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蜀汉中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蜀汉中兴- 第6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军师,这绝无可能!”

    韩综见郭奕怀疑他情报的真实性,马上就着急了,辩解道,“此消息是家母族人送来,也关乎他全家性命,岂能儿戏?”

    “韩将军之言不假,但难保东吴设下陷阱!”

    郭奕摇头道,“韩将军自归顺以来,屡立大功,却被东吴之人所恨,孙权尤甚,若其用计故意诓骗韩将军,诱使韩将军去舒城,却截断归路,只怕是有去无回呐!”

    “这个”韩综吃了一惊,愕然看着郭奕,他立功心切,却从未想过这一层,如果孙权真的布下陷阱让自己去钻,这是要将他彻底铲除,想到此处,不寒而栗。

    曹爽见郭奕说的也有道理,顿时犹豫不决,叹道:“但如此良机,若是错过,岂不叫人惋惜?”

    郭奕沉吟道:“若真要去偷袭舒城,却不能只出一路兵,需多出几路人马,各路佯攻,一路智取,虚实相接,叫吴军难辨真假,方可施行。”

    “对,此计最善!”

    辛敞方才也正有此意,他还在琢磨如何用兵,没想到郭奕先提出来,懊悔的同时却又信心满满,笑道:“阴雨近一月,军中兵卒多有病倒,将军可命人先放出谣言,就说因天气潮湿,军士多病,将军以人人皆病,有退兵之意,却待天晴之日忽然出兵,吴兵纵有防备,也会因此降低戒心。”

    “嗯!”

    曹爽微微点头,其实辛敞不说,他也有了些退兵之意,只是不舍得到手的功劳就此放下,给东吴喘息之机,过了这几月,重整兵力,便不好对付了。

    辛敞见曹爽采纳其计,心中暗喜,自从阮籍走后,他感觉心头一股无形的压力陡然消失,长出一口气,也恢复自信,这一次全权出谋划策,一定要万无一失。

    “无论吴兵是否识破此反击之计,可再命巢县夏侯将军部曲从东面进兵石亭,吸引东吴水军去救,将军再以水军于巢湖尾随与之战,东吴定以为将军因天晴而求战心切,欲速攻石亭,调全军阻击。”

    说到这里,辛敞拿眼角瞟了一眼还在低头思索的郭奕,笑道:“将军,两军大战,趁此之时再分一路人马奇袭舒城,纵使东吴有所防备,也难保粮草,可一战而定也!”

    曹爽闻言展颜大笑道:“此计与当年官渡之战武帝烧乌巢之粮有异曲同工之妙啊!”

    辛敞捻须笑道:“只是当年袁绍势大,如今却是东吴式微,倚强凌弱,再断其粮草,此乃天灭孙权也!”

    曹爽又问郭奕:“伯益意下如何?”

    郭奕言道:“此计倒也不差,但未免虎头蛇尾,三军调动,如江河奔流,一发不可收拾,既然出兵,何不虚中有实,一鼓作气?

    若能击退吴兵,则一战而定,舒城便无足轻重,若出兵不利,舒城粮草被毁,东吴军心大乱,可再以后军攻之,如此方能万无一失。”

    辛敞见郭奕对他的计策还有补充,略有不满,斜视着郭奕问道:“不知道郭军师这虚中有实,实计安出?”

    郭奕言道:“既然数路出兵,智取舒城,东吴想必也有防备,料我不敢取石亭,将军却以精兵猛攻石亭,吴军措手不及,或可一鼓作气将其拿下。”

    “取石亭?”

    曹爽吃了一惊,连辛敞都有些错愕,韩综更是愣住了。

    石亭可是东吴中军所在,由孙权亲自坐镇,必定有重兵守护,左右还有羡溪和舒城的兵马,三处遥相呼应。

    如果攻打石亭,被其他两路来救援,三路夹攻,除非兵力优势在数倍以上,否则很难抵挡得住。

    而且巢湖还有江东水军守护,一个不小心,这股兵力就会陷入重围之中,有去无回,比从潜山偷袭舒城屯粮之地还要凶险万分。

    “郭军师,如此用计,未免太过冒险了吧?”

    辛敞一声冷笑,“攻打石亭,从水路定难通过,还是要从潜山行军,险要之处必有吴兵把守,  只恐还未到石亭,便被其所败。”

    “正是因此,才要重兵出动!”

    郭奕点头言道,“正如泰雍所言,吴军自以为守住潜山险要,水军封锁巢湖,吾等便不能南下,如今却反其道而行之,强攻潜山据点,直逼石亭,即便石亭攻不下,却占了潜山险要,后军便可直逼石亭了。”

    “嗯,潜山之地,务必拿下,才好进兵!”

    曹爽也同意郭奕的观点,结合二人之计吩咐道,“先散步流言,待雨停之后佯装撤退,先命夏侯霸出动巢县兵力攻打羡溪,再伺机调兵取潜山险要,直攻石亭。”

    “遵命!”

    三人抱拳答应,郭奕先去安排士兵散布流言。

    曹爽又对韩综吩咐道:“舒城之事,还要小心打探,注意城中之人,若是吴军有诈,可早来报知于某,本将自有安排。”

    韩综走后,辛敞才笑道:“将军其实无需嘱咐于他,若舒城有诈,东吴用诱兵之计,正好可将计就计,东吴此乃自断其臂也!”

    曹爽一怔,皱眉道:“如何将计就计?”

    辛敞笑道:“若孙权痛恨韩综,想借此除之,必诱其领兵去舒城以北烧粮,如此潜山守军必定薄弱,或稍作抵挡便退,让韩综人马通过,再分兵把守;此时将军可分一部人马留于潜山之中,叫韩综去取舒城,那时候进兵取潜山,吴军来防,先前人马却从背后反攻,两下夹击,必可大破吴军,夺得此险要之地也!”

    “哈哈哈,妙,果然妙!”

    曹爽闻言大喜,抚掌笑道,“如此说来,某倒更愿东吴这是诱兵之计,反倒简单痛快,不必花费许多心思。”

    “正是!”

    辛敞点头附和着,心中却暗自高兴,此次设谋成功,他将得到曹爽的认可,证明自己不必那阮籍差,成为军中首席军师。

 第1282章 天现异象

    江北阴雨绵延,江南之地却艳阳高照,不过北面战事正紧,魏军大军压境,百姓们却心头布满阴霾,惶恐不安,每日打听着前线消息。

    中午时分的建邺,烈日当头,闷热无风,大街上空无一人,茶肆酒楼,屋檐树荫之下,百姓们三三两两聚在一处,喝茶乘凉,偷偷议论着当下的局势。

    孩童们穿梭在小巷之中,嬉笑玩闹,为这燥闷的天气带来些许生气,他们不知大乱将至,更不知魏和吴有何不同,吃饱喝足,便玩耍游戏。

    巡逻的士兵无精打采,在阴凉处缓步而行,烈日之下则快步通过,城上的守军也尽量躲在角楼之下,看着来来往往的百姓,目光呆滞无神。

    轰就在此时,忽然一声沉沉的闷响从头顶传来,令人耳膜发木。

    全城百姓纷纷抬头,连同守军也是如此,房中的还以为楼顶出现震动,但在外面的人却莫名所以,茫然望着天空。

    只见晴空万里,湛蓝的天空不见一丝云彩,烈日当头照下来,有些人被阳光刺目,流下泪水,赶忙低头。

    轰隆隆就在大家以为方才只是错觉的时候,这一声闷响再次响起来,比方才更加悠长厚重。

    所有人都心中一沉,再次仰头,天空青冥,不见任何变化,但这一声响却确确实实是从天上传来。

    “这是打雷之声?”

    有人愕然。

    另一人摇头道:“晴空万里,不见黑云,何来的雷鸣?”

    “这声音究竟从何而来?”

    众人惊疑不定,凝望着天空。

    轰咔嚓猛然间,又一声闷响之后,突然如同炸裂一般的爆响,震得所有人浑身战栗,脸色大变,个个惊恐地仰头张望。

    这声响如同推磨一般,时而大,时而小,一会如在天边,转眼又在头顶出现,但晴空之上却仿佛静止了一般,不见有任何动静。

    胆小的百姓已经吓得跪地哭泣,祈求上天,有人奔走在大街上,冲回家中,一时间乱成了一团。

    咔嚓嚓又一声剧烈的雷鸣之后,倾盆大雨毫无征兆的落下来,就在湛蓝的天空之下,烈日照耀,光芒四射,但雨倾如注,雷鸣不断。

    这等诡异的现象,实在闻所未闻,建邺城中百姓们惶恐不安,纷纷跪地,大街之上尽是趴伏的百姓,不顾大雨降下,哀告上苍,祈求平安。

    建邺城内外,武将官和士兵护卫们也都纷纷跪地,惊恐地瞪大眼睛看着这诡异的天象,浑身颤立。

    无风无云,烈日高照,雷声滚滚,大雨倾盆,真如同末日来临一般。

    一刻钟的时间,对建邺城的百姓如同度过漫长的一年,雷声不知何时停止,大雨来得快去得也快,如果不是满地水渍,浑身湿透,仿佛刚才的一切不曾发生一般。

    见大家都相安无事,百姓们才略微放心,等了一阵不见动静之后,个个长出一口气,纷纷起身议论着刚才的这一幕,凭空打雷降雨,天有异象,也不知道是吉兆还是凶兆。

    就在此时,忽然东门处有人惊呼,传来哭嚎之声,众人赶去一看,原来这里的一棵老槐树起了火,树干断裂,掉落在桥下,正好砸中几个躲藏的孩童,有三人竟被烧死。

    一时间众人静默,神色各异,暴雨之中大树起火,实在怪异,而且还有孩童丧生,恐怕不是吉兆了。

    最重要的,是两月前孙权御驾亲征,见槐树冠盖亭亭,极为茂盛,便在此折枝赐予出征大将,豪言击退魏兵之后,将封这棵树为得胜槐,官兵为此还小心保护,加了围栏,不让百姓靠近,没想到竟起火烧光了,只剩黑黢黢的狰狞枯枝。

    承乾宫内,太子孙亮躲在潘皇后的怀中瑟瑟发抖,直到外面怪异之声消失,才在金甲侍卫的保护之下来到宫外,园内草叶花木水珠点点,在阳光下泛着光芒,一切如常。

    潘皇后余悸尚存,马上命近侍传令太傅诸葛恪、丞相朱据等到御花园来见驾,发生此等大事,他们母子已经六神无主了。

    侍从还未出门,又回来禀告,正是诸葛恪等大臣在宫外求见,潘皇后马上让孙亮到御花园接见群臣,她则在房中旁听。

    孙亮来不及坐下,见诸葛恪先走进来,便主动跑过去问道:“老师,刚才晴空响雷,无云而雨,却是为何?”

    诸葛恪神色凝重,拉着孙亮的手来到亭台让他坐下,众人行礼完毕之后,才叹道:“无形有声,谓之妖鼓;无云而雨,谓之天泣。”

    “妖鼓,天泣?”

    孙亮抬头看了看天空,天色依旧湛蓝,阳光刺目,大眼睛看向了宫殿方向。

    “太傅,此等天象,是吉兆,还是凶兆?”

    潘皇后的声音从房间里传来。

    “回皇后,妖鼓响动,境内必有妖孽,乃是乱象,”诸葛恪看了一眼朱据等人,见众人低头,只好自己解释,“天者,民心也,天泣实为民泣,恐百姓对朝廷有所怨言。”

    “这便是凶兆了?”

    潘皇后声音微冷。

    “倒也不算凶兆,只是警示!”

    诸葛恪抱拳道,“妖鼓稍停,大雨过境,皆是转眼即逝,若有乱起,大可平定,民心有怨,亦可安抚。”

    “嗯,既然如此,便不算大事了!”

    潘皇后松了一口气,轻声道,“城中之事,还是要尽快禀告陛下才是。”

    “遵命!”

    诸葛恪和朱据等人安抚孙亮,叫他大放宽心,孙亮才不过五六岁,片刻间便将刚才之事忘怀,拉着诸葛恪陪他叙话,将其余人赶出了御花园。

    皇宫外,太常滕胤一脸凝重,问吕据道:“丞相,如此异相,不知有何警示。”

    吕据目光深邃,面色忧虑,叹道:“陛下执意出征,民心不顺,江东如危巢之卵,只恐有大难呐!”

    滕胤惊问道:“这该如何是好?”

    吕据沉默片刻,言道:“老朽只好再次上书,劝陛下退兵,但愿陛下能够因此明悟,留存兵力余锐,保我江东一线生机。”

    滕胤抱拳道:“吾愿与丞相一同联名上书。”

    吕据欣慰笑道:“如此甚好!”

    “丞相,大事不好!”

    就在此时,一名官匆匆而来,满头大汗。

    吕据见是丞相府的人,皱眉道:“何事惊慌?”

 第1283章 童谣预兆

    那人言道:“丞相,方才晴天降雨,东门处那棵老槐树起火,烧死了三名躲雨的孩童。”

    “竟有此事?”

    吕据吃了一惊,眉头紧皱,他此时心中想着国家存亡,哪里还顾得上三个小孩的生死,只是这棵槐树为孙权封赐,转眼却毁于天灾,实在不祥。

    滕胤言道:“陛下出征之时,全城百姓皆见证此事,又有孩童丧生,恐有好事者借机生事,叫民心不安,丞相当速派人稳定治安。”

    朱据点点头,马上吩咐道:“命孙太守尽快处理此事,加强巡逻,城中但有散布谣言者,蛊惑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