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蜀汉中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蜀汉中兴- 第65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唐咨大喜,命那人下去领赏歇息,与骆统、鲜于丹一同商议退敌之策。

    鲜于丹言道:“既已探得蜀军屯粮之地就在石门山,不如连夜去烧粮,蜀军粮尽,便不得不退。”

    骆统摇头道:“那石门山有一处峡谷,名叫石门峡,峡谷绵长曲折,十分险要,蜀军将粮草藏于此处,一来是此地隐秘,不易发现,二来也是因其易守难攻,一旦进入,必被守军发觉,恐难得手。”

    唐咨也皱眉道:“粮草为三军之重,刘封重之,我们便更要毁之,只是不必强行去毁,若贸然出兵,被蜀军发觉,反来攻城,则吾等再无去处,还需想个万全之策。”

    骆统一边重新包扎着箭伤,一边低头思索,言道:“为今之计,也只有毁粮方能逼退蜀军,只有设法引出守军,或者声东击西方可凑效。”

    唐咨目光闪动,若有所思,忽然眼睛一亮,拍手道:“哈哈,我有一计,可叫蜀军大败。”

    骆统和鲜于丹看着唐咨,等着他说出计划,眼神中更多的却是怀疑。

    唐咨笑道:“方才我等太过谨慎了,骆将军既然说石门峡极为隐秘,想必刘封也是如此认定,他们定料不到我们早已得知机密,必无多少兵马守卫。”

    鲜于丹皱眉道:“即便如此,石门峡易守难攻,也怕打草惊蛇啊!”

    唐咨摆摆手,言道:“如今你我双方都在算计粮草,此时我却出一兵,不去石门山,反而绕道城北大庾山去取乐平,以断蜀军后路,如此一来,其军心自乱,岂不更好?”

    骆统微微点头,却又摇头道:“但我兵力仅有三万,就算分兵去攻下乐平,但蜀军人多,又派兵攻打乐平,依然难以守得住啊!”

    鲜于丹也深以为然地点头附和,今早这一战让他印象深刻,城中准备多时,还是无可奈何,更不要说轻兵攻下乐平,更没办法守住了。

    唐咨却得意笑到:“待攻下乐平,蜀军必定慌乱,分兵去救,此时我却换了蜀军衣甲,扮做押粮军前往石门山,待混进石门峡中,嘿嘿”“妙计!”

    不等唐咨说完,鲜于丹便握拳低吼一声,双目发光。

    骆统毕竟还沉稳一些,言道:“此计倒可一试,但就怕刘封听说兵马调出城外,反来强攻黟县,城中空虚,不好防备。”

    唐咨笑道:“此事我早有计划,今夜本将亲自领兵出城,城中留五千兵,你二人虚张旗号,每日令一千士兵上城巡逻,更换衣甲旗号,交替而上,蜀军以为我们被打怕了,不敢大军布防,料他难以察觉。”

    骆统言道:“将军亲自去,胜算更大,但黟县乃是重地,一旦丢失,丹阳便置于蜀军刀枪之下,为求稳妥,还是请陵阳刘将军发兵来援为上。”

    “也好,我这就写信派人去陵阳,”唐咨虽然有些不悦,但也知道骆统是为大局着想,又对鲜于丹吩咐道,“鲜于将军接替钟离斐回营歇息。”

 第1351章 望远镜

    兵进丹阳,秣陵便不远了,眼看胜利在望,不仅是刘封,军中武官员也都十分欣喜,士气空前高涨。

    征战数十年,从昭烈帝到小皇帝刘谌,已经经历三世,创立基业的股肱之臣大多物故,新一辈的力量正在成长,在刘封的带领之下,越战越勇。

    孙权虎踞江东四十余年,与汉军分分合合,反反复复,江东猛虎变成了纸老虎,奄奄一息,垂死挣扎。

    虽然已经入秋,但在江南之地依然炎热,秋为肃杀之季,天气干爽,正利于出兵,刘封也打算这几个月时间一鼓作气扫平江东,趁着冬季备战北方。

    这几日胡遵负责攻城,寇威负责巡守,刘封已经开始筹谋北方之事了,如今曹爽退守寿春,夏侯楙也兵败退到合淝,淮南一带成了无主之地,魏延正在分兵收割。

    此时的魏延军真如同秋风扫叶,兵马所过之处,根本无人能挡,县吏官署都成了无主之地,偶尔有侥幸留下的,也都盼着汉军来收留他们。

    从石亭到濡须、厉阳、阜陵、巢县、滁县等地,大江以北、淝河以南之地,不到一月时间,尽归汉军所有。

    魏延捡了天大的便宜,安心驻兵把守,安抚百姓,宣布大汉政策,吏部更是从襄阳、长安和洛阳三地调来武官吏五十余名上任,以今年科举考试的学子为主。

    中原之地,姜维和徐陵也都派人送来消息,二人各从兖州和豫州出兵,于沛城会合,正准备集合兵力攻打寿春,打通与淮南的联络,则中原可定。

    有李胜和曹爽的兵符开路,一路畅行无阻,就算事后魏兵知情,但城内守军早被抽调一空,两三千新兵也无力抵抗。

    河内一路兵,有邓艾和张苞攻打河内以西之地,杜预和令狐宇攻打东路,还有关索这一支精兵居中接应,河内军毫无防备,连下数县,修武以西已经被扫平。

    再加上西河郡诸葛乔和几支特种兵相助,刘封命邓艾为主将,杜预为参军,继续向东占领河北之地,如果能够控制白马,与官渡遥相呼应则最好。

    如今河北有邓艾,中原有姜维,这两人就算有一人主持大局便足矣,刘封可高枕无忧,更何况两人齐心协力?

    还有荀方在洛阳调度后方,北方之事,除了军情禀报之外,其余诸事一概不必细问。

    北方已经霜降气冷,军士马匹需要休整,剩下的这几月时间就是安抚境内百姓,稳定人心,驻兵布防,不用刘封操心。

    看着各地情报,刘封心情舒畅,正在此时,却见一名士兵匆匆进帐:“禀大将军,属下刚才于井阑上监视城内动静,发现吴兵少了许多兵马,唐咨和钟离斐也不曾出现。”

    “哦?”

    刘封眉头微皱,问道,“你可看清了?”

    那人略作犹豫,还是郑重点头道:“看清了,末将有工坊制作的望远镜,看得清清楚楚,有两队士兵分明打着唐字旗号,但领队之人并非昨日上城的唐咨。”

    “你便是刘明吧?”

    刘封仔细看了那士兵一眼,此人四十左右年纪,面白无须,水泡眼,蒜头鼻微微发红,对这个人终于有了印象。

    “啊是是,正是属下,”那人吃了一惊,旋即变得激动不已,躬身道,“想不到大将军还得小人。”

    “你也算是工坊中有名号的人物,我岂能不记得?”

    刘封欣慰一笑,指了指他手中一尺来长的喇叭状木筒,“这便是你们改进的望远镜?”

    “正是,正是!”

    刘明激动地双手颤抖着将其捧起来,鼻头变成了赤红色,水泡眼也变得熠熠生辉,“这是用西域传来的琉璃打磨改制的,一里之内可看清敌军面目。”

    一旁的陈寿吃了一惊:“啊,此物如此神奇?”

    刘封努努嘴:“承祚你自去看看便知。”

    陈寿闻言赶紧走过去,接过望远镜摩挲片刻,在刘明的指点之下到帐门口去查看,李丰忍不住好奇心,也和蒋班几人凑过去。

    这刘明年纪虽大,也没有武艺,更不懂兵法,但能升为裨将,就是因为刘封赏识他的制造能力,这也是不可多得的奇才。

    和马均、黄月英等人不同,刘明的长处不在机关制造和技艺之上,而在于对一些现有工艺的改进,总能提出一些奇特的想法,投石车一发五六块的工艺便是他提出改进的。

    严格追溯起来,这刘明也是刘氏一族,只是早在东汉之前就已经没落了,但这并不妨碍他以刘氏为荣的自豪,为人又忠厚实诚,但他这微末技艺在士族为主的大汉朝自然不受重视,也不过是以此糊口度日罢了。

    直到刘封强调工坊重要性,不断提高工匠的身份和荣誉感,朝廷广纳奇才,刘明才得以出头,在长安加入工坊之中,便提出改进投石车的想法,大受马均赞誉。

    又一次刘封巡视工坊,见刘明居然用琉璃珠做成了放大镜,便于操作机关中的微小之处,十分高兴,便告诉他望远镜的原理,叫他全心只做望远镜,一年后终于有所成,不过也只是初步完成,效果还不完善,如今终于能派上大用场了。

    “神奇,当真神奇!”

    陈寿几人转回来,啧啧称奇,感叹不已。

    刘封问道:“刘将军,这望远镜军中还有多少。”

    刘明答道:“回大将军,能看到一里之外的,仅此一个,属下觉得还有不足之处,此次特来随军出征,检验一番。”

    “很好,此战结束之后,若能改进,速来报知于我!”

    “遵命!”

    刘封点点头,略作思索,吩咐道:“你再去监视吴军动静,看看除了唐咨和钟离斐换人之外,那些巡逻的士兵,可有重复。”

    “是!”

    刘明喜滋滋地出帐而去。

    李丰问道:“大将军,莫非唐咨昨日被打得不敢露头了?”

    “不然!”

    刘封摇摇头,思索片刻,忽然笑道,“吾料唐咨已然不在城中了。”

    陈寿皱眉道:“何以见得?”

 第1352章 有备无患

    刘封笑道:“唐咨若真在城中,即便巡城,又何必打出旗号,用他人来冒充?

    这是欲盖弥彰。”

    陈寿和李丰闻言微微点头,如果刚才刘明没有看错的话,唐咨让人顶替他巡逻,确实有些反常了。

    刘封传令道:“来人,传令胡遵、寇威前来帐中议事。”

    不多时,胡遵和寇威都来帐中,刘封言道:“黟县守将唐咨不在城中,我料他必定是绕后欲断我后路或袭击粮草去了,破城就在今夜。”

    胡遵负责攻城,刚才刘明发现城内情形不对,是他命刘明亲自来禀告,大概也猜到了一些,微微点头。

    寇威还不知情,冷笑道:“这唐咨胆子倒真是不小,城内被打还不够,还要出城来挨打?”

    刘封看了看桌上的地图,言道:“黟县以南为浙水,沼泽极多,唐咨必从城北大庾山而去,不管他去攻乐平还是偷袭石门峡,都要从篁岭经过,可先占住此山阻截吴兵。”

    寇威抱拳道:“末将愿领兵去阻截唐咨,定将他人头提来。”

    刘封点头道:“好,我分你两万人马,兼程赶往大庾山,先占住篁岭,再分三千兵去至石门峡与守军一同埋伏,李丰与你同去。”

    “遵命!”

    二将领命前去点兵。

    刘封又对胡遵吩咐道:“马上命投石车开始攻城,将城上吴兵压制回去,不叫他们看到寇将军离营,待吴兵疲惫,今夜再去取城。”

    “是!”

    刘封思索一阵,又对蒋班吩咐道:“蒋护军,命你再领三千人马,等到天黑,便引兵到婺水以北截断大庾山之路,如果唐咨逃回,便断他后路,将其捉拿。”

    “遵命!”

    蒋班也领命去准备。

    孙邻见刘封顷刻间就把兵马安排出去,从容不迫,叹道:“吾于丹阳长大,守豫章三年之久,亦未尝如此明察地理,大将军却如数家珍,如此周全,汉军岂有不胜之理?”

    刘封晃了晃手中的地图,笑道:“出征在外,地形最为重要,为将者岂能不知地理?”

    孙邻闻言一阵苦笑,依然摇头感慨,这个常识他自然知道,但令他吃惊的是刘封才到丹阳,手中便有如此详细的一封地图,简直匪夷所思。

    他从小就在丹阳境内长大,也不知道篁岭这个地方在哪里,汉军准备充分,由此可见一斑。

    看刘封有备无患,孙邻忽然心中欣慰起来:他败于刘封之手,着实不冤。

    “报”就在此时,刘明再次回到中军禀告,“属下观察许久,果然城中吴兵多有重复,只是更换衣甲,往来巡逻,有几名士兵记得清清楚楚,不会有错。”

    “很好,”刘封微微点头,笑道:“他唐咨想要瞒天过海,却不知道我军中还有火眼金睛,早就看穿了这一切。”

    陈寿想起那个望远镜,慨然道:“我大汉有如此神物相助,将来敌军将无处遁形了。”

    刘封对神色怔忪的孙邻言道:“孙将军,命你随刘将军到井阑上再去观察一番,看看城中守将是否只剩骆统和鲜于丹二人,再算算城中留了多少兵马。”

    孙邻回过神来,抱拳道:“遵命!”

    “承祚,命人告知刘铄,叫他在后军马上赶制一千木筏”刘封才说话,便见刘铄从帐门口走进来,笑道:“子休来得正好,我正要找你。”

    刘铄一怔,但还是一脸愁容,上前两步跪在地上,抱拳道:“大将军就命。”

    刘封吃了一惊:“何事惊慌?

    先起来说话。”

    刘铄跪地不动:“非是为属下求情,而是为他人,此事唯有大将军能救。”

    “先起来说吧!”

    刘封眉头微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