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蜀汉中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蜀汉中兴- 第80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汉军进入太原郡之后,并州许多家族暗中鼎立相助,尤以太原王氏和雁门郭氏为首,这两家有王凌和郭淮二人写信陈述厉害,他们又有人在汉朝为官,族中之人自然个个信诺。

    雁门郡原本就被鲜卑军占领,兵力空虚,如今汉军才道太原郡,雁门郡已经望风而降,只剩太原郡苦苦支撑,而据细作来报,太原王氏也积极恭迎汉军,族长屡次派人劝降王昶,形势也不容乐观。

    太原王氏,以司徒王允为首,曾为并州第一大族,王允死后逐渐凋零,但王允被诛时,王允兄长之子王晨、王凌二人逃回家乡,还带回了王允之孙王黑。

    后王凌被曹操赏识入朝为官,王晨便在太原主持族中之事,将王黑抚养长大,后迁都于许,献帝思允忠节,使改殡葬之,并遣虎贲中郎将奉策吊祭,赐东园秘器,赠本官印绶,封孙黑为安乐亭侯,食邑三百户。

    王黑也从此成为王氏一族的族长,经历过当年洛阳、长安之变的王允之后,无时无刻不想着重振汉室,如今眼看汉军杀进并州,焉有不竭力相迎之理?

    司马懿对王昶有提携之恩,当年明帝下诏求贤,卿校以上,各举一人,他身为太尉,举太原王昶应选,便是想借机拉拢并州王氏,如今就算王昶感念举荐之恩,恐怕也难阻族中众人之意。

    并州失守,汉军就能从壶关、飞狐径等地进入河北,邓艾这一路兵马的威胁绝不比姜维和陆抗两路小多少,必须要在此之前逼退刘封,才能扭转局势,这也是司马懿急于求战的原因之一。

    只是让司马懿疑惑的是,刘封明明说有答复,但偏偏不见书信前来,探马几日来报,汉军在淇河岸边搭建高台,似有检阅三军之意,莫非要准备斗兵斗阵不成?

    眼下魏国国力衰弱,内忧外患,拖得时间越久,对魏军愈发不利,司马懿又无力四处奔走,这几日急得茶饭不思,连下数十道密令派人送出去,谁也不知道他在布置些什么。

    半月之后,徐州又传来消息,夏侯霸领残兵退守潍坊,与北海郡的毌丘俭合兵一处抵御汉军,因东海一带连日大雨,双方暂且罢兵休整。

    但一道密信却让司马懿甚为担忧,徐州北汉军所占之后,东海王曹霖迁至北海暂住,毌丘俭到了青州之后,先行拜访曹霖,与之来往甚密,夏侯霸败退之后,与毌丘俭合兵一处,数日之后,二人同往曹霖府中聚会一整日,意图难测。

    “报”就在司马懿忧心之际,探马匆匆来报,“大都督,汉军在淇河搭成一台,晓瑜三军要与都督共商大事,请大都督三日后到台前一叙,以汉室历代帝王为誓,绝不动刀兵车马。”

    “嗯?”

    司马懿有些意外,皱眉道,“刘封果真如此放言?”

    “正是,刘封一麒麟王之名,将手谕散发全军,方才还遣人送来百道谕令,抛于大营之外,此事全军上下皆知。”

    “哦?”

    司马懿眉头拧成了疙瘩,将那封巴掌大小的纸笺接过来,只见上面写着:“承蒙魏都督司马公之约,见物欣喜,无以为报,预备半月,备席相待,以报将军遗物之盛情。

    今乃大国相交,当以礼相迎,绝不动刀枪弓箭,有三皇五帝,汉室历宗为鉴,绝无食言,望都督于三日后赴约,鄙人不胜激切之至!”

    书信下放正是麒麟王的印信,还画了一个圆圈笑脸,看起来审视诡异,叫人有些哭笑不得。

    “大都督,刘封下书,只恐有诈,此乃鸿门宴耳,都督不可前去。”

    正当司马懿沉吟之际,辛敞和王韬几人急匆匆赶来,他们也都看到了这一封约书,赶来与司马懿商议。

    看着众人焦急的神色,司马懿反倒冷静下来,笑道:“刘封既将书信昭告三军诸县,此事天下皆知,又以汉室历代宗主为誓,吾料他定不负我。”

    辛敞急道:“大都督,天下皆知刘封为人阴险狡诈,此番前去,若是有诈,置三军安危于何地?”

    “哈哈哈,诸位此言差矣!”

    司马懿却缓缓摇头,“汉军士气正盛,欲得民心而取河北,刘封便不敢食言,当年弘农会盟,刘封尚敢只身赴约,吾岂能示弱?”

    司马懿明白刘封的这封书信,一来是表明其心意,二来也是让他没有退路,如果不赴约,不但被天下人耻笑,三军将士也会暗中议论,这对局势本就不利的魏军来说又是一个无形的打击。

    “都督”“好了,诸位不必再劝!”

    司马懿心意已决,吩咐道,“若不赴约,两军相持无日,于吾军不利,不妨前去一行,或可寻求转机。”

 第1658章 不请自来

    三日之后,司马懿布置各军谨守营寨以防万一,带领一千精兵赶奔淇河,远远便看到那一座搭起来的高台,张灯结彩,还挂着许多灯笼。

    汉军早已守住淇河两岸,十分素整,看着汉军阵容,司马懿慨然一叹,不禁想起了当年在潼关接待刘封与曹叡见面的情形。

    当初的刘封还略显稚嫩,只带数十人便深入龙潭虎穴,神色坦然,从容自若,弘农会上与曹叡相见,不卑不亢,一番言论,更让所有人动容。

    彼时刘封虽然崭露头角,但魏国上下依然对其不够重视,认定诸葛亮、关羽等才是国之大患,未料十年之后,真正覆转大魏江山的,却是这个螟蛉之子。

    看到魏军出现,一里地之外高台之上已经锣鼓齐鸣,号角连天,汉军更是排列两行夹道相迎,显得十分隆重。

    司马懿让兵马停在三百步开外,只带一百亲随上前,到了队列前下马,迎接他的却非刘封,而是张苞和徐陵等汉将。

    徐陵抱拳笑道:“司马都督果然见识不凡,今日能如约而来,吾等倍感荣幸,请!”

    司马懿左右张望,还是不见刘封,白眉微蹙:“不知刘将军现在何处?”

    徐陵指了指高台答道:“将军现在后台安排,先请都督入座,稍后自来相见。”

    司马懿一怔,不知道刘封还在安排什么东西,但既来之,则安之,领周旨、徐质二将走向台前。

    到了台前才发现台下竟也搭了两排凉棚,此时辰时已过,烈日炎炎,但青草地上威风徐徐,凉棚之下倒也凉快。

    徐陵将司马懿安排入席,与张苞几人作陪,早有准备好的茶水和西域运来的瓜果摆上,甚至还有一些连司马懿都未见过的糕点,看上去十分丰盛。

    分宾主落座之后,徐陵忽然问道:“都督也曾镇守关中,不知可曾听过关中传有歌舞,名叫梆子腔?”

    “梆子腔?”

    司马懿眉头微皱,点头道,“本督倒也知道一二,此乃关中百姓佳节取乐之曲,因以枣木梆子击节,故有此称,因多为秦人演奏,经书记载为秦腔。”

    徐陵抱拳笑道:“久闻都督学识渊博,果然不假!这秦腔俗传为钱氏缀百裘外集所城,始于关中,以梆为板,月琴应之,亦有紧慢,俗呼梆子腔,在蜀地谓之乱弹,深受百姓欢迎,人人传唱。”

    “徐将军,本督来此,非为讨论优伶之事,刘将军既然下书约请,何以迟迟不肯相见?”

    司马懿心中记着两军交战之事,见徐陵忽然说起这些民间俗事来,他对这些优伶可是没什么兴趣,刘封又不现身,饶是他再好的涵养,也心中不快了。

    咚咚咚徐陵正要解释之时,却听到鼓乐之声又起,倒是吃了一惊,这一次会盟,只邀请了司马懿一人,此时迎宾之乐又起,还有什么人物会来前军?

    “军师,鲜卑军到了。”

    正当他起身准备询问的时候,张翼已经派人前来禀告。

    “鲜卑军?”

    徐陵和司马懿同时一怔,互相对视,眼里都有疑问之色,显然他们都没想到鲜卑军也会派人前来,都以为是对方邀请来的。

    相视片刻之后,两人会意,又同时摇头,徐陵抱拳道:“都督请稍后,来者是客,在下先去迎接。”

    司马懿眉头皱得更深,缓缓坐下,望着偌大的舞台一阵发愣,刘封究竟在后台故弄玄虚,不知道究竟有何意图。

    “哈哈哈,徐军师,数年不见,风采更胜当年呐。”

    鲜卑军竟是轲比能亲自带人来,只有数十人,个个体型彪悍,不过诸多将领未至,徐陵只认识轲比能和琐奴二人。

    双方一月前一场大战,杀得血流成河,近万鲜卑军被杀,情形早已无法与当年相提并论,轲比能脸上带着笑,但他身后的那些护卫却个个目露凶光。

    徐陵视若不见,抱拳淡笑道:“未料大头领亲临,吾等不胜荣幸,请!”

    琐奴笑着上前躬身施礼道:“徐军师,大汗听说麒麟王邀请司马都督会盟,此乃百年难见之的盛举,我们也想开开眼界,不请自来,军师不会责怪吧?”

    徐陵笑道:“不不不,来者便是客,今日麒麟王欲将大放异彩,见证之人越多越好,里面请。”

    轲比能听得一愣,不知道刘封今天到底有什么手段,竟让徐陵在这里先行夸口,此时也不便细问,留下护卫守在外面,带了几名亲卫来至台前。

    司马懿听到脚步声响,起身向轲比能行礼:“本督应约前来淇河,是为军事,不知大头领来此,所为何事?”

    轲比能摸着胡茬嘿嘿一笑:“本王听说大都督送了一件大礼给麒麟王,麒麟王苦心半月方才还礼,未免有些好奇,不知这汉、魏两国有何交易,特来做个见证,不请自来,都督不会怪罪吧?”

    司马懿听出这轲比能是放心不下他,才来一同参加会盟,是担心一旦两国和谈,一致对外,联起手来对付鲜卑军。

    如此小人之心,未免让司马懿心中不悦,淡笑道:“本督应约而来,尚不知刘将军商议何事,是否怪罪,就看刘将军意下如何了。”

    徐陵在一旁抱拳笑道:“此番邀请司马都督前来,是大将军不愿辜负都督一番苦心美意,故而盛情邀请,诚心相待,为都督献上一场好戏,大王既来见证,倒也无妨,请入座。”

    轲比能冷然一笑,显然不相信徐陵之言,就坐在司马懿临近的席位之上,今日若是他们二人避开自己商谈军事,回去之后就要早做准备了。

    就在此时,一名士兵从台后快步走来,到徐陵面前禀告:“军师,将军传令,已经准备就绪。”

    徐陵大笑道:“好戏即将上演,二位请欣赏。”

    司马懿和轲比能齐齐一怔,不知道徐陵究竟是何意,却见他也自顾入席坐在一旁,至今还不见刘封露面,着实疑惑。

    咣咣咣就在此时,忽然高台之上锣声大作,紧接着鼓声、梆子声接连响起,伴着月琴和唢呐之声,响彻燥热的淇河两岸。

 第1659章 搭台唱戏

    纵然司马懿足智多谋,也万没料到刘封真会请他来看戏,那锣鼓声响,梆子月琴之下,走出来许多伶人,穿戴各不相同,讲述一名出征得胜归来的普通兵卒凯旋还乡。

    司马懿曾在关中,对这戏词还能听出个一二来,那轲比能更是莫名所以,初时还觉新鲜,一刻钟之后便觉无聊,低头将桌上的瓜果尝了个遍。

    这演戏舞蹈毕竟是闲暇消遣之用,两军阵前,剑拔弩张,刘封在这里故弄玄虚,司马懿哪有闲情欣赏,渐渐有些焦躁起来。

    就在此时,那台上的军卒也到了家门,扣环叫门,军卒报上名姓,只说丈夫出征归来,后台便传来一声女子的惊呼。

    “喂呀”这一生娇呼,有欢忻、又有哀怨,听得叫人浑身一震,却又柔肠百结。

    轲比能等人顿时瞪大了眼睛,在军中半年,何曾见过半个女人的影子,此时哪怕听到一点声音,也是如闻仙乐。

    司马懿却面现不悦之色,刘封此时还不现身,故意拖延时间,弄这些优伶在此,可能别有企图,便欲起身回营,早做防备。

    就在他缓缓起身之时,却听台口一人唱道:“忽听得夫君一声唤,在后堂来了我新婚之人。

    出门走一个风摆柳”便有一女子忸忸怩怩从台口快步走了出来,司马懿顿时双目收缩,只见这女子所穿的衣服,正是他半月前送给刘封的那一套巾帼女衣。

    那女子用红布盖头,看不清面目,走起路来真如同风摆杨柳,显得风姿绰约,随着锣鼓之声在台上转了一圈,更显得我见犹怜。

    “哈哈哈,好!”

    轲比能双目瞪大,发出狼一般的光芒,拍着桌子一声大叫,他身后的那些鲜卑军也都个个大叫起来。

    司马懿本欲拂袖而去,但见到这一套女衣,只好站住了,他知道刘封将这套衣服展示出来,必有所为,耐着性子冷眼相看。

    台上两位伶人相见,几句寒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