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蜀汉中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蜀汉中兴- 第70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刘封笑道:“幼节言之有理,陛下还要仰仗魏叔叔虎威震慑中原,你回长沙是养老,在淮南也是养老,就不必推却了。”

    魏延闻言一声轻叹,遥向西边抱拳道:“某蒙受先帝器重,今历三朝,能见证汉室中兴,已然知足,只要陛下不弃,粉身碎骨,在所不辞也!”

    刘封言道:“此次我带幼节来,欲将淮南之兵交于他掌管,今后出战,中原南方之战线将由幼节全面调动,在此期间还需将军从中斡旋压阵。”

    “殿下,这万万不可!”

    陆抗没想到刘封突然冒出这么一句话,吓得离席抱拳,连连推辞,“吾为败军之将,寸功未立,焉能统帅南路大军?

    恐三军将帅不服啊!”

    “谁敢?”

    魏延一瞪眼,拍着桌子站起来,大声道,“你放心,有我为你做主,我看哪个小子敢不遵将令?”

    “大将军,这”陆抗没想到魏延不假思索就同意了刘封的决定,这可是削除兵权的大事,换做任何一个武将都要心存芥蒂,就算魏延已老,他还有两个儿子在,这个举措让陆抗颇为疑惑。

    刘封起身拉着二人重新坐下,笑道:“幼节不必担心,在我军中向来都是能者任之,各显其能,你看郭伯济、王彭祖,钦和胡遵父子,只要有本事,同为汉室尽力,先前所为,都可不计,我们都为华夏之威,汉室之兴而为,何分彼此?”

    “哈哈哈,幼节,你我初次相见,说句实在话,若只凭令尊之言,我是无法信任你的,”魏延也在一旁大笑起来,看了看刘封,忽然叹道,“我是相信子益的眼光,他看人,向来很少出错。”

    陆抗微微一怔,皱眉低头,心中五味杂陈,想他父子在江东为东吴尽心尽力,到了最后还免不了猜忌,反而与刘封相处不久,便委以重任,惊喜之余又深感责任重大。

    而魏延之所以对刘封全力支持,一来确实是他有了引退之心,这几年筋骨见老,只有他自己能够体会,如今看到军中上下人才济济,二子长成,他也功成名就,再无遗憾,回家教导孙儿,颐养天年才是最好的选择。

    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刘封先前对他的信任,从刘备之后,能对魏延推心置腹完全信任的,也就是刘封了,魏延绝非表面上的粗犷之人,一生经历无数生死大浪,人情世故他何尝不是一眼就能看穿?

    当年刘备力排众议放弃张飞,让他镇守汉中,这就是知遇之恩,刘备死后诸葛亮对他多有防备,关羽性情高傲,如果不是刘封从中斡旋,还不知道会闹出什么大事来。

    再从守长安到攻取洛阳,假意谋反诱使魏、吴交手,最后收了渔翁之利,魏延这一生有浴血冲杀,有镇守一方,也有筹谋天下,夫复何憾?

    而这一切惊天大计的完成,都与刘封对他的完全信任不可分割,尤其在诸葛亮和关羽死后,更将魏延当做擎天之柱,光是这份信任,就足以与当年刘备的知遇之恩相提并论。

    魏延自认这一生功名,与刘备和刘封二人不可分割,所以才会对刘封推心置腹,对刘谌忠心耿耿,大丈夫恩怨分明,能得善终,儿孙满堂,便足矣!一旁的袁林也看得一阵唏嘘,更坚定了要努力为汉室效力的心思,这淮南原本是袁家之地,当年中原大乱,袁术、袁绍先后败亡,他一家人避乱交州,如今重返故里,袁林何尝不想着再次将袁氏一族再次发扬光大?

    几人各想着心事,就见门口人影一闪,走进一人大笑道:“大将军远征南海,不想来得如此之快,夷洲之事可曾平定?”

    刘封抬头一看,正是廖化,起身迎接:“有劳老将军挂怀,夷洲已平,吾此番前往长安,当面奏圣上,新立一郡,夷洲之民本为我大汉子民,其地当自归我大汉江山。”

    廖化面露喜色,笑道:“将军此番开疆扩土,当比卫青、霍去病,开拓海外之地,实在是千古第一人啊!”

    刘封谦虚一番,又介绍了陆抗和袁林二人,几人坐下来闲聊出征夷洲之事,几人都唏嘘不已,尤其是诸葛恪的结局,更让人叹息。

    如果没有诸葛恪的鼓弄,陆抗已经决意投降了,但此一去却让刘封顺便收回了夷洲,只是诸葛恪的结局太过凄惨,也不知道如何评价他的功过。

    闲谈一阵,已经到了中午,魏延叫人准备酒宴,招呼城中武迎接大将军,为淮南之战再次庆功。

 第1450章 魏国隐患

    第二天一早,魏延便召集主要武官员到书房议事,所说眼下是停战期间,但双方的细作斥候却从未停歇,打探各处情报,这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

    书房内有刘封、魏延、陆抗、廖化、鲁淑、袁林和云羽卫江南都统柳纯几位核心人物,周鲂在几日前就离开了合淝。

    神女碧琪来到江东之后,已经天气寒冷,有些水土不服,刘封便命周处将她带去丹阳老家照顾,同时派人向周鲂报信,为二人准备婚事,接下来北方战事,周处有大用,错过了这段时间,不知道又要耽搁到什么时候了。

    周鲂听说儿子出海一趟,给他找来个神女儿媳,又是麒麟王刘封亲自保媒,而且神女还被刘封认为义妹,吃惊之余不敢怠慢,连夜收拾东西赶回江东去了。

    周鲂走后,诸多军事便又落到魏延身上,他这几日就是为此事烦忧,所以刘封一来便大吐苦水,现在来了陆抗和袁林,刘封更有意将军事逐渐转到陆抗手中,魏延这才觉得浑身轻松起来。

    柳纯先将河北及徐州形势向众人一一说明,眼下司马懿在朝中拜为太尉,宣曹爽回朝述职,有意升司马懿为大司马,贬去曹爽的大将军职位,台中三狗及曹爽的党羽都被控制,短短一月时间,邺城基本都已经归在司马懿的掌控之下。

    而兵败之后退缩徐州的曹爽,此时还在犹豫不决,有人劝他早去邺城,否则引起曹芳猜忌,再冠上一个不臣之名,将彻底万劫不复。

    也有人担心司马懿因此报复曹爽,一旦去了邺城,失去兵权,再无反抗之力,同样后果不堪设想。

    去与不去,对曹爽来说好像都难以善了,从寿春转到下邳,又从下邳到北海,曹爽一路上走走停停,磨蹭时间,彷徨不定。

    柳纯说完,魏延便砸了咂嘴,言道:“这几日我与柳都统商议几次,有没有可能劝降曹爽?”

    “绝无可能!”

    陆抗马上摇头道,“曹爽虽不善用兵,得位之后更是任用私人,专权乱政,但其终为曹氏一脉,又是曹子丹之后,曹真蹈履忠节,其子虽无能,却无背主之心。”

    刘封微微点头,想起曹爽历史上的结局,似乎与现在有些相似,以曹爽的性情,很可能会重蹈覆辙,对司马懿还抱着一丝信任,叛国却是他脑海中从未有过的,这是作为世家子弟最后的底线和骄傲。

    廖化皱眉道:“若曹爽回邺城,军政大权归于司马之手,出征河北,恐怕就要大费周折了。”

    魏延一声轻叹:“司马懿之能,当年丞相都谨慎三分,不过其也将近古稀之年,如此阴险狡诈,竟也是个长寿之人,能不能将他熬死!”

    众人听了不禁莞尔失笑,他和司马懿年纪相仿,不想却说出这种话来。

    刘封倒想起司马懿熬死诸葛亮的事情来,若论隐忍和耐心,恐怕还真没几个人能比得上这家伙,司马懿的坚韧,绝对是超乎想象的。

    说到此处,不由想起专轲他们来,问道:“专轲一行,可有消息?”

    “没有!”

    柳纯摇了摇头,“专轲几人从河间北上,赶往右北平到辽东一带去堵截司马懿父子,如今司马懿到了邺城,他们却一直没有消息,不知去了何处。”

    “不会追到襄平去了吧?”

    刘封一阵皱眉。

    按照现在的行程来看,司马懿极有可能是从水路返回冀州,双方失之交臂,专轲他们一直没有得到消息,很有可能一直追寻下去了。

    袁林思索片刻,问道:“曹爽若回邺城,必遭司马懿陷害,若是能因此叫魏国内乱,倒不失为一次良机。”

    刘封笑道:“曹爽怯懦无谋,我料他迟早要回邺城,一旦曹爽被司马懿所害,曹家这些子弟必定惶恐,那时候便是我们出兵之时。”

    陆抗点头道:“将军言之有理,曹爽即便回邺城,我料他也会留下亲信领兵镇守徐州,就看司马懿有何手段把控这局势了。”

    魏延躺在沙发中半晌不语,忽然坐起身来问道:“司马懿会不会谋反?”

    众人一怔,面面相觑,想着魏延提出的这个可能性,当年曹操对司马懿就有戒心,曹丕和曹叡也对司马懿有所提防,如今历经三世,无论在朝堂还是军中,司马懿的威望都无人能及。

    唯一能与他抗衡的曹爽兵败,加上纵容台中三狗扰乱朝堂,人心和威信尽失,曹芳年幼,司马懿把持朝政之后,对曹氏来说,确实是个极大的威胁。

    “以司马懿的城府和眼下的局势,其绝不会露出半分野心!”

    刘封缓缓摇头,“正如当年曹操进位魏王,却始终不肯称帝一般,若想司马氏效仿曹家所为,恐怕还要到下一代身上,我们恐怕无暇等待了。”

    “正是,眼下尽早统一九州,慑驭外族才是正事,曹魏经历数战,曹爽屡次调兵,河北之地外强中干,就该一鼓而下,不可因司马懿一人而犹豫,待其恢复元气,破之难矣。”

    陆抗的建议也是速战速决,不能给魏国留喘息之机,司马懿虽然会用兵,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加上曹爽之事,必定内忧外患,司马懿一人也难以扭转乾坤了。

    刘封言道:“不错,眼下各部军都在厉兵秣马,储备粮草,等到开春之后,吾意全军出动,水陆并进,两年之内平定河北,先整江山,收回西域方显我大汉雄威!”

    魏延笑道:“看来若是顺利,我还能看到这天下一统,太平盛世,哈哈哈,诸位可要再加把劲,别让司马懿一个老儿给唬住了!”

    随着魏延的一句玩笑话,书房气氛随之一松,眼下汉军上下一心,士气如虹,反观魏国接连战败,君臣离心,司马懿又和曹爽僵持,一旦发生变数,便是进军之时。

    刘封现在难以判断的是,当年淮南三叛之中,钦已经归顺,诸葛诞就在寿春,毌丘俭刚刚东征归来,领幽州数万兵马,但如今局势不同,司马家还没有权倾朝野,不知道叛乱之事还会不会发生。

 第1451章 五大军团

    魏国后期,王凌、毌丘俭、钦、诸葛诞都是手握兵权的大将,在曹魏和司马政权交替时期因为各种原因发生叛乱,都被司马氏平定!高平陵事变之后,大将军曹爽罢免后被诛杀,司马懿掌握魏国大权,王淩见曹芳年幼无力掌政,政权旁落,欲废曹芳而改立楚王曹彪,被司马懿亲自领兵讨平。

    其后司马师诛杀夏侯玄等,强行废黜曹芳而改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令毌丘俭和钦非常不安,害怕会被牵连,在寿春举兵讨伐司马师,被司马师亲自率军讨伐,钦败逃东吴,毌丘俭被平民射杀,枭首送到洛阳。

    因为这次平叛,司马师因眼睛震出眼眶,痛死于许昌,司马昭掌权,为了铲除支持曹魏的势力,听从贾充之言逼反诸葛诞,诸葛诞在寿春起兵并得到东吴的支援,还是被胡奋所破,夷三族。

    淮南三叛无一善终,甚至连夏侯霸都叛逃蜀国,从此朝堂上在无人敢反对司马氏,司马昭篡位之心,昭然若揭。

    现在局势已经发生变化,王凌、钦已经改变命运,因为魏国版图缩小,诸葛诞还未成一方诸侯,唯有毌丘俭手握兵权,夏侯霸镇守徐州,刘封无法判断是否还会有叛乱发生,如果毌丘俭和诸葛诞真能反叛,当然最好不过了。

    脑海中将魏国后期的局势快速过了一遍,刘封言道:“毌丘俭出兵讨伐高句丽,东川王逃到沃沮,我料高句丽如今不堪一击,若以水军出海讨之,再占领辽东,从右北平攻打幽州,可对曹魏南北夹击,诸位以为如何?”

    “此计甚妙!”

    刘封话音才落,魏延便拍手赞道,“我早有此意,如今东吴被灭,水军以我大汉最盛,若是水陆并进,北军不擅水战,又多了几分胜算。”

    陆抗也点头道:“当年吴主与公孙渊互有来往,水军已有航线记录,北上襄平可谓轻车熟路,如今高句丽王损兵折将,苟延残喘,魏军退兵,正是从水路攻打襄平的好时机。”

    廖化看刘封面带微笑,问道:“我看子益成竹在胸,该不会早就让水军准备了吧?”

    刘封点头笑道:“正是,我已命王濬准备,挑选精锐,水军将在一月之后从海上出发,沿原先东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