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蜀汉中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蜀汉中兴- 第6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将军息怒!”

    刘铄赶紧示意孙邻不要声张,看看左右,才说道,“吾为将军属僚,自是为将军着想,若是降蜀,早便出城而去,将军又奈我何?”

    孙邻看了看刘铄,微哼一声转过身去,他知道刘铄说的也是实情,其负责巡逻守城,如果要想出城,的确早就可以走了。

    刘铄继续说道:“将军,令尊兄弟二人为江东基业鞍前马后,经历数百战,立下汗马功劳,到头来却被幽禁而亡。

    这且不说,就算令叔有过,将军又何错之有?

    屡任闲职,不加重用,此次远置将军于新都前线之地,看似委以重任,实则是杜后患也,望将军明悟。”

    孙邻负手仰望房顶,伫立大堂,久久不语,刘铄已经将手暗中伸到衣服之中,抓着匕首,知道此时是他做出抉择的时候,一旦势头不对,便痛下杀手。

    “唉新都失守,虽为大势,奈何我姓孙,焉能做盼国之事?

    岂不被天下人唾骂耻笑?”

    “陛下猜忌之心人人皆知,打压将军一脉昭然若揭,将军岂反不知耶?

    何今日犹沾沾以孙氏为喜,而欲冒死为其驱使乎?”

    刘铄的言语忽然凌厉起来,缓缓问道:“试问将军今日拼死守住新都,保卫江东不失,从此威望大振,陛下是该赏赐与你,还是更生防范之心?”

    “这”孙邻身躯一僵,半晌答不出话来,的确如刘铄所言,就算他逆天胜了刘封,从此在江东声名鹊起,岂不是更要遭到孙权猜忌?

 第1312章 踏入江东

    刘铄一句话,让孙邻更觉痛苦,原本他就被孙权猜忌,还想着能够立功报效,以期赢回一点信任,如此说来,他能力越强,功劳越大,反而会越危险。

    “江东,原来早已无我容身之处!”

    孙邻一声长叹,怔然望着门外,黑夜笼罩大地,天空繁星点点,天下之大,何处安身?

    刘铄言道:“将军,如今东吴势衰,恐难自保,所谓识时务者,方为俊杰。

    今蜀军兵临城下,危在旦夕,何去何从,该早做决策才是。”

    孙邻岂能听不出刘铄言下之意,好一阵才转过身来,犹疑道:“以吾孙家子嗣,前去降蜀,只恐不被其信任,反遭耻笑。”

    “将军此言差矣!”

    刘铄摇头道,“刘封劝降多少敌将,皆为其所用,甚至不惜设立敬贤院,今汉室振兴有望,以其明智仁人之举,将军又有何虑?”

    “汉室振兴有望”孙邻沉吟片刻,死死盯着刘铄,正色问道,“事已至此,你我别无选择,我且问你,可是早已和蜀军有所联络,为其做说客来?

    刘铄不想孙邻会有此一问,微微一怔,旋即轻叹一声,点头道:“孙将军,你我共事多年,命途多舛,颇有相似之处,如今皆不受陛下倚重,进退维谷今江东大势已去,何不早做打算,另寻出路?”

    孙邻闻言,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不解道:“司马既已与蜀军联合,何以不就此献城,反来劝吾?”

    “属下若献城降汉,今夜新都便可易主,”刘铄见孙邻并未恼怒,心中大定,反问道,“将军可是顾虑献城之后的境地更不如当下?”

    孙邻苦涩一笑:“毕竟司马姓刘,本将却姓孙啊!”

    “将军此言差矣!”

    刘铄上前一步,盯着孙邻言道,“正如方才所言,属下若是已然降蜀,今夜就该献城,何以还要冒险来劝将军?”

    孙邻皱眉,微微点头,他的疑惑也正在于此,刘铄完全有能力自己调兵开城,放蜀军进入新都,却反来府衙劝降自己,的确太过冒险。

    “这都是麒麟王一番良苦用心呐!”

    刘铄喟然叹息,从衣带中摩挲一阵,抽出一张信笺来,“此乃蜀军密信,请将军过目。”

    孙邻急忙拿过来,在灯光下打开观看,连看了三遍,才面现激动之色,惊呼道:“想不到刘麒麟王竟有如此胸怀,其心仁厚,尤胜当年刘皇叔。”

    刘铄苦笑着摇摇头,自嘲道:“麒麟王之志,更在九州之外,你我尚为一城得失而忧患难决,实如流萤比于皓月,微不足道。”

    孙邻看着书信中让刘铄设法劝降自己,尽量不使城中发生杀戮,保全将士性命,在他眼里,这新都乃至整个江东的百姓将校,都为大汉子民,不必赶尽杀绝。

    “既为同胞,何忍兵刃相向!”

    孙邻喃喃念叨着信中的这句话,才知道自己与刘封的格局之差简直是天壤之别。

    刘铄见孙邻意动,再次劝道:“将军,世事如棋,识时务者方成大势,今江东势危,孙氏难保,将军何不早做打算,保住孙家此一支脉,大兴贵族?”

    “事已至此,试问我还有选择么?”

    孙邻苦涩一笑,他原本就无心对战,又看到刘封如此用心良苦,颇受感动,决意投降。

    刘铄大喜,抱拳道:“将军英明抉择,将来必有回报,属下这就出城去见麒麟王。”

    “慢着!”

    刘铄正要转身,闻言脸色一变:“将军莫非”“非是我改变主意!”

    孙邻摇摇头,叹道,“城中将士,多为江南之人,请司马先晓喻全军上下,若愿随我降蜀者留下,不愿降者自行离去,不可为难,每人发放一千钱各回其乡,隐姓埋名安度后半生去吧!”

    刘铄知道孙邻这是为了补偿他自己内心的一点愧疚,也不劝阻,抱拳道:“遵命!”

    刘铄走后,孙邻来至门口,望着深沉的夜空,一声长长叹息,只觉得前途一如着苍穹一般,看不到尽头,也盼不来曙光,不知今夜的抉择,究竟是对还是错。

    第二日一早,迎着晨曦,汉军浩浩荡荡进入新都关塞,水军长驱大进,从此便可兵分两路只取江东腹地。

    关门之下,刘封亲自接见孙邻和刘铄二人,好言勉励一番,命刘铄继续守新都,以孙邻为前军参赞,招降沿途郡县。

    虽说孙邻是孙家旁支,备受排挤,但刘封连孙邻都能重用,其他人自然更不计前嫌,只要诚心归汉,便可受重用。

    二人见刘封如此亲切,丝毫不以外臣来对待,受宠若惊,尤其是刘铄,更是感激涕零,回归汉室,让他有一种重回家乡的激动和亲切的归属感。

    五万东吴士兵,仅有三千人离城而去,剩下的尽数跟随孙邻归汉,四万吴兵全部编入军中。

    这其中有部分是刘铄的功劳,虽说是劝降安抚吴军,但刘铄暗中告知全军,江东即将不保,如果还想继续当兵,即便他们今日离开新都回到江东,将来还会再被蜀军所败,与其再败,还不如留下来随军,早成功业。

    留守前线的士兵,大多都为青壮之人,虽然有部分是被强行征召入伍,但来至军中之后,却被其他士兵所感染,从懵懂无知变得有了梦想。

    久而久之,便盼着能够上阵立功,大展拳脚,光耀门楣,不想就此灰溜溜回去,被人耻笑,看到孙邻和刘铄都降蜀,在加上周围士兵劝说,便都留了下来。

    府衙之中,刘封召集众将议事,先让二人与众将相见,二人对寇威的威猛印象深刻,胡遵父子也早闻其名,或许是同为降将的缘故,更见亲切。

    众人寒暄一阵,刘封才笑道:“今新都已得,吾等正式踏入江东境内,扫江东,取江南指日可待,诸位务必尽心竭力,建功立业,就在眼前!”

    众将轰然允诺,面露欣喜之色,纷纷摩拳擦掌。

    此时谁都知道东吴空虚,不堪一击,大军东进,的确势如破竹,江南之地,到处都是随手可捡的功劳。

 第1313章 遣使求和

    江北之地,因吴兵石亭大败,退撤濡须,将羡溪的唐咨所部调回濡须坞护驾,夏侯霸不战自胜,与夏侯楙合兵一处,对濡须虎视眈眈。

    陆凯等人保护孙权退回濡须坞,命唐咨、钟离婓、吕据三人领兵据守。

    连日来孙权病体怏怏,不能理政,三军将士惶恐不安,濡须坞一片愁云惨雾,人心涣散,每日都有逃兵,深夜之中甚至传来哭泣之声。

    陆凯忙得焦头烂额,孙峻更是全无主张,只好派人从江东将右丞相朱据等调来,于驾前听令,以防万一。

    这一日孙权忽然醒转,召见群臣,众人急忙前往,在行宫之中见孙权趴伏案几之上,形容憔悴,如同枯骨一般。

    众人到齐,孙权见朱据列于班首,叹到:“朕早听丞相之言,不致有今日之败!今江东空虚,蜀军必不肯坐视,两路遇敌,诸位有何良策能保江东?”

    群臣皆低头默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东吴现在无兵无将,就算周瑜复生也束手无策了。

    见无人应答,孙权长长一声叹息,回响宫内,听着这萧索悲怆之音,众人心下一沉,感觉又罩上了一层寒霜。

    朱据抱拳道:“陛下,魏延叛乱、中原之计,皆为刘封之谋,其非但兵进江东,姜维、邓艾也兵分两路攻入魏地,曹爽前日已退回寿春,夏侯霸也领精兵回援,只剩夏侯楙守淮南,魏军暂可无惧,如何退蜀军,才是关键。”

    “刘封小儿,屡次坏吾江东大事,实为可恨!”

    孙权握着干枯的拳头一声冷哼,又无力道,“自豫章失守,江东便不复三江之险,蜀军水兵强盛,险要难阻其势,何人可退之?”

    朱据一咬牙,上前一步:“陛下,臣虽老迈,却还有一腔热血,愿领精兵西面抗蜀。”

    “陛下不可!”

    一直低头思索的陆凯急忙上前劝阻,奏道,“刘封亲统荆州、豫章兵马,分三路来侵江东,荆州人马养精蓄锐,上下齐心,更有水军自大江而下,实难与之争锋,刘封多谋,江东危如累卵,万万不可再战了。”

    朱据怒道:“左丞相谏阻出兵,莫非有意通蜀,欲降刘封焉?”

    陆凯连连摇头,痛心疾首辩解道:“如今全国兵力只剩不到二十万,诸多武将皆殁于王事。

    江东若溺水之人,仅存最后游丝之力,若能报之,方可复生,万不可自断了这口生气呀!”

    朱据沉声道:“胜负在将,不在兵之多寡。

    兵法云:客兵倍而主兵半者,主兵尚能胜于客兵。

    吾有江东主兵之利,就算蜀军兵多,又有何惧哉?”

    “丞相前劝陛下休兵,今反要出战,何也?”

    陆凯看了一眼孙权,见他低头不语,转身奏道,“眼下唯有求和,方能保住江东一线生机。”

    “求和?”

    孙权缓缓抬起头来,目光怪异地看着陆凯。

    不仅是孙权,就是朱据和群臣,也都诧异地看向他,那眼神仿佛看着一个白痴一般。

    以东吴现在的形势,蜀军如果肯言和,要么刘封是白痴,要么陆凯是白痴。

    显然刘封并不是。

    “陛下,以眼下局势,要求和,的确难如登天!”

    陆凯垂下头无奈叹气,还是说道,“自刘玄德以来,吴蜀向来同为一体,联合抗曹,公主与皇叔结亲,陛下乃刘封之娘舅,刘谌之外祖,先以旧情姻亲劝说二人!”

    陆凯抬着眼皮看了一眼孙权,见他神色木讷,继续说道:“今江北难保,可将人马尽数撤回江东,将庐江、濡须、厉阳等地尽数送于蜀军以为补偿。”

    “割地求和”孙权此时才微微动容,显然这个条件要比刚才的亲情之说可靠得多,江北肯定是保不住了,送给蜀军倒也无妨。

    陆凯言道:“如此一来,蜀军便可挡住魏军继续南下,解除江东之危,一举两得,请陛下三思。”

    孙权怔然半晌,忽然又摇头苦笑道:“朕可为江东基业向晚辈屈身求和,即便如此,只恐刘封不肯答应,反受其辱。”

    陆凯又道:“即便刘封不肯通和,但也算得缓兵之计。

    拖延几日,陛下可趁机过江返回建邺,稳定人心,重整兵马再与其周旋不迟。”

    孙权闭目良久,才叹道:“就算能取得缓兵之时,倒也不妨一试,只是夏侯楙大军就在石亭,其趁胜而进,必定虎视眈眈,若退兵,恐随后便来,半渡而攻,岂不危矣?”

    陆凯早已想好退撤方案,闻言马上奏道:“陛下,臣有一计,可叫夏侯楙大伤元气,无力追击,江北兵马安然退到南岸。”

    孙权眼睛忽然睁大:“丞相有何良策?”

    “自古最是水火无情,若败夏侯楙,唯有用水!”

    陆凯抬起头来,缓缓道,“今张承水军还在巢湖。

    石亭行宫被烧,魏军安营在浅滩之地,何不掘湖淹之?”

    “掘开巢湖?”

    孙权吃了一惊,惊愕地看着陆凯,想不到一向儒雅温和的左丞相,竟也能献出此等毒计。

    诸君等人也都脸色微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