现出来,让他有些怔忪。

    皇帝出巡,在立场历代是最寻常不过的事情,春耕秋巡,都是为祈祷风调雨顺,安抚民心,刘谌能够亲政爱民,心系天下民生,对刘封来说应该值得欣慰。

    此事看起来似乎并无不妥,但刘谌自从登基以来,一直是以刘封为摄政王,大事都要与他商议才决策,虽然朝中之事多由费祎等大臣商榷,刘封并不过问。

    但天子秋礼出巡这可是大事,礼仪上来讲是敬天法祖,祭天祈祷这都是国之大事,私下来讲关乎天子的安危,天子远离朝堂,这可是大忌。

    而且刘谌毕竟还未长大,又有刘禅出巡遭逢意外的前车之鉴,此等大事按说应该先与刘封商议才是,但刘谌到了弘农之后荀方才得知消息,让众人大出意外。

    刘谌以巡视司隶为名自作主张巡视,表面上看是为了体现爱民之心,实际上却是对刘封权威挑衅的一次试探,他想不通过刘封的意见自主行事,来看看刘封有何反应。

    这一次出巡,刘封相信费祎他们都做好了安保工作,保证一路万无一失,但朝堂上下无人向刘封报信,也就是说费祎这些大臣,也想看看刘封的反应。

    看似一个简单的举动,却关乎着两种势力的暗中较量,刘谌已经渐渐长大,有了自主决策之后,不再甘心只做守成之主,更担心刘封将来功高盖主,正如出巢的雏鹰一般,忐忑张开稚嫩的翅膀开始了试飞。

    所以得到消息之后,荀方才派人送来急报,徐陵也欲言又止,这其中牵涉甚大,他们作为大汉臣子,刘封的亲信,不到万不得已不好妄加评判。

    刘封之所以选择拥立刘谌,是因为他在历史上的表现值得肯定,北地王之名在后世被许多人赞颂,其刚烈忠贞,誓死不降的结局后世之人痛惜不已,所以刘封更相信刘谌能成为一代明主。

    但他却忽略了一个因素,越是强势有主张之人,权欲之心也就越大,更不愿寄人篱下,能力越强,对他的猜忌也就会越大。

    刘谌心怀抱负,有济世安民之心,自然不愿意一生都活在刘封的阴影之下,即便刘封已经放手朝堂政事,但在外人看来,这一片江山还是刘封和诸葛亮等人打下来的,与他刘谌没有丝毫关系,论中兴功勋,也是刘封远盖他这个皇侄。

    眼下的局面与历史上蜀汉后期诸葛亮和刘禅的情形颇为相似,天下人只知麒麟王刘封,不知皇帝刘谌,但刘禅可以完全放权给诸葛亮,更无猜忌之心。

    刘谌却大不相同,他与刘禅完全是两种性格,甚至比刘备还要强势,如今正值年轻气盛,意气风发之时,自然不甘于事事都要经过刘封的决策。

    一代帝王初长成,正如同温室里种了一棵参天大树,刘封再也不是他的保护伞,为他遮风挡雨的顶棚,反而成为其成长的阻碍,要想更进一步,唯有冲破这层保护,才能真正的呼风唤雨。

    但刘封从未想过要执掌江山,他只想在这个乱世轰轰烈烈体验一番运筹帷幄、冲锋陷阵的热血痛快,能够延续汉祚,保护天下百姓,不叫外族入侵,避免五胡乱华的惨剧再次发生,让大汉成为万国之尊,万千百姓以此为荣便足矣,至于那高高在上的位置,对他来说反而是个累赘。

    但在任何一个时代,是没有人会完全信任于他的,帝王心术最是难测,即便刘谌英武,也避免不了这个时代认知的局限性,这就是作为人臣的无奈。

    “虽有周公之心,奈何难遇武王之主!”

    刘封一声轻叹,早在做出拥立刘谌的决策之时,他早就有了这个思想准备,但没想到这一天来得尽是如此之快,竟让他有一丝莫名的失落。

    执掌江山又如何?

    刘封苦笑着摇摇头,两世为人,见识了历史的兴衰更替,加之这十余年殚精竭虑,他早已厌倦了大权在握,身在高处每一步都如临深渊。

    反倒更羡慕嵇康那般率性而为,来去自如,他身不由己没有回头之路,为了不枉这二次重生的生命,更为了心中的英雄梦,努力迈步向前,硬生生走出一条光明大道来,现在看来也该到了强行改道的时候了。

    眼下的情形刘谌倒有些像急于上位的康熙,只是自己并非狂妄自大的鳌拜,更不愿看到叔侄势如水火,将这辛辛苦苦数十年打下来的基业毁于一旦。

    事关国运和许多人的前程性命,若是一个处理不好,不知又有多少无辜之人送命,必须要有一个安稳的过渡阶段,这个时间比刘封预料的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