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蜀汉中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蜀汉中兴- 第65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孙峻当先反应过来,赶忙奏道:“陛下速写降书,派人出城去见刘封,还能博个主动归顺之功。

    若是晚了半步,被王濬大军包围,被迫出降,则功勋大减矣。”

    孙亮听说蜀军就要攻到城下来,才开始紧张起来,吓得两眼泪光闪闪,快要哭出来。

    左慈见状,赶忙命近侍准备笔墨,与丁固作降书,盖上东吴玉玺大印,遣孙峻及侍中孙弘、光禄勋皇象等,连同玉玺一同带着出城到宛陵来请降。

    使者走后,大家在慌乱之中才注意到还躺在地上的朱据,赶忙再将他扶起来,发现已经气绝了,都默然摇头不语。

    刚才朱据气血上涌,昏死过去,若是救得及时,或许还能捡回一条命,被扔在冰冷的地板上躺了这许久,一口气再也没有提上来。

    群臣自觉羞愧,纷纷低头不语,大鸿胪张俨冷喝一声,命人将刚才搀扶朱据的两位金殿护卫推出去斩首,也算是给朱家一个交代。

 第1363章 宛陵纳降

    宛陵城中,刘封正接见刘纂和骆统二人,骆统无奈归降,却执意不肯在军中任职,刘封也不勉强于他,叫他暂留在城中。

    就在此时,快马来报,王濬在冯习水军到来之后,一鼓作气攻下牛渚,占领石头城,张承兵败自杀,人马正往建邺进发。

    骆统闻言大惊,旋即又无奈低头,刘纂暗自叹息,二人知道大势已去,退下去休息去了。

    陈寿言道:“将军,水军即将攻入建邺,我们也该发兵,南北夹击,对建邺形成合围之势,吾料江东武必定破胆,主动来降。”

    “只王濬便足够了!”

    刘封却摆手笑道,“荆州水军有二十万之众,再加上降兵,取一个空虚无兵的建邺,还不易如反掌?

    我按兵不动,便是再等东吴这些臣子的消息,看看他们态度如何。”

    陈寿知道刘封说得有理,倒也没有执意劝说,眼看东吴即将被灭,也十分激动,首次随刘封远征,便见证了一国之覆灭,真是不枉此行。

    刘封即刻派人传令王濬,命他将建邺先包围起来,不必攻打,先派人劝降孙亮。

    “大将军,关将军派人送来书信。”

    传令兵刚走,一名亲兵又带来军报。

    刘封拆开一看,原来是关平听说诸葛恪去了乌程,便马上发兵占领富春,已经发兵攻入吴郡去了,张南领水军从东海出发,绕道直取娄县,对吴郡两面夹击。

    刘封看罢,对来人吩咐道:“即刻传令关将军在由拳驻兵,不必再进,若孙亮不肯归降,再发兵未迟。”

    “遵命!”

    陈寿叹道:“东吴如今只剩吴郡一地尚算保全,但也无兵可调,只能坐以待毙了。”

    刘封微微点头,他已经派胡遵和寇威两人带领兵马截断了诸葛恪北上之路,此时再丢了富春,诸葛恪如果想去建邺,只能从太湖绕路,时间已经来不及了。

    历史上孙亮是被孙峻所废,但这是在诸葛恪倒台之后,如今因为蜀军的压制,诸葛恪没有机会崛起,孙峻也不能权倾一时,此时孙亮年幼,并没有决断之权,还是在几位托孤大臣手中。

    孙峻已经被云羽卫的人抓住把柄,而且他也看到东吴大势已去,暗中投降,滕胤和陆凯都不在朝中,唯一担心的还是朱据,他在军中的威望甚至比诸葛恪还要高,不知道孙峻能不能应付得了。

    正当他担心之时,却见守城的刘铄一脸激动地快步跑进来,在门口便大喊道:“大将军,来了,来了,他们来了!”

    刘封一皱眉:“谁来了?”

    “使者,江东使者!”

    刘铄跑进来,手扶膝盖大口喘气,“东吴派使者使者前来请降,已经到了城外了”“哦?”

    饶是刘封料到这个结局,此时也忍不住激动,站起身来,“快,打开城门,将他们迎进来。”

    “遵命!”

    刘铄一口气还未喘匀,又喜滋滋地跑了出去,他虽然先为吴臣,但总归是刘氏子弟,此时见到东吴投降,心中的喜悦和别人还有些不同。

    “将军,请速更衣!”

    刘封正激动之事,陈寿在一旁开口催促。

    “哦,对对对,更衣,更衣!”

    刘封一低头,才发现自己还穿着便服,虽然是受降,但这个时代十分注重礼仪,千万不能让江东武觉得他有轻慢之心,出了岔子。

    此时将近正午,阳光照在府衙门前,新砌的台阶洗刷得十分干净,刘封身穿绛紫色的麒麟王服,高冠博带,胸口一个仰天长啸的麒麟头绣像,显得庄穆英俊。

    台阶之下的走廊上,左右有铠甲整齐的士兵手持戈矛肃立,在阳光下泛着冷光,每一名士兵都抬手挺胸,肃然的脸上带着骄傲的欣喜,这是作为得胜者的自豪。

    东吴使者在刘铄和二十名精兵护卫的带领之下进入府衙,看到两旁站立的护卫,顿觉得阳光失去了光彩,个个缩着肩膀小心翼翼前行。

    使者共有五人,以车骑将军孙峻为首,捧着降书,身旁是光禄勋皇象,捧着玉玺,其余孙弘等三位官员则端着皇帝的衣冠绶带等物,其后的官员带着金珠等降礼,以示诚意。

    来至台阶前五步开外,孙峻等人跪倒在地,拜伏于阶下,大声道:“吾等奉主之命,前来请降,请陛下及麒麟王开恩收纳,愿永世归顺为臣,灭曹兴汉。”

    刘封背着双手,微微应了一声,叫刘铄将玉玺和降书递上来,陈寿在台阶上接过,郑重递给刘封。

    四下鸦雀无声,一阵微风吹过,院中的大旗飘荡着,斗大的“汉”字尽显威严。

    陈寿将玉玺递过,将降书打开来,就在台阶之上大声念道:“吴郡孙亮叩头死罪!昔汉室失御,诸侯并起,九州幅裂。

    先人因时略有江南,遂阻山河,与朝乖隔。

    汉室中兴,德覆四海,暗劣偷安,未喻天命。

    至于今者,猥烦六军,天兵入吴,还临江渚。

    举国震惶,假息漏刻,归首阙庭,光大汉室。

    谨遣私署将军孙峻、光禄勋皇象等奉所佩玺绶,委质请命。”

    刘封静静地听着,稀里糊涂等陈寿念完,才抬手道:“诸位请起,孙亮既有归顺汉室之心,本王理当受纳。”

    孙峻等人长出一口气,赶忙谢恩,从地上爬起来,此时才敢偷偷抬头瞄一眼威震天下的麒麟王。

    个人神色不一,皇象几人眉宇忧伤,丧国之痛,毕竟难受;孙峻和孙弘则点头哈腰讪笑,以后要仰仗刘封了,希望先留个好印象。

    刘封扫视众人,笑道:“本王略备薄酒,为诸位大人压惊,江东之事,当即禀奏陛下,稍后自会论功封赏!诸位回去之后先将城防撤换,安抚城中百姓,本王于三日之后,便到建邺。”

    孙俊等人连连答应,一一记在心中,刘封设宴厚待孙峻等使者,酒席之上并无轻视嘲弄之意,才让皇象几人的脸色稍微缓和了一些。

    临行之时,刘封早已命陈寿写了回书,交付孙峻带回建邺,以安江东武之心。

 第1364章 双亲俱丧

    孙峻一行离开宛陵之后,回城路上全都松了一口气,此时事情已成定局,而刘封对他们也都以礼相待,心中最后的一丝顾虑也渐渐消失。

    回到城中,孙峻和皇象将刘封的回书呈上,孙亮命人当堂念诵,武百官听说汉军进城之后,既往不咎,暂时安心下来。

    孙亮即刻传令撤换城防,将建邺城上大旗换成降旗,以示归顺之意,也是借此告诫已经来到城外的王濬兵马不要妄动,同时叫各部官员出榜安民,保持城中治安,不得生乱。

    孙峻自以为他最先和汉军细作联络,此次劝降孙亮投降,当为首功,而孙亮已经俯首称臣,建邺城中当以他为最大,出了宫门之后,便带领守军亲自巡逻,趾高气昂,十分得意。

    消息传出,城中百姓一片哗然,有担忧着,也有欣喜者,这几年孙权为了征战,几次增加赋税,百姓苦不堪言,早就忍受不住,听说汉军攻入丹阳,已经有人暗中盼着他们早日杀到建邺了。

    汉军向来不会侵扰百姓,甚至许多政令十分精明,让江东百姓艳羡不已,现在可算盼到真正的明主到来了,有人甚至暗中在家摆宴庆贺。

    几家欢喜几家愁,但总归天要变了,谁也无能为力,有期盼着,也有顺势而为者,对于百姓来说,不管换了谁为君主,只要能保住他们的家园平安即可。

    建邺城中人心波动,或喜或忧,但有一处却悲悲戚戚,十分惨然!这是处于城东的一座府院,宅院门口挂着两串白色的灯笼,上面写着大大的“奠”字,门楹之上挂着白布,门口竖起两丈高的招魂幡。

    普通人丧葬,招魂幡只有一个,而这里却在左右各竖一个招魂幡,更显得凄凉悲怜。

    门口进进出出前来吊唁的人络绎不绝,仔细一看,竟都是江东大员,甚至连三公九卿都在其中,刚刚出门而去的正是廷尉王蕃。

    一阵凉风吹过大街,有枯叶飞旋,门楣之上的白布被吹起来,便看到匾额之上三个金色的大字:丞相府。

    这里正是丞相朱据的府邸,朱据昨日在金殿上悲愤气死,尸体抬回府中,朱公主孙鲁育见了尸首又哭又笑,疯癫之中一跤跌倒,撞死在厅堂台阶之下。

    朱据之子朱熊、朱损闻讯仓惶赶到,却未能见到双亲最后一面。

    丞相府一日便死了两个主人,朱熊兄弟哭得死去活来,府中上下悲声不断,但此事混乱的建邺城却没有人顾及到这里。

    直到第二日,才有人想起来老丞相死于殿上,纷纷前来吊唁,才知道朱公主也一并死亡,灵堂上两具棺木,一对灵牌,让人心情愈发沉重。

    灵堂之上,朱熊兄弟二人双目赤红,泪痕犹在,时而哭嚎一阵,时而咬牙切齿,时而无奈叹息,朱据死得太窝囊了,朝堂上的事情传到他们耳朵里,每个人言语相加,便让人更加难以忍受。

    快到午饭时候,忽然门外一阵嘈杂,兄弟二人扭头一看,却见所有下人全都跪倒在地,吃了一惊,还未起身,便见骑都尉谭绍带着一名孩童走进来,正是少帝孙亮。

    朱熊大吃一惊,赶忙带人迎出门外,跪地叩拜,孙亮却不管他们,挣脱谭绍跑进令堂,在灵前前大哭起来,口中直呼:“阿姊,姐夫!”

    朱熊一阵错愕,跪在地上不知所措,其他家人也都跟着哭嚎,府中一片悲声。

    谭绍是当今皇太后的姐夫,担任骑都尉,也是孙亮的姨夫,这种场合皇太后不便出面,又不放心孙亮自己出门,便让谭绍带孙亮前来吊唁。

    见朱熊二人难堪,谭绍摇头轻叹,将他们扶起来,叹道:“陛下今早听说朱公主身亡,大感伤心,本要一早就来吊唁,恰逢车骑将军从宛陵返回,早朝又耽搁了些时日。”

    孙权这几个子女之中,长子孙登早亡,孙和和孙霸争权一个被贬一个被诛,孙景不受孙权喜爱。

    孙亮最幼,朱公主也经常去看视他,二人虽为兄妹,实则情同母子一般,孙亮对朱公主更为亲近。

    当年朱据因为鲁王党之争而下狱,理应和吾粲等人一同处死,朱公主孙鲁育到宫门外长跪三日求情。

    当时孙权大杀群臣,不仅人心惶惶,上苍也似乎为之悲泣,连日雷暴大雨,孙鲁育也在雨中浸了三日。

    后来体力不支昏倒,孙亮闻听此事,也跑到大雨中陪同公主,哭嚎不走,孙权怕孙亮生病,便先将朱据免死。

    朱据捡回一条命,但孙鲁育却因此大病一场,昏昏沉沉半月不醒,一直说着胡话,等她能起床下地的时候,却已经神志不清,整日疯疯癫癫,半醒半疯了。

    后来孙权病愈,深为前事愧疚,正逢孙奋兵进中原,孙权大喜,改元换号,大赦天下,朱据得意出狱,后来再次被拔擢重用。

    朱据虽然官复原职,甚至升为东吴丞相,但孙鲁育却再也无法恢复如初,一家人都知道是她救了朱家性命,对其小心照看,朱据也对其十分怜惜,经常在家陪伴。

    不料朱据被孙峻当堂气死,鲁育也因为情绪激动跌倒撞死,这一切都是因孙峻而起,所以朱熊一听到孙峻的消息,便恨得咬牙切齿。

    “孙峻狗贼”朱熊怒目切齿,双拳紧握,浑身微微颤抖起来。

    朱损在一旁奇怪问道:“前几日宛陵就被蜀军所占,孙峻还去宛陵作甚?”

    “唉,二位将军呐!”

    谭绍一声长叹,缓缓道,“从今之后,大吴将不复存在了,陛下陛下也不再是天子,孙峻已经出使前往宛陵奉上降书,三日后,麒麟王刘封将进入建邺城。”

    “卖国之贼,可恨!”

    朱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