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蜀汉中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蜀汉中兴- 第6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朱桓一声大喝,还要再训斥,徐质已经怒吼着逼了过来,只好转身与之厮杀。

    此时刚刚远去的虎豹骑又一次折返过来,吴兵更是溃不成军,争相逃窜,张承在马上猛拽朱异的臂膀,催促他撤退。

    叮当当迎着晨风,城头上传来清脆的鸣金之声,不用张承再下令,吴兵已经全部向城门方向败退,没有一个人愿意留下来抵抗。

    “逆子,回城!”

    朱桓见朱异还在发愣,怒吼一声再次将徐质逼退,打马狂奔过来,冲着朱异的坐骑狠狠拍了一刀杆。

    唏律律朱异战马吃痛,猛抬前蹄,撒腿向来路狂奔而去。

    “朱将军小心!”

    张承一咬牙,看到快速逼近的虎豹骑,催马去追朱异。

    “哪里逃!”

    徐质见两名吴将逃走,哪里肯放过,就要上前追杀,却被朱桓死死拦住,二人又杀在一处。

    吴兵四散奔逃,虎豹骑随后追杀,如同虎入羊群一般,往来冲突,无人能挡,朱桓身边只剩下两百多亲兵保护他与徐质厮杀。

    “哈哈哈,朱桓老儿,吴军弃你而去,还不下马投降?”

    徐质追着朱桓猛砍了几斧,见他气力不支,肩头的箭伤愈发严重,鲜血已经浸偷透了整条手臂,知道他已经是油尽灯枯,无力再战了。

    朱桓一阵冷笑:“嘿嘿,吾江东男儿,岂能屈膝投降,今日但有一死而已!”

    “好,俺今日就成全你!”

    徐质也被朱桓的气度感染,眼睛瞪大,举起了大斧,示意周围围拢上来的魏兵不必动手,他与朱桓单独较量。

    “杀”朱桓一咬牙,舞刀再次杀向徐质,却被徐质举斧子轻易挡住,但朱桓兀自不肯罢休,拼尽力气向着徐质一番猛攻,徐质守而不攻,紧紧盯着朱桓的大刀。

    只见朱桓面色涨红,变成了暗紫色,额头上青筋冒起,双目怒睁,但所有人都看得到,他的刀势却越来越慢,身躯也开始出现摇晃。

    “看我的!”

    徐质发觉朱桓的气力越来越弱,猛然一声大吼,双臂用力将朱桓的大刀荡开,大斧借着挥舞之势狠狠地扫向了朱桓的胸口。

    这一斧去势迅猛,朝阳刚在东山露出半边,霞光映照在雪白的斧刃之上,形成一片绚烂耀目的光华,卷向空门大开,身躯微微后仰的朱桓。

    “且慢”

 第1263章 背水一战

    “噗呲”这一声叫喊为时已晚,来不及阻止已经出手的徐质,只听一声裂帛和骨肉碎裂的声音,伴随着一蓬炫红色的血雾喷洒起来。

    大斧横扫而过,光芒隐没,鲜血飞出三尺有余,朱桓在马背上一阵摇晃,大刀咣当一声掉落地上,仰望天空,张口无言,缓缓追落马下。

    “唉,还是迟了一步!”

    从后面赶来的正是夺取大营的徐盖,见朱桓如此刚烈,不忍杀之。

    但徐质立功心切,早已动了杀心,他是行伍出身,可不像徐盖这些名将之后,进入军营便是校尉、参军等高职,他需要一点点功劳的累积才能晋升,这次斩了东吴大将朱桓,不但他声名鹊起,职位也会进一步提升。

    徐盖打马过来,看到已经战死的朱桓,胸前裂开巴掌大小的口子,护心镜破碎,早已气绝,圆瞪双目似有不甘之色,暗自叹息。

    “主人!”

    一名吴兵哭嚎着,跑过去跪倒在朱桓身边,为其合上眼睑,其他吴兵也都纷纷跪地,垂涕大哭。

    朱桓为人高傲,不喜欢为人所驱使,艺高人胆大,是东吴武中唯一敢捋虎须的人物,他的部曲也因此十分自得,走出去都觉得高人一等。

    其虽耻于为人驱使,却又善养士卒,轻财重义,与人一见,数十年不忘,部下一万余人,妻子和儿女竟都全部认识,俸禄家产,都分给部下一同享用,深得部下之心。

    此时见到朱桓壮烈战死,这些跟随朱桓而来的吴兵无不痛哭出声,有的人甚至眼角流血,以额触地。

    徐盖慨然看着这一切,叹道:“皆为忠勇之士,恐难劝降,不如放他们回去吧!”

    “我愿随将军而去!”

    谁料徐盖话音才落,跪在朱桓面前的那名吴兵一声悲呼,拿起手中剑便自刎而死。

    “我等也愿追随将军!”

    一时间,声音此起彼伏,一百多吴兵竟然纷纷各举兵器自刎而亡,没有一人留下。

    “你们连朱将军的尸骨都,不要了吗?”

    徐盖大惊,一句话还未说完,剩下的吴兵转眼间全都扑倒在地,鲜血汩汩而流,顺着斜坡,留到了朱桓的尸体旁边,汇聚在一起,成了一条小河,和着松软的沙土,越流越远“退兵吧!”

    徐盖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传令全军撤退,让吴兵自己来收拾战场。

    徐质本想拿着朱桓的人头去请功,但此情此景,实在无法下手,又怕引起众怒,只好将斧上的鲜血擦干,跟着徐盖撤兵回营。

    虽然全军大胜,但回去的路上,三军默然,众人都被朱桓及其部下的壮烈举动而感动,身为将士,浴血拼杀,虽然各为其主,但这样的行为,无疑得到了对手的尊重。

    回到营中,夏侯楙和阮籍等人已经带兵赶至,听了昨夜一战,大家欢欣不已,却也有些遗憾,丁奉固守城池,没有一举攻下合淝,看来一场硬仗是不可避免了。

    夏侯楙当场奖励徐盖、徐质等将,将他们的功劳上报曹爽,自然还有封赏,马上传令三军埋锅造饭,两个时辰之后向合淝发动进攻,争取一日之内攻下城池。

    正当大家讨论军情之际,忽然夏侯威派人前来报信,新城兵马昨夜从淝河而下,发现吴军水寨空虚,全军压上,夺了水寨,请示是否要攻打合淝。

    夏侯楙闻言大喜,合淝水军被破,只剩下一座孤城和残兵败将,胜利在望,即刻叫人传令夏侯威,命他午时到城下会合,三面围攻合淝。

    魏军营中士气大振,士兵们准备攻城器械,投石车、云梯等等一应俱全,原本留在营中的许多军器吴兵并未运回城中,不但全部取回,还得了许多吴兵留下的箭矢,器具充备。

    而此时的合淝城中,却是一片愁云惨雾,他们没有想到,昨夜短暂的一场胜利并未能改变战局,转眼之间形势大变,大将朱桓战死,更对守军造成了极大的打击。

    朱异不顾丁奉阻拦,带领五百朱桓旧部冒死出城将其尸首搬回,连同自刎的一百多亲兵也一并运回来,就在城门之下跪地哭嚎,更让守军心头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云。

    丁奉虽知如此影响士气,但又不能阻止朱异,只好劝道:“朱将军为国而亡,虽死犹荣,小将军可将令尊尸首带回庐江,并将此处军情奏报陛下,陛下自会妥当安排。”

    朱异此时心神俱疲,低头答应,丁奉命人将那一百多亲兵埋在城南淝河岸边,五百旧部与朱异一同护送朱桓灵柩从水路南下返回庐江。

    “报,刘将军带兵来到城下,请求开门。”

    就在众人垂头丧气之时,忽然士兵来报信,张承吃了一惊,刚刚送走了朱桓,刘纂怎么又来了?

    急忙出迎,却见刘纂一身狼狈,带领着数千残兵败将,显然是吃了败仗,赶忙相问,才知道昨夜被魏军一阵猛攻,因为兵少,丢了水寨,不得不逃来合淝。

    张承闻言顿时慌了手脚,刘纂本是援军,没想到倒先败了,如今只剩下合淝一座孤城,如何抵挡魏军两路大军?

    刘纂羞愧难当,低头不语,张承只好看向丁奉:“丁将军,是战还是退?”

    “孤城难守,迟早必败!”

    丁奉抿着嘴唇,一咬牙,“但却不能让魏军轻易便得了此城,吾等苦守合淝数月,岂能不战而逃?

    如何对得起朱将军和战死的东吴士卒?”

    留赞也大声道:“对,先守城,要想取合淝,也要让他们付出一些代价才行。”

    张承见众将纷纷请战,也坚定决心,若是不战弃城而走,恐怕孙权也不会轻饶了他,尤其是朱桓为了掩护他和朱异而死,更不能未战先怯。

    刘纂稀里糊涂吃了败仗,更觉惭愧,自然极力支持守城,参与战斗,至少到了前线也与魏军交手过,回去好有个交代。

    吴军虽败,走投无路,但方才城外一战,都被朱桓及其部将所感染,听到将令传下,纷纷呐喊上阵,誓与合淝共存亡。

    所谓哀兵必胜,陷入绝境的合淝守军决定背水一战,竟无一人退缩。

 第1264章 静观其变

    庐江城,孙权于行宫接见朱桓之子朱异,想起两年前北上徐州,朱桓在酒宴上捋须之事,犹在眼前,没想到功业未成,竟身先死。

    往事历历在目,看到悲痛欲绝的朱异,孙权心中也不好受,老将大多物故,如今只剩丁奉和朱桓,一老一死,行伍之中,再无人能与太史慈、甘兴霸之流相比。

    心中涌起人才凋零的无奈,孙权长叹一声,缓缓道:“朱将军为国而死,乃众将之楷模,厚葬于秣陵卧虎山吧!”

    朱异抱拳道:“多谢陛下厚恩!”

    卧虎山是孙氏皇陵所在,孙权准许将朱桓葬在此地,就是对他功勋的认可,朱异心中感激,辞别孙权,扶柩返回江东去了。

    “曹爽大举南下,先锋刘纂兵败,合淝恐难守住,”孙权深吸一口气,凝重的目光扫过众人,缓缓道,“众卿有何良策退敌?”

    大殿上一阵沉默,无人答言,魏军势大,吴兵士气低落,主力全灭,连战连败,如今整个江东人人自危,劝谏孙权求和不成,谁也不敢再多言半个字了。

    “陛下,”沉寂之中,陆凯作为丞相,不得不站出来回话,“为今之计,当以巢湖为界,大兴水军,东面重兵把守巢县、厉阳,沿大江拒守,水陆共用,以挡魏军;且曹爽出兵在外半年已过,只待有变,便可趁势反击。”

    孙权微微点头,皱眉问道:“变从何来?”

    陆凯言道:“曹爽信任何晏、邓飏之流,人称台中三狗,朝中上下,无不对此三人切齿痛恨,只因曹爽庇护,不敢妄动,如今曹爽在外,若派人于邺城散布谣言,挑动何晏等人与曹芳嫌隙,邺城必定生乱,如此则曹爽不得不退兵矣。”

    “哦?

    离间之计?”

    孙权轻抚几乎全白的胡须,闭目沉思良久,才点头道,“此计可行,当派可靠之人到邺城见机行事,务必让曹爽自生其乱,早日返回邺城。”

    陆凯言道:“潘太常之子潘祕有大才,为人聪察,对问有机,足以担当此任。”

    “龙?”

    孙权微微皱眉,旋即点头道,“好,就命他带人前往邺城,诸事便宜行事。”

    潘祕是前太常潘俊次子,娶孙权姐姐陈氏之女为妻,也算是皇亲国戚,值得信任,曾任湘乡县令,断案明晰,深得百姓喜爱,孙权对其印象也还不错。

    “报!陛下,大事不好了”就在此时,却见孙峻急匆匆地走进来,满头大汗。

    孙权双眉紧皱,面色一沉:“何事惊慌?”

    孙峻擦着汗水,颤声道:“陛下,合淝被魏军攻下,张承将军领残兵从淝河水路退回巢湖了,东兴也被夏侯霸攻破,正往巢县杀来。”

    “啊?”

    孙权吃了一惊,拍着桌案沉喝道,“全都是无用之辈。”

    群臣也都面面相觑,底下议论纷纷,个个脸色紧张,魏军攻下合淝和东兴,淮南北面便无险可守,眼看就要兵临大江了。

    “陛下,军情紧急,请速速调兵据巢湖布防!”

    陆凯再次言道,“巢湖水路直通大江,可借水军之利与魏军周旋,沿途重镇命各军严防死守,不得私自出战,雨季将至,魏军水土不服,久必生变。”

    孙权点头道:“好,马上传令,叫张承、刘纂等到石亭见驾!”

    “遵旨!”

    孙峻急匆匆而去。

    “报”众人还在紧张之时,太史亨又匆匆而来,所有人的目光都盯着他,生怕又带来什么不好的消息。

    “陛下,方才庐江传来情报,楚军在汉水大胜荆州水军,一万多战船尽被烧毁,荆州水军遭受重创。”

    “啊?”

    孙权再次吃了一惊,盯着太史亨,指着他问道,“消息可真?”

    “千真万确!”

    太史亨珍重点头,难掩兴奋之色,“情报乃是孙太守在江夏留下的心腹之人亲眼所见,楚军连夜出动火船,借着东风直冲蜀军水寨,蜀军难以抵挡,大火在汉水之上烧了一整夜,一片火海,两岸通明,许多人都看到了。”

    江夏太守孙奂是孙皎之弟,孙皎去世之后,孙奂接替统领其部众,拜扬武中郎将兼任江夏太守,如果不是孙家之人,孙权也不会放心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