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蜀汉中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蜀汉中兴- 第55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1155章 胜负之手

    薄县位于济水下游,是济阴郡和梁国的交界之处,骆统领三万兵马在这里守卫,其中有一万便是水军。

    取济阴之后,骆统也由骑都尉晋为建武将军,部下也都各有升赏,士气正盛,这几日正修葺城池,训练兵马,忽然孙奋派人传令,要出兵去占鄢县。

    骆统召集众将,言道:“今魏军在鄢县引水开渠,欲断济水,阻我水军,大都督命吾等水陆并进攻取鄢县,不得有误!”

    “遵命!”麾下将领听说终于要开战了,个个摩拳擦掌,休息了近一月,又到立功的时候了。

    骆统当即下令,命副将从济水出发,自己带骑兵和步兵直奔鄢县,以步兵吸引魏军注意,水军再从背后渡口发动攻击,前后夹击,夺取鄢县。

    薄县距离鄢县不过百余里,不过半日便到,打探到此处并无多少魏军,而且挖渠引水的多为民夫,骆统当机立断,领骑兵直冲济水港口。

    不等后军赶到,守卫港口的一千魏军便被冲散,各自逃走,城内守军出来援助,此时步兵正好赶至城下,前后夹击,未等水军上岸,鄢县便被骆统不费吹灰之力拿下。

    “哈哈哈,都说夏侯霸勇猛,领大军回援,还是如此不堪一击。”

    “魏军自诩兵力强悍,原来都是软脚虾,怎比我们江东男儿英豪之气?”

    “看来我们是被传言给哄骗了,早知如此,多少年前就能杀到中原了。”

    “嘿嘿,当年楚霸王遗恨中原,就在这不远处的九里山被围困,垓下大败,无颜再见江东父老,自刎乌江,这一次我们杀回中原,也算是祭慰霸王英灵。”

    有人低声一阵冷笑,提起当年楚汉之争的旧事,两军决战,就在济阴和沛城境内,他们经过的地方,可能就有当年江东英豪留下的血汗。

    “对啊,是该我们江东男儿掌控天下了,四百多年,这岂不是一个轮回?”

    “嘘,你这个混蛋,在这里提什么楚霸王,嫌命长了吗?”

    “你姓项的不敢提,我们帮你说说,祖辈长脸,你小子还不高兴?真是”

    一堆聚集在城下的吴军忽然被一个人说得兴致全无,不欢而散,纷纷摇头散去。

    “我项家人的事,无需外人操心!”刚说话的是一名千夫长,沉声自语着,一挥手,招呼手下人到城外巡逻去了。接连的胜利之后,吴军的自信心愈发膨胀,这半月军中将领训练之时,都在说魏军精锐,现在主力回援,不可轻敌,没想到今日出兵,还是一触即溃,心中仅有的一丝敬

    畏也完全消失了。

    进城之后,骆统马上向孙奋和朱桓报信,分派兵马看守河岸,部署防守,防备魏军来攻,如此轻易便攻下鄢县,他反而有些忧心。

    鄢县虽然不是军事重地,但毕竟是陈留前线之地,夏侯霸既然派人来这里阻断济水,就应该派重兵把守才是,整个鄢县的守军不过三千人,似乎有些前后矛盾。

    心中疑惑,骆统分派斥候打探消息,同时命掌管水军的副将小心戒备,派哨船沿河巡逻鄢县到薄县水路,以防魏军有什么阴谋。

    “将军,方才有士兵在鄢县东南发现一处营地,看情形恐有超过一万兵马在此处停留过。”

    正当骆统思索之计,一名士兵前来汇报。

    骆统吃了一惊:“走,带我去看看!”到了府衙外,翻身上马,几十人出城往东南而来,转过一座山坳,便看到一大片空阔的半坡草地,地面上的草皮被踩得七倒八歪,一片狼藉,小溪边更是布满马蹄印,红

    泥翻卷。

    “何止是万人,这恐怕有两万兵马了,光骑兵就不下五千!”

    骆统策马绕着斜坡兜了一圈,神色凝重,站在山岗上四下观察,此时夕阳将落,草木枯黄,山间偶尔升起一股股炊烟,远山倦鸟归林,四野一片平静。

    怔然片刻之后,骆统忽然脸色变得十分难看,对身旁的两名亲兵吩咐道:

    “你二人即刻连夜前往谯郡,禀告大都督,就说魏军进入梁国,要小心防备。”

    “遵命!”二人领命,打马飞奔而去。骆统看着那两人的背影,思考着要不要马上派精兵尾随这队人马,必要的时候可以从背后发动突袭,但魏军既然放弃鄢县攻打梁国,必定有所防备,万一路上有埋伏,反

    而中计。

    “报”就在此时,探马飞奔而至。

    骆统掉转头,眉头紧皱:“何事?”

    “报将军,魏军约有三万人马驻扎长平。”

    “回城!”

    骆统马上传令回城,长平距离鄢县五十里地,不管这股兵力是攻打梁国还是反攻鄢县,他都不能掉以轻心,还是先防备为主。

    现在骆统唯一能做的,就是希望自己派出的人能赶在魏军攻打睢阳之前将消息送到谯郡,让孙奋有所准备,将这支兵马击退。

    天色已黑,所幸有明月当空,骆统派出的人赶到谯郡的时候,为时已晚,此时宁陵的逃兵也到了谯县,魏军已经在天黑之前,攻下了宁陵。

    “不知是何人识破吾计,宁陵不能丢呐!”闻报之后,诸葛融的脸色变得凝重起来,背着手一声长叹,先前魏军要阻断济水的时候,也不见他如此焦虑。

    “鄢县不能丢,宁陵也要夺回来!”孙奋微微点头,沉声道,“薄县不能再抽调兵力,只有从睢阳和拓县两路出兵了。”

    诸葛融点头道:“正是,请都督即刻下令,明日一早,两路兵马齐出,务必要将宁陵取回,否则便会牵制所有兵力。”他之所以没有在宁陵布下重兵,并非不知此处的重要性,而正是因为宁陵是他所有布局中最关键的一环,它既是南北防线的中枢,更是进攻陈留的支点,睢阳的兵马下一

    步就是进入宁陵,以这两处为输送兵力的据点,源源不断对陈留发动进攻。

    暂时放弃宁陵,是为了怕魏军发现这一点,故而避重就轻,这是他整盘棋的关键一子,宁陵如同胜负手,最后落子,便是绵延杀招,必杀之局。但若被对方先落子,则会满盘皆输,处处受限。

 第1156章 分派任务

    拓县,为谯郡、梁国、汝南三郡交界之处,但城池并不高大,不见护城河和吊桥,残破的土坯堆砌而成的城墙,经年风吹雨打,显得斑痕累累。

    城外西北方向只有一些长满荒草的简单工事,想必还是当年中原大乱的时候临时挖筑的壕沟,几场秋雨之后,积着几滩污水。

    丁奉带兵来取拓县,不费吹灰之力,这座小城根本承受不住一次猛烈的攻击,吴军骤临城下,县令便自觉投降了。

    进城之后,丁奉马上部署兵马,重新修葺城池,将防御工事加筑延展,并在城外扎下一座大营作为防范,否则拓县无险可守,魏军再来反攻,防守的压力也极大。诸葛融布置的这条防线,拓县必为将来屯兵重地,丁奉这半月来除了监督修葺工事,便是训练兵马,安抚民心,陈留和汝南都是坚城,守军至少过万,魏军也得到消息,

    不再像原先那般容易攻陷了。虽然部下将士求战心切,但丁奉知道诸葛融的做法无疑是正确的,稳固后方,才能步步为营,否则前军刚走,后方郡县背反,腹背受敌不说,还可能孤军深入,陷入绝境

    之中。

    趁着月色丁奉正在城上巡逻,忽然斥候带来孙奋将令,一听魏军攻下宁陵,命他明日一早便发兵夺回宁陵,丁奉不敢怠慢,急忙传令连夜升帐议事。

    平静的拓县城内忽然鸣锣敲鼓,各部将领闻听,便知道这是召集议事,大家都精神一振,马上要有仗打了。

    不一时,各营将官赶到,一个个面带喜色,摩拳擦掌,这许多天的等待,可把大家给急坏了。

    正讨论出兵何处的时候,丁奉回到府中,高坐帅位,扫视众将,沉声道:

    “诸位,夏侯霸领魏军精锐到陈留,此事想必大家早已知道,方才大都督来信,魏军已攻下宁陵,命吾等夺回城池,明日一早便发兵。”

    “嘿,终于等到魏军主力了吗?让属下打头阵!”有一名武将当先冷笑着站了出来。

    “就是夏侯霸亲自来,又有何妨?请将军下令,吾等必全力取回宁陵。”

    丁奉扫视众人,微微点头,见军心可用,马上传令道:“传令各营,明日三更造饭,五更出兵,天亮之前赶到宁陵,与魏军一战。”

    “遵命!”

    一人言道:“将军,为何不连夜发兵,如此五更前便能杀到宁陵,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愚蠢!”丁奉一声冷喝,“魏军中也有善用兵者,占领宁陵,他们岂能没有防备?若是半途埋伏兵马,黑夜中难以查探,被其截击,如何是好?”

    “可是魏军”那人神色一滞,还想辩解魏军没有这个胆量,就被丁奉冷冷打断了:

    “大都督同时也派了睢阳兵马,约定明早一同攻打宁陵,诸位务必按令行事,若有偏差,延误军机,别怪本将不讲人情,定斩不饶。”

    “是!”众人见丁奉发怒,不敢再言,凛然听令。

    丁奉看了一圈,最终将目光停在左边的两名将领身上,言道:“吾等兵马出城,拓县也不得不防,命留赞和孙伦二将留守城池。”

    留赞和孙伦二人刚才还争着出兵,没想到突然有这一道命令,顿时愣住了,顿了一下才抱拳领命。丁奉看二人神色,岂能不知道他们的心思,言道:“守城事关整个防线,责任重大,二位不可懈怠!留将军守拓县,孙将军守大营,你二人多派斥候,小心守营,以防魏军

    声东击西,趁虚而来,事成之后,也有你二人一份功劳。”

    “遵命!”

    留赞倒还勉强能接受,毕竟要有人留守后方,这也是丁奉对他的一番信任,虽然这一次可能错失了机会,但以后还要交战,想必丁奉会给自己一个更好的机会!

    “是!”

    孙伦却面色微沉,眼中闪过不悦之色,接令之后低头不语。

    丁奉和众将商议,明日一早便一鼓作气攻下宁陵,再进攻陈留,他们便是先锋军,那时候和魏军正面一战,才是真正展现本事,杀敌立功的时候。

    众人议论到后来和魏军交手,夺取陈留,掌控中原,个个神采飞扬,畅所欲言,似乎有遍地功劳随手可拿,他们说得越开心,孙伦躲在后面的脸色就愈发阴沉。

    半个时辰之后,众将都分派好任务,各自回营去准备,留赞替换丁奉到城上去巡视,这半月他也参与了修葺城墙,对整个城防部署都十分清楚。

    孙伦带着十几名亲兵来到城外大营,四野清风,明月皎洁,心情却并不如美景这般舒畅,脸色比远方的山岭轮廓还黑几分。

    “唉,传令下去,各部曲按部就班守营!”良久之后,孙伦一声轻叹,也不去查看营寨,独自回营去了。

    孙伦虽然也出身吴郡,但并非与孙坚同枝,算不得皇亲国戚,但总归是同郡同姓,百年前同属一家,多多少少也沾了一些光。

    这许多年来,他从县尉到郡司马,直到诸葛恪调兵北伐的时候,他才疏通关系进入军中,徐州一战,终于当了校尉,有了领兵之权。此次东吴奇袭中原,无往不利,随时出兵便功劳到手,攻下四郡之后,孙伦也封为游击将军,正想着趁机再立功劳,拜将封侯,振兴家业,谁料丁奉却将他留在了后方看

    守大营,大好的立功机会眼睁睁看着错失,心中恼恨可想而知。留在后方看守营寨,功劳极低不说,万一被敌军偷袭,稍微出现差池,却是大罪,虽然陷阵杀敌有性命之忧,但至少是为自己的荣华富贵拼搏,留在后方,风险更大于收

    获。尤其是眼下的情形,白得的功劳却不能到手,眼睁睁看着别人瓜分,不止孙伦一人烦躁愤懑,分派留下来守营的吴军也都私下埋怨,等了许多日,结果却被别人捷足先登

    。孙伦闷坐帐中,愤愤不平,也不管麾下将士的怨言,任由他们去议论埋怨。

 第1157章 抢先一步

    睢阳地处中原,睢水连接江淮,为南北水路之要冲,素有江淮屏障之称,这一处战略要地对于东吴来说至关重要,也在诸葛融布下的防线拱卫之下。

    诸葛融布下的五城防线从北向南呈扇形分布,如同弓背一般,如果宁陵是弓背上搭箭的箭槽位置,睢阳则是弓弦按箭之处,两者相辅相成,一箭发出,取敌要害。

    盛曼领兵来到睢阳之后,正厉兵秣马,准备兵出陈留,却不料魏军先行一步攻占宁陵,将这支即将拉满弓弦的箭给挡住了。

    正所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此时的盛曼和吴军,仿佛一泡尿正要撒出来,却被人硬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