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蜀汉中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蜀汉中兴- 第65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是!”

    那人将手中的头盔放在地上,解下腰中宝剑,转身向后面的吴兵传令。

    叮叮当当一时之间,整个山谷中都是兵器掉落地上的铿锵之声,吴兵也看到自己走投无路,此时刘纂愿降,全都松了一口气,哪里还有妄图反抗白白送死的?

    副将将寇威之令禀告刘纂,刘纂随其来至军前,寇威也不叫人将他们绑缚,只将几位主将押送出山,正是刘纂人马来的方向。

    来至大庾山脚下,原来这里竟还埋伏着一路人马,刘纂等人心中暗惊,这要是刚才殊死反抗,就算能突破重围,结果却还是一样。

    寇威叫埋伏在这里的蒋班和山中唐咨押解山中归降的吴兵,为刘纂几人准备了坐骑,一路直奔陵阳而来。

    日当正午,秋阳灿烂,刘纂远远看到城头上变换的旗帜,心中叹息,果然如王祚担心的那般,刘封已经趁机夺了陵阳。

    守城的五千预备役虽然也是丹阳人,但这都是临时强行征招来的,本就军心不稳,多有怨怼,又来不及训练,哪里能挡得住如狼似虎的刘封精兵?

    陵阳失守,意味着整个丹阳郡以西将无险可守,丹阳郡治宛陵只有三千人马,剩下的一万民夫负责运送粮草,也不知道朱据能不能及时派兵驻防。

    一行人来至城下,刘纂看到并无多少战争痕迹,想必守军见到蜀军势大,稍作抵抗便开城投降了,他并不责怨城中官员和那些守军,这也是人心不附造成的后果。

 第1361章 人心涣散

    刘纂随寇威等人进城,一切熟悉依旧,却是物是人非,来至府衙,便见一行人正在门口等候,居中一人身穿软甲,面带微笑,显得气度不凡。

    寇威停在原地,刘纂略作犹豫,上前几步抱拳问道:“阁下便是麒麟王?”

    “正是!”

    刘封走下台阶,抱拳笑道,“在下刘封,久闻先生之名,今先生体恤士卒,不忍叫其埋骨山野,乃至仁之举。”

    刘纂见刘封以先生相称,就知道他是敬重自己的学书法,在军事方面的确一塌糊涂,垂头叹道:“败军之将,连累三军,背主屈膝,安敢言仁乎?”

    刘封笑道:“今先生归汉,顺势而为,乃是大义也,孙权也为汉臣,何来背主之说?”

    刘纂抬头看了一眼刘封,摇头苦笑,不过刘封能够亲自出迎,倒是的确让他心生感动,而且又不以俘虏相待,哪里还不知进退?

    来至府衙之中,一切如旧,甚至连物件摆设都未曾动过,刘纂扫在眼中,心中却唏嘘不已,不止是陵阳换了人,江东换主恐怕也不远了。

    有人端茶倒水,闻到一股淡淡的茶香,刘纂感觉到了一丝异样的情愫,这茶并非他常喝的云雾茶,而是汉昌号的南中茶。

    军情紧急,现在可不是客套寒暄的时候,坐定之后,刘封开门见山问道:“不知宛陵有多少守军?”

    刘纂一叹:“仅有三千兵”刘封眉毛一挑,看了看寇威,吩咐道:“吾已派胡将军一早出发去取宛陵,朱据闻讯,必定发兵援助,你马上领五千轻骑往丹山要道埋伏,见机行事。”

    刘纂看在眼里,心中再次感慨,刘封用兵向来果决,原来早已派人去攻宛陵,而寇威这一支人马,却又让人出乎意料,有备无患,便是他常胜的秘诀。

    “遵命!”

    寇威闻令,转身便风风火火大步而去。

    寇威走后,刘封轻叹道:“先生有好生之德,陵阳守军必定心存感激,但骆将军还在石门山苦等,吾欲请先生前往说降,不知尊意如何?”

    刘纂吃了一惊:“骆将军还安然无恙?”

    “正是!”

    刘封颔首笑道,“骆将军与先生约定十二日接应,此时还在准备粮草呢!”

    “十二日?”

    刘纂一怔,猛然大悟,“原来只是改了信中日期,怪不得、怪不得”此时他终于明白,原来这次运粮的并非骆统,刘封只是将书信改了一个字,而他和骆统约定的那几个词句却与此无关,怪不得没有发现任何破绽。

    刘封笑道:“山中运粮者,乃是唐咨也!”

    “原来是他!”

    刘纂早知道唐咨已经投降了,当年庐陵、东冶、南海等地出现叛乱,他与唐咨作为副将随吕岱平叛,相处一年之久,也算是故交了。

    刘封言道:“骆公绪也算得一位赤胆之人,吾不忍杀之,请先生与唐将军一同去劝降,但愿他能明大势,识时务,不枉这一身之才就此埋于黄土之中。”

    刘纂抱拳道:“在下新降,寸功未立,便受将军如此礼待,心中惶愧,甘愿去劝说骆将军归降。”

    刘封笑道:“这便最好,且先休息一日,明日再去未迟!”

    刘纂走后,刘封看着桌上地图,脸上终于露出轻松的笑容,只要胡遵拿下宛陵,距离建邺便不过一日路程,不管水军进度如何,东吴已经完全没有抵抗之力了。

    “报”正和陈寿讨论江东地形分布之时,有探马来报,却是冯习派人前来报信,虎林港守将周平听说会稽失守,东吴大势已去,主动归降。

    陈寿不由笑道:“看来江东已经彻底人心涣散了,那周平乃是周泰之弟,尚且已经心灰意懒,其他武将官可想而知。”

    周平的主动投降,是撬动江东人心的一个巨大突破口,有了第一个,很快就会有第二个、第三个,攻占宛陵之后,效果会更加明显。

    刘封马上传令道:“即刻回告冯习,封周平为奋武将军,二人一同前往采石矶,早日攻下牛渚,则孙亮不战而降。”

    整备兵马,出榜安民,刘封命李丰向黟县和陵阳以西的各县送去书信,叫他们主动归降,只要不做反抗,便一切人事如旧,等候大汉政令下达后执行即可。

    第二日刘纂才要出门,胡遵先派人送来消息,宛陵已经被拿下,乌程的朱据还未来得及发兵,却因连失两城被孙峻几人弹劾,一道圣旨召回建邺去了,命大将军诸葛恪掌乌程人马,来救宛陵。

    刘纂叹息数声,此时已经彻底死心,带着几名随从前往石门山劝降骆统去了。

    刘封马上留李丰守陵阳,蒋班守黟县,各留一万兵马,大军马不停蹄赶往宛陵,宛陵已经逼近建邺,诸葛恪此时一心只想保护建邺,定然无心偷袭他处,即便他分兵去断后,也无济于事了。

    宛陵是丹阳郡治,自从孙权迁都建邺称帝之后,丹山以东的地盘便划归建邺所有,为各王子公卿的封地,丹阳郡再一次被压缩,此时已经基本尽归汉军之手。

    才来到城中,潜藏在建邺的云羽卫便送来密信,朝堂之上已经开始争执起来,以孙峻为首的投降派和陆凯为首的死守派僵持不下,两人都是托孤大臣,各执一词,谁也无法说服对方。

    朝堂上还有一部分观望者,他们都在等待朱据和诸葛恪的反应,朱据即将回城,诸葛恪手握兵权,此时二人的意见至关重要。

    刘封沉思片刻,对来人吩咐道:“陆宏兄弟已经投降,并将陆郁生嫁于阎宇,此事马上在建邺大肆宣扬,就说陆家暗中已经归汉,陆凯只是故作姿态,实则是试探江东人心,以便将来汉军取了江东,好做分辨。”

    来人闻言大喜,他也是第一次见刘封,赞叹不已,麒麟王就是麒麟王,三言两语就把陆凯给拉下水了,一旦陆凯不得大家信任,朱据兵败回城,恐怕也难以力挽狂澜了。

    如今唯有诸葛恪手中还有不到十万兵马,但被挡在乌程,汉军将先到建邺城下,城内已经完全乱了套了。

 第1362章 争执不休

    建邺城,在孙权死后不久,再次蒙上了一层阴影。

    蜀军攻入丹阳,人心震动,百官惶恐,国之将亡,城内常听哭嚎悲啼之声。

    长平殿内,年仅七岁的孙亮坐在龙椅之上,听着群臣议论争执,毫无主张,惊慌无措。

    昨日探马飞报刘封取了宛陵,即将兵临城下,武商议无果,陆凯又因陆宏降蜀而被群臣猜忌,今日告病不朝。

    司空孟宗奏道:“陛下,今大将军还在乌程,不能驰援,建邺兵微将寡,难以迎敌;不如早弃建邺,奔东海往夷洲去:其地远在海中,以江东水军护送,足以自守,可休养生息,待魏蜀开战,再来伺机克复未迟。”

    孟宗几人本是和陆凯一党反对投降的,现在陆凯居心叵测,他们才意识到形势严峻,根本不是蜀军对手,一番商议,便改变主意决定护驾逃走。

    御史大夫丁固一听就急了,赶紧上前拦阻:“陛下不可,那夷洲乃是不毛之地,陛下曾派陆伯言前去征讨,至今三年不归,不知其地情况如何,今若去海中,便如浮萍不能自已,一旦迷失方向,岂不遭灭族大祸?”

    丁固等人本来在观望之中,他们是江东本土世家,根本没想过要离开这片土地,孟宗这个馊主意一出,顿时遭到许多人反对,看他的目光比对孙峻还要可恨。

    孙峻在一旁冷眼旁观,他早就得到刘封的许诺,心中愈发笃定,此时看到这群人看似为国出谋划策,实则暗藏私心,更是冷哼连连。

    见双方争执起来,怒喝道:“尔等弱老贼,偷生腐儒,只会嘴上逞能,指手画脚,战又不能战,逃又不愿逃,降汉又怕失了名节,干脆投了魏国去吧!”

    大鸿胪张俨以为孙峻又改变主意,马上道:“曹魏如今也受重创,北退河北,江北被蜀军所占,莫说能否到达河北,我看曹魏也迟早必亡,若称臣于魏,将来魏败,又要称臣于蜀,吾等岂能屡次受辱?

    愿陛下思之。”

    孙峻一声冷哼,撇嘴道:“既然如此,那就乖乖降汉,吾等祖上本为汉臣,如今归汉,就当迷途知返,也算不得败坏名节”扫视众人一圈,又向孙亮奏道:“陛下若降,刘封为安吾等之心,也能封候裂土,如此尚能守住宗庙,保安族人,否则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孙亮此时年幼,哪里懂得这个,听众人争辩一番,抬头看向太傅许慈,孙权临终之前叫他多听许慈之言,善事国政。

    许慈无奈叹息,摇头道:“陛下,今大势已去,无谋断之士,武无勇烈之将,兵力空虚,军无战心,纵使先帝复生,也无可奈何了,唯有出降,结好刘封,尚能有一席立足之地。”

    孙亮又看看同族的孙峻,见他也点头称是,便从二人之言,传旨叫孙峻和光禄勋皇象出城去见刘封。

    众人神色不一,正自盘算今后之事,却见一人跌跌撞撞快步而来,还未进殿门便厉声骂道:“尔等无用之辈,安敢妄议社稷大事?

    先帝尸骨未寒,便怂恿陛下投降,尔等将来有何面目去见孙家先祖焉?”

    众人大惊,扭头看去,来的正是前几日被征招回朝的丞相朱据,只见他须发凌乱,步伐不稳,却是一脸愤慨。

    孙峻见朱据赶到,微微一怔,旋即冷笑道:“朱大丞相,若非你在前线兵败,被蜀军攻入丹阳,吾等焉有今日之争?

    今大臣为保孙氏,皆议当降,汝不知羞愧谢罪,反而口出狂言,脸皮之厚,堪比这殿前金砖也!”

    朱据走进殿来,正要行礼,听孙峻之言,气得浑身哆嗦,指着孙峻瞠目骂道:“汝枉为孙家子弟,不知浴血一战,反而屈膝投降,九泉之下,陛下必不容你。”

    “哦?”

    孙峻挑了挑眉,冷笑道:“吾闻败军之将,不敢言勇,丞相屡次兵败,损兵折将,陛下不曾问罪于你,却反来叫嚣朝堂。

    我倒要问问,丞相打算如何浴血一战,抵挡刘封大军?”

    “这”朱据一怔,他本就是被刘封所败,刚才不过是慷慨之词,被孙峻一问,顿时说不出话来了。

    “真是个糊涂的老顽固,”孙峻冷笑道,“丞相阵前失利,用兵不善,置东吴于水火之中,按律本该斩首,如今还要逞血气之勇,欲令建邺满城流血,其心险恶狠毒至此,实乃我江东第一罪魁也!”

    “孙峻,你安敢恶语中伤,你,你”朱据恼羞成怒,加之一路奔走,怒急攻心,话未说完,便吐血跌倒在殿中。

    几名侍卫急忙上前将他搀扶起来,群臣一片骚乱,正在此时,又有羽林军急匆匆跑进大殿,跪倒在地:“陛下,张将军在牛渚兵败,荆州水军已经攻下采石矶,占领石头城,正往建邺而来。”

    这个情报如同一块巨石投入湖中,激起千层之浪,所有人都目瞪口呆,不能言语,扶着朱据的两名侍卫也惊得松了手。

    短暂的静默之后,大殿上一片哗然,没想到刘封兵马还未到,水军倒先攻破了石城,已然兵临城下了,全都吓破了胆。

    孙峻当先反应过来,赶忙奏道:“陛下速写降书,派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