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蜀汉中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蜀汉中兴- 第84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徐质大吃一惊,大斧慌忙遮挡,但还是被一枪刺中肩头,身躯踉跄着差点栽下马来,剧烈的疼痛让他身躯一阵抽搐。

    左臂已经无法抬起,他单手挥动大斧,看到鸯又逼近过来,面露狰狞之色,狂吼一声竟将大斧直接抛了出去,砸向了鸯的身躯。

    呜呜沉重的开山斧在空中旋转着,两人相距不过三四步距离,根本容不得他躲避。

    “哈哈哈,去死吧!”

    扔斧杀敌是徐质的绝招之一,但这也是两败俱伤的打法,不到生死关头绝不使用。

    “哈哈呃”大斧还在空中,徐质歇斯底里的笑声戛然而止,双目瞪大不可置信地看着眼前神色冷峻的少年,右手按在剑柄上还未握住,便噗通一声栽落马下。

 第1748章 意料之外

    明暗的火光之下,一道肉眼难辨的寒光闪过,贯穿了徐质的喉咙,带起一股血箭从脑后飞过。

    鸯冷漠的眼神中闪过一丝不屑,虎头枪摆动,便将飞到眼前的开山斧挑飞出去,远远地落在了草坪之上,发出闷响。

    周旨在远处张着嘴“小心”二字还未喊出口,便见鸯轻描淡写地化解了近在眼前的危机,担心变成了震惊,这反应速度未免也太快了些。

    徐质被杀,周围的士兵一拥而上,那十几名魏兵纷纷滚鞍下马跪在地上请降,有人反应慢了一些,在马背上被射成了刺猬。

    “将军,方才你是”周旨打马来到鸯面前,刚才离得太远,电光火石之间,他根本没看清鸯是如何反杀徐质的,如果换做是他,可能只有低头躲避,那时候徐质便可拔剑出手,极度凶险。

    “嘿,这都是当年师傅教导有方啊!”

    鸯抬头看着已经西斜的弯月,想起他在西凉的两年时光,怀念不已。

    这一招袖里乾坤并不只是用袖箭那么简单,同时还配合着几招枪法,这是马超在教导鸯练枪的时候临时悟出来的,在无数次摸索中终于练成,也是鸯的保命绝技之一。

    周旨知道这关乎师门传承,倒也不好追问,看了看趴伏在地上的徐质尸体,叹道:“此人便是魏将徐质,方才半路上我被另一名魏将拦住,却叫他逃走了,唉”“他是徐质?”

    鸯眼睛一亮,旋即大笑道,“此人用斧,我早该想到的,哈哈哈,竟然逮了一条大鱼。”

    周处也为鸯高兴,见他有些得意忘形,提醒道:“快向大将军报信。”

    “哦,对对!”

    鸯赶忙命人向大营报信,带上徐质的尸体连同那十名俘虏赶回月山,那里还有许多魏军需要押送回营。

    魏军自攻入获嘉之后,司马懿便传令小心守城,徐质等将也不敢去汉营挑战,汉军更不出营,一连半月不曾交兵。

    终于等到辛敞来到前线传令,决定连夜袭营,连胜数战的魏军将士无不欢欣,汉军粮少兵疲,一味向后退缩,这可是立功的大好时机,休养半月正是精神抖擞,士气高涨之时。

    辛敞来到获嘉见到众将士之后,才暗叹司马懿之能,他虽然不能临阵指挥,甚至不能出门见人,但对军中上下情况却了如指掌,时机也把握得恰到好处,当真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五更时分,获嘉城中魏军早已严阵以待,张静、成济、许允三将引兵布成阵势等在城下,城门虚掩,只待汉军营中起火大乱,便杀出城去占住沁水东岸。

    一旦控制了这一大片田地,不让汉军补充秋粮,最多再有半月时间,其兵粮耗尽便不得不退兵,占住河内就势夺取河东,不但威逼洛阳,在并州的汉军也将缺粮而败,到那时司马懿病愈,重新整顿兵力未尝不能一战。

    这些非司马伷告知辛敞,但辛敞能被司马懿拜为军师,这点眼光还是有的,想到今夜一战至关重要,辛敞便愈发紧张起来,在城楼上一动不动盯着汉营动静,期盼着那一束划破夜空的火光早点出现。

    夜风吹动旌旗,作响,站在高处的哨兵忽然大喝道:“大人,快看,火号!”

    辛敞精神一振,举目远望,果然看到远处亮起了一道火光,又揉了揉眼睛,很快那起火之处火光越来越多,顺风蔓延开来。

    咚咚咚沉闷的鼓声从汉营中响起,汉军果然训练有素,火势还未烧起来便马上有了警报。

    “擂鼓,出兵”辛敞用手拍着城墙,因为过于激动竟喊破了音,最后一个字在风中像极了“逼”。

    鼓声早已响起,除了身旁的亲兵诧异地转头看了一眼,其他人并未听清辛敞究竟说了什么,他们都在等着冲杀敌营,天明时分收获一场大胜。

    城门大开,魏军鱼贯出城,夜幕中如同洪流一般,分作三股涌向了汉军大营。

    远处喊杀声传来,火光之下看到人影幢幢,汉军已经彻底大乱,再有这三路人马杀进敌营,前后夹击定能大获全胜,辛敞激动地在城楼上走来走去,恨不得亲自领兵前往敌营。

    张静三人已经消失在夜色之中,沁水岸边鼓声震天,喊杀声顺着夜风不断飘来,辛敞手扶城垛等候,期待着前军早点报回消息。

    半个时辰过去,东方已经渐渐发亮,忽然北面城头上一阵嘈乱,鼓声大作,辛敞大怒,正要派人去问,南面城楼上也响起了鼓声,守军惊疑不之间,便见一支人马冲到了城下。

    当先一杆赤红的汉军大旗迎风招展,上绣斗大的“朱”字,朱据持枪来到城下,大笑道:“哈哈哈,尔等中吾大将军之计,还不速速开城投降?”

    “啊?”

    辛敞一阵失神,不知哪里出了纰漏,呆愣愣地看着城下的敌军。

    “军师快走,北门已被汉军攻破了!”

    但此时已经容不得辛敞思考,守将胡质狼狈前来,拉着辛敞就往城下疾走。

    辛敞跌跌撞撞下了城,在士兵的搀扶下上马向东门逃走,东门外并无汉军,魏军更不恋战,打开城门争抢出城,逃往修武。

    此时城内只剩两千多守军,一半还是杂役,精锐都被张静他们带出城去了,夜风拂面,至今还想不通汉军如何得知他要袭营的计划,竟事先在城外设下伏兵,看来徐质和张静他们也是凶多吉少。

    在马背上颠簸,辛敞不禁想起司马懿征辟之时姐姐辛宪英之言,当初曹爽势败,辛宪英便劝他趁机辞官,司马懿父子不得人心,此行若败,非但无功,反遭天下人唾骂,不如回乡归田待时再动。

    但他本为曹爽参军,司马懿不计前嫌命他官任原职,甚至拜为军师,辛敞感念知遇之恩,虽不听辛宪英之劝,虽司马懿南征河内。

    当然这也是因他看好司马懿能够力挽狂澜,如今劲敌诸葛亮已死,刘封非司马懿之敌,此次出征能够取胜,他将是兴国功臣,前途不可限量,没想到来到阵前却屡屡受挫。

    “当真汉家气数未尽么?”

    东方愈发明晰起来,但辛敞的目光却渐渐暗淡。

 第1749章 天道轮回

    朝阳初升,霞光映照在获嘉城墙之上,这座刚刚易主不久的城池正在更换新的旗帜。

    城内一片欢腾,重新夺回失地的汉军面带喜色,这次不仅夺回失地,还杀敌立功,俘虏万余魏兵,缴获器械、钱粮不计其数,大将军已传令今日犒赏三军,一个多月来的烦闷终于可以发泄出来了。

    府衙之中,刘封正和徐陵等人商议军情,智取获嘉,只是因为司马懿的安排失误将计就计,城池两度易主,更像是魏军白白送来半月的钱粮和许多军器。

    此次大获全胜,刘封脸上却无多少喜悦之色,言道:“获嘉乃是沁水门户之地,要守住这两岸田地,守住获嘉更能抵挡魏军,今吾等陈兵河岸,司马懿竟未能察觉此举异常,莫非他真的病重不成?”

    刘封放弃获嘉退守沁水,就是料到魏军会联络月山的州泰前后夹击,设计将计就计反败魏军,但山涛随后来到营中,却说出了这个弊端,司马懿心思缜密,刘封放弃坚城退到开阔之处扎营,这是个巨大的漏洞,以司马懿多疑的性格,定会察觉异常,若是派人到月山与州泰联络,便前功尽弃。

    刘封正为此懊悔,以为司马懿不来发兵之时,探马忽然来报魏军非但向获嘉增兵,还派军师辛敞前来调度,便暗中监视魏军动静,没想到他们还敢来偷营,按照原计划大获全胜。

    这让刘封高兴之余,未免有些疑惑,以司马懿之能,应该不会如此大意,除非是他真的病重,精力不足,已经无法全面考虑整个战局了。

    沐风言道:“细作几次探查,但司马懿在府中从不见外人,诸事都由其子司马伷传达,府内皆是其亲信,难知虚实。”

    徐陵摩挲着下巴沉吟道:“若司马懿不惜以此次兵败来迷惑吾等,未免也太狠辣了一些,此次除了逃走一名牙门将周旨之外,四员大将都亡于乱军之中,如此损伤,他难道不心疼么?”

    沐风皱眉道:“照此看来,司马老贼极有可能患病是真,一月来诸多绿林英雄不惜冒死刺杀老贼,大概是受了惊吓了,精神不振,才会有此疏漏,否则如此关键之战,怎能不临阵指挥?”

    山涛在一旁听着几人议论,忽然言道:“属下倒曾听说一事,司马父子三人屠害无辜百姓,终遭天谴,司马懿近年来时常睡卧不安,常梦恶鬼索命。

    故在家中请高道设法台超度亡灵,甚至有人头顶木偶替身代司马懿在祖祠忏悔,而司马懿与司马昭父子二人远走辽东,似乎是去寻找一种破解咒怨的秘术”说到一半山涛自己摇头失笑道:“不过这终究是河内流传之谣言,司马仲达聪明博学,诡诳刚断,鬼神之事只恐此人不会相信。”

    刘封眉头紧锁,想了一阵言道:“无风不起浪,司马懿今已过花甲之年,又老年丧子,操劳军事,身体有恙也在情理之中,纵然以此大败诈病,于吾等并无害处,此番定是他失算了。”

    按照历史进程来讲,现在是高平陵事变前后,司马懿诈病十年瞒过曹爽,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扫墓,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自此曹魏军权政权落入司马氏手中,但随后两年司马懿也病死洛阳,按照时间来算,这老家伙的死期也不远了,患病卧床也不算什么,只是这病来得太不是时候了。

    徐陵等人缓缓点头,沐风忽然笑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司马懿早年虽有贤名,但晚年做事太过毒辣,到了此时,连老天爷也不肯帮他父子了。”

    朱桓言道:“既知司马懿患病不能理事,何不即刻出兵,一战而定?”

    刘封摇头道:“这一切都只是猜测,暂时不必妄动,任他司马懿故弄玄虚,我们以不变应万变,等秋粮收割再作打算。”

    毕竟是三国时期老奸巨猾的老狐狸,能与曹操、诸葛亮周旋的人物,刘封对司马懿还是十分忌惮的,更何况这老家伙赚曹爽的事迹流传千古,更要小心提防,越是这形势大好的紧要关头,越要小心谨慎。

    其实还有一句话他没有说出来,历史上司马懿不久便死,刘封改变历史之后,司马懿遭受丧子之痛,魏国兵微将寡,无人可用,现在的司马懿和五丈原的诸葛亮倒有些相似,几乎要事事亲为,这对一个人的精力消耗是极大的,他又远走辽东一趟,大概也真到油尽灯枯的时候了。

    原本该司马懿熬死诸葛亮,如今却成了自己熬死司马懿,形势反转,自己继承了诸葛亮的遗志乃至生命,或许这也算是天道轮回吧!正当刘封安排众将布兵防守,等待一月之后收割秋粮的时候,张翼派人来禀告:“殿下,匈奴使者在城外求见!”

    “匈奴使者?”

    刘封一怔,旋即摆手道,“让他进城来,带到客房等候。”

    徐陵笑道:“轲比能被擒,鲜卑主力全军覆没,哈彦骨他们定是坐不住了。”

    刘封背着手踱了两步,正色言道:“匈奴欲回漠北久矣,这十余年其年轻一辈多学我汉家传承,影响甚大,哈彦骨想重振匈奴无可厚非,但条件却不能变,必须世代臣服大汉,将漠北之地划归我朝方可!”

    徐陵缓缓点头,慨然叹道:“若真有一日实现万族朝汉,那将是何等盛况?”

    收服匈奴,扩展疆土,将漠北列为蒙州,这是刘封和徐陵他们早就计议已久的,十余年过去,匈奴老兵大多退伍,新兵在汉军营中成长,接受大汉化的洗礼,将其纳入大汉子民之列也不会受到太大的排斥。

    “匈奴使者先由子琼去接见吧,现在还不到我出面的时候!”

    刘封的融和异族计划,便是先从匈奴开始,不再和前朝一样与匈奴等族结盟和亲,而是如州郡一般管理,但尊重其习俗,参照后世的自治区来统辖,最大限度避免各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