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队人马来至建邺城下,青罗伞盖之下,一员俊逸非凡的武将头戴金盔,麒麟头怒视苍穹,绛紫色的征袍随风鼓荡,不用人多介绍,谁也看出来这就是名震天下的麒麟王刘封。
护卫们铠甲鲜亮,刀枪在阳光下泛着耀眼的光芒,整齐的骑兵方阵占满了城外大道,江东守军还从未见过如此强盛的骑兵阵容,个个耸然动容。
刘封端坐墨麒麟之上,举目扫视着这座都城,在后世经历六朝兴衰的古都,此时不过是是新建的都城,城角的砖瓦还有些湿润。
南城墙有三道城门,中间一道高达三丈,朱红色的铁门上铸造黄铜兽首,显得巍峨磅礴,光从这两道门就能看出,江东的冶炼技术竟不比中原的差多少。
就在此时,从城门内缓缓走出一队人来,当先的士兵举着三面白色大旗,出了城门,站在护城河的拱桥之上,其后三架素车白马,武官员全都衰服过桥而来。
刘封看到居中一位身穿灰色短衫的少年,衣服的扣子也没有系上,两排裸露的肋骨看起来更加孱弱,面色憔悴,由两位大臣牵着,应该就是少帝孙亮。
刘封仔细一看,发现孙亮的脖子还挂着一枚青色玉璧,在胸前晃来晃去,手中牵着一头白羊,其后六名雄壮的武士还抬着一口紫檀棺木,场面更显得悲凉。
刘封眉头微皱,低声问身旁的陈寿:“孙亮此等装扮,可有什么说法?”
“殿下,此乃亡国之礼也!”
陈寿诧异地看了一眼刘封,耐心解释道,“昔日武王伐纣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于军门,肉袒面缚,左手牵羊、右手持茅,到周军膝行于武王面前请降。
今孙亮衔璧牵羊而来,大夫衰服,士舆榇,以示降服顺从之意也!”
“哦,竟还有如此来历!”
刘封摸着垂落胸前的明黄色流苏丝带,一阵唏嘘,皱眉道,“那口棺木,稍后如何处置?”
陈寿答道:“殿下受璧焚榇,送于京师即可!”
二人正低声商议之时,孙亮已经带领群臣过了白玉桥,在一名老臣的指点之下跪倒在地,膝行而进,群臣也都齐刷刷跪倒一片。
“哎呀!”
刘封吃了一惊,赶忙翻身下马,几步跑到前面,将孙亮搀扶起来,“快快请起。”
让一个小小的孩子承受如此大的压力,刘封还真是于心不忍,这一切本该是孙权来完成的,奈何让一个刚刚继位还不到一月的孩童替罪?
孙亮怯生生地抬头看着刘封,双目发红,泪光隐现,看来前夜皇宫一场大变,让他受了不少惊吓,皇帝还没当出感觉来,倒是着实体验了一把亡国之君的滋味。
“臣臣有罪!”
半晌之后,孙亮才断断续续想起了事先嘱咐的一句话。
“唉,江东之事,与你一个孩童又有何干?”
刘封轻声一叹,将孙亮脖子里的玉璧取下来,轻柔地抚着他的额头,温和笑道,“你不必害怕,没有人会伤害你。”
“嗯,谢臣谢罪!”
孙亮的瞳孔慢慢放大,似有惊喜之色,慌乱行礼,眼中大滴的泪水滚落,似乎受尽了委屈。
刘封蹲下来,亲自为孙亮系上衣服的扣子,这才起身抬手,示意江东武起身,这一切看在群臣眼中,都颇受触动,有些心中不安的,也都渐渐稳定下来。
都说刘封礼贤下士,为人亲和,今日一见,果然如此,他对孙亮尚能如此,更何况其他臣子?
大鸿胪张俨随后上前,捧上东吴簿户册,刘封展开扫了一眼,最前面一页列出了东吴的户口和建邺城中府库物资:户口三十二万三千,男女老幼一百三十万,官吏三万,带甲将士十二万二千,米谷一百八十万斛,锦绮彩绢各二十万匹,舟船三千余艘,皇宫三千余人,余物在库,不及具数。
刘封看得眉头微皱,江东人口先前号称五百万,如此锐减,不知道是因为版图缩小还是孙权晚年几次用兵的结果,至于那十二万士兵,恐怕连诸葛恪的兵力也算在内了。
不过眼下并不是追究这些问题的时候,将册子交给身旁的官员,刘封牵着孙亮一同跨上墨麒麟,往皇宫内而去。
沿途之上,百姓高声欢呼,挥洒花瓣,有的焚香欢迎,刘封一路含笑示意,汉军这几年推行的政策深得人心,江东百姓肯定也早有耳闻,见建邺民心如此,他最后的一丝隐忧也消失了。
来至皇宫之内,一切早已清扫完毕,前夜的血腥和战乱仿佛从未发生过一般,空荡荡的大殿之上,刘封高坐帅位,重新接受百官跪拜。
刘封拜孙亮为司徒,封东海公,其余武,各随高下封官,将狱中的陆凯、滕胤等都全部释放,传令江东各郡县大赦,宣传大汉军政,以示宽仁。
百官安置,人员部署都是极其复杂的事情,刘封就带了陈寿和李丰在身旁,明显人手不够用,除了九卿暂时空置之外,其余官员各司其职,先遣人赴长安报捷,由费祎他们分派人手。
此时王濬也领兵进城,接管城防,更换旗帜,诸事基本已定,便出榜安民,交割仓库,招安各郡军民,正式宣告东吴灭亡。
唯一还不见反应的诸葛恪,也让孙亮再下一道命令,派御史大夫丁固往乌程说诸葛恪归降。
剩下的就是论功行赏,犒劳三军,但诸葛恪和吴郡还未正式归顺,刘封叫大家忍住这一口气,越是这个时候,越不能放松警惕。
扫平江东,意味着整个中原和大后方都基本稳固,接下来便可全力攻取河北,西有邓艾,难有姜维,有这两员大将相助,刘封信心满满。
魏国经过曹爽一番折腾,也是缺兵少将,千疮百孔了。
第1372章 大吴六剑
秋高气爽,改换天日的江东,更觉天空明媚,阳光灿烂!平定江东,对刘封乃至整个大汉来说,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从此三足鼎立之势将不复存在,人人都看到汉室再次中兴的趋势。
但这两天的刘封却忙得焦头烂额,新得江东的喜悦马上就被繁杂的事务所淹没,一日时间,各地公和需要整改的书册、户籍等等就在书案上堆了整整三尺来高,看得刘封头皮发麻。
眼下军中还没有一个人能够决策所有的政令,凡事都需要向刘封禀告取决,这对于做惯了甩手掌柜的麒麟王来说,简直比带兵打仗还要辛苦。
整整一夜没有合眼,五更敲过,鸡鸣三遍,还有一摞公等待着他批复,这让刘封切实体验了一把日理万机的酸爽。
这并非他多么勤勉,多么任劳任怨,都是被逼得无奈,辛辛苦苦十余年的努力,眼看就要修成正果,如果他不想一切付诸东流,就必须要咬着牙撑下去。
这时候他才忽然理解朱元璋为什么那么勤政,乃至历朝历代的开国功勋都任劳任怨,因为只有他们懂得这基业来之不易,这是他们一生之心血,岂能再历经千辛万苦之后功亏一篑?
非是他们不喜欢享乐,而是有些身不由己,如果你不想自己挣下的基业又眼睁睁看着毁去,就必须要继续向前。
任何一条路,只要踏出去,就像一艘出航的战船,人在其上,身不由己了。
一束阳光照进窗棂,刘封眯了眯眼睛,揉着额头站起身来,不知不觉一夜过去,不禁摇头失笑。
这两天算是他到了这个世界之后最充实的夜晚了,即便在成都刘备等人还活着的时候,他都没有如此辛劳过。
“殿下,吴郡韦弘嗣求见!”
陈寿在门外已经等了半个时辰了,终于等到刘封看完最有一道公。
“这又是哪位?”
刘封伸着懒腰,浑身的骨骼发出爆豆般的声音,取过桌案上的葡萄汁喝了一大杯,马上觉得神清气爽,疲惫之态尽除。
“此人乃东吴三朝重臣,笃学好古,博见群籍,有记述之才。
诸葛恪曾上表荐其担任太史令,与华覈、薛莹等撰写吴书,已成大半。”
陈寿回答着,眼中却有吃惊之色,刘封已经连着两夜没有合眼,竟丝毫不见倦态。
虽然他翻越卷宗总有不耐烦之色,甚至有些字还要侍从帮忙辨认解读,但只要天明之后,马上就神采奕奕,实在让人称奇。
要不是陈寿常伴刘封左右,真要怀疑麒麟王是不是故作姿态,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偷偷睡觉去了。
“太史令?”
刘封眉头微皱,忽然笑道,“看来承祚是遇到同行了啊,怪不得请他进来吧!”
这两天想见刘封的人都排队排到城外去了,刘封哪有时间接见他们,都让陈寿接待打发了,只有少数特殊的才会带来书房。
陈寿虽然没听过“同行”这个词,但也猜了个大概,忙道:“属下虽久慕韦太史之才,却绝非因此便带他来见殿下,乃是因他带了学生孙休前来,故而才来向殿下请示。”
“孙休?
好,都带进来吧!”
刘封点点头,孙休是孙权第六子,孙亮的兄长,东吴第三位皇帝,只可惜现在没这个机会了。
孙休在位期间,颁布良制,嘉惠百姓,十分重视教育和农桑,倒也算一位明君,只可惜用人不明,在位时间也太短,对东吴已经危亡的局面没有多大改善。
很快陈寿便领着以为满面胡须,相貌儒雅的老者和一位十余岁的少年走进来,那少年面容消瘦,目光倒也沉静,随着老者一同行礼。
陈寿向刘封介绍二人,老者是东吴名士韦昭,字弘嗣,吴郡云阳人,少年便是孙权之子孙休。
刘封示意二人落座,问道:“不知先生到此,有何贵干?”
韦昭抱拳道:“吾二人知麒麟王繁忙,冒昧搅扰,着实惶愧,然有一事,却不得不向殿下禀告。”
刘封笑道:“不妨事,先生有话请讲。”
韦昭看了一眼有些拘谨的孙休,目露溺爱之色,言道:“黄武五年,吴帝采武昌铜铁锻造兵器,有剑千口、刀万口,长三尺九寸,又以其精粹精华铸造宝剑六柄,命为吴六剑,取名白虹、紫电、辟邪、流星、青冥、百里,不知殿下可知此事?”
刘封眉毛一挑,摇头道:“这倒不知!”
韦昭言道:“白虹、紫电宝剑为吴帝所佩之外,其余四把赐予解烦、敢死、无难、马闲四部都督,待其解散之后,这四把剑便存于武明殿。
吴帝崩,孙峻将此六剑悉数带出宫殿私藏,现藏于全公主府中,吾二人连夜取出,特来献宝。”
“哦?”
刘封想不到韦昭竟把孙权的佩剑给找到了,不禁有些高兴,点头道:“二位有此心意,本王在此谢过,吾素知先生之才,吴书还要有劳先生继续撰写,不可半途而废。”
韦昭想不到刘封会如此大度,忙起身抱拳道:“遵命!”
刘封知道韦昭既然带孙休前来,更主要的还是想为孙休谋个好前程,孙亮因为是皇帝封为公爵,孙休至今还未有封赐,他做老师的自然也会跟着急。
孙休在历史上的表现还算不错,但现在年龄尚小,其他人的安排要等到长安的圣旨下达才能任命,先安抚他们,叮嘱孙休好好跟着韦昭学,将来必有用处。
得了六把神兵利器,刘封自然开心,陈寿送走二人回来之后,便将六把剑也一并带到了书房。
刘封并没有急于查看,问陈寿道:“这六把剑若非韦昭知晓,恐怕又要落于旁人之手,韦昭为何不自己来献宝,反要借孙休之手?”
陈寿叹道:“韦弘嗣言此物乃是孙家所有,他若献之,即是以主之物为己功,其不耻以此邀取富贵,故带孙休来,一来可不使宝物蒙尘,而来也是为孙休请功也!其处事如此周全,着实令人钦佩!”
刘封摇头失笑道:“这韦昭倒也是个忠心缜密之人。”
第1373章 出乎意料
两日之后,前往乌程说降诸葛恪的丁固一行返回建邺,负责守城的刘铄发现丁固等人面色冷峻,除了施绩、朱异几人外,并未见诸葛恪随行,预感到事情可能出了意外。
丁固几人进城之后来不及歇息,便直奔长平殿,进进出出的武官员络绎不绝,看到这几人之后都面露诧异之色。
谁都知道此时江东只剩下诸葛恪的兵马和吴郡太守贺邵还没有来归顺,丁固正是去劝降诸葛恪的,如今不见诸葛恪,看这几人行色匆匆,纷纷私下猜测起来,莫非诸葛恪誓死不降?
长平殿内,刘封靠在桌案后面刚搬运来的沙发中假寐,手中端着紫陶茶壶,宗预、陈寿、陆凯、滕胤、顾谭几人各翻着卷宗,处理政务。
宗预和陈寿倒还能适应,陆凯和顾谭便觉得有些头疼,麒麟王好相处倒是不假,但这处理政务却让人有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